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

本文已影響2.1W人 

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主動解決問題,但是有不少父母喜歡在孩子犯錯後打罵孩子,所有父母應當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現在分享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

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1

一、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爲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係中卻十分欠缺。

二、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三、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四、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爲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五、如何控制對孩子的打罵

1、先把事情弄清楚

遇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嘗試着走入孩子的內心,耐心地詢問孩子如此行事的真正原因。當父母把心思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上時,自然會釋放掉自身的很多負而的情緒,也可能發現孩子的行爲是情有可原的,自然就避免打罵孩子了。

2、別在憤怒的時候教育孩子

一般來講,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因此,當孩子慈父母不高興,父母無法平靜下來的時候,要暫時離開孩子,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其他事。

3、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孩子

如果孩子是成人,你會隨意打罵嗎?想來不會。孩子雖然未成人,但也是人,應該得到尊重。況且,你若真正放下父母的架子,從內心裏尊重孩子,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一樣不隨意打罵,孩子自會投桃報李,尊重你和你的.意見。

4、適度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很多時候,孩子捱打是因爲未能達到父母的標準。例如,父母想孩子爲自己爭光,孩子偏偏在校搗蛋,想孩子考90分,孩子卻考了70分。事實上,打罵對改變孩子的現狀無濟於事,不過是父母發泄情緒的手段。如果客觀地分析孩子的情況,對孩子期望合理,壓力適中,孩子反而更有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你預想的標準。

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2

1、因爲無能

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吃過午飯,我和三個夥伴一起步行去上學,走到一半路程經過一家小賣部。那天的陽光很明媚,光線印在小賣部櫃檯邊的一筐橘子上,楚楚動人。

幾個同學一起慫恿我去拿一個。櫃檯邊沒人,隔壁是客廳,店主在看電視。在同學們“快去啊,快去啊!”的催促中我跑進店裏拿了一個橘子就往外跑,結果十步之內店主就殺了出來。我一邊望着那三個跑遠的傢伙,一邊忐忑的歸還了橘子,在店主的罵聲中忐忑的去了學校。

晚自習的時候,老師點我的名字讓我去講臺上,只問了我一句:哪一隻手偷的?然後在全班同學好奇而又緊張的目光下,我的左手臂上就多出了一條二十多公分長,一公分寬的血痕。記得我在之後的日記裏是用“尚方寶劍”來形容那條血痕的。

被打的我當時是懵逼的,不是要被帶去辦公室教育一番再打嗎,打完了再教育一番?老師好像沒按常理出牌。我掛着眼淚在老師吃人的目光中提前放了學。回到家裏跪在地上又被爸媽狠命的揍了一頓,前前後後好像也沒有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一句問話,“以後還偷不偷了!偷不偷了!”廢話!當然不偷了。

打過之後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我平平靜靜乖乖巧巧的過了七年,直到高中,我開始偷書。校外的書社,四十塊錢押金辦一張卡,一本書一天的租金是一毛錢,我租兩本偷一本。直到第三次偷書後,我徹底結束了人生中的兩次偷盜生涯。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我被抓了個現行。然而並非如此,只因爲那一次我偷的那本書,它的名字叫做《偷書賊》!

其實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有偷東西的經歷,因爲好奇,因爲無知,或者因爲人類基因裏的冒險精神。

這種小小年紀就偷盜的行爲,在所有父母的眼中都是極其嚴重和惡劣的,得好好的教育一番才行。

可是突然間,你發現不知道該怎樣去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似乎所有的語言和教條都無法達到我們預期中應有的教育效果!於是你選擇了打罵,因爲無能,你選擇了棍棒教育,在你認爲是最有效的方法。古人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打一定是沒錯的!

可惜我們是現代人,我們必須知道打罵孩子根本起不到半點教育作用。之所以能夠改過自新,是因爲他的主動自省,而不是你的棍棒。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打罵中成長而又無法自省,我不敢想象他的心理陰暗面積有多大,最好的結果,就是被打皮了吧。

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

2、因爲懶惰

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爲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

一直覺得,懶惰是萬惡之源。正如英國詩歌之父喬叟所說,懶惰是一切邪惡之門,一個懶惰的人,就像一所沒有牆壁的房子,惡魔可以從任何一個方面進來。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時,確切地說,是做了你認爲錯的事,不符合你觀念的事,你就會教育他。

第一遍,你很溫柔很耐心的說,第二遍,你很嚴肅的訓斥,第三遍,懶得和你磨嘴皮子,打!然後孩子不再調皮了。你說:看,不打不行!於是你成了一隻巴普洛夫的狗,只要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條件反射般打罵一頓。

自己的孩子出生後,我從一開始的興奮喜悅,到後來隨着孩子的漸漸長大,我失落的發現,原來我是隻一個巨嬰,對於孩子的教育我沒有任何經驗。我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知道他行爲背後的心理活動,或許,我可以在他調皮不聽話的時候打罵他。

我開始在午後的暖陽裏看費洛姆的《愛的藝術》,看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在深夜裏咬着檯燈的柔光死磕《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

孩子的成長其實也是父母的成長,當你克服血液裏的懶惰因子去深入學習,去了解他,並且能夠懂他的時候,你纔有資格去教育他。

當你知道幼兒爬上爬下調皮搗蛋,是因爲他在以自己的方式瞭解認知這個新奇的世界,你還會不會打他?

當你知道兩三歲的孩子喜歡咬人是長牙齒的緣故,你還會不會打他?

當你知道人的一生中有三個叛逆期,在這時候打罵孩子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一樣,你還不會不打他?

也許你依然會打罵孩子,因爲你說,“懶得和你磨嘴皮子!”

恭喜你,懶惰變成了一隻蛔蟲,在你的體內生活了好多年。

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在這隻兔子的皮毛頂端,我們仰望深邃的夜空,思考生命的意義,可是隨着我們逐漸長大,世俗、懶惰、和自認爲對這個世界的熟悉,讓我們的“體重”增加,從兔子皮毛的頂端滑落到最底端。

我們待在舒適區裏,不願再爬回去,去仰望星空。

打罵孩子的主要原因 第2張

3、情緒發泄

心理學裏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叫“踢貓效應”。

一個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作爲弱勢羣體的孩子無可避免成爲了這根鏈條的最下端。

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媽媽,前一刻對孩子還是溫文爾雅,像平靜湖面上的漣漪,可是後一刻卻變成了狂風暴雨中的海嘯,只因爲自己的心情不好,而把憤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親眼見過那一刻孩子眼中的驚愕,委屈和恐懼。

如果一定要打罵孩子,請先保持冷靜,別讓憤怒吞噬了自己,否則在你的眼裏孩子只是一件用來發泄的工具。那一刻,你不在是一個父母,而是一個魔鬼,一個劊子手,一個懦夫,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

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身爲父母的你便是在這張紙上書寫的第一支筆。

父母是天空,孩子是天空下的雛鷹。

是萬里無雲,陽光普照,還是霧霾瀰漫,黑天暗地,決定權在於你。

4、權利的慾望

過年的時候和親戚在一起打牌。表姐九歲的兒子跑過來問表姐要手機打王者農藥,被拒絕了,理由是小孩子別老是玩手機,結果男孩子玩心大就頂了幾句。

這下可不得了。還敢回嘴?表姐氣得就要起身抽他,被大家給勸住了,畢竟大過年的,打人罵人都太不吉利。

可憐的孩子一邊哭一邊衝他媽說,你自己一天到晚打牌,憑什麼我玩會手機就不行!

說得太好了!我一邊在心裏默默鼓勵他,一邊決定以後不再打牌了,即使只是在過年的時候和親友小賭怡情,即使我的孩子還小不會玩手機。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的慾望和控制慾望,這是人的天性。

當這種慾望在自己孩子身上表現出來時,你就是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你絕對不能允許孩子對自己有絲毫的忤逆,那是你的逆鱗,觸犯了那是必定要收到懲罰。

用我們老家話說就是,我讓你上山,你下田給我試試?

你專權獨斷,對孩子指手畫腳,安排他做一切你認爲對的事。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興趣的情況下,讓他學畫畫,學鋼琴,學舞蹈,上外語班……你狠勁的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反抗不服從,一頓打是免不了的。

你痛心疾首的說:我是爲了你好啊!

可是,請捫心自問,當你是失去耐心,惱羞成怒而打罵孩子時;當你因爲生活中的瑣事,發脾氣打罵孩子時;當你的孩子因爲沒有按照你的意願行事,讓你失了面子而被你打罵時。

那一刻,你的心裏真的有愛嗎?

拜託了,請不要再用愛的名義來荼毒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