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祠堂文化

本文已影響1.97W人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老家都會見到祠堂一樣的建築,一般指的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場所,是儒家文化的體現,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所以不是一般人所擁有的,下面小編整理了如何理解祠堂文化。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1

第一,有效解決糾紛。

在中國古代,基層的各種矛盾,農村的各種糾紛,其實都是在家庭和祠堂裏解決的。當一家之主和家族中的長輩邀請矛盾雙方到祠堂協調解決時,往往能得到好的結果。因爲進入祠堂後,不僅解決問題合理,而且家族的威權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樹立良好的道德觀。

在古代,是一個道德規範的社會。遵守道德規範,就能建立良好的道德。在家庭文化中,作爲評判的標準,也是道德。雖然說古代維護的道德是封建道德,但對人是有害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宗祠聚集的家族對道德的塑造作用很大。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

三、家風家訓引領。

在一個家庭的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家風家訓。有了這種家風和家訓,全家的孩子都有了規矩感。你知道你的祖先做了什麼,你應該做什麼。我明白,我一生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整個家庭。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不僅會給自己丟臉,也會給家人丟臉。有了這樣的約束力,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四,提高凝聚力。

在西方社會,包括宗教在內的愛國主義被用來團結整個民族。中國不一樣。中國古代一直是以家爲本的社會,凝聚力是始祖。因爲他們有共同的祖先,所以整個社會可以團結起來。因爲我們中華民族認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炎黃,整個中華民族都是血親傳下來的,永遠不會屹立不倒。在一個家庭裏,因爲共同的祖先,這個家庭更有向心力。這對於團結家人,努力工作是很重要的。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2

中國的文化很是博大精深,祠堂作爲中國很特殊的文化,在歷史的扉頁上,寫着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家族在舉行重大的事情,商議重大的家族事務的時候,會在祠堂裏舉行。

祠堂,總給人一種肅穆幽深的印象,但是,祠堂也有很多的忌諱,制定了一定的章法,甚至規定了有些人是不能進入祠堂的。

究竟是哪些人不能進出祠堂呢?

第一是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是不能入祠堂的,因爲小孩子和年輕人的煞氣很重,死的時候是很不甘心的,所以,會有很大不詳的東西跟着。

祠堂是處理家族內的人婚喪,壽喜的地方,如果這些人是在自己的家鄉正常死亡,辦理喪事的時候,同一個宗族的人,都會幫着在祠堂裏給這個人辦理喪事,這也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古老傳統。

今天的我們,誰家有了紅事白事,第一個通知的也是自己家族的親戚,因爲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古老觀念,自己宗族的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樣,即使平時很少來往,有了大事也得讓家族人知道,其他的同事,同學,不通知也不是很緊要的。

一個宗族的`人,即使多麼繁忙,也會來到辦事的人家裏進行幫忙,如果兩個兄弟關係不和,準備不來往了,首先表現在表面上的就是,有了紅白喜喪事情,決不通知這個親戚,這就算是斷了所有的聯繫。

小孩子和年輕人的陰氣比較重,所以,祠堂是不願意接受的,也就有了小孩子和年輕人死在外面,不入祠堂的說法,而且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一定要趕緊運回來,當天晚上埋了,而不是像老人死亡一樣,需要在祠堂停放幾天,召開盛大的喪事禮節才下葬。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 第2張

年輕人和小孩子,都是當天入土爲安,如果當天沒有運到老家,會認爲是很不吉祥的一件事,埋的時候,還不能挨着祖墳埋,這樣也是爲了小孩和年輕人的陰氣不妨礙自己家族利益的緣故。

還有就是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入祠堂的,祠堂是男權社會施展自己權威的場所,只有男人才能進入祠堂,進行各種家族的活動。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進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懲罰,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發生了不好的關係,被人抓住,就得進祠堂接受家族長輩的懲罰,嚴重的綁在籠子裏,和男人一起沉在水裏淹死,也就是俗話說的“浸豬籠”。

另外,就是入贅的男人是不能進自己祖先的祠堂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連女方的祠堂特也是不能進去的,除非是這個男人改姓,纔可以進女方的祠堂。試想一個男人姓自己的姓二十多年,入贅讓兒子姓女方的姓還罷了還把自己的姓改了,相信很多人感覺很難接受,於是也就不能入祠堂。

因爲祠堂代表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只能有一個姓氏,這個男人倒插門進了女人家裏,如果依然姓自己之前的姓,異性之人是不能進祠堂的,他們生的兒子,姓母親的姓氏,是可以進祠堂的,相當於是家族的一員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祠堂文化裏,祠堂代表着家族的興衰,大的家族還會找專門的人看護祠堂,如果有女人不小心在祠堂門口望了一眼,也會接受處罰的,嚴重的還會處死。

雖然祠堂文化對於女性是如此的苛刻嚴謹,也總有例外發生,在安徽省的省歙縣棠樾村西,有一座專讓女人進入的女祠堂,它建成於清朝的1805年,是棠樾村的鹽商鮑啓運所建立,這個女祠堂的名稱爲“清懿堂”,當時這位大鹽商爲女性發了慈悲,爲了表彰在徽商做出貢獻的女性所建立;

據說明清兩代棠樾村出了很多貞潔烈女,她們遵守福德,出現了很多恪守禮教的名女子,“催乳哺弟”、“送夫經商”、“養老恤孤”這些美好的事蹟,是這些女子們作出的榜樣,被雕刻成蠟像,成爲棠樾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她們的牌位,歷代在清懿堂安放着,敘說着她們貞良清白的品格。

雖然祠堂文化在我們國家成了禮教的代名詞,可是畢竟還是有些封建糟粕的,1927年在衡山縣的白果,當地的婦女受到先進思潮的影響,進入了祠堂,成羣結隊在祠堂裏大口吃酒,祠堂的家族長輩眼看着她們在祠堂裏耍威風,也不敢說什麼,這些婦女以後勇敢地進行了新時代的改革;

她們解放了自己的小腳,要求婆婆不能再苛刻自己,要求打破封建的餘孽,要求丈夫不能隨意打罵妻子,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說這些女人做的對還是不對,但是,在打破舊的習俗,建立新的制度的時候,只有破釜沉舟,勇敢地進行改革,才能讓新社會展現新的面貌,

祠堂文化,也許隨着它的衰落,成爲我們歷史組成的一部分,現代的女人不再被祠堂文化束縛,已走出了世界,走向了未來。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3

什麼是祠堂?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於祭祀祖先。此外,也作爲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事件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爲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着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一般把家廟,稱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傑出理學家朱熹作《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爲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纔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甚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爲家族的社交場所。

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裏上學。正因爲如此,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爲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如何理解祠堂文化 第3張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

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比較有名的祠堂有:

山西太原晉祠

晉祠,爲奉祀第一代晉王姬燮之父唐叔虞而建,原名叔虞祠。儘管兩異其地,數代擴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透析着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羣;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廣州陳家祠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72縣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爲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爲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