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發讓人失敗的成功學

本文已影響1.7W人 

揭發讓人失敗的成功學,曾經,各個成功學代表作品風靡於各大書店、氾濫於職場、培訓課堂和網絡論壇,總能讓人熱血沸騰,但是慢慢地人們發現,所謂的成功學好像並沒有使人們獲得成功,相反使很多人更加失敗了。那麼成功學真的能讓人成功嗎?接下來就是揭發讓人失敗的成功學,一起來看看吧。

揭發讓人失敗的成功學1

揭發讓人失敗的成功學

成功學的書教我們要用“積極思維”來“自我肯定”。但是,這種簡單易學的方法,往往會讓人產生更多的挫敗感。

“成功學”實際上是一門關於自我管理的學問,或者說是理想信念與目標行動教育方面的內容。可以開發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助課程。學者曾經指出:“雖然‘情商熱’和‘財商熱’都有組織策劃的成分,但作爲一個持續10多年的社會文化現象,‘成功學現象’卻不是某一個機構力所能及,它既有天時地利的社會環境因素,又有人們心理需要的配合,既有成功學本身的魅力,又有成功學培訓和圖書等豐富的載體的配合。可以說,成功學現象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它的發生和發展對人們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

美麗的成功學鼓勵我們進行自我肯定的評價,那麼這些正面的自我讚美之詞,是否真能入它宣稱的效果那樣對我們造成正面的激勵作用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下面的真人事件再做討論。

事件:

赫德(Hud)從來就不是個特別自信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下,身材瘦弱,長得也絲毫不出衆,再加上與生俱來的沉默寡言,在學校裏的同齡人中,他可算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了。

赫德的父親卻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不能忍受兒子在學校裏沒有過人之處,尤其對兒子不溫不火的生活態度不滿。“赫德,”他咆哮道,“每天早晨起牀,你要像我一樣,對自己說:‘我很棒,我很聰明,誰不愛我?’這樣你就能精神飽滿地戰鬥一天了。”

赫德每天照做,但是他私下卻對自己的朋友抱怨道:“這簡直太荒謬了,我覺得噁心。”

成功就像吃快餐?

自從在20世紀50年代初葉,那本名爲《積極思考的力量》的暢銷書席捲美洲大陸起,類似“積極思考”等簡單而易於操作的概念就成爲了自助文化浪潮中一股最爲基礎的信條。它們以“主流”之名寄生於高節奏的社會,在半個多世紀中不斷製作出一條又一條成功的祕訣。人們從各種媒體渠道不斷受到這種自助文化的浸潤。這些以自我肯定爲基本信條的所謂“成功祕笈”至今依然很流行。翻開任何一本成功學的書,幾乎都能看到提倡自我肯定的段落:“在我所從事的領域,我是出類拔萃的”,“我有足夠的時間、能力、智慧來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誰說我比別人差,既然我們考入同一個學校,就證明我不比別人差”,“每天我都激勵自己去實現人生目標”,“我建立了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我找到了自信、熱情的自我”

但是,這些鼓勵自己的話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呢?且不論某些斷言存在十分明顯的邏輯錯誤,例如,考入同一個學校的學生怎麼就一定在個人能力上沒有差別了呢。就算是那些非常籠統的褒獎,例如,“我很棒,我很出色”這樣的話,又會對普通人的心理產生什麼具體的刺激?

越鼓氣越泄氣

儘管數十年來人們對自我鼓勵普遍認可,卻很少有人用嚴格的方法考察這些溢美之詞的效果。

心理學專家們決定探索一下這個課題。他們發表了一篇論文對自我肯定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並設計了一個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專家們讓一組志願者接受一份衡量個人自尊及自我認同度的標準化測試,並對結果量化,進而篩選出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小組。隨即,她讓兩個小組的被試同時抄寫一份材料,在抄寫過程中,每隔15秒鐘會有鈴聲響起—而在開始抄寫之前,伍德會預先給每個小組中隨機抽取的一半成員這樣一條指令:當鈴聲響起時就對自己默唸一遍“我討人喜歡”。抄寫完畢之後,所有志願者立刻接受另一份情緒和自我認定的量化測試。

試驗的另一部分與此類似,只不過對實驗者下達的指令略有不同。專家會請這一批志願者中的一半在默唸“我討人喜歡”這句話的同時努力思考,尋找這句話成立的依據;而另一半則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用這句話描述自己究竟是不是合適。

實驗的結果非常清晰,而且具有諷刺意味。

抄寫材料的先後兩次答卷分數顯示:對那些本來較有自信、自我認同度也高的被試而言,每15秒鐘一次的自我肯定對他們的情緒確實稍有提升。而那些本來就不滿意或者不認同自我的被試就沒那麼走運了,他們的情況更加糟糕,情緒變得抑鬱,對自己也更加苛刻。但是最有意思的結果是,那些拼命想着該如何證明自己討人喜歡的實驗者在第二次的情緒和自我認定測試中的平均得分要比另一批被試低—雖然後者不但分析了自己的優點,也並沒有迴避自己不那麼讓人欣賞的缺點。

這大概可以解釋赫德的反感了。從理論上說,要在兩種相互牴觸的理念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是很困難的,我們並非不可以對自己說出違心的表揚,然而大多數人內心深處還是容易深深抗拒與真實自我不相符的判斷。強迫着自己說一些表揚的話,反而會讓人想起實際上自己的本質和這些溢美之辭是多麼不相符,而不切實際的褒揚也許就像是在火上澆油,增添了負面思維的力量。這力量可能會強大到足以讓人的自信心開倒車,並且完全碾碎所有虛假的口號。

承認缺點更成功

也許飽滿的自信確實能夠改善情緒,並且提高工作表現,但是它應該建立在一個真實而全面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承認自己有一個缺點,比起刻意對之否認和反駁來說,對此不愉快因素的強化效果反而小(這也是爲什麼在第二組實驗中全面反思的被試情緒較好的原因)。而且,清醒地認識自己,在要去完成具體任務時能讓人最大程度地根據特點選擇最優解決方案,而不會如刻舟求劍一般,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惑。

揭發讓人失敗的成功學2

越相信成功學,你的人生越失敗

“品牌魔法師”、“企業華佗”、“營銷鬼谷子”……

一個個響噹噹的'名號背後,卻是一些人編織的“成功學”謊言。

成功學這三個字,本身就很詭異。

如果說有一門學科,專門教你如何成功,這從邏輯上就有問題。

因爲假如成功是可以被教授的,那麼教你成功的人,自己怎麼不去成功?

還在這裏好心好意的專門幫你。

這不符合人類逐利的天性。

大家對於金錢的過度渴望以及現實的骨感形成馬里亞納落差生成了焦慮,纔出現了成功學這種打着讓你成功富有爲旗號的精神騙術。

在網絡平臺上,一些“成功學”“營銷學”大師,喊着空泛的“雞湯”口號,把自己包裝成“網紅”,兜售課程、流量變現均能獲取不錯的收益。

更有甚者,部分“大師”美化誇張、虛構杜撰自己的經歷,產生了不好的示範效應。

多數中國人的書單裏,肯定都有那麼一兩本類似的書:

《爲什麼你不能成功》、《關於成功的6條忠告》、

《人生的10條黃金法則》、《李嘉誠的經商之道》、《卡耐基夫人給女人的36個幸福祕訣》......

直到現在出版業如此不景氣,這類書籍也是首屈一指的暢銷書。

古往今來,雖然人類是有理性的動物,但依然無法擺脫偷懶的天性和“走捷徑”的誘惑。

多數人能夠認同“成功學≠心理學”這個等式,但很難說出他們具體有何不同,在一些極其微妙的時刻還會被一些高度僞裝的成功學所矇騙。

雞湯之所以有效,是因爲你本來就需要那個角度的勸慰,剛好看到了對你心思的東西。

而製造這些雞湯的人,和編造成功學的人一樣,並沒有明確的喂湯目標,只是知道這些話大概率下一定會被瞎貓碰到。

心靈雞湯使用的核心技術是“共情”,只不過是大面積撒網的“盲撈”式共情,而非針對特別個體的定製共情。

共情技術,也是心理諮詢過程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成功可以“學”,但無“成功學”

這個世界,很大一部分人是懵懵懂懂地度過一生,或者是人云亦云地度過一生。

而成功之人,大多是不會懵懵懂懂、人云亦云的。

他們通過自己的奮鬥,成爲人中龍鳳,不斷地以自己的典型,給予後人以深刻的啓發。

他們並不會告訴你事實的全部,總是以偏概全,只採納對他們有利的數據,從而誘導出他們希望你得到的結論。

成功學和雞湯文,永遠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心酸歷程。

當你看到一個人靠搗鼓一個事情發財的時候,你不要盲目學習,而要清醒的認識到其中一定有你不知道的細節。

魔鬼都在細節裏,要看大佬說的,更要看大佬沒說的。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成爲“人上人”,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這種“出人頭地”的思想無孔不入,無處不在。

從企業界到教育界,無數的培訓班上都能聽到激情澎湃的演講,讓人聽後熱血沸騰,好像打了一針強心劑。

成功學,雖然擁有一個“學”字,可卻並不是科學。

那些講述成功學的講師,無論他們多麼慷慨激昂,語言多麼妙趣橫生又引用了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轉身還不忘恨鐵不成鋼一般對你痛下鍼砭。

大師就開始講了:我當時在美國的時候,窮的揭不開鍋,沒有汽油,開不起車,付不出房租,我就借了錢,去聽了最偉大的成功大師某某某的課,我聽了之後,哎呀,真的是很成功呀。

這時候某某某大師說了,這只是初級班,我還有更精彩的中級班,要交學費的,學費是……

要不要聽?

這時候,他會向臺下啓發道:

要不要聽?是要聽,還是一定要聽?

臺下齊刷刷的回答:一定要聽!

他說:爲什麼一定要聽,是因爲你要成功,對不對?你是要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

臺下又齊刷刷地高喊:一定要!

成功人士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聽個課還嫌貴,註定你不能成功!

“大聲告訴我,你想不想成功?想不想擁有更好的生活?”

諾大的酒店會議廳,高八度的嗓門兒藉着麥克風開始轟炸聽衆的耳朵。

“你可以拒絕學習,但你的競爭對手不會”,撩起人的恐慌和好勝;

“是不是”“好不好”“你同意嗎?”——

講師們洗腦時的口頭禪,就像老師劃重點一樣,時刻提醒注意,總能換來臺下一片山呼海嘯。

你是不是也曾每天在牀頭貼滿各種激勵的語句,例如:

我值得成功、我值得很有錢、我很健康、我擁有最棒的戀情……

甚至每天早上起來你會誦讀這些話,並且相信它們在不久的將來就將會讓你實現這些?

當你置身在這樣情緒激昂的氛圍中,你很難靜下心來思考,容易產生從衆行爲,有意識的人格消失,無意識人格起到絕對的控制作用;

在暗示和互相傳染的作用下,思想和情感會逐漸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暗示的觀念會使人產生即刻將其轉化的衝動。

這時候的人不再是原來那個有着明確性格和獨立思考的自己了,而是變成一個無法支配自己意志的玩偶。

爲什麼一批批的人會前赴後繼,接連上當?

社會學專家說:那是因爲話術。

成功學培訓課堂就是“背話術”,他們有專門的人設計培訓語言,團伙配合,打着“勵志”、“拼搏”的旗號,來迎合學員想走捷徑的心理,請君入甕。

而真正的成功,從不來自於他人的傳授和經驗的複製,“成功學”的套路,或許只會讓你陷入虛幻的自我滿足,離成功越來越遠。

問題在於,你要真相,還是滿足自我的心理安慰?

成功最大的因素是“社會認可”。

你能得到的社會認可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認同感,是每一個人從青春期開始就拼命尋找的主觀感受。

有的人努力,有的人投機,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內斂,無一例外都是爲了得到某種TA所需要的認同。

成功學和心理學最本質的區別在於:

成功學放大人性中的慾望,使人進入到一種躁狂的狀態;

心理學發現人性中的善,讓人迴歸內心的平和。

人生是一個機會,一場歷險:

人生是發展潛能,成爲一個“人”的機會;

人生是發現各種自我未知層面的一場歷險。

成功學使人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成功學輕易使人越來越迷茫。

對成功學來說好像只要按他們說的做了你就一定會成功,無論是誰都可以獲得成功。

可是世界上本就沒有這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關於成功學的真相,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隻黃鼠狼在雞國的山崖上立了一塊牌子:

“如果沒有經歷過奮不顧身的一躍,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是一隻老鷹?”

然後,這隻黃鼠狼天天就在山下等着烤摔死的雞。

“倖存者偏差”所產生的認知,看上去很美好,甚至會讓你頂禮膜拜,但一不小心就會讓你陷入誤區,讓你越來越窮,是一種很可悲的窮人思維。

無處不在的成功學背後,是那些年很多人交的智商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