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82W人 

愚人節是什麼,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愚人就是捉弄別人的意思,在這一天是可以捉弄被人的節日,每到這一天惡搞和整人花招盡出,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下面來看看愚人節是什麼?

愚人節是什麼1

愚人節也叫萬愚節、幽默節,人們會在每年公曆的4月1日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然後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對象爲“愚人”。

愚人節主要的節日活動有裝飾房間、惡作劇、搗亂、整人等,該節日的意義爲對人生的一種幽默。雖然愚人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但卻不是任何國家的法定節日。

關於愚人節的起源說法有很多,其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愚人節源於1564年的法國。支持推行曆法的人會在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

愚人節是什麼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把受愚弄的頑固派稱爲“四月傻瓜”“上鉤之魚”。後來,革新派和頑固派就開始互相愚弄,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流行的風俗。

也就是說,愚人節不僅有着“愚弄人”的意思,還因爲被愚弄的人被稱爲“愚人”。需要注意的'是,愚人節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愚人節當天的玩笑只能開到中午十二點爲止。

還有就是,愚人節的玩笑不能開得太過分,否則可能會使對方生氣,影響兩人的友情。再者,最好不要用親人的虛假死亡信息來開玩笑。

愚人節趣聞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佈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佈置得象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佈置得象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愚人節是什麼2

愚人節的起源故事

源於法國。傳說“愚人節”乃是出於印度佛教那句“到達彼岸”的話。而英人百科全書裏面則是記載着:“愚人節”乃是公元十五世紀宗教革命之後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

那時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爲異端,在每年四月一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於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爲樂,來沖淡對統治者之恐懼與憎恨。其後,沿用日久,演變爲今日之“愚人節”。

英國“哥譚鎮”

英國有一個民間傳說,認爲愚人節與一個名叫“哥譚鎮”的城鎮有關。傳說在13世紀有這樣一個傳統,凡是國王巡視過的道路都會收歸公共所有。哥譚鎮的民衆不願失去他們的主幹道,於是散佈了謠言,希望能夠阻止國王的巡視。

國王遂派遣消息官前去打探,消息官到達村鎮之後,發現滿街都是瘋傻之人。國王便放棄了巡視的計劃。於是愚人節便由紀念哥譚鎮鎮民的謊言而來。

愚人節是什麼 第2張

愚人節習俗有哪些?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佈置假的環境,可以把房間佈置得像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佈置得像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四月一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面的。參加魚宴的請帖,通常是用紙板做成的彩色小魚。餐桌用綠、白兩色裝飾起來。中間放上魚缸和小巧玲瓏的釣魚竿,每個釣竿上系一條綠色飄帶,掛着送給客人的禮物或是一個精巧的賽璐珞魚,或是一個裝滿糖果的魚籃子。不言而喻,魚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魚做成的。

在愚人節的聚會上,還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有人曾經描述過一個典型的愚人節菜譜:先是一道“色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後,才發現下面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是甜麪包屑和鮮蘑;此後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僞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飯後,客人還可以從藥丸盒裏取食糖果。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着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着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着看誰來了會踢它。

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着“四月傻瓜”。一邊笑着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泰歌(老虎)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愚人節是什麼3

中國愚人風俗起源的時期

愚人節準確的起源時間和區域已很難確定。從先秦的一些零星的記載來看,愚人風俗可能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禮教影響較小,文化較爲開放的楚地出現了。《詩經·楚風·朱纓》記載了當時楚地戀人在春天秀恩愛的故事:“朱纓芃芃,熻赩春中。子不我即,憂心有忡。子其娭我,中心乃降。”

朱纓是一種開紅花的豆科植物,是含羞草和合歡的親戚。“芃芃”是植物茂密生長的樣子。“熻赩”是鮮紅明豔的樣子。“即”指到。“娭”,指嬉鬧,開玩笑。“中心”就是內心。“降〔xiáng〕”在這裏指歡樂。

這句話大意說在春天的中段,茂密生長的朱纓花明豔地開放。年輕的女子想,男方不找她,會讓她有所擔心;當男方去她開玩笑時,她才釋然地感受到快樂。這裏明確說明“娭我”是一種讓人開心的活動,而且發生在“春中”,在時間上與後世的愚人風俗有所吻合,有可能就是愚人節活動的最初來源。

愚人節是什麼 第3張

現存有關古代中國愚人節風俗的最早的直接記載,則要等到東漢時期才能出現。東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爲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這句的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同卷又記載說:“春四月中,戶皆懸杖,以禳惡氣。”此書同時出現了愚人和懸杖這兩條風俗,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於愚人節風俗的直接記錄。

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愚人風俗逐漸被固定到了四月一日。南朝南唐時期的小說家穆吉在《歲前舊事》卷八中記載:“四月朔日,鄉人俗尚調欺相狎。見欺者不可怒。蓋追宋太祖土木堡故事也。”

在這裏,“朔日”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天。“調欺”就是欺騙。“見”可以理解爲被。這裏說四月一日,鄉間的人喜歡互相欺騙來開玩笑,被騙的人不許不高興,這是爲了紀念宋太祖趙匡胤在土木堡靠詐敗設伏大破金兵的事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