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

本文已影響2.59W人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過年,是炎黃子孫最爲莊重盛大的儀式,寄寓着豐富的人文符碼,是非常有儀式感很值得慶祝的事情,那麼下面分享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1

魯迅的《過年》,開蒙啓智:“叫人整年的悲憤,勞作的英雄們,一定是自己毫不知道悲憤,勞作的人物。在實際上,悲憤者和勞作者,是時時需要休息和高興的。古埃及的奴隸們,有時也會冷然一笑。

這是蔑視一切的笑。不懂得這笑的意義者,只有主子和自安於奴才生活,而勞作較少,並且失了悲憤的奴才。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茅盾寫於舊時代的《過年》,憂鬱中不乏明亮:“天是陰沉沉的;天像在發悶,又像是沒有睡醒,沒精打采似的。”“老趙低了頭,半晌,這才偷偷嘆口氣說:‘人,總得有個希望呵,人是要希望來餵養的罷!’”

底層民衆過年,固然悲劇色彩濃重,但老趙並未低沉下去,而是抱有對未來的希望。在他身上,依然不缺亮色,凸顯底層民衆堅韌不屈的性格。

巴金的《過年》,說得直率而且清醒:“一年一年這樣地過去,人漸漸地老起來,離墳墓越來越近。這是事實,然而使我如此感動的原因卻不是這個。我是在悔恨我自己又把這一年大好的光陰白白地浪費了。

不過我並不因此而有什麼感傷。悔恨和感傷是不同的。”巴金此言,沒有渲染過年的喜慶,強調的是對時間和生命的珍惜。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裏,以老北京的民風民俗,呈現過年的隆重和熱鬧,展現民衆過年的溫馨美好。

同時,通過對比新舊社會的京城衆生過年情景,突出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表達了老舍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讚美。充滿京味兒的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讀來身臨其境,親切感人。

沈從文的《憶湘西過年》,從經驗到精神,把過年的民俗、氛圍,渲染得活泛真切:“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
  

有了這個玩燈燒燈經驗底子,長大後讀宋代詠燈節事的詩詞,便覺得相當面熟,體會也比較深刻。”

孫犁的《記春節》,寫出了現代人對年味淡化的喟嘆:“前幾年,每逢春節,我還買一掛小鞭炮,叫孫兒或外孫兒,拿到院裏放放,我在屋裏聽聽。自遷入樓房,連這一點高興,也沒有了。每年春節,我不只感到飯菜、水果的味道,不似童年,連鞭炮的聲音也不像童年可愛了。”

汪曾祺在小說《除歲》中,表達了抗戰時期蒼生過年的矛盾心境:“父親搖搖頭,眼睛看那支燃得正旺的守歲燭。‘寫春聯吧,年,總是要過的。墨已經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裏,你拿來摻點水,蹾在腳爐上,

寫春聯的墨要熟,纔有光。爐裏該還有火,三十夜,要徹夜火烈’父親把心事推開了一點,想到過年了。”

豐子愷的《過年》,將春節的喜慶寫得蠻細,讀來十分喜慶:“……廿三日晚上送竈,我們染坊店裏三個染匠司務全是紹興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鄉。孩子們都非常的高興,闔家歡樂一家其樂融融去過歡慶。”

陳忠實在散文《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裏,深情講述他在除夕的所爲:“大年三十後晌,我依着鄉俗,打掃了屋院和門前的道路,我給自家大門擬了一副隱含着白鹿的對聯,又熱心地給鄉親寫了許多副對聯。

入夜以後,我把屋子裏的所有電燈都拉亮,一個人坐在火爐前抽菸品酒,聽着村子裏時起時斷的炮聲。到舊年的最後的兩分鐘,我在大門口放響了鞭炮,再把一個一個點燃的雷子炮拋向天空。”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2

“各處佛堂竈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着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着大明角燈,兩溜兒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紅樓夢》第53回,一代文學大師曹雪芹運用精彩的筆墨,細膩地描繪了舊時王公貴族過年的熱鬧情景。

魯迅筆下的春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在他的小說《祝福》裏,魯鎮的新年洋溢着喜慶,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的`爆竹,

散發着幽微的火藥香。“祝福”亦稱“祚福”,據說始於元朝,千年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成爲紹興人特有的過年方式。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是怎樣的 第2張
  

老舍對於春節的描寫,更顯溫馨和歡樂。“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兒。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

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這種具有京味兒特點的春節,讀來讓人振奮,充滿喜悅。

“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在《沈從文文集》裏,作者深情地回憶了小時候春節玩兒燈放焰火的場景。

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誰家焰火出衆超羣。熱鬧非凡的景象,令人賞心悅目。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目,更是一種燦爛優秀的文化。透過作家筆下絢麗多彩的春節,我們看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種文化都在傳承和發揚,每一個春節的背後,都瀰漫着濃濃烈烈的華夏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