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誦芬個人簡介

本文已影響4.16K人 

顧誦芬個人簡介,今天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5個項目,顧誦芬院士榮獲最高科學技術獎,顧誦芬個人簡介。

顧誦芬個人簡介1

1930年,顧誦芬生於江蘇蘇州。他的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家,書法造詣頗深,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雖然出生於人文氛圍濃厚的家庭,但顧誦芬卻投身工程科學,在航空領域成爲一代大家。

顧誦芬結緣航空,與一個航模玩具有關。

1935年,顧父舉家北遷,前往燕京大學任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年僅7歲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小讀二年級,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暴行。10歲那年,叔叔送給他一個木製的航模作爲生日禮物,顧誦芬一下子喜歡上了飛機,也立下了“造出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的誓言。

顧誦芬個人簡介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瀋陽航空工業局。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1956年8月,我國第一家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在這支薈萃着新中國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隊伍中,顧誦芬承擔了氣動組組長的職務,他的夢想逐漸實現。

爲解決機身採用兩側進氣的難題,顧誦芬與軍工專家們一起,利用當時僅有的、從沒在工程中應用過的風洞,邊摸索、邊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結果。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白天下班後,他還得帶着同事一道去醫院收集廢針頭,焊接在銅管上,組成模型……

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在瀋陽首飛成功。顧誦芬在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創建了屬於中國人的氣動力設計方法,也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峯。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超級大國已擁有兩倍聲速戰鬥機,而我國卻沒有與之抗衡的裝備。不少航空科研人員都憋着一口氣:一定要造出我們自己的“爭氣機”。

顧誦芬個人簡介 第2張

19 64年,獨立研製殲8戰鬥機工作正式啓動,原總設計師在執行公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幹臨危受命。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爲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振動情況。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正是源於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觀察和大膽嘗試,顧誦芬最終和團隊一同解決了氣流嚴重分流的問題,並親自做了對飛機後機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徹底排除了飛機跨聲速抖振的現象。

隨後15年,他持續參與殲8Ⅰ和殲8Ⅱ的設計,直至定型生產。這款雙發高空截擊戰鬥機成爲我國航空自主研製的一代傳奇,捍衛中國領空長達半個世紀。顧誦芬被譽爲“殲8之父”,但他總是說,回想自己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爲國家做了些事情。

顧誦芬個人簡介2

今天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5個項目(人選、組織),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顧誦芬院士,王大中院士。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8人、1個組織。2020年授獎總數比2019年減少33項(人)。

雖然全國提名數量日益增多,授獎數量卻日趨減少,但是上海獲獎的 “硬實力”明顯提升。2020年度,上海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上,分別拔得頭籌——牽頭獲得4項一等獎,佔全國的17.39%。這是2000年以來,上海牽頭獲得國家一等獎數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高等獎項中實現“金獎齊放”。

顧誦芬個人簡介 第3張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代表着我國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用於表彰重大科學發現成果,一直秉持寧缺毋濫,因此時有空缺。2000年至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僅授予13項成果,且有九年出現空缺。復旦大學趙東元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摘得2020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我國對基礎研究成果的最高肯定,也是上海時隔十八年再獲此殊榮。國家技術發明獎方面,上海團隊牽頭完成的專用項目獲得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製與產業化”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金榜題名。

此外,2020年度上海還有8項基礎研究成果躋身國家自然科學獎,佔全國自然科學獎總數的19.57%。這是自2014年以來,上海佔全國自然科學獎的比例首次超過科技進步獎。數字變化的背後,是上海多年來營造良好科研環境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的不變初心,是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原創能力的不斷提升,是前瞻性和理論性高質量成果的不解涌現。與此同時,上海獲獎成果涉及領域覆蓋了全國近半數的學科評審組,在化學、數學、生物學、材料科學、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輕工紡織、材料與冶金、計算機與自動控制、工程建設、農業等領域百花齊放。通過不斷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在衆多個學科領域的深厚研究積累和綜合科技實力,已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了多層面、系統性的戰略支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