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牙痛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

本文已影響2.8W人 

寶寶牙痛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我們知道小孩是非常喜歡吃糖的,那麼對於湯類也是導致牙齒痛的主要原因,但是對於寶寶來說牙齒痛也是其他原因導致的,那麼下面介紹寶寶牙痛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

寶寶牙痛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1

寶寶牙痛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

1、流口水。在寶寶6~7個月大時,乳牙開始萌出,刺激三叉神經,增加了口水分泌量,加上寶寶口腔容量小,不會吞嚥、調節口腔內的口水,就造成了流口水的現象。應對措施:要注意寶寶的個人衛生,用乾淨柔軟的手帕或紙巾及時擦掉口水。衣領、衣襟要勤換、勤洗。保護寶寶下頜、前胸的皮膚,可墊一塊乾淨的紗布或圍嘴等。

2、臉頰發紅或長紅色斑點。多數是由於唾液與面頰、下顎、頸部、胸部的皮膚接觸,導致出現微腫的紅色皮疹。應對措施:一旦發現寶寶流口水,要及時擦拭,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乾爽。勤換手帕,儘量少讓唾液和麪頰部、胸部等皮膚接觸。

3、牙齦腫痛或癢。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長牙疼痛期,一般有牙痛、牙癢、愛啃咬東西等表現。因爲牙齒萌出時對牙齦神經造成刺激,寶寶的牙齦便會產生這些不適。應對措施:媽媽洗淨自己的'雙手,用一根手指輕輕地按摩寶寶的牙牀,這對減輕疼痛非常有效。

4、愛哭鬧、脾氣壞。寶寶出牙時會表現得容易煩躁,也是正常現象。當然要首先排除寶寶是不是缺鈣,因爲缺鈣也會出現易激惹、煩躁不安等症狀,最好帶寶寶到醫院查一下微量元素。應對措施:出牙期寶寶哭鬧、脾氣壞,家長要溫柔地安撫,多花些時間陪他玩耍,讓寶寶專注於遊戲中,以分散注意力,減輕不安。

5、睡不安穩。出牙期的確會心火旺,如果再加上天氣熱,身體內部有火氣、容易上火,心情煩躁,自然會睡不安穩。出牙前後有些情緒上的波動一般也是正常的。應對措施:只能等寶寶的牙齒順利長出來才能緩解,晚上大人陪着寶寶睡,摸摸寶寶的小手、拍拍後背,讓他心平氣和些,相對會睡得安穩些。

6、發燒、拉肚子。有的寶寶在長牙時,發燒次數會增加,但這不是絕對的。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發燒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在長牙階段,寶寶的牙齦會癢,喜歡咬東西,如果咬到不清潔的東西就可能造成喉嚨或胃腸道感染,引起發燒或拉肚子。一些寶寶還會因爲唾液性質和數量產生變化而導致胃腸反應,引發嘔吐和輕微的腹瀉。應對措施:平時可以給寶寶多喝點溫熱的水,多吃蔬菜和水果。由於寶寶胃腸功能調節性差,一旦餵養方式發生改變,受到病菌侵襲,就容易誘發腹瀉。如果寶寶有發燒、拉肚子的現象,建議進一步檢查確診,找到腹瀉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寶寶牙痛可能是由於餵養不當2

寶寶牙痛的幾個原因

一是外傷。孩子意外摔倒碰傷牙齒是常有的事,有時則是進食時咬到砂石骨頭,使牙齒出現創傷性根尖周炎引起疼痛。如果牙僅是有點鬆動也不能忽視,一定要先到醫院進行檢查,必要時拍攝X光片。確認牙根有沒有折裂;如牙已摔斷,就需請醫生在麻醉下抽出暴露的牙神經後補牙或拔牙。

二是不吃飯不牙痛,一吃飯就牙痛,尤其吃冷吃熱時疼痛加重。這一般是牙齒上有深齲洞了,必須去口腔科進行治療。洞淺些的補好就行,重者需將牙神經失活後再補牙。

三是牙痛呈現無誘因的陣發性劇痛,孩子即使不吃東西時也一陣陣地哭鬧,常常感到整個一邊牙都痛,指不出哪一個具體的牙痛來,夜間時加重,往往一夜哭鬧不肯躺下,這是典型的牙髓神經發炎。遇到這種情況,應馬上帶孩子到口腔科讓醫生用牙鑽把牙磨開,放上一點消炎止痛藥就會立即止痛。不過,牙不痛後還要失活補牙,需多次就診治療。

第四種情況是患兒的牙齒持續疼痛,如不治療一天天逐漸加重,同時出現牙齦紅腫,牙齒浮動,重者臉也腫了,頜下淋巴結也腫大,出現發燒症狀,這是牙根尖周圍發炎,有時發展成化膿性炎症,這就必須請醫生將患牙鑽開將膿液引出來,口服或肌注抗菌素,還要反覆換藥直至炎症徹底消除才能最後補牙。

可以預防牙痛的幾個小方法

1、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減少或消除菌斑,改變口腔環境,創造清潔條件是防齲的重要環節,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是刷牙和漱口。應該加強宣傳教育,從小養成口腔衛生習慣,學會合理刷牙方法。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細菌,減少菌斑形成。儘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飯後漱口。睡前刷牙更重要,因爲夜間間隔時間長,細菌容易大量繁殖。要順刷,即“上虐待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裏裏外外都刷到”,還要注意刷後牙的咬面。這樣就可把牙縫和各個牙面上的食物殘渣刷洗乾淨,刷牙後要漱口。不要橫刷,橫刷容易損傷牙齦,也刷不淨牙縫裏的殘渣。

2、多吃粗糙、硬質和含纖維質的食物

對牙面有磨擦潔淨的作用,減少食物殘屑堆積。硬質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既增強牙周組織,又能磨擦牙齒咬面,可能使窩溝變淺,有利減少窩溝齲。

3、減少或控制飲食中的糖

我國是以穀類爲主食的國家,控制飲食中的碳水化物防齲是有困難的。但近年來,糖制食品和各種飲料顯著增多。應注意宣傳。從小養成習慣,睡前不吃糖。從幼兒就養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鈣、磷、維生素等多的食物。要儘可能吃些粗糧。要重視母乳餵養嬰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