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

本文已影響1.65W人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在很多家庭中,培養寶寶的智力是刻不容緩的,很多孩子都是在小時候開始學會某項技能的,共同努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吧。下面跟大家分享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1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聽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爲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父母爲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纔怪!

但問題出在哪裏?這是問題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

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着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如此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什麼是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大多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這也是作爲管理者必備的一項素質要求。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管理就是我們的溝通目標,而有效溝通就是必備的素質之一。溝通不善,會出現交流障礙,造成誤會和曲解,有效溝通是孩子和家長雙方語言和情感交流的橋樑,幫助你雙贏解決問題衝突,輕鬆實現目標方式。

在講家長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的方法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着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衆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着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着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爲甚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現場的剛纔還笑的東倒西歪的觀衆,此時都沉默了,因爲他們這個時候才真正的聽懂了孩子的話。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 聽話不要聽一半;

2.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後,就能夠了解

  有效溝通的第一技巧:善意的聆聽

你是否誠心交流,並且是否能夠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並進行有效表達,不僅包括理解孩子的處境、思想狀態、同時包括維護孩子的自尊,加強孩子的自信,再請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聆聽期間,雙方應相互正視,相互傾聽,神情專注。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更不要漫不經心的對待,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尖酸刻薄的評價,這些都不是好的傾聽表現,

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纔是父母對於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時,可以聽懂他話裏的意思,並且能夠心領神會,同時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迴應,表示你掌握了傾聽的要領,那麼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有效溝通第二大技巧:良好的情緒

作爲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爲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如果你經常說:“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被指責的感覺,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也許還會讓孩子反脣相譏:“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或“你難過可不干我的事”。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辦法負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因爲你這個時候的狀態是不適合進行良好溝通的。

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着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如果爸爸把在單位裏的不公待遇的情緒帶到語言中;如果媽媽把在家庭中的疲憊感或者對配偶的不滿帶到語言中;這都是你們自己的情緒問題,你的言語中的破壞性情緒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孩子只是聽見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要麼是心裏不服激起強烈反抗,爆發親子矛盾;要麼是照單全收無限懊惱,減低對自己的評價。

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因爲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着實的着急,恨鐵不成鋼就會出現焦慮情緒。焦慮的情緒會傳染,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以專注於自己的發展。

欲速則不達,人處於焦慮狀態中,不要說發揮潛能,往往連原有的能力都無法正常發揮。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常常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好父母最要緊的功課。

有效溝通第三大技巧:準確的表達

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小事例,你們就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準確表達有多重要了。

小強的媽媽對他說:“你可真懶,你這是什麼學習態度呀?”。這樣說小強會摸不着頭腦,心裏還會犯嘀咕:我又犯什麼錯誤了?

但如果如果媽媽換種方式來表達:“小強,最近三天,你連續三次作業都寫到10點了,可以說下爲什麼嗎?”這樣你要表達的意思就具體清楚了,小強就知道是講什麼事,知道你需要跟他溝通的是寫作業慢的原因。

同樣,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小強,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小強,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小強,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小強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有效溝通第四大技巧:巧妙的說話

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洗碗。如果你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這種命令性的言語總是讓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樣的意思換一成巧妙的表達:“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餓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麼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爲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句話的意思讓人聽起來就變成“你說的沒有道理”。

如果把“但是”換成“也”,這麼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我這裏也有一個很好的主意,不妨我們再討論討論?”。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就舒服多了呢?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們作爲父母首先要學會這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輕鬆和愉快,而不是出現了不滿或者牴觸的情緒。

有效溝通第五大技巧:真誠的讚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讚美,卻不喜歡讚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甲乙兩個獵人,有一天他們都打了兩隻野兔回家。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

甲的妻子看見甲後冷冷的說:“就打到兩隻嗎?”。甲聽了心理埋怨到:“你以爲很容易打到嗎?”。第二天甲照常去打獵,但這次他故意兩手空空回家,讓妻子覺得打獵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乙的妻子看見乙帶回兩個兔子,驚訝的說:“哇,你竟然打了兩隻?”,乙聽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說:“兩隻算什麼!”。第二天,乙也照常去打獵,這次乙卻帶回了四隻兔子。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讚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家長會習慣性的誇讚:“寶寶你真棒!”那麼孩子聽多了這樣不走心的誇獎,其實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

如果小明和小蘭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小明看到小蘭哭了,就把玩具讓給了她,這個時候你一句誇獎:“你真棒”,可是沒辦法撫慰孩子的內心的。不如說:寶貝,你能夠跟妹妹分享玩具,你很爲他人着想,真是個好哥哥(具體,讚美孩子的

品質,讓孩子明白自己被誇獎的意義,這才更真誠)。

很多年幼的寶寶都喜歡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總是馬上批評,說

"這樣可不好,不要這樣做。”他就會很生氣,也並沒有改變行爲的意願。如果你

試着說:“我家寶寶最懂事了,知道筷子是不可以扔在地上的。”那麼你多觀察下,是不是他會順着你的意思,就真的不再扔筷子了。

這就是所謂批評什麼得到什麼,而讚美什麼得到什麼。好的讚美開始於細節,有細節說明你用心,仔細,真正地關注孩子。所以,爸爸媽媽要在讚美孩子的時候多放一份用心和真誠在裏面。

以上五個技巧,就是我今天要教給大家的。希望在生活中家長們巧妙的去運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的孩子無論是在年幼的時候,還是在進入青春期後都能願意跟我們交流,把自己的心裏話對你說出來,成長爲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2

今年夏天我遇到了一件讓我天天揪心的事,就是小區內有個家長天天對孩子大吼大叫,因爲是夏天,開着窗戶,小區內的人都會聽到,一到晚上寫作業的時間就開始喊, “老師講課你都聽啥了”“你在課後班都幹啥了”“你怎麼又做錯了,要氣死我”“你這馬馬虎虎的就是欠揍”,偶爾我真就聽到了打孩子的聲音,孩子嗚嗚的哭起來。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爲一名孩子媽媽,聽了這樣的吼叫我的心就像針扎一樣,我在屋裏走來走去,真想去找她談談,可我的女兒嘲笑我說:“行了,你還別管人家呢,我不也是從那個時候被吼出來的,這是你們做家長的特權啊!”聽了女兒的這番話,我真是無比的自責,彷彿看到了自己當年對女兒吼叫的場面,結果真是除了傷了母女的感情,啥效果都沒有。

我想有很多家長都是一樣,經常簡單粗暴的批評指責孩子,給孩子的心裏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而自己卻不以爲然。

有一個媽媽偷偷在家裏裝了攝像頭,最近朋友送給她一隻橘貓,她本想看看小貓的行動軌跡。沒想到,在攝像畫面裏,她看到了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一幕。

畫面一:

那天給女兒檢查作業,鏡頭裏她突然發火:“這道題對嗎?”

女兒一怔,還沒反應過勁來, “又是馬虎,說了多少遍了,去,錯1道補3道”。

女兒怯生生地說:“媽媽,我累了,能不做嗎?”,“不行,去做吧!”

畫面二:

女兒補完了3道題,還是有一處小錯誤。

她看到自己的臉已經面目猙獰,連自己也被嚇到了。自己連珠炮地批評女兒時,女兒低着頭,一邊流着淚,一邊按媽媽的要求繼續在本子上不停地寫着……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 第2張

畫面三:

終於,女兒這次全做對了,媽媽自己走出房間。她看到女兒將小身體蜷縮在牀上,一邊擦眼淚,一邊抽泣……

這位媽媽一直認爲女兒太膽小、脆弱、太玻璃心,如果不是看了錄像回放,她可能永遠也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她的語言暴力造成的。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裏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有專家研究指出,在中國68%的家長曾經在語言上傷害過孩子。可大多數家長並不知道自己的簡單粗暴行爲有多麼不堪,也不知道自己的語言會對孩子有多大的危害

有一位導演對瀋陽市少管所的6名犯罪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都在小時候遭受了來自父母猛烈的語言暴力攻擊!“丟人”、“豬腦子”、“廢物”、“你怎麼不去死”......這一個個扎人的字眼,將這些孩子上推入無盡的黑暗中,最終釀成大錯。

生活中很多因爲父母的語言暴力導致孩子自殺的案例不在少數。

2017年1月27日,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雲南鎮雄15歲的小孩,因忍不了父親的咄咄逼人,選擇服農藥自殺。

遺書裏,寫滿了對父親的恨意,還有對世界的失望。

還有成都14歲女孩小盈,因回家太晚,被父母瘋狂批評,後來女孩從6樓縱身跳下,搶救無效身亡。

很多時候,我們以爲自家的孩子可以隨便打、隨便罵,其實孩子的心靈還沒有那麼強大,他們消化不了父母不留情面的批評指責和對人格的踐踏。冷漠的語言,就是一種暴力,一種殺人於無形的武器,沒有鮮血、沒有痕跡,但是足夠可以摧毀一個人。

經常被吼和從沒被家長吼過的孩子,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來看這幅圖“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 我們從下往上看啊,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種需求是從最下面最低級的生理需求開始,只有當下面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上面的需求才一次一次的逐漸實現。沒有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的孩子,家庭一片祥和,他會在家長的鼓勵下一層一層的得到需求的滿足,最終實現自我價值。而在批評吼叫聲中的孩子得不到每一層的滿足,有的連最起碼最低級的需求都得不到。大家看第一層生理需求就是最基本的、最低級的需求,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條件,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能夠得到滿足。第二層是安全需求,就是安全感,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經常被吼叫的孩子被語言暴力的孩子就是缺少安全感。

清華大學的一名教授建議父母,用手機錄一個小時的語音,看看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裏,你給孩子下了多少條指令。有個家長真錄了:“這個字怎麼又寫歪了”、“快點去刷牙”、“怎麼還不喝牛奶”、“到洗澡時間了”、“頭髮沒幹別躺枕頭上”、“趕快去拿書,我們開始閱讀”……

僅僅在臨睡前1個小時,孩子就可能接收到7-8條語言指令,這些語言指令裏,可能還夾雜着大人批評、不耐煩、焦躁的語氣。家長朋友們,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每天被不同的指令、批評包圍着。你知道嗎?孩子的大腦每加工一條語言指令都非常辛苦,這些語言刺激會讓他們特別焦躁,內心充滿挫敗感;同時也會讓孩子特別“易碎”,一點小事就情緒不穩定、哭泣發火。經常被吼的孩子會更沒有安全感,到了幼兒園、學校他們面對老師也感到恐懼,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被批評指責,所以,小心翼翼,不敢積極主動的發言,展示自己,缺少自信。所以說,在需求五層次的第二層開始就被語言暴力破壞了。

前幾天,貴陽一男子與妻子發生矛盾,一氣之下便將怒氣撒在了孩子身上。他拿起菜刀,當着女兒的面,毫不猶豫地將女兒的作業一一砍碎。孩子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就這樣在爸爸的怒火之下化作碎片。看着拿着菜刀面目猙獰的爸爸,女兒在一旁無助大哭。孩子不僅親眼目睹了父母吵架的全過程,還被捲入其中,成了已然瘋狂了的父親的出氣筒,把孩子的缺點都數落一遍。像這樣連基本的安全和穩定都沒有保障的孩子,他還會有更多的需求嗎?我能有個安身的處所就不錯了啦。

有的家庭沒有這麼嚴重的家暴,但是你品一下,只要夫妻之間鬧矛盾,孩子肯定受影響。我當班主任的時候就遇到這樣一件事,我在班級設立一個“悄悄話信箱”,孩子們有啥心裏話可以投在信箱裏,我每天放學打開回復。那天下午有個男生告訴我,老師,你快點打開信箱,誰誰給你寫信了,我說知道了,放學我再打開,他說不行啊,太着急了。我打開信箱,看到的是:老師,快救救我吧,我媽跟我爸鬧矛盾了,他們說要離婚,我太害怕了,我一節課也聽不進去了。

我趕緊做家長的工作,孩子媽媽說:沒事兒,老師,我們兩口子拌嘴,沒那麼嚴重。家長朋友們,有的時候不是我們的語言刺傷孩子,就是家庭的不和諧語言偶爾被孩子聽到,都會給他們的心裏蒙上陰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神,孩子對父母說的任何話都信以爲真。正如一位教授在《中毒的父母》這本書中說的:“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再繼續看,經常被吼叫的孩子缺少愛與歸屬感,歸屬感是對親情、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孩子長大以後,我們會發現他會希望自己能夠有歸屬感,可能是家庭當中,可能是學校、某一個團體,可能是我們的社會,可能是我們的國家。對於孩子來講第一個歸屬感肯定要來自於家庭、父母,家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是他強大的支撐。如果我們的家長在家裏不能很好的與孩子溝通交流,動不動就批評指責,他的心會距離你越來越遠,他會感到家太缺少溫暖,他想愛這個家、依賴這個家,可是你的語言讓他找不到那種溫暖。

爲什麼初中、高中的孩子有的放學在馬路上打溜溜或者去網吧,不願意回家呢,就是家不溫暖,就是你的語言中總有指責和批評,他心裏承受不了,他想躲避。孩子有家不願意回,有家不能回,多可憐啊!

缺少歸屬感的孩子肯定會早戀,尤其是女孩,只要有個人能理解她,會說點暖心的話,她馬上會被征服,因爲他們太需要語言上的關愛了!缺少歸屬感的孩子肯定要惹出點禍,面對家長的訓斥,當面不敢頂嘴,心裏不舒服,想得到愛還擔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於是他們就開始惹事,換得家長更多的關注,如果在這個時候他的這個方法生效了,接下來,他可能會有各種方法來不斷的去破壞你的底線,不斷的去嘗試,看看爸爸媽媽的底線到底在哪裏,他爲的就是試探一下爸爸媽媽到底是不是真的還在愛我。比如,你訓斥他以後,他離家出走或者跟同學打架或者跟老師頂嘴等等,你一定要知道這是孩子的愛與歸屬感的需求缺失了,這時候你就不要再批評了,快點哄回來,怎麼想辦法彌補吧。

舉例:盤錦有個高一的女孩,….媽媽因爲考試成績就得嘟嘟囔囔幾天,每次都這樣,她實在忍受不了,這哪是家啊,跳樓了。

四川達州渠縣的高三學生小斯,在剛結束高考的第三天,因被父親辱罵,當天失蹤。三天後在渠江發現其身體。

在自殺的前一晚,曾在QQ空間發表過十幾條說說,寫道:“我想得到父母的愛,卻永遠得不到。”

而且經常被吼的孩子缺少愛心,溝通能力較差。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家長一言不合就吼孩子,慢慢的孩子就會模仿這種溝通方式,等孩子長大一些,和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就會採取這種方式,那他到學校、一個團隊,將來到單位,如果使用這種方式交流,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所以,家長朋友們,簡單粗暴的指責批評會讓很多孩子的人生就到第三層就毀掉了。

我們再繼續看經常被語言暴力指責、挖苦的孩子根本得不到尊重的需求。第四層尊重的需求,這也是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績、名聲、地位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每一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最想得到的是什麼?尊重。就是大家對他的認可。前面幾個層次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孩子從哪裏能得到尊重呢?我們家長有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用放大鏡看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用顯微鏡看自己家孩子的缺點,而且,總用這樣的語言:“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怎麼怎麼好,你看看你!”“你能不能向誰誰小朋友那樣啊,讓我省點心吧”!用自己孩子的缺點比人家孩子的優點,最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大人對於自己的面子很是看重並維護,可卻不曾想過維護孩子的面子。

父母總是不分場合地對孩子,或是義正詞嚴地教訓,或是揭短嘲笑,那些話語就像一把把利劍,紮在孩子的心上。孩子被尊重,纔會努力變得更好。一位哲學家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所以,語言暴力又會破壞了孩子第四個層次的需求。前四個需求未能滿足,那麼就很難實現最高層次也就是第五層自我實現需求。這是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這是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後方能相繼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價值的實現,發揮潛能等。這是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達到的。但是在我的批評指責、語言暴力的摧毀下,很多孩子都無法達到。

好了,家長朋友們,通過這一輪的案例解讀,大家知道了經常的批評指責、語言暴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你不要再去怪孩子,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看你的什麼行爲讓孩子缺失了那種需求。大家一定要把這幅圖深深的印在腦子裏。

長時間語言暴力下的孩子一條是將仇恨向內發泄,自殘或者自殺,一條是將仇恨向外,打人或者殺人。

說到現在是不是有的家長開始打寒顫啊?是不是有點後怕啊?反正我是有,我爲什麼今天講這個話題,就是因爲我對女兒的語言暴力深深的感到了自責和後怕。不過呢,不要緊,我們知錯馬上就改就是好家長。只要我們家長願意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孩子的改變就在未來的99步。

怎麼改變呢?今天大家要記住一句話:心法對了,方法有效;心法不對,方法無效。就是說我們不要着急拿到方法,方法可以在很多線上線下的課堂裏、文章裏去找,而今天我要跟大家提出的是先改變自己的心態、信念。我的這一提法是因爲走進了博渡教育兩天一夜的“智慧父母課堂”體會到的,博渡教育的創始人金子導師在授課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告訴家長怎麼解決親子關係問題,但是他通過結合案例解讀“馬斯洛的理解六層次理論”、“家風家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大美德等等,家長們都醒覺了、開悟了,回到家自己就改變了,家裏的愛人、孩子都隨之改變了。你說金子導師的課堂效果就是這麼快,爲什麼呀?

就是轉變了人的心法,喚醒了人的靈魂,心法對了,方法自然就會用了,要不然,你用什麼方法都不會奏效。那麼今天呢,我就帶領大家來找一找卸下“語言暴力”的心法,雖然,我的水平不及金子導師的九牛一毛,但肯定也會幫到您一點點。等“疫情”過去,博渡的“智慧父母研修班”開課,大家再聆聽金子導師帶來的精神盛宴!

首先我們先來照照鏡子,看看你簡單粗暴的批評指責孩子、語言暴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挖出原因挖出根,我們才能走心。有家長說:“我可都是爲孩子好,但就是說話方式不對”。原因可不是這樣簡單,不信咱們今天就挖一挖,自己一一對照啊。這個主要原因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從本質上說,語言暴力是父母高高在上的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怨氣。往往遇到事情是很多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最後出來了這樣的一個情緒,面對孩子這個怒啊吼叫啊,家長背後交織着什麼樣的情緒呢?以及什麼樣的一個感受呢?

第一身份感。

我的身份是家長啊!

這個孩子是我生養的,所以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我來講至關的重要,很多家長不能接受,孩子是一個普通的,平庸的啊,平凡的一個人。所以我們把孩子當作一個去完成我們那些未完成的那些事情,比如說我們對於學業的追求,我們對於興趣,對於愛好的追求,當年我們未完成的事情,我們希望孩子來做,但當下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很憤怒,這個憤怒是因爲我是家長,我爲你好,我就得嚴格的管你,狠狠地批評你,讓你長記性,久而久之變本加厲。還有的家長就是因爲你是家長,你有這個權利,有時候就把工作上生活上的壓力都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是您的出氣筒。

第二恐懼感。

這個恐懼感就是當我們看到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馬馬虎虎,每天學習都是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們從心裏着急,擔心怎麼辦呀?這麼簡單的內容,孩子怎麼就是學不會呀?我擔心孩子上不了一個好的小學,讀不了一個好的初中啊,那沒有一個好的高中,也沒有一個好的大學怎麼辦?完蛋了,孩子這一輩子可能就都沒有好的前途了,這樣的一個狀態怎麼辦呢?我擔心呀,我着急呀,着急這個力氣無處可使的時候怎麼辦?面對眼前的這個孩子,我只有批評他,吼叫他啊,去不斷的督促他控制他,強迫他成爲我希望的那個樣子。

第三羞愧感。

很重視孩子的教育,覺得孩子就是家長的臉面,孩子表現不好就是家長的無能,所以自己學了很多方法,有時操之過急,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就情緒不好,認爲我這樣努力,方法也是費盡心思學來的,就是孩子你的不是,所以,孩子有錯誤就大吼大叫!好,過多的原因不說了,就這三條原因肯定藏在你語言暴力的背後,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最愛孩子的'父母反而對孩子惡語相向。那麼我們怎樣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孩子呢?那就是改變心態。

一、接納。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着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着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他們會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

“人剛生下來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爲天才,有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也會成爲不平凡的人。”

愛迪生在8歲的時候,就被學校趕了出來,因爲老師覺得愛迪生是“低能兒”。而母親並不這樣覺得,對愛迪生說道:“老師說你是低能兒,我不認同他的說法,你明天起,就不要到學校裏去了。”我今天在老師面前發過誓了,我會在家裏好好的教育你。我已立下決心,無論如何你會成爲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有沒有這個信心呢?愛迪生說:“媽媽,我願意發誓,我一定會做一番大事業,使說我低能兒的老師聽了寒心。”後來愛迪生成功了,提到母親,他說:“特別感謝母親爲我跟老師辯護,從那時起,我就決定不能辜負母親的期望!”

還有上次我講過的大連的一對母子,最後孩子考上了人民大學。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就看父母是如何引導了,他們都是帶着使命來到世界上的。我們要接納孩子的不足,如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裏,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成長,孩子舒服,你也會幸福。

二、管理情緒。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

管孩子的父母千篇一律,會管理情緒的父母萬里挑一。父母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你是什麼情緒,孩子就什麼命。有一位老師經過長期觀察得出:一個家庭幸不幸福都寫在孩子的臉上。因爲父母關係好,又對孩子關愛有加,孩子的良好情緒就會顯露在臉上。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多半是心理陽光健康的人。

遇到事情誰都會有情緒反應,但我們要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有情緒的去表達。表達情緒的時候,一定要用,我感到怎麼了用我字句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說啊你看看你,你怎麼樣?這個時候,我們的表達就有一種指責的味道,但是如果我們說我感到很生氣,我感到很難過,我感到很傷心,這是我們自己在表達情緒,而不是有情緒的表達。

有個小視頻:三個小孩子玩娃娃家,有個扮演壞人,把自己全身上下用彩筆塗的五顏六色的,大家知道彩筆塗上的不好洗掉,媽媽看了很生氣,但是她沒有發火,她說:“哦,我的寶貝兒們,媽媽都快不認識你們了,快說說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很難看,我很難過,你的皮膚會很久才能恢復,我很擔心。快點說說咋回事!”孩子自己說着說着就哭了,就意識到錯了。

如果我們特別的生氣,也可以表達強烈的情感,可以說我感到非常的生氣,一定是我感到,如果我們跟孩子之間在這個對立的當下,很難處理的話,大家做一個暫停,從當下的那個環境當中抽離出去,然後。彼此都冷靜下來,我們再來去解決這件事情,解決事情的時候可以說,我感到非常生氣,是因爲什麼什麼一些什麼樣的原因。

他會覺得,原來爸爸媽媽也會有情緒,但是他們非常氣憤的時候是這樣去處理的,那麼當孩子他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他也會以這樣的一個方式去處理,這也是我們逐漸的去教會孩子一個很好的方法,這就是從知道到做到一步一步向前走的過程。

聽說過南風效應嗎?我給大家講一講,南風和北風,他們打賭說,看我們誰能先把那個路上行人的衣服脫掉,然後北風做了一件什麼事兒呢?他就拼命地吹啊,這個風像刀子一樣打在人的身上,然後呢,行人把這衣服裹得緊緊的,然後南風做了什麼呀?他暖暖的吹着,然後嫌熱了,把衣服都推啊,就慢慢的就脫掉了,把外套都脫掉了,這個其實對於我們教育孩子當中也是一樣的,我們給孩子更多的陽光啊,我們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更多的支持的時候啊,他的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也會加速的。

三、共情、讚美!

你共情過孩子嗎?沒有得到共情的孩子將來也不會共情別人,共情是高智商的一種表現,他會讓你換位思考,體察別人內心的感受。著名作家席慕容,小時候有次考試成績差,害怕媽媽批評,就偷偷改了名次。對於改名次,她自己心裏都打鼓,做好了捱罵的準備。沒想到,媽媽看了只是說了一句“看看,老師怎麼把成績單弄得這麼髒,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你明天問一下老師,然後再把成績告訴媽媽,好嗎?”媽媽的這番話,讓席慕容明白了,其實是媽媽在裝糊塗,給自己留面子。

席慕容特別感激媽媽保護了她的自尊,第二天就和媽媽坦白了自己考得差還改了名次,並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

如果父母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尊重孩子,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會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批評孩子沒有錯,但批評孩子的方式、語氣和以及父母在批評時的身體情緒不能錯。孩子是有自尊和榮譽感的,他不會因爲父母的寬容而得寸進尺。反而會因爲父母的愛護,因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反而想要更加努力變好,成爲更好的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裏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深以爲然。讚美最關鍵的點,就在於足夠真誠,儘量讚美具體的事實,加上表情和動作,讓孩子知道,你是打心眼裏欣賞他的。孩子做得好,你就真誠地誇誇他;孩子做得不好,你也要相信,這不是他本意,我們要給他們信心,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有低落情緒時,爸爸媽媽應該鼓勵孩子,“你能行!”、“加油!”、“別灰心!”、“再試一試!”;當孩子遇到挫折及時安慰、幫助他分析原因、鼓勵他繼續努力、相信他能成功!有一首英文歌《you raise me up》,歌詞寫得特別好:“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羣山之巔;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闖海暴之險;我變得更強,只因藉助了您的肩;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從前。”

案例:

你看看教育家知道上初中女兒早戀了,沒有揭穿也沒有批評指責,而是帶女兒買衣服…..哲學家約翰·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願我們都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這一生最好的禮物。孩子是世界是張白紙,當你惡語相向時,他會全盤吸收,並且把這種惡給到其他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首先是讓孩子成爲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我相信,當你以溫柔、愛對待孩子的時候,他會在這個世界裏,感受到最少的傷害,最多的善意,最濃的自信,最充足的安全感!讓我們的孩子遠方有燈、腳下有路、眼中有光!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3

一、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樣,當孩子認真的告訴家長某件事的時候,家長不要去嘲笑孩子,或者秉持着輕蔑、不信任的態度,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願意再和家長有交流。

怎麼和孩子溝通最好呢 第3張

二、主動和孩子分享。

有時,在合適的場合、合適的時間,家長可以主動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心情,以及對事物的看法,但是家長也不需要把自己全部的擔心告訴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負擔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這場溝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瞭解孩子的想法。

當需要作出與孩子相關的選擇時,父母最好能徵詢孩子的意見,比如報培訓班,不要看着其他家長報什麼就報什麼,也要適當的徵求孩子的意見,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雖然孩子有時候會問家長的意見,但其實大部分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自己都已經有了主意,他們只是需要從家長那裏獲得認同,證明自己的想法沒錯。

四、保持平等關係。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前提最重要的就是平等。不少父母總是喜歡在和孩子溝通時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從而扼殺了孩子的話語權,使原本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成了父母的“獨角戲”。這樣的方式讓這場溝通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因此,在溝通中,父母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

良好的溝通可以使父母及時的瞭解孩子的狀況,能夠更好的來幫助孩子,孩子也能通過溝通來了解自己的父母,從而達到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和睦相處,是幸福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