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小故事

本文已影響1.05W人 

家風小故事1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風對個人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爲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風無時不刻在淨化着每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它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是在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成長過來的。

家風小故事

從小聽父母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在我的成長的記憶中,父母一輩子沒和人發生過爭執,他們一直把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看得很重。我的母親是一位老實本分、任勞任怨的農民。在村裏,她是出了名的老實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贍養老人,出工幹活,她從不挑三揀四,她認爲啥活都要有人幹,做好就行;她很樂於助人,有好東西除了留一部分給我們三兄妹,大部分都會分給鄰里鄉親。從小到大,我家就像專門聚會的地方,一閒下來大家都跑我家來聊天。在我眼裏,父親是全能的,不僅會治病,還會幹各種活。在我小時,家裏比較貧困,父母的勤勞保障了我們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親的影響下,耳濡目染使我們及下代孩子們都傳承着父輩的優良傳統——做事踏實、與人友善、家庭和睦。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這是我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在父母的年代,家裏的兄弟姐妹很多,家裏條件一直不太好,父親是家裏的老大,整個家裏的重擔就落在父母親身上。繁重的勞動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裏的兄弟姐妹結婚都是父母親操辦的,爺爺奶奶的重擔就少了。最後在爺爺腿摔斷了的時候,父輩們就輪流照顧着,這段時間父輩們就更忙了,白

天奶奶照顧着爺爺,我們有時間就過去幫忙照看,父輩們白天工作回來,做完飯第一時間送到爺爺奶奶房間裏,晚上又輪流照顧着。鄰居都很羨慕爺爺奶奶,都說我們家的孩子都很孝順懂事,爺爺奶奶也覺得很欣慰慰,父輩們用無言的行動感染着我們,現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家侍奉公婆、贍養父母我都很用心。因此,即便現在外地上班,對在家的公公婆婆,我經常打電話問候,平時回家儘量多幹點家務活,讓公公婆婆放鬆。我們的一點點孝心都會激發老人無限的滿足感,跟人炫耀兒女兒媳對自己的好。看到老人開開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我家家風格言:百善孝爲先,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謝謝各位的聆聽。

家風小故事2

從小我的父母就告訴我:“做人,要懂禮貌,尊重他人,孝順父母。”“人”字好寫,但做人很難。做人必須懂得很多基本的準則和道理,才能成爲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說到禮貌,我想起了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

上週六是我叔叔結婚的日子。一大早家裏就來了很多客人,頓時客廳全都坐滿了人。他們有的聊天、有的吃零食、有的談笑風聲,真是熱鬧非凡!連躲在隔壁房間的我都聽得清清楚楚。這時的我正處於糾結的時刻。我的內心發出了兩種聲音:一個聲音在說外面這麼多人,我出去了該怎麼稱呼他們好呢?我該說些什麼呢?另一個聲音在說如果我一直躲在房間不出去,別人肯定會覺得我不禮貌。我必須要大大方方地走出去和大家打招呼。正在我猶豫的時候,媽媽端着一盆切好的西瓜進來了。她笑着說:“就知道你膽小不敢出去,端着這盆西瓜去送給大家吃,別害怕!要有禮貌。”聽了媽媽的話,我大膽地走向客廳,把西瓜放在茶几,笑着說:“大家來吃西瓜吧!這個西瓜好甜的,味道還不錯。”有個阿姨說:“依依長大了,真懂禮貌!”聽了阿姨的話,我和媽媽相視一笑。

在我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小事還很多,是這些不斷累積的優秀家風伴隨我成長,讓我成爲一個更優秀的人。

家風小故事3

最近我認識到了一個新詞——家風。縱觀古今,只有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才能成就一番豐功偉業。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家的家風吧!我家的家風就是誠信、孝順、自立、愛幼。

說到誠信,就要從爸爸說起了,有一次,爸爸有急事,需要錢,爸爸借到了錢,給借主寫了一張字條,上面寫着我家的聯繫方式,借主還沒想要,爸爸就還了錢。這就是誠信。

孝順也就是姐姐了!我們家的吃穿都是姐姐的錢她沒花過爸爸媽媽的一分錢,這也是自立了。

愛幼,就是媽媽,姐姐雖然自立,但她也得有母愛,我和姐姐還有其他小朋友都被媽媽愛着。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的大廳裏,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的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裏總是有所感悟。爸爸說要把這句話銘記於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家風小故事4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此刻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期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爲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爲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持續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然後但是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然後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另外,四兒子樑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樑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啓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在求學,而且在爲人處世,然後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啓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啓超毫不掩飾自我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然後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樑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去”。

同時,梁啓超強調職責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樑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我職責內,儘自我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我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樑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樑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着他,他不停思考,用心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樑培寬、樑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理解採訪時,樑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樑濟的影響有關,樑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能夠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樑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樑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着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樑培寬說,他之後明白父親的用意,“自我的事情自我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羣、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期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羣、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纔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我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到達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祕書說:“娶太太,必須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必須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一樣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爲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爲“無聊”,和孩子們在一齊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個性親近。然後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裏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僞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然後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家風小故事5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裏的大廳裏,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裏總是有所感悟。姥爺說要把這句話銘記於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步入初中後,學習壓力像個巨大的包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到了初三以後這樣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初三的我們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呆在溫暖的被窩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們更怕冬天的來臨,寒風像個怨婦一樣在我們的耳旁嘶吼着、咆哮着,它告訴我們你只能前進,儘管這樣的學習很艱苦,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爲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爲明天鋪上一條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閉上眼睛,腦海裏像電影一樣倒帶重放,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的很快,老師問我原因,我也答不上來,自己獨自去好好思考。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姥爺問了我情況,我便如實的回答了。姥爺聽完慈祥的笑了。姥爺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沒有認真,對吧?"我看着姥爺點了點頭。"怎麼回事,你能告訴姥爺麼?"我低着頭說:"其實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課很晚。"姥爺聽完後,便指向大廳上那幾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許久,姥爺說:"你知道我爲什麼要把這幅毛筆字掛在這裏麼?"我搖了搖頭。姥爺說:"這裏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聽姥爺講裏面的含義。

姥爺說這個家風被傳承了幾十年,在他小的時候,老姥爺就告訴過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過蜂林,一味的退縮你就永遠達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麼積累經驗,去體會生活的美好呢。聽姥爺講到他們過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頓時茅塞頓開,我開始拿起英語書,認真地拼寫單詞,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回味姥爺說的每一句話。學習的動力也就回來了,好像渾身充滿了力量。這次模擬考之後,英語成績也提升到以前的樣子了。

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爲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着我一直傳承下去。

家風小故事6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爲。“百善孝爲先”,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要遵從孝道。爸爸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可以說很古板,傳統,朋友有時來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場,氣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硬漢,也有柔軟的一面,他會默默的做一些感動家人的事,例如:一個人偶爾提着一隻燒雞去姥爺家看看,在奶奶生病臥牀的期間,會偷偷的掉眼淚……每年過年的初一,我家都有一個慣例,就是去奶奶家拜年,幾十年了,記得有一次,爸爸值班,初一中午纔回來,恰好舅舅開車從外地來了,媽媽就沒有帶我們去奶奶家拜年,計劃下午再去。可是當爸爸知道情況後,陰鬱的臉色和媽媽爭執起來,最後,竟然還流了眼淚,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想明白。如今,我似乎理解一個大男人的眼淚了,這是他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和習慣,他覺得這個禮節是很重要的,也許那時的媽媽也沒有完全理解他,所以,在爸爸的眼裏,作爲一個粗線條的大男人,並沒有姑姑們的那份細心,在生活上對母親細微的照顧,但是在大的禮節上,他以他認爲重要的方式去孝敬他的媽媽。當然,不止我的爸爸,還有媽媽對長輩也是很孝順關愛,所以,我也會潛移默化的跟着學到,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

家風小故事7

兒子從小就得到親戚朋友們的寵愛,每逢過生日,禮物、蛋糕,玩樂……只要他想到的,統統都堆在他面前。五六歲的時候,他就牢牢記住了自己的生日,卻不知道我們的生日。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反省自己:在給予兒子愛的同時,有沒有教他愛別人呢?

正好快到我生日了,何不借此機會教育孩子呢。我故意撅起嘴巴,衝兒子撒嬌:“爺爺過生日收到我們送的生日禮物,那我過生日呢,當兒子的也要送媽媽一個禮物纔對呀?”兒子稍一愣神,想想也對,於是痛快地點頭同意。然後我們又告訴他:送禮物不在於價格高低,而在於你準備禮物時所花的心思,要揣摩對方喜歡什麼、要進行包裝以示尊重、要說祝福的話……生日那天,兒子神祕兮兮地拖着他爸爸出門了,我在家好奇地期待着,大半天,爺倆終於回來了,兒子一手捧着一束玫瑰花,一手拎着蛋糕,一進門就笑盈盈地對我說:“媽媽,祝你生日快樂,越來越漂亮!”放下蛋糕,他又變魔術似的拿出一支口紅:“生日禮物哦。”我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爸爸說:“買花的時候,花店的阿姨誇他懂事、孝順、有愛心!”兒子的臉紅紅的,眼睛亮亮的,腰桿直直的,他開心極了!一個向兒子索愛的過程,卻讓兒子體驗到了愛之付出的快樂!趁熱打鐵,我們展開了討論:愛一個人,除了送禮物,還可以怎麼做?……

“愛己,請先愛人”,在我們家成了每個成員心領神會的契約。每週,我們堅持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看望;外公病了,兒子和大人一樣陪護守夜;我外出開會,兒子總是電話噓寒問暖;汶川地震,兒子捐出了平時捨不得花的所有零花錢;外出購物,兒子自告奮勇幫忙提大袋小袋……

其實,愛不只是得到,更是一種付出,一種強大的能力。真正愛孩子,就應在其心中播撒一粒愛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然後以愛生愛。愛家長,愛同學,愛老師,愛身邊的人,愛一草一木……

家風小故事8

一羣孩子去偷鄰居的蘋果,事後鄰居發現蘋果被盜,只是懷疑,沒有證據顯示是哪些孩子乾的,幾個孩子的家長或知道或懶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蘋果的事,唯有一個孩子的家長認爲“事情嚴重”。

帶着孩子上門 “負荊請罪” ,主動提出賠償,蘋果園主人看在家長“知禮懂事”的情況下,原諒了小孩子的“無知”,沒有要求賠償,認爲知錯能改就行,孩子想吃蘋果也正常,如果事先“打個招呼”,送點蘋果也未嘗不可,偷是不可取的。

後來,這個孩子被一同參與偷蘋果的孩子奚落爲“叛徒”, 各自“漸行漸遠”。這個孩子參加工作後經常回憶起此事,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風嚴格,要不然自己的境況不知道會怎麼樣,當年參與偷蘋果的孩子中,就有兩個“出了問題”。

還有一個故事,兩位母親爭論:孩子的性格是內向好還是張揚好?誰也說服不了誰,一位母親認爲孩子內向了,進入社會要吃大虧,另外一位母親認爲孩子太張揚,進入社會容易犯大錯,在不同的指導思想下,社會交往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內向孩子”,吃了什麼好大的虧倒沒有聽說。

“張揚孩子”社交能力確實強,其父母又擔心起來,原因是孩子過生日就把同學約到了KTV,學着成人一樣喝酒抽菸跳舞“瘋狂”慶祝,沒有想到這是其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其父母進入娛樂場所從來不讓孩子迴避,而是有意帶着孩子以加強社交能力的“鍛鍊”,孩子的“過度成熟”怪誰呢?對於一個“不爭氣”的孩子,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反思其家風對他的深刻影響?

不難看出,家風事關人的成長甚至人的一生,家風“無節操”“無底線”,後果很嚴重;當然,人品好、有作爲的人,其身上也少不了良好家風刻下的痕跡。

家風小故事9

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爲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爲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裏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僞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家風小故事10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麼什麼是家規呢?

家規、家訓其實就是在家庭裏形成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也是所說的家風。體現着家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

家風也是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

家訓家規也就是古時一個家族的家法。

先曬曬我家的家規:

1、百善孝爲先,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

遵從父母教導,進出家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對父母講話態度恭敬,語氣親切。

2、要尊敬師長,見到老師、長輩、熟人要主動熱情打招呼,不可視而不見或見而避之;

3、熱愛祖國,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集體榮譽感,這樣才能具有更強大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4、儀表端莊,站如鬆、立如鍾、走如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5、在公共場合要保持舉止文雅,談吐得體,不可大聲喧譁或嬉戲打鬧;

6、養成謙虛誠實的優良品格,要腳踏實地,不可弄虛作假,任何時間、任何理由,都不準說謊;

7、戒驕戒躁,不可驕傲自滿狂妄自大;

8、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獨立完成,認真做事不可草率了事,今日事今日畢,不可無故拖延;

9、定時進餐,過時不許進食。不許吃零食及其它諸如漢堡包等垃圾食品;

10、家庭就餐應遵從“長者先,幼者後”的 原則,不可無視父母、長輩和客人而自己先行就坐進餐。吃多少盛多少,不可浪費糧食。

11、積極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儘可能分擔父母的憂愁,理解父母的感受;

1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錯就改,學會自我批評;

13、要明辨是非、愛憎分明,積極向自己周圍的人宣揚正能量,爲創建和諧社會加把勁;

14、團結同學,助人爲樂,主動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15、每學期開學前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父母的監督下嚴格執行,及時完成計劃不可無故拖延。

16、堅持課前認真預習的好習慣,課堂上帶着問題認真聽講,

做好筆記,課後認真複習;

17、 學習上要知難而進,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疑難問題,不恥下問,把攻克難題當作一種樂趣。

18、不可玩物喪志。除週末、假期可以有條件有限制地看電視和使用電腦以外其它時間不得看電視、玩電腦。

19、嚴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愛護公物,不亂丟垃圾,做環保衛士;

20、要志存高遠,鍥而不捨,自強不息,永不言敗。

21、發現家庭成員中有違反家規的言行時要互相提醒,及時糾正錯誤。

本人出生於70年代初,小的時候家裏就有一些不成

文的家規,比如:家中來客人了,吃飯時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爲習慣所以覺得很自然。

現在的小孩如果平時沒有這方面的教育就因爲來了客人而不允許其上桌用餐會覺得委屈的,甚至會憎恨起無辜的客人。

這不能怨孩子,父母應該自責,“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看你如何教育。

家規家訓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從娃娃抓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待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後再去教育,讓他們改正就很有難度了。

記得當兒子還小的時候(大概四歲吧),一家三口回老家過春節。吃飯的時候,我將一塊魚籽用筷子夾給了父親,然後將另一塊夾給了母親,兒子端着碗在旁邊眼巴巴地等着,卻沒能如願,滿臉的不解和失望,我只是裝作沒看見。

在自己家裏吃飯的時候,無疑這些東東都是他的了,事後給兒子講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道理,孩子聽後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過年,因爲開飯的時間有點晚,家中幾個一起玩的孩子都覺得餓了,看到飯桌上擺着做好的幾道菜就想大快朵頤,被兒子攔住了,“讓爺爺先吃”邊說邊跑到爺爺的身邊說:“爺爺你就先吃一口吧,我們都餓了,您先吃一口我們幾個就可以吃了”,大人們聽了都笑着稱讚說:“這孩子真懂事!”我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通過一件件小事將家規家訓無形地滲透給孩子,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理解並遵守家規,成爲一個敬老孝親、愛國奮進的好學生、好青年。

每個家庭的家規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段記憶都可能成爲家規的載體。

在生活點點滴滴中影響着我們的心靈,塑造着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向前發展。相信在這些良好家規的影響和教育下,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一定是輝煌的、燦爛的。

家風小故事11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家風小故事12

曾記得牙牙學語那時,內心還是一張任人繪彩的白紙,你畫什麼內心便呈現什麼。再來世跌跌撞撞的成長,漸漸地可以自己去繪彩心中額空缺,添補上一抹亮麗的色彩,使自己的內心更加豐富多彩。由至今日,終忘不了繪彩人的教誨,是他們在我蹣跚學步時就教會我要勇敢的跨出每一步;是他們在我茁壯成長時教會我要自己努力爲所想;是他們在我境遇困難時教會我獨立解決問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他們所造成的風氣以及自身行爲所影響的,這就是家風,好家風伴我成長、伴我行。

七歲那年,可謂是孩童時代最黑暗的一年,慈愛的奶奶駕鶴西去了,父母因供給家裏而選擇外出打工,留我一人寄放於姑媽家,傷心欲絕之際,不得不勇敢承認事實。尤爲深刻的是母親臨行前含淚哽咽的話語,她深沉的說道:“香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一個人都無法選擇下一秒的事發生與否,唯有去順應,方纔不會被世間遺棄。幾經深思熟慮之後,忍痛把你留在這裏,沒有父母的日子你要更堅強。”話畢便轉身離去,看着我眼裏的高大背影隨着距離地推移越發模糊,眼淚不禁瞬間滑落雙頰。不記得曾哭鬧過幾回,但總會在股買愛的氛圍中漸漸平息。媽媽的話語時常回旋耳邊,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只能面對事實,即便我尚小。人生總會面臨着多次的分離,我們應該視之不怪。

父親時常告誡我: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地位,都要做好自己所應該做的,不要胡亂參涉別人的私事,免得遭來不必要的責怪。父親這樣的教誨,使我在人際交往中,不至於惹惱別人,遭來不必要的麻煩,也省的傷了和氣。在我的成長旅程中,父母是我最好的啓蒙老師,他們傳授予我書面上無法學習的知識,豐富了我的人格情操。好的家教家風給我好的教育,填補了我在知識上無法汲取的欠缺,讓我一生受益匪淺。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雅稱,其中尤爲重視的便是家教家風。好的家教家風給我鋪墊未來,豐富人生履歷,讓成長之路得以穩步前行。好家風,伴我成長伴我行。

家風小故事13

我家雖然不是什麼大家族但也有自己的家訓。我家的家訓是:“做人要誠實守信,要明禮知恥,崇德賢善”。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民風。古代就有很多誠實的人,孔子就是其中一個。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守信,在學習中,知道就說知道,不知就說不知。他認爲,這纔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要是不去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信任你了。說着就把豬殺了。曾子也不欺騙孩子,更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質。

這些故事我看過許許多多,我的爸爸媽媽常常用家訓教導我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我在爸爸媽媽眼裏以前不是,但爸爸媽媽一直堅持不懈的教導我,讓我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我記得有那麼一次,我不小心把頭髮撩從鏡子上弄摔了下來,把媽媽平時最喜歡的頭髮撩給弄斷了,這時我害怕的很,生怕媽媽會打我,於是我就把頭髮撩放回原處,裝作不知情,可紙包不住火,媽媽還是知道了,媽媽來了個全面大調查,媽媽問到底是不是我的時候,我就說不是,可媽媽說鏡子那麼高,妹妹又拿不到,爸爸在上班肯定是你弄壞的。我還是不承認。過了一會兒,媽媽心平氣和的和我說是你弄壞的就說是,一個頭發撩而已,可以再買的,但是做人要誠實守信,不可以撒謊。聽了媽媽這麼說,我就承認是我乾的了。經過這件事情後,我就決定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只有一個好家訓,才能樹立一個好家風。

只有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社會風氣纔會好:只有千千萬萬個家庭和諧,才能實現全世界的和諧,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社風清纔有社稷安。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千千萬萬個家庭學家訓,樹家風,讓明天的祖國更美好!

家風小故事14

我家雖然是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卻有着“不平凡”的家風。說它“不平凡”,並不是說我家的家風有多麼“高大上”,而是他在我們家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逾越的。因爲在我們看來,家是快樂的殿堂,家風就是殿堂的規矩,而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家是幸福的港灣,家風就是港灣的航道,而沒有航道就會錯綜複雜;家是繽紛的花園,家風就是花園的沃土,而沒有沃土就沒有芬芳的花朵。

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每個成員之間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而這樣的幸福來源於我的家風之一—百善孝爲先。

每到颳風下雨天,爸爸媽媽都會囑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不要出門,都會提前買好新鮮的蔬菜;每看到老人們有不舒服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到跟前仔細詢問,或是帶着看病,或是不斷地電話叮囑;每次出去遊玩,爸爸媽媽選擇地點都會考慮是否適合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的出行。他們總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我知道,這是他們孝順的表現。

於是,每次下樓梯,我都會在姥姥身邊扶着;每次盛完飯,我總會第一碗給老人;每次出去玩,我都不會走很快,而且都會看看老人跟上了沒有。對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我是如此,對爸爸媽媽我也是關心着呢!

記得,有一次早上起來,我聽說爸爸發燒了,於是我立馬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來了溫度計,先給爸爸試體溫,隨後給爸爸到了一杯溫水,並很嚴肅地對他說:“還在燒,一定要多喝水。”見爸爸迷迷糊糊的答應後,我又拉着媽媽,着手給爸爸按“套路”,熬起了小米粥。按照媽媽說的步驟和方法,我先倒了小半碗小米,用水進行了清洗,隨後坐上鍋,點火,搬來墊高的小凳子,站在上面,一點一點往鍋裏放小米,之後拿湯勺按一個方向不停攪動,快熟了的時候,還不忘讓媽媽拿來一個雞蛋,學着樣子往鍋裏臥了一個雞蛋,半個多小時後,小米粥熬好了,我小心翼翼的給爸爸端了一碗。我能看的出來,爸爸很難受,但他還是堅持的起來“香香地”喝了這碗粥,而且一邊喝,還一邊不住地說好喝,禁不住誘惑,我也喝了一口,“和平日沒什麼不一樣呀”,我詫異地問媽媽,媽媽摸着我的頭說,“那是因爲你喝到的是粥,可爸爸喝到的是孝心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只是我家的家風故事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更多的時候,它往往出現在一次次餐桌上的夾菜中,一次次生病時的守候中,甚至是一次次出門時關心的叮囑中。爸爸媽媽對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孝順,我對爸爸媽媽孝順,這就是我們幸福美滿的一家,百善孝爲先的家風,它讓我們知道了彼此關愛,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愛和諧。而我也從家風中領悟出了愛的真諦,它更像是一顆火種,只要我們用愛心爲它助燃,它一定會照亮更多的人,溫暖更多的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