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午後的沉思

本文已影響2.47W人 

冬季午後的沉思,隨着時光的流逝,冬天逐漸變得不同起來,換句話說,同一片土地上,每年的冬天都變得與以往不同。這樣的冬天會有怎樣的沉思呢。下面分享冬季午後的沉思。

冬季午後的沉思1

那是一派冬季午後的景象:頭頂上的天空佈滿了銀灰色的雲,卻依舊能在地面望見遠處幾隻飛越羣山的野鳥;北風輕輕吹拂,貼近臉時感到有一股逼人的寒氣;一隻黑捲毛狗伸着舌頭在收割後的田間狂奔猛追,田埂上的水鴨受到了驚嚇,便紛紛飛進了田邊的水渠。說那是水渠也不全對,至少它很寬,約摸六七米。以前這裏是一口池塘,記得很小時我們常在塘邊洗衣服或其它東西。可現在,這裏的水全是muddycolor,裏面到處是廢棄的玻璃藥瓶。附近的人們再不會來這兒洗東西呢,除了那羣水鴨和一些不知名的水鳥。我站在路邊凝視着那羣在渾水裏悠閒自得的鴨子,它們浮在水面發出“嘎嘎”的叫聲,一會兒把脖子扎進水裏,一會兒又撲動着張開的雙翅,完全不在意周邊發生的事。

我腳下這片土地,曾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年老的那一代慢慢死去,年輕的一代卻選擇背井離鄉。現在,對於這裏的人來說,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有多熱愛這片土地。當然,即使我寫下了這篇文章,也不見得會有多愛它。說實話,我心裏有點憤懣。我無法怨恨這片土地,相反,我是恨居住在這兒的人——那些曾經看着我長大的人以及同我一起長大的人。

隨着時光的流逝,這羣人背叛了自己腳下的土地,換句話說,他們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不肖子孫。而今,一條條柏油路修到了自家門口,一幢幢樓房建在了曾經是耕地的田野上;接踵而至的事實是:一棵棵老樹不見了、一口口水塘被填平了,一條條河流也失去了往昔的容顏……

冬季午後的沉思

有時,我內心充滿了困惑:是該歌頌眼前的這番景象,還是該深深地悼念那往昔的一切?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否會感到真正的幸福呢?也許,有人會說幸福,有人也會說不幸福。關於幸福的標準就像美的標準一樣讓人捉摸不透。因此,我們無法給幸福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人們幸不幸福取決於他們內心所形成的關於幸福的觀念。有人說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便是幸福;還有人說有車有房有票子纔是幸福。如此一來,我們可以說幸福和快樂一樣沒有父親,沒有一個幸福向前一個學習,它死去,沒有繼嗣。然而,眼前的這片土地或許如幸福一樣沒有繼嗣,更悲慘的是它還沒了“過去”。而今,它儼然是一位“孤寡老人”。

它的“過去”顯然埋葬在現代化的齒輪下,卻沒豎起一塊塊墓碑。那我們憑什麼去紀念它呢。有人說,回憶。在這片土地上,母親給兒子述說它的故事,兒子則依靠敘事的方式;兒子企圖讓更多人來懷念它,不過更像竹籃打水一場空。所有的回憶其實只有一半的真實,另一半則是虛構的。你有沒有聽過“虛假記憶綜合症”?大概就是那麼回事。因此,僅僅依賴“記憶”,是無法復原這片土地的真實面貌的。那些消逝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它們只能在記憶裏不斷地遭到篡改、修飾,於是,真實就越來越遠離人們的視野,直至最後毫無蹤影。至於它的未來,就更不敢妄加揣測了。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它未來的發展動向取決於人們現在的生活態度。

我在前面說過:這片土地現在沒有了繼嗣。現今的它傷痕累累,奄奄一息,可以說是日薄西山。年老的.一代也不管它了,那些曾光着身子在爛泥巴里長大的人,此刻卻是淡然處之。新生的一代呢?他們眼巴巴地憧憬着大都會裏的熱鬧生活,怕是早忘了自家還有幾畝田地。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鄉村和城市始終處於你死我活的狀態。要是不信,你就去翻翻我們的現當代文學史,看看那些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繪它們之間的關係的。然而,現代化進程是不可避免的,換句話說,古今之歷史,唯在一“變”字耳。我們無法抗拒歷史的變化,但“變化”絕不是漫無目的。它是有根基的——循序漸進,而非“只爭朝夕”。

冬季午後的沉思 第2張

我們有可能會秒殺那些坐着噴氣式飛機卻說它污染環境的人,當然,我們更會唾棄那些妄圖靠高科技軍事武器征服全世界的人。人類當須警惕的是,高科技帶給我們的潛在威脅,而不是眼前的既得利益。可事實恰恰相反,人們在乎得更多的是眼前的既得利益,人類的福祉怕是早就拋諸腦後了。在此,我想起美國文學家E.B.懷特的一段話:“我對人類感到悲觀,因爲它對於自己的利益太過精明。我們對待自然的辦法是打擊並使之屈服。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多疑和專橫,如果我們能調整好與這顆行星的關係,並深懷感激之心對待它,我們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機會。”

“我們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機會”,懷特先生的這句話時刻迴響在我的耳際。活在當下,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但便利歸便利,它的壞處也需在我們內心掂量掂量一番。很難說,現在的我們會比二十年前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至少我是不會那樣認爲,不管有多少人站起來反駁這句話。現代化的歷史,說得簡單點就是鐮刀和收割機相互對抗的過程;至於誰輸誰贏,對我們而言,任何益處也不會有。當我們走在小時候經常去玩耍的河邊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慘敗的景象:河面上漂浮着許多用過的農藥瓶子、死豬仔,河底下長滿了雜亂的水草;河水是墨綠色的,一點也不清晰,還散發着惡臭味。難道這就是現代化的結果嗎?這就是我們想要居住的新農村嗎?現代化並不僅僅是把小汽車開進家門口,它最終的目的在於構建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可現在我們一點也不在乎,我們大肆揮霍着,直到山窮水盡的那一天!

爲了不留遺憾,也許是confession,我寫下了這麼多話。但是,有些失去了的東西你永遠也抓不回來。寫下這篇文章,更不會讓那片土地起死回生。對於我而言,那片“土地”早已死去,過去的它僅僅活在我的記憶當中。對於只能在記憶裏虛構的事物,不是一個悲劇那又會是什麼呢?

冬季午後的沉思2

荷花橋畔的沉思

週末,天氣微寒。在家閒來沒事,忽然想去縣城書城看書。雖已人到中老年,但只要是心之所想,便立馬行之所至,或許這就叫做心理年輕之緣故吧!

現在交通工具很方便,不必擠乘公交車,騎上自家電動車約20分鐘即到。我這人有種愛好,就是每到一處愛看風景。途徑縣城荷花灣橋畔之時,停車,駐足,觀望,思考。哦,縣城的荷花灣,久違了……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縣城裏有個荷花灣,開的花朵很好看,雪白色的,紫紅色的,深黃色的,花色品種可謂多樣,很想很想去縣城看荷花。但那時我們鄉村很落後,沒有什麼交通工具,要去縣城只好徒步而行。

一個盛夏的日子,還處於少兒時代的我,在徵得父母意見後,便和幾位小夥伴打赤着腳去縣城看荷花。那天,空中縹緲着細雨,結果足足走了1個多小時。荷花灣到了,窄窄的橋面上,我們依附着石欄杆,深情地觀望着橋下遠近的風景。微波盪漾的水面上,綴滿了絢爛多彩的荷花,一羣羣紅鯉魚在水裏穿梭嬉戲,與荷花一起構成了絕美的寫意畫,遺憾的是,我不是畫家。

從那時起,我就對荷花葆有一種特別的喜愛。後來從課本上學到了荷花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於是,我對荷花油然增添了一種景仰。那時由於自己閱歷淺,所以只能在心底發問:荷花爲什麼偏偏生長在縣城?我是農民的後代,將來我要將荷花種在鄉下!

這個夢持續地做了40餘年。今年暑期,因爲天氣乾旱異常,在家鄉的小河裏,發現了即將枯萎的數株荷花,我要拯救它們!於是,我選擇了幾株移植到家中,由於悉心呵護,竟然亭亭玉立,花開燦爛!此時,我忽然憶起了我兒時的夢——荷花終於種到了鄉下,種到了我的家!

冬季午後的沉思 第3張

小時候,我就很愛讀書。母親欣慰地說:“要走進縣城(改變命運),只有靠讀書!”母親的話給了我莫大的激勵。後來,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終於考進了縣城。於是,荷花灣成爲了我的常去處。

師專畢業後,我離開了縣城,回到農村任教。夢裏魂裏,卻常遊移在縣城的荷花橋畔。荷花橋畔究竟表徵着什麼呢?是文明的繁榮,還是物質的發達?這個問題,一直讓我困惑引我思考。

現在,雖是隆冬,我家的院子卻因有鋁合金棚的籠罩,依然挽留着秋日的餘光。雖然沒有花開,荷花的葉子卻依然翠綠着,彰顯着生命的活力,盛景已經賽過縣城的荷花灣!

冬風漸起,駐足縣城的荷花橋畔,往日的繁盛局面不再,荷花的植株完全覆蓋在冰層下,魚兒也不見了,整個荷花灣似乎處於“冬眠”狀態。可是,我還是遲遲不肯離去,在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它夏日的繁榮,我爲它自豪,也爲自己驕傲,因爲我們鄉村的生活也在漸漸變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