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

本文已影響2.86W人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相信大家對牛郎織女並不陌生,而七夕節就是牛郎織女會面的節日,牛郎織女的故事廣爲流傳。那麼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一下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的相關內容。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1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講的是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受盡哥嫂虐待,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耕田養活自己。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裏洗澡,老牛忽然張口說話,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於是牛郎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他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準備返回天庭的時候,小仙女卻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在此時出來,和小仙女製造了邂逅。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兩個人相愛了,小仙女便嫁給了牛郎,不再想回天上去。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迴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着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然而在現代社會,這個傳承至今的愛情故事卻開始引發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非議。故事中牛郎偷衣服強迫仙女留在人間的做法很顯然不符合當下社會的道德標準,仙女對牛郎的諒解和深愛也顯得不合情理,令人驚詫。不用說是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考量,就使用古代的道德標準來看,這也不是一個偉光正的正常愛情故事,然而這樣一個故事卻在中國民家流傳了幾千年,家喻戶曉,廣爲人知,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牛郎織女的故事起源於我國古代人民對星空的觀察。牛郎和織女指的本來是天上的兩個星宿,在周代《詩經.小雅.大東》中就出現了有關於牛郎和織女的記載,一直以來被認爲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在這個時候,牛郎和織女還僅僅是簡單的星座名稱,他們之間也並沒有什麼關係。在此時,日後的“乞巧節”也就是今天的七月七日七夕節,也還未出現。

漢朝的時候,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爲了具體的人物。班固在《兩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

對於數字的崇拜中國人自古有之。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爲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爲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而在漢代的時候,根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的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可見 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認爲她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於是便向她“乞巧”。七夕節本來是一個以女性爲主的節日,在這一天的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範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男子不過是在一旁湊個熱鬧欣賞一下而已,男女定情也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同時,大概是因爲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爲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會的故事才慢慢傳開來。而之後最早將牛郎織女寫作夫妻的文章,則是《文選洛神賦》了,文中說:“牽牛爲夫,織女爲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至此,我們熟悉的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故事纔算真正出現了一個雛形。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爲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

而在此時,對於牽牛織女爲何只有在這一天才能相會的原因並沒有得到說明。而在著名的'《古詩十九首》中,這一故事題材被應用在了表達思夫苦悶的心情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寫的是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的心情,而兩人之間又偏偏“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開始被編織爲一幕恩愛夫妻受着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在這之後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時,《殷芸小說》裏寫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完整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

宋代《太平御覽》引《日緯書》記載: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明代的《月令廣義》中也引用了《殷芸小說》中的片段,可見直到明代的傳說故事當中,牽女牛郎的身份還都是天上的星辰,在這先版本中,兩人一年一會的原因有的是因爲簽了天帝得錢而遭受懲罰,有的則是因爲婚後不能繼續勤勞織布而遭受懲罰,文章開頭版本飽受爭議的盜衣行爲也並沒出現。牛郎和織女在以上的故事中身份明顯是相對等的,並沒有體現出當今流傳版本中天女下凡的故事傾向,自然也沒有涉及到盜衣之類的情節

開頭所說的如今人們熟知的故事版本,也就是織女是偶然下凡沐浴嬉戲,被牛郎拿走了羽衣,無法回到天上去的故事。在歷史上其實都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那麼這個故事到底都是怎麼來的呢?

要想詳細瞭解這背後的故事,我們就必須引入另外兩個民間童話,董永傳和田章神話。

董永傳原本是一個宣揚孝道的故事。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是二十四孝圖故事的一部分。講的是農夫董永的父親死了,他無錢葬父,就把自己賣給別人來籌錢埋葬自己的父親。而在其後曹植編寫的《靈芝篇》中增加了“天女助人”的部分,情節大體是董永爲了安葬自己的父親找人借了一萬錢,三年守喪之後,之後他無力償還這一萬錢,就去債主家賣身做奴僕抵債。路上碰到了一個女子,說不嫌他貧賤,願意和他結爲夫妻。到了債主家之後,路上遇到的女子用了十天織了一百匹布,還清了董永的債務。然後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看到他如此孝敬父母,便決定要下凡來幫助他。現在債務還清了,她也要離開了。之後便凌空飛走,回到了天上。

董永傳本身有很多版本,除去上述這個版本之外,還有的版本中仙女是被天帝遣返,與董永揮淚訣別的,我們從這上面也更能看出來這個故事與如今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中的苦情橋段的相似之處,可見近代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明顯是將十日織布百匹的仙女和傳說中善織布的織女角色進行了混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明顯是糅合了董永傳的核心情節之後的產物。

而至於偷仙女衣服,逼迫仙女留在凡間的故事,則要考究到另一則名叫田章神話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原文比較長,受篇幅限制這裏不再寫出,故事的梗概大概就是有個人名叫田崑崙,奪取了下凡沐浴的天女的羽衣,天女失去了衣服不得已嫁給了田崑崙,生下了孩子天章。後來天女向婆婆討來了自己的羽衣,於是穿上衣服飛到天上逃走了。在這個故事中,天女本來就不愛田崑崙,嫁給他之後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逃走,最終也終於成功逃離了。

很明顯,我們能從這個神話故事中看到牛郎織女一部分故事的影子,不出意外的話,牛郎織女中的這部分故事大概也是在近代和田章神話糅合的產物。

由此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當中邏輯不通順的部分和三觀古怪的部分,已經被我們理清了來龍去脈,當今牛郎織女的故事其實是近代的雜糅版本,是由原來的牛郎織女,董永傳和田章神話三個故事混合而成的。歷史的動盪,文化內容傳承的雜糅,醞釀了這樣一個價值觀相互衝突,雜糅、造作的畸形作品。可當我們把他拆開來看的時候,一切又是那麼合情合理,這也就是文化傳承的魅力所在。

然而今天的文章到這裏還沒結束。

很顯然,近代版本牛郎織女的故事最大的爭議部分就在於牛郎盜衣強迫織女爲妻這個部分,雖然在它的出處田章神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這個故事其實是以仙女偷會羽衣重返天上結尾的,但是我們依然會產生疑問。

這麼獵奇,有衝突又頗有“黑深殘”感覺的故事情節,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這個“偷衣服”的情節,本來是一個“天鵝處女型”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一個在亞歐大陸有着廣泛分佈的故事類型,都是以男子竊取仙女羽衣之後與其婚配的故事爲原型的。之所被稱作天鵝處女,是因爲很多神話中,仙女都是鳥類脫下羽毛後變成的,男子偷走它們的羽毛,就禁錮了她們的自由,也無法變回鳥類,就更好理解了。

天鵝處女在全世界共有1200多個不同版本,在北方天女大多數是白色的大型鳥類化身比如天鵝仙鶴等,南方熱帶地區則多爲孔雀。很多少數民族包括滿蒙哈薩克朝鮮納西傣族等,都把此類神話作爲民族起源之一。

趙景深先生在1929年的著作《童話學ABC》裏面則提到:

天鵝處女的童話是表現禁忌的,通常都是男主人公看見了幾隻鳥(天鵝,鵝,鴨,鴿子等)飛到湖畔,脫去羽毛,成了非常美麗的裸 女。他取了其中之一的羽衣,逼她嫁給他;隔了許多年,她找到羽衣飛去,從此永不回來,我國的牛郎織女傳說也屬於此係。

民俗學者劉守華先生則認爲,此類傳說的各種版本反映的是古代社會婚姻制度的變化,如本來有幾隻鳥,卻只取其中一件的羽衣。這反映了多妻制到一妻制的變化(中國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多出來的屬於妾室,並非人們普遍認爲的一夫多妻)。

最後讓我們來做個總結,今天的牛郎織女故事之所以讓人感覺邏輯詭異三觀怪誕,是因爲這個故事在近代的傳承過程中與其他故事發生了糅合,牛郎織女的故事本身還是中華民族十分美好的傳統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2

牛郎織女歷史上真的有存在嗎

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不過因爲傳說很美所以就被大家記下來了。七夕,原名爲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 第2張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爲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還原《牛郎織女》傳說的真相

要細數中國古典文化中那些純美的愛情,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觀點是要從牛郎織女說起,所以它那首著名的《秋夕》 詩裏說“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事實上據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很多學者都認爲中國古典愛情模式是從最早的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開始,牛郎織女的故事位居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首,它基本上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的情節模式,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愛情故事的情節情感模式,因爲這個故事太有名了所以它的情節版本非常衆多的,上個世紀著名的學者鍾敬文先生曾經做過詳細的考證與考辨,梳理了一下像牛郎織女它的版本源流,概括而論大概有十幾種之多,綜合來說分爲三類,人間版 天庭版 自然版。人間版最爲廣泛。

牛郎織女的故事介紹 第3張

人間版:話說很久以前有一戶貧苦的人家,弟弟因爲父母去世的早,弟弟就跟隨兄嫂度日,嫂子很不待見這個弟弟,不僅瞧不起他甚至有一點虐待他,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放牛,小時候大家叫他放牛娃,長大後就稱呼他爲牛郎,後來兄嫂實在嫌棄這個弟弟就跟他分家了,弟弟比較質樸老實,所以到最後分到的家產就只有這隻頭老黃牛,但這頭牛據說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犯了天條被貶到人間, 牛郎因爲從小無依無靠,每天和這頭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所以對這頭年的感情最深,整日精心伺候這頭牛,這頭牛知恩圖報,想幫牛郎撮合一段美滿的姻緣,老黃牛有一天突然開口對牛郎說“你有一段天註定的姻緣,明天天上的七個仙女要到東邊山谷的湖裏頭沐浴,你看有樹杈上有一件粉紅色衣衫,你把這件衣服偷了,這件衣服的主人就是 你命裏註定的愛人。”牛郎第二天提早去到山谷裏頭,果不其然到了正午的時候七個仙女來到湖裏沐浴,牛郎悄悄的把掛在樹杈的粉色衣衫偷了下來,不小心驚動了仙女們,其他仙女都穿上了仙衣騰空而去,那麼只有那個最小的仙女排行第七的仙女因爲找不到自己的衣衫只能哀求牛郎,牛郎單純樸實就把昨天老黃牛說的話告訴了仙女。織女也知道這段天註定的姻緣,所以也就接受了,兩個人就這樣結合了,其實織女早就厭倦了天宮寂寞,很嚮往人間的生活與人間純樸的愛情。

天上一日,地上三年,這個時候織女已經爲牛郎生育了一兒一女,三年之後,天帝發現織女私自下凡,然後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捉回去,這個時候老黃牛趕緊囑咐牛郎說“拔下自己的牛皮披在身上,這樣就擁有了金牛星的法力,可以上天庭找織女,把牛角變成籮筐帶着兩個孩子一起去”說完老黃牛就死去,褪下它的皮,牛郎披上牛皮挑着一雙兒女就追趕織女,王母娘娘看牛郎就要追上便拔下頭上的髮簪往後輕輕一劃一道銀河把牛郎織女隔在兩邊,這時候牛郎很無奈,小女兒這時候說“我們把這個河舀幹就能過去了”,於是牛郎和兩個孩子便開始舀銀河,王母娘娘見狀擔心起來,只好屈服,讓他們每年可以見一次面,所以喜鵲每年七月初七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一家四口團聚一次。

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這個延續了數千年曆史的“七夕節”因爲融入了牛郎織女的悽美愛情傳說,而被世人賦予了極爲凝重的浪漫色彩,在民間不僅有七夕之夜遙望牽牛織女星的習俗,而且傳說在晴朗的七夕星空下如果靜立於瓜果架下會聽到牛郎織女的脈脈情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