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

本文已影響3.81K人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每個人都有心情愉悅和心情不好的時候,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是有的人情緒波動很大,容易哭也容易發脾氣,那麼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1

情緒波動大,主要原因來自於我們的得失心很重。我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把自我的主觀看法看得太重,就是太自以爲是,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我們的認知有問題。我們的思想覺悟太低了,看一個問題只會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你不會站在高處從對方的角度還有從事物本身的角度來思考,會在這種自滿、驕慢還有沮喪中徘徊。這樣我們的心當然就容易七上八下,同時也不利於我們跟別人相處。沒有一個人喜歡跟一驚一乍的人相處。喜怒哀樂的情緒波動太大,你待在他身邊就覺得沒有安全感,也不祥和,隨時都可能讓自己的心砰砰跳。這就是缺乏一種平常心。

那怎麼樣才能擁有這種平常心呢?我們多數人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之後,就容易產生一種驕傲。就像現在有些人功成名就了,他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有一種自我的成就感。這種感覺如果反過來,我們有些事情做不好的時候,也很容易產生一種沮喪感。因爲在我們的人生中,也不是說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好。我們過分地在意自己的這種感受,在意這種得失,我們這個情緒就會波動大。

事實上佛法講,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它都是由衆多的因緣和合,這件事情就可以成功。我們自己一個因緣,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緣,並不代表你有能力就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因爲你的能力,他也是衆多因素當中其中一點。包括你的機遇,包括身邊人的幫助,這些都是讓我們成功不可缺失的因緣。那很多時候,我們把事情做失敗了也並不代表你沒有能力,而是各種條件不具備。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

所以,成功與不成功都是衆緣和合而成的,都是與各種因緣的關係。如果你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去看待的話,你就能夠心平氣和去面對這種得失。對得失的心看淡了,其實情緒的波動就會小。

我們太在意外面的結果,其實你要往內心去走。別人說你不好,你就容易生氣。那你往內心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不好,那別人說你好有什麼用呢?如果你內心是好,別人說你不好又何妨呢?

每個人要在意自己內心的覺受。如果你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充實,哪怕外面的人都覺得你過得很可憐,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的內心很苦,表面光鮮亮麗,晚上在家裏獨自流淚,全世界的人覺得你過得很幸福,那有什麼用呢?

我們學佛修行就要很務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我經常講,一個修行的人連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好,那你有什麼本事呢?連這點基本的本事我們都丟失了,那我們的幸福在哪裏呢?你整天胡思亂想,情緒波動大又怕吃虧,這樣的'話,對你的睡眠肯定會有影響。

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有本事讓自己睡覺睡好,那也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年紀輕輕就失眠,甚至要靠一些藥物來幫助自己睡覺,這樣的話,是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的,一定要重視。這個時候,我們要停下腳步,管理一下自己的慾望,然後到一些寧靜的環境裏去待一待。特別好的就是到報德寺來住幾天,其實很多情緒他自然而然就會平靜下來,當我們心靜了很多事情自然就想明白了。

在逆境當中,就要善待自己;在順境當中,就要多感恩大家。多去分享,多去幫助身邊的人,把自己的心胸拓寬了,所有的事情就變小了。你心胸太狹窄,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能掀起波浪來。改變自己的認知,是平復情緒的根本。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2

一、精神易興奮、腦力和體力易疲勞

患者的精神活動極易發動。由於興奮閾值低,周圍一些輕微的,甚至是無關的刺激也能引起患者較強烈的或較持久的反應,因而患者的注意力渙散,不由自主的聯想和回憶增多,注意力很難集中。引起興奮反應的刺激並不都很強烈,也不一定都是不愉快的事情,但無法平息的無謂聯想卻令人痛苦。

由於患者的非指向性思維長期處於活躍興奮狀態,大腦無法得到必要的、充分的鬆弛和休息,於是腦力容易疲勞。感到腦子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思維不清晰、思考效率下降。同時患者也感到疲乏、睏倦、全身無力等軀體疲勞症狀,即使適當休息或消遣娛樂之後仍難以恢復。

二、神經衰弱情緒方面的表現

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焦慮或抑鬱症狀,但不突出,也不持久。神經衰弱突出的情緒症狀是易激惹、易煩惱和易緊張。

患者顯得易激惹,包括稍微受到刺激便易發怒,發怒之後又易後悔;看書看戲易傷感,動不動就熱淚盈眶;易感委屈;易煩惱,覺得人人都不順眼,事事都不順;易緊張是指不必要的擔心和不安,總覺得處境不妙,形勢緊迫、咄咄逼人。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 第2張

三、心理生理症狀

指心理因素引起的某些生理障礙,如緊張性疼痛:患者覺得頭重、頭脹、頭痛、頭部緊箍感,或頸部、腰背部的不適和痠痛。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入睡不深、自覺多夢、睡後不解乏。或者原本睡眠尚可,但總擔心失眠或總覺得沒有入睡。常常是睡眠節律倒錯,該醒時昏昏欲睡,該睡時則頭腦清醒。其他的心理生理症狀還包括耳鳴、心慌、胸悶、消化不良、尿頻、多汗或月經不調等。

神經衰弱預防措施

1、每天要保持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入睡困難者可以睡前用溫熱水泡腳、洗熱水澡等。

2、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工娛活動,以達到放鬆的目的。

3、積極參加運動訓練,如健身操、瑜伽等,以改善軀體不適狀況。

4、要有計劃地安排每日的生活、活動、學習,使之達到生活有規律。

5、選擇自己喜歡的輕音樂及電視節目等,以調節自己的情緒。

6、不要進行劇烈的活動和重體力勞動,避免過度疲勞。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3

原因:孩子的年齡小,自控力不足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但是因爲年紀還小,自控能力並不好,情緒波動也大,無法像大人那樣能隱忍自己的不滿。當孩子的情緒沒辦法及時調整時,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自然就會大發脾氣以此表達心中的不滿。家長解決方法:引導孩子情緒發泄孩子由於年紀小,所以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稍有不滿就會發脾氣,家長要懂得引導,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就注意不要逆孩子的意,而是用別的方式讓孩子開心,或者引導孩子發泄情緒,這樣孩子就會很快的好起來。

原因:孩子身體勞累疲倦

導致身體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等,現在的學生,由於學習任務繁重,睡眠不夠,長期下來體力不足以支持過久,身體疲累,令人容易發怒。家長解決方法:給孩子更多自由很多孩子發脾氣,可能是家長干涉了他的行動自由。如果孩子愛發脾氣,家長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爲,是否對他約束得太多,阻礙了孩子成長,讓他們覺得很累。作爲家長,一定要明白無論孩子想做什麼事情,都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孩子必須經歷這個過程,才能鍛鍊能力、理解事物之間的規則,學會遵守紀律。

原因:生理健康問題

身體不適、生病了都會影響孩子情緒控制能力。一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還有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他極端不適應,於是也會發脾氣。家長解決方法:多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孩子生病了,心情會比較糟,這時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如果得不到關懷得不到快樂,孩子就不會開心高興,就容易產生情緒波動。

原因: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失當

獨生子女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几乎是無所不應,孩子生下來基本就會察言觀色,當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父母的答應時,他便採取無理取鬧的方式來讓父母無條件的妥協,此外,現代家庭裏祖父母一輩的人更是對孩子溺愛和袒護,父母雙方如果再對孩子的教育意見不一致時,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無理”,情緒波動大。家長解決方法: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情緒波動大易哭易怒什麼原因 第3張

原因:孩子對父母存在不滿

孩子愛發脾氣、無理取鬧並不全然是溺愛所致,相反的,可能是由於父母的忽視,對父母存在某些方面的不滿情緒。因此,常常會借題發揮,發泄心中怒氣,無理取鬧,甚至用故意犯錯的方式引來父母的關注。家長解決方法: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瞭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原因:家庭環境影響孩子

如果父母很容易激動,愛吵架,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脾氣不穩定,做事急躁,碰到事情容易着急。相反,和睦的家庭環境,父母尊老愛幼,鄰里之間很團結友愛,那麼孩子相對的,性格也比較穩定,善解人意。家長解決方法: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身教重於一切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教育專家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原因:孩子遭受了挫折

孩子雖然那麼快就長大了,但是對於很多事情還是無能爲力,當遇到挫折時,孩子就會有沮喪的感受,這個感受會通過發脾氣、無理取鬧來發泄。父母需要正確引導孩子面對挫折,減少無理取鬧。家長解決方法: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爲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原因:飲食狀況不合理

據科學研究證明,一些食物的過量攝入也會引起性格的改變,出現脾氣暴躁的情況。如經常喝糖分高的飲料、經常食用巧克力等。家長解決方法:家長平時注意孩子的飲食健康家長可以根據科學,來安排孩子的飲食,對一些科學禁忌的食物,家長應該讓孩子少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