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

本文已影響1.58W人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農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時間,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掛燈節,而掛燈節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和自家廳堂掛燈。以下分享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1

去年添丁,今年掛燈!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中國民間,過年不僅是爲了感恩、慶祝,更是爲了祈福——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這在黃埔的過年習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黃埔掛燈習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史料記載:

“正月燈節,是添丁者掛燈於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由於粵語中“燈”與“丁”近音,掛燈就寓意着“添丁”。

黃埔地區的老百姓,家裏生了男孩,就會在來年正月燈節裏掛花燈。去年添丁,今年就要掛燈,祈願新的一年裏孩子健康長大,丁財兩旺,闔家歡樂。

正 月 燈 節

燈節是元宵節的別稱,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朝,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

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加豐富。

明初,南戲已在廣東潮州上演,如明本潮州戲文便有五種,掛燈也比較活躍。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清代廣東燈節也非常熱鬧,光緒時史澄《光緒廣州府志》載有“正燈二戲”的說法。廣東文獻中,燈節具有祈福求子內涵的記載,見於李調元的《粵東筆記》:

廣州燈夕,仕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頭,凡三籌皆勝者爲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生子者,盛爲酒饌,慶社廟,謂之‘燈頭’,羣稱其祖父曰‘燈公’。”

光緒時史澄《光緒廣州府志》卷十五載:

凡元宵張燈作樂,先年生男者必以是晚慶燈;七月十四及冬至有事祠祀,必以宰鴨爲敬。

黃埔等廣州地區,添丁除了要掛燈外,還要準備雞鴨等祭品祭祀。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

添 丁 掛 燈

黃埔的添丁掛燈明顯帶有祈福求子的寓意,與廣州燈節一脈相承。

掛燈習俗儀式包括做燈(買燈)、斟茶、掛燈、入族譜、飲燈酒、賞燈、投標燈裙和燈春、競投飯菜、化燈等流程。其間,還有鑼鼓、舞龍獅、祭祖、飲燈酒等大衆喜聞樂見的精彩活動。

所掛的花燈都是特製的,燈架用竹篾扎架,彩紙作面。這一盞包含着喜慶與祝願的花燈,集扎作、編織、民間繪畫、剪紙、書法、詩詞於一體,堪稱藝術。製作者均爲本地巧手,因此做出來的花燈人情味十足。

共 飲 燈 酒

黃埔掛燈一年一次,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也有說是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黃埔各族祠堂內,一派熱鬧的景象

按照黃埔風俗,如果當年有男丁出生,當年慶燈期間要到祠堂斟茶、掛燈。斟茶、掛燈完畢後由族中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從該天起祖先承認新生兒的名分,登記入族譜,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權利。

在分過豬肉後,全祠堂男丁共飲燈酒,甚至還在晚間燃放煙花,賞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掛燈,昭示人丁興旺,燈因此具有了“丁”的內涵,“掛燈”就表示添丁的意思。掛燈活動因而有着特殊的寓意——祈福求子,人興財旺。

祈福求子是中國民間一個永恆的話題,添丁掛燈反映了黃埔鄉民樸實的願望,更是民間永恆的追求。

黃埔地區在燈節中掛燈、祈福、求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也是民間衆多祈福求子活動中的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韻味十足的時代縮影。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2

新春民俗 | 添丁“點燈” 年初三父親齊齊買“燈公”

“點燈”是橋頭新春古老民俗,凡在前一年出生的男丁,照例要在今年春節期間熱熱鬧鬧地舉辦“點燈”儀式。而從年初三開始,父輩們就忙着來到橋頭老街採購“點燈”用品,因此,每年的年初三,橋頭老街就會出現一隊隊挑着鬥谷籃來買燈公的父輩們。

“點燈”儀式上不可缺少的用品有燈籠、燈公、禾碌燈、燈盞,香芹、蔥和大桔等。像橋頭鎮東江村,每年年初三,生了男丁的父親們都會挑着鬥谷籃去老街買點燈用品,回來的時候會邊走邊放鞭炮,一進村便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迎“燈公”回來,浩浩蕩蕩的“買燈”隊伍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 第2張

對於“點燈”儀式,東江村村民介紹說:“要一邊走一邊放鞭炮,回來我們村裏後再放大約800米長的鞭炮。還有醒獅表演,儀式非常隆重。”

據介紹,橋頭“點燈”習俗,就是誰家喜添新丁,來年正月便要舉行“點燈”儀式,大擺筵席,宴請宗親兄弟飲燈酒,“點燈”的日子按姓氏不同而不同,年初一到年初九不等,正月十五“結燈”,以這種風俗形式分享添丁之福,對新生男丁的美好祝願。

“買燈就是大家擔着鬥谷籃去橋頭,走路去買,走路去走路回來,買慈菇、芹菜、燈籠,這樣擔着回來,一邊走一邊放鞭炮,歷來都是年初三買燈公,買了過來祠堂,就早晚過來添香,年初八就點燈,請親朋戚友來吃飯,到正月十五就結燈。”東江村村民告訴記者,這個是當地一路傳承下來的,所以他們也是跟着這個習俗去走,再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3

廣東“升燈”民俗,慶祝生育男丁,正式寫進族譜

對於我這種側重廣東本地文化又隨性的創作者而言,適逢過年總是興奮的,因爲過年有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素材。

年三十賣懶、年初二開年、遊神等等,回首過年,不少與大家分享廣東年俗,話已至此,接下來固然廣東年俗如故。

這一次說“點燈”,春節期間,廣東各地普遍流行的傳統民俗。

點燈又稱上燈、添燈、升燈等,“燈”與“丁”音似,點燈(添燈)則添丁,這是一項爲慶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寫入族譜的傳統民俗,隆重且熱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男孩”是點燈年俗不能變通的硬性規定,添口(生女孩)不點燈。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爲了小孩的升燈,早在在春節來臨之前則開始準備。

首先是“定燈”——預定走馬燈。通常情況下,一個片區——面積不大的村落的走馬燈製作,由一個手藝人負責,按照村民所需的數據及規格籌辦,而後趕在正式升燈之前交付。

其次,見告親屬——方便贈送男童新衣服,這是上燈風俗的重要構成。

年初十前後,湛江各地的上燈年俗則陸陸續續進行。

上燈有大致的儀式,走馬燈被懸掛祠堂或象徵神廟的臨時棚之後,接下來是吊上“燈卵”且點亮內部油燈,最後道公佬協同當年上燈的家庭成員(上燈的男童及其父親,祖父健在也會參與)進行隆重的拜祭儀式。

“上燈”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寫入族譜,一方面有被集體認可及接納之意,也蘊含了各種美好的寓意,平安、順遂、聰穎、有爲……

生男孩掛燈的起源和寓意 第3張

“結燈”的標誌是喝過“上燈酒”。

年十六,村民會再次邀請道公佬主持“結燈”的拜祭儀式,而後取下象徵人丁興旺,家族綿延千載的“燈卵”——帶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馬燈的焚燒,最後宴請親友喝上燈酒。

在梅州,各地上燈的時間因地而異,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間,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梅州地區上燈的風俗,“請”花燈爲最重要之一。

上燈前一兩天,新丁家庭約定成俗地組織一隻請(買)花燈隊伍,由“丁首”帶頭——上一年最先誕生男丁的家長,在鑼鼓隊及龍燈舞獅隊的相隨之下,一路燃放鞭炮且炮聲不斷“請”燈。

花燈請回家,鄭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燈當天,“丁首”將召集其他家庭共同請出花燈,懸吊祖公廳屋樑下,並掛上象徵男丁的燈帶,燈帶的數量依據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個男丁,則五條燈帶,七個男童則七條燈帶,以此類推。

當然,“升燈”不啻純粹的將花燈升起來,事實上,升燈儀式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升燈前搶白花;升燈時放炮仗、燒煙火,也會舉行舞龍、舞獅等表演……

以湛江及梅州兩地爲例,同是上燈的傳統民俗,而“呈現”差異鮮明,可是無論形式上如何大相徑庭,其寄意始終一致,一爲添丁之喜悅,同時希望小孩快樂、平安、出人頭地。

至於廣東惠州、東莞、汕尾等地“上燈”年俗的精彩及熱鬧,期待您的補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