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

本文已影響2.53W人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在閱讀的世界中可以找到人生的真諦,一個精神空虛的人是不能稱之爲完整的人的,文字是古老的符號,現在分享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1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羅生門》爲名的小說集,小說第一篇即名爲《羅生門》。這不同於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實際上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叢林中》拍攝。

據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裏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爭年代,一個破產的農民因迫於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但是或許是因爲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直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裏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屍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裏他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爲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乾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麼做完全是爲了生存啊!”。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後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爲了生存,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後,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佈,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着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着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說爲了描寫屍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真是佩服他,爲了完成這篇小說對着恐怖的屍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屍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寫及小說人物的爲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爲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藉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爲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2

讀此書的時候,不由得讚歎《羅生門》的表裏配《密林中》的裏表其中的契合與沿拓,從兩人的相互作用的羅生門,發展到三爲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無窮,陰暗角落至羅生門至大千世界,善惡的轉換到惡的無處不在當真是精彩之極!

遠觀芥川龍之介,不難發現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這兩篇涵蓋!關於人生醜惡面以至於產生惡的揭露揶揄!

但是在芥川龍之介心中,他是徹底的鞭撻他筆下的惡麼?或者是通由惡的表象實際要揭露的是什麼?

記得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書中的人物並沒有簡單地被分爲“好人”和“壞人”,雖然西蒙和傑克是善與惡的兩個極端的例子。縱然拉爾夫彬彬有禮,皮吉通達常情,兩人卻參與謀殺:儘管他們都有自己的準則,然而兩人都心甘情願地接受獵手捕來的肉食。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 第2張

戈爾丁提出了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龍之介關注的更是這片灰色的霧靄(又可以說是虛僞面具?)!霧靄之中迷茫的是什麼?(虛僞中隱藏的是什麼?)它籠罩着怎樣的心理歷程?或者說由此凸顯出的人性又是怎樣?每個人善的底線是什麼?它由什麼控制?從何處產生?

芥川龍之介說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懷疑自由意志,一半懷疑宿命”。“古人將這種態度稱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沒有中庸之道,就沒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話》。即他用中庸之道來調和自由意志與宿命的矛盾,而一輩子也掙扎其間。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除了幼時受中國影響,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他更受處於榮格“集體潛意識”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潛移默化。芥川龍之介的遺書上曾經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對將來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說明過了,雖然加諸在我身上的社會性條件-但是封建時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沒寫出來。至於爲何故意不寫出來,這是因爲到現在我們每個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時代的陰影中,而我再在那舞臺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場人物等社會性條件-大多都已表現在我的作品當中,但是,只因爲我自己也活在社會性條件中就認定自己一定了解社會性條件是不行的吧。”可以說,在他的作品封建時代的影響無不滲析其間!

在別處摘抄了一段有關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惡觀,雖然其中有些極端偏見之語,但也沒有遠離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義對彼世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主張彼世沒有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在能去彼世這一點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幹過壞事的人或迷戀現世的人,遲早都能去彼世,只不過做過普事的人可以早點回現世,幹過壞事的人要長期留在彼世。日本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惡人正機”說,從“無戒”的立場出發,認爲人們不應該拘泥於佛教廣泛宣傳的勸善懲惡的善惡觀。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形成了獨特的善惡區分不明的善惡觀,一種不加區別、不分善惡、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直深深紮根於日本人心目中,“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這種認識惡的能力,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不願意抓住這些惡的問題”。事實上,在日本人的實際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種所謂“必要惡”的理論,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惡舉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當然,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單純的惡沒有被讚歎或者是無情的鞭撻,而是被憐憫,憐憫之心充乎表裏!他要強調的'更可能是一些*的道德觀與人性的相互運動。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 第3張

在芥川龍之介眼中,道德是披着古裝的權宜的別名,強者蹂躪她,弱者又受她撫慰,但是在他們之間的又受到她的*。她是成長於封建時代又受着資本主義的毒化,她恩賜時間與力氣的節約,損害的是良心!道德並不是善與惡的規則,不過是懦夫的推諉藉口之詞!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羅生門整本書便別有風致~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3

用了大概四五天裏的空閒時間,把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短篇小說集給讀完了。小說集一共收錄了芥川龍之介的二十五篇小說,這二十五篇小說裏,都有個共同特性:短小精悍。

最開始的時候,我對芥川的認識,只停留於聽說過“芥川龍之介”這個的名字,但卻從沒有看過他的小說。就只是草草有個印象——芥川龍之介在文壇上好像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直到我這次翻開了《羅生門》這本書的序,才稍微對他有了些瞭解。果然,他和我最初的那個印象別無二致:芥川龍之介,的的確確是個文壇大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引用高慧勤譯者在序裏的這段話,便足以說明他的重要性:“芥川果不負衆望,佳作迭出,成爲日本短篇一大家。悠悠歲月,大浪淘沙,一個現代作家,能經得起時間的篩選,能在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席,具有文學史的意義,足以代表一國的文學,爲世界同行所認同,當自有其卓絕之處。”是阿,讀完這部《羅生門》,我只後悔,沒有早些讀到他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總是必定涉及到人性。譯者在序中也說:“讀芥川的小說,常讓人驚訝:他對人,對人性,怎麼會有如許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細小瑣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能將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那麼尖銳而透徹!”而追究箇中原因,不得不提到芥川的生活背景:芥川的母親在其出生後八個月便精神失常了,他被交由舅父收養,等到他母親去世後兩年,他便正式成爲了舅父家的養子。長大後,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卻遭到了養父家的強烈反對。“此事對他影響甚大,平生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遭遇挫折——觸碰到人的自私,哪怕是親人也不例外。”加之寄人籬下以及有個精神失常的母親…等等影響之下,芥川對人性有着深刻的瞭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我經常對‘人性’表示輕蔑,那是事實。但又常常對‘人性’感到喜愛,那也是事實。”我想,正是因爲如此,芥川的小說裏,才總能夠看到人性。

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 第4張

芥川大概是個較悲觀的人吧,所以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說裏,大概有二十篇講到的都是人性的醜惡和不堪。諸如《羅生門》,是活活餓死還是成爲強盜?家丁原本的猶豫在一秒內便有了答案——“此實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餓死。”;又如《蜘蛛之絲》,廂犍陀“只顧一己脫離苦海,絲毫無慈悲心腸,受得應得的報應,又落進原先的地獄。”;再如《枯野抄》,“古往今來無與倫比的一代俳諧宗師芭蕉庵主鬆尾桃青,在‘無限悲痛的’衆弟子簇圍之下,溘然長逝。”……好多好多,都被他用了寥寥幾千字,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利己本質。

雖然大多數都是描寫了人性的不堪之面,但《羅生門》裏也偶有描寫人性可愛的一面。

其中,我最喜歡的乃是《黃粱夢》這一篇。呂翁原以爲盧生經歷了“人”的一生後,便“子對人生之執着與熱情,該可減卻幾分吧?既知得失之理,死生之情,人生誠無意義耳。然否?”卻得到了盧生的這番答案:“唯因虛夢,尤需真活。彼夢會醒,此夢亦終有醒來之時。人生在世,要活得回首往事之際能無愧於說:此生確曾活出個名堂來。先生以爲然乎?”可以說,我是非常地贊同盧生這番話了,因爲我也有他的這般想法。人就活這一次,怎麼能不好好活着呢?在彌留之際回首了一番往事之後,無愧於此才能去的安心阿。

《羅生門》,實在稱得上是不朽之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