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回家過年的短文

本文已影響2.71W人 

描寫回家過年的短文,每到一年一度的春節,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大家知道有哪些描寫回家過年的短文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短文吧。

描寫回家過年的短文
描寫回家過年的短文1

一直想寫寫過年,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國地大物博,整個版圖像一隻大公雞,今年又是雞年,雞年值得寫。看現在的春節,現代時尚氣息濃,沒有小時候年味重;雖然小時候窮,但年有味道。今年在合肥過春節好像就鞭炮聲有印象,或者到酒店吃喝;這個春節被炸得暈暈乎乎,可愛的大合肥何時才能禁放煙花爆竹。

我的老家天長是典型的皖東農村小鎮,春節過得很有意義。小時候常聽長輩說:“大人怕過年,小孩盼過年”,這句話到走上工作崗位後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那時家裏窮,一到過年,父母們要想辦法籌錢置辦年貨,給小孩子添件新衣服;還有一到過年要結清所有往來賬目;兒時印象中就發生過幾次要債的就趕在年三十到欠錢的人家裏要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不還錢大家都不要過好年。小孩子就盼着過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

到了臘月就離過年很近啦,二十三就是祭竈,也有二十四祭竈的。意思是在外奔波的人要趕在這一天回來,過了這一天後也不再出遠門。從這天起,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了,特別是家裏的衛生要打掃乾淨;農村都有土鍋土竈臺,不像現在城裏面的整體廚房。街鎮上便熱鬧起來了,趕集購置年貨;原來四五天逢一次集,過祭竈後,天天逢集,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歡樂的氣氛。天長老家的風俗還要趕在年三十前幹三件大事:殺年豬、蒸包子和蒸年糕、磨豆腐;家境富裕的可以殺大一點的豬,家境收入一般的就殺小一點豬,反正家家都要殺,殺豬的師傅也要預約,十里八村的會這門手藝的不多,自帶大木桶和殺豬工具,關係不錯的親戚、朋友還會被主人邀請到家裏面吃“頭刀”,主要品嚐新鮮的豬血和豬肉;蒸包子和磨豆腐,也是在自己家裏完成,印象中,許多家裏人也趁此機會忙完了在家裏洗個澡(因爲一個鄉鎮也就一個澡堂子,白天男同胞、晚上女同胞,洗澡十分困難)磨豆腐和蒸包子都是大人在家自己幹,從泡豆子、和麪、發麪,到用石磨把豆子磨碎等十幾道工序,都是純手工操作,要忙上一兩天。

到了大年三十,家裏面的一家之主,要早起煮豬頭,一般凌晨兩三點,然後端上豬頭去周邊土地廟敬香放鞭炮,預示着新年新氣象。在中午十二點前貼春聯、門神、對聯,還有的在門上把福字倒着貼,表示福到啦的意思。家裏這一年中要是有人去世,不能貼紅春聯,要貼黃色的或者綠色的春聯,而且要連續貼三年;吃飯時也要裝滿一碗飯,放一雙筷子,空一個座位;都表示悼念。中午要燒上一大桌雞魚肉蛋,特別要煮兩條整魚(是不吃的,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回鍋煮,寓意爲看燈魚)

晚上是年三十“守歲”的重頭戲,守歲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定要吃湯圓或者餃子,寓意團團圓圓;一般家長要總結一年裏家裏的大小事,計劃新年如何幹;然後給每個家庭成員發“壓歲錢”。。。還要熬夜守歲,家裏面所有燈是不關的,全家人休息後,大人還要在大門裏面貼上“封條”,外面人不能進來,家裏人不能出去。(原來農村電視少,不像現在有電視春節晚會等)到了年初一四五點鐘時,大人們帶着孩子歡天喜地的放鞭炮和煙花,迎接新年的到來,還要在門口空地上畫魚,表示年年有餘;空中燃放的煙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把家鄉漆黑的夜晚點亮的像白天一樣,同時也點燃了希望,點燃了願望。。。

大年初一拜年,天長老家有規矩的,不能亂拜年。全家人換上新衣服,見面要招呼新年好,拜年!年初一上人年(爺爺、奶奶、父母)、年初二丈人年(岳父、岳母)、初三四舅舅、姑姑等長輩。拜年一般吃兩頓,先是喝茶,吃點包子、年糕之類的,然後吃正餐,喝酒等。

到了初五,老家簡稱“財神節”,中午要做幾個菜,敬逝去的人,燒香叩頭,下午要把家裏面的所有墳頭燒一遍紙錢。

還有就是十五“元宵節”,中午要燒上一桌豐盛的菜餚,把年三十的看燈魚煮了吃;晚上一定要吃元宵(湯圓);有條件的地方會看燈會、逛廟會。元宵節後,人們陸續開始外出,幹農活。

到八十九十年代,農村條件逐步好轉,開始有鎮村組織文娛宣傳隊,挨家挨戶表演,主要有獅子、旱船、龍燈、麒麟等。豐富多彩,其樂融融;整個春節文化娛樂活動和拜年走親訪友一直持續到正月結束。過年,實際前前後後忙一個月。

送走猴年,迎來雞年;大吉大利、大雞大利;隨着年齡的增長,動筆的機會少啦,想寫也寫不了幾句。有時靜靜思索,捫心自問,要錢幹啥?提升生活質量;現在生活好了,應該舒心、想寫就寫,想鍛鍊就鍛鍊;但現實人們生活卻是浮躁的。

雞年啦,祝福所有朋友們平安、健康、好運、精彩、美好、愉悅、甜蜜、開心、快樂。

描寫回家過年的短文2

回家過年——不是回自己的小家,而是回到自幼生長的父母的家,回到那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屋子。也就是,回鄉村去過年!

也許,在政府的眼裏,年是春運;在企業的眼裏,年是放假;在商家的眼裏,年是商機。可在父母的心裏,年是團圓;在遊子的心裏,年是回家。年,只有在個體的生命體驗中它纔有最本質的含義。這個含義就是“愛心回家”。年的文化最大值發展到今天就是回家。家是溫暖、家是愛,家是我們的血脈,家是我們靈魂的根系。

過年,是守着“空巢”的父母最熱切盼望的日子,爲了享受這段全家團圓、兒孫繞膝的美好時光,他們一如既往地精心準備着、期待着。作爲兒女的我們,踏着春之序曲的吟板,帶着城市的喧鬧和富麗的色彩,快速回到父母身邊,歡歡喜喜,說說笑笑,熱熱鬧鬧。一年到頭,父母身體健康,兄弟姐妹生活富裕,孩子們歡快成長,自己事業暢順,一切平安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分,家庭團圓的溫暖就是過年的最大幸福。

我們久居城市,無時無刻不在鋼筋混凝土與機械的噪音裏穿梭,總感到疲憊、單調和枯燥。吃的沒有什麼稀罕,玩的也沒有什麼新奇,就像有人說的'城裏人幾乎天天在過年。平日裏,關門閉戶的度日,偶爾串個門吧,又都在壘長城、玩撲克,就連年過得也索然無味了。而那些年禮人情消費大行動,吃喝你來我往大輪迴,讓我們不少人發出了“如今過年煩!煩!煩!”、“過年真累真苦啊!”的嘆息。

回鄉村過年,踏田壟循阡陌,感觸原始的根脈深入鄉村腹地,去尋找早春的風景和大自然的韻律,更可以無拘無束地串門。走進農家,鄉親們熱情地同你打招呼,一聲聲的祝福,飽含着最真摯的親情、鄉情和友情。更有趣的是童年的玩伴喜相逢,可以無話不談,請你吃飯、喝酒,把盞對飲、開懷暢談,談到動情處就可放聲高唱童年的歌謠,抑或開個善意的玩笑,笑得涕淚四流。這時,你不用想工作,不用想繁雜的人際關係,人生的煩惱蕩然無存,古樸的鄉風習俗,淨化了心靈。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農村氣象一新,儼然成爲縮小的小城市,電話、手機、電動車、小轎車早已進入農家,四面通衢的鄉村油路把外界世界相連。更令人欣慰的是,農村的老習俗也在革新消失,文明祥和的風氣吹遍鄉村,各村的秧歌會、龍燈會、小車會、獅子會、音樂會紛紛開場,五花八門的文藝團體逐村拜訪,從大年初一一直演到正月結束。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團團簇簇,熱熱鬧鬧,幸福和歡樂就這樣洋溢在年的喜慶中。

有家,就有一份牽掛,有一份親情。外面的繁華不屬於自己,他人居所的喧囂、富貴不屬於自己。只有父母的舐犢深情,屬於自己,只有父母的關心叮嚀,屬於自己。只有那個小村莊,屬於自己情懷和眷戀的因緣、純真和赤誠的源泉。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你是衣錦還鄉,還是窮困潦倒,家永遠是那麼平平實實。一個人,不管你離家多久,不管你經歷多少不順,家總是在你心中的。家,永遠都是一處呼喚之地,一方歸依之所,一份情感的牽掛。尤其在這年來的時刻,遊子總是渴望回家,渴望與家人團聚啊!

年是我們民俗的活化石。回家過年,是情與愛的團圓,是家族血脈的融合。這樣的狀態讓身體快樂,讓精神舒適,讓靈魂有了假期,能爲我們再次開始人生的啓程添加足夠的動力。

過年——就是盡享天倫,輕鬆自我,逃避喧譁,尋回安寧!回家過年——送給父母的最好禮物!

回鄉村過年——那裏是我們的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