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

本文已影響2.22W人 

我們到底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愛情有時是一場寂寞更迭,一次轉角遇見的剛剛好又巧。愛是一個美好的話題,他、它既美好又充滿神祕感,有人一生當中能遇到自己的另一半,有人卻終生尋覓而不得,但是你們有想過我們到底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到底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

我們到底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1

1、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客觀看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

Nathaniel Branden教授,美國最資深的研究自尊(self-esteem)的心理學家,是這樣解釋的:

就像我們看到所有東西一樣,我們希望“看到”自己也是真實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這個“真實存在”的物質形式我們很容易看到,因爲我們只需要照鏡子就好了,我們之所以那麼喜歡看鏡子中的自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鏡子可以讓我們在意識層面感受到自己的客觀存在。

但是有一部分的自己是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的,這個部分就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思想、價值觀、信仰等等東西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得到體現,比如我們畫的一幅畫或者設計的一棟建築,但是我們的整個靈魂卻無法在這個世界中以實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讓我們十分不安的事情。

那我們的靈魂要怎麼樣才能像其他真實存在的物質一樣被“看見”呢?

只有通過另一個跟我們一樣有意識存在的人,這個人如果能夠“看見”我們的靈魂,並且通過跟我們的互動,把他們眼中看見的靈魂反射給我們,我們就知道自己的靈魂也是像所有其他真實存在的物品一樣是可以被看見的了。

換句話說,別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可以照到我們的靈魂。而我們需要這樣的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靈魂,真實的存在於這個世界,就像我們照鏡子的時候知道自己的身體是真實存在的一樣。

2、心理可見性原則

Nathaniel Branden教授指出,我們之所以會持久的愛上一個人(短暫的不算,因爲短暫的可能是因爲一些錯誤的原因),本質上是因爲他提出的“心理可見性原則”。

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如果你的靈魂真正的被一個人看見,你就會愛上這個人。當你發現,如果別人看我們的眼光跟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並且他們通過他們對我們的言行,表現出對我們的這種理解,我們就會有一種深深的被“看見”的感覺。

3、舉個例子

首先我們假設你有相對成熟的心理和比較正確的自我認知,然後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樂觀、活潑開朗、對生活充滿熱情、勇敢並且十分自信的人。這時候你遇到了一個悲觀、封閉、沒有熱情並且非常不自信的人,他會把你的自信視爲是一種攻擊,並且對你所有說的話和做的事情的意圖產生懷疑,總覺得你要操縱他,這個時候你會是什麼感受呢?你可能覺得困惑、不解並且被深深的誤會和不被理解。

換一種情況,當你非常自信的表達自己,然後另一個人立刻讀懂了你的自信和從容,對你會心一笑時,他給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你會覺得自己被他“看到”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被看見的感覺。

還有一個我們會愛人另一個人的重要原因:通過愛你,我看見了自己。

當我們遇到一個想我們所想,發現我們所發現的,珍視我們所珍視的,在不同的情形下的反應也跟我們相同的人時,我們不僅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親近感,而且會感覺到通過這個人,我們看到了自己。

當你發現所有定義你是誰的那些信仰、價值觀、品質、特徵和行爲會在另一人身上都表現出來時,你會有在她身上種認出了“自己”的感覺。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尋找在本質上跟自己相似的人(我們會在後面談到相互吸引的互補這個問題)。

4、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對高自尊、覺得每個人都充滿無限潛質、覺得自己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並且感到這個世界會對你的努力,天賦和才華做出響應的人。當你遇到了一個同樣認爲這個世界是一個會對她的所有努力、天賦和才華做出響應、高自尊、並且相信自己的無限可能性的人時,你又會有一種由衷的欣賞,並且她的一舉一動都會提醒你自己:這些她身上的,都是我最珍惜的關於我自己的。

5、心理可見性和自我探索

其實我們的心理可見性總是有一個程度問題。

從我們的童年開始,我們便一直逐漸的通過與別人的互動中不斷地更加了解自己。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裏被“看見”,因爲沒被看見的孩子可能根本無法生存下去。但是有無數的孩子,因爲在家庭裏的不被看見而造成他們在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中總是覺得不安全或者覺得自己不足。

心理可見性其實是開啓了我們自我探索的大門

我們在各種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斷的加深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但是沒有什麼比親密關係更能增加我們的自我認識了。在一段我們被真正看見的親密關係中,我們會不斷的發現自己之前都沒有意識到,或者是還沒有浮出水面的自己—那些我們沒有發現能力,我們潛伏起來的潛力,那些我們從來沒有明顯的表達出來的性格特質等等。

6、舉個例子

比如你的伴侶是一個比你更好的跟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情緒連接在一起的人,那麼跟她在一起的時候,你也會不自覺的去探索你跟自己身體和自己情緒的連接。

在比如你的伴侶是一個很自然的表達自己內心的孩子的人,而你是一個內心小孩受到壓制的人,如果你的伴侶告訴你:親愛的,我看到了你心裏的那個孩子,並且鼓勵你表達出來,你很有可能就可以把你原來表達不出來的那個孩子表達出來。

成熟的親密關係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當你都在懷疑自己時,你的伴侶對你說:親愛的,請不要假裝你不知道你可以做到,請你做自己。

我記得在我最開始學游泳的時候,每次遊2000米是一件非常令人畏懼的事情,但是就有一個小夥伴在我非常懷疑自己的時候跟我說:“別假裝你不可以做到,我知道你可以。”那一刻他看到了我都沒有看到的自己,我發現我的確可以。那一刻,我被看到了。

在愛你當中,我遇到了自己。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會長久的愛上另一個人並且一直跟這個人在愛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爲在你眼中,我看見了我眼中的自己;

因爲在你那裏,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因爲你真正的看見我,並且不斷讓我發現新的自己;

我愛你,因爲在你眼中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感覺。

在愛你當中,我遇到了自己。

我們到底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2

世界有很多條街,偏偏她來到了倫敦,倫敦有很多條街,偏偏她來到了諾丁山;

愛情有時是一場寂寞更迭,一次轉角遇見的剛剛好又巧,

我想看落日,就遇見了你帶來的黃昏,我心在飄雪,恰巧你也在凜冬。

一個當紅明星的繁華看盡,遭遇一個心無旁騖有清澈摯友的妙趣橫生。

與其說這部愛情童話屌絲逆襲,不如說種種橋段不過是我們日常經歷的感情生活的放大。

當安娜在威廉家裏換下被灑了果汁的衣服,威廉企圖說點什麼以留下個好印象,便把冰箱裏所有能吃的食物都提了一遍,羞怯蹩腳的尷尬場面在安娜看來一定有細膩溫情的安全,所以情不自禁的上去吻了一下,愛情就此萌芽。

最後安娜的一段表白也併成爲各路影評的佳話:I a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me.

她說所有外在的光鮮和名聲都是虛無的。我只是一個女孩站在你面前,想要被愛。

1、威廉之於安娜,是一針強心劑和一粒定心丸

連續失敗的情感經歷和輿論的壓力,讓她在威廉面前感到的安全妥妥的'。

說到安全感,我們經常聽到所謂的官方解釋“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人對安全感的需求僅次於生理需求,因着最初能夠給予我們安全需要的父母們,並非完美而無所不能,致使我們在成長的一個時期需要另一個人參與我們的人生,從中獲得所缺乏的安全。

所以我們學會愛一個人,在愛中,兒時般的“一體關係”重現讓我們迷戀,正如伊恩·薩蒂所說:“在感受到他人的愛的同時就會感受到他人的存在。”

愛情中的這份安全也讓我們削弱成長中分離伴隨的恐懼。

當安娜帶着破碎情感和輿論壓力的恐懼來到威廉面前時,他作爲一個普通人,穩穩的承接起這份壓力,就是他們最終走在一起的基石。

2、在一起,就是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

兩個人最後走到一起,可能換一個出場順序,結局未必。

年少時我們追求的愛是 “我愛因爲我被愛。”“我愛你,是因爲我需要你。”

而什麼時候我們能學會“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也是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

如果威廉在安娜的生命中來的再早一些,她還沒有領略到光芒的頂峯,還在爲更遙遠的成名攀爬,似乎永不厭倦般徘徊一段又一段情感左右,五光十色的名利場踮着腳尖恣意青春……

恐怕不會由衷的喜悅威廉的“普通朋友們”,這羣在鏡頭前異常溫暖平凡正能量滿滿的“威廉的生活方式”,讓安娜無比的放鬆自在;也是他們感情升溫的重要轉機。

3、威廉的愛與“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光環效應(Halo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說初見安娜的威廉籠罩在“光環效應”的眩暈中一點不爲過。

只不過隨着一次次“事件”的遞進,也將一個愈加真實情緒的安娜順勢呈現,

“放鬆、激動、憤怒、懊惱、無助”……就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一次次逃避退縮,前進,壯大。

從不明所以的第一個吻開始,到餐廳直麪粉絲進行回擊,也撞見了每一次都不一樣的自己。

判斷一段感情是否舒適,除了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其次是在相處中需要你妥協多少?

顯然,威廉的愛並不像前男友的爲人一樣攻擊性十足,安娜亦不需要改變自己太多。在威廉那裏,你所經歷的對於你來說就是最好的。

我們在愛中接納一個人也是這樣:

最初因爲她長的美,因爲他舉止紳士,

以爲她性格完美,以爲他凡事可以包容。

可能她每天早晨都焦慮地看着自己的皺紋,

他會把一週中每晚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她時常帶着一份令人煩悶的憂鬱症病例去看大夫。

他內心時常充滿憤怒——失望的、無人關懷的孩童式未滿足的不能做自己。

愛情的開始,彼此都把最美好的形象投射到了對方身上,繼而發生對立,將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原型的消極面投射到對方身上,把自己所有的痛苦歸因到對方。總是要經過互相指責爭吵和好接納,重新冷靜自信才讓關係變得強大有力。

而一句說出口的未說出口的必須可以讓對方感覺到的:

“我在這裏——你不必全靠自己做”

就是我們爲之走下去的願無歲月可回頭,且以深情共白首的支撐。

“這裏是諾丁山,我最喜愛的倫敦的角落。這裏每天都有市集,販賣各種水果和蔬菜。還有一家刺青店嗎,一個人醉醺醺地走了進去,出來之後他就很納悶的問自己,爲什麼選擇了“我愛Ken”這個紋樣?這裏有家理髮店,每個人走出來的髮型,都像極了電視節目裏的餅乾怪獸……”

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談起來好像我們知道什麼是愛情一樣。——雷蒙德·卡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