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言自語不是有病早教

本文已影響1.55W人 

孩子自言自語不是有病早教,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在說明孩子成長的不足,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培養孩子會讓孩子在未來成長得更好。現在分享孩子自言自語不是有病早教。

孩子自言自語不是有病早教

孩子自言自語不是有病早教1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遊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夥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爲表現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遊戲言語,是幼兒與假想夥伴的遊戲。

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夥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遊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夥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爲表現,這裏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想的遊戲夥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遊戲言語。

幼兒的遊戲言語

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獨自在家裏遊戲,這時就常常會出現年輕父母擔心的幼兒遊戲言語。幼兒的遊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現,它伴隨着遊戲進行,反映行爲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結果

幼兒假想的遊戲夥伴

假想的遊戲夥伴是兒童遊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研究,約有15%~3O%的兒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生。一般地說,這個現象到了入學年齡,隨着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至10歲左右。

孩子自言自語不是有病早教2

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一個人在一邊自言自語,一邊玩着手中的玩具,這算正常現象還是孩子性格偏離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自言自語是寶寶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是學習語言的必經過程。

人的語言有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之分,3歲前的寶寶以學習外部語言爲主,隨年齡的增長其內部語言才逐漸形成。寶寶的自言自語正是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的一種過渡。

2~3歲正是寶寶語言發展從外部語言過渡到內部語言的.關鍵階段,自言自語其實正是寶寶將外部語言轉爲內部語言的一種表現。2~3歲的寶寶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需要用具體的語言來幫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順思路,便出現了“自言自語”的現象。如搭積木時,寶寶往往對自己說:“把這個放在哪裏呢?……不對,應該這樣……這是什麼?……”不要小看寶寶的自言自語,它是寶寶的思維工具,是思維的有聲表現。這種自言自語在3歲後達到最高峯,一般在8~9歲完全消失。

有的孩子自言自語較多,這恰恰說明他們肯動腦筋。從這些話題中,我們能夠了解孩子的思考內容及方向,能夠發揮孩子的想象力,爲進一步引導孩子發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礎。所以,當孩子自言自語時,家長不要急於打斷或者要求寶寶“自己想就行了,別嘟嘟囔囔的”,而要琢磨他們的話,要注意對孩子的不解、疑惑給予一定的啓發;當孩子能獨立戰勝困難時,還要給予鼓勵,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向內部語言發展,爲學會獨立思維創設更有利的條件

在同成長階梯專家們的溝通中,我們瞭解到:隨着年齡和能力增長,寶寶大聲的自言自語會變成小聲的嘀咕,最後轉變爲思維過程中靜默無聲的內部言語。孩子的自言自語正是這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絕大多數的父母並不壓制孩子的自言自語,但仍然把它們看作毫無意義的行爲,置之不理。基於自言自語對孩子的重要意義,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自言自語。從傾聽中,父母可以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可以發現孩子面臨哪些方面的困難,從中助一臂之力。父母還可以多用言語給孩子一提示,便於孩子豐富自己的言語,並用來指導行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