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

本文已影響2.55W人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在古代的時候,女子都是會給喜歡的男子定情信物的,也是對於這段感情的肯定,小編爲大家整理好了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1

清,碧璽雕松鼠葡萄佩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中國古代定情物講究“情”而不講究“物”,一塊玉佩、一個香囊、一束秀髮、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爲定情物,都可以表達自己對“情”之訴求。

那麼在我國古代女子有哪幾種定情信物呢?

君子之情——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裏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爲“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爲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情香怡人——香囊

香囊的風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它傳情達意的密碼是多種多樣的,含蓄且優美。有一說,女子佩香囊意謂有所歸屬,這也是中國不少民族用贈香囊(荷包)來表示愛慕之情的緣故。

侗族有一種香囊很有意思,比起魚蓮荷包這樣的彎彎繞來說,就顯得樸實、直接:心形或葫蘆形的繡囊下面,墜着圓滾滾的小人,獻給情郎,寓意爲“我爲你生娃娃”。

私訂終身——梳子

結髮同心,以梳爲禮。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髮、私訂終身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爲其梳頭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願,也有愛意傳遞。

正妻範兒——簪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煺簪,因爲簪還象徵着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煺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爲了規勸丈夫勤政,就煺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耳際明珠——耳飾

女人佩戴的耳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最初叫“璫”,東漢劉熙《釋名》說:“穿耳施珠曰‘璫’。興於蠻夷,盛於華夏。”《陌上桑》裏,男人爲之傾倒的羅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是“耳著明月璫。”羅隱在《雜詠》詩所寫的遊春女子是“金環耳際搖”。

盟誓之環——戒指

戒指定情其實不只是西方傳統,這一習俗在我國同樣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到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爲只由男子贈與女子。由於戒指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嫁女子都不戴。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

淡妝濃抹——粉盒

“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爲方便婦女梳妝打扮,盛放化妝用的粉盒便應運而生。化妝成爲古代女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粉盒也成爲古代婦女裝點美麗的必需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妝打扮的使用功能,還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巹的見證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歡聚之意——團扇

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爲潔如明月,蘊涵着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爲純潔愛情的象徵。

越國大夫范蠡到諸暨城南苧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鍾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於扇芯,送予範郎。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2

1、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

先秦時,年輕人見父母長輩要佩戴編織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爲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

《紅樓夢》裏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着,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2、玉佩——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君子如玉一般,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之愛。

《周禮·玉藻》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

3、篦梳——結髮同心,以梳爲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白頭偕老之意。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爲其梳頭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願,也有愛意傳遞。

送梳子有幾種說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很想念很掛念!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髮也代表着密切性,代表着白頭攜老!

(3)梳子還代表愛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樂!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打開,而且梳頭會給人精神,帶給人自信!

還有一種說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絕交,若送情人代表白頭偕老!

4、簪——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簪又稱搔頭,是古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裏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5、釵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爲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着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爲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6、手鐲——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爲臂釧。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還稱作“跳脫”等。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贈羊權金和玉跳脫。

7、耳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爲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爲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清初李笠翁在《閒情偶記生容》裏將耳飾裏小巧簡潔耳環稱爲“丁香”,將繁複華麗耳墜稱爲“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8、戒指——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爲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太平廣記》裏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9、纏臂金——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 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纏繞於臂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並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爲數道圓環,宛如佩戴着幾個手鐲。

蘇軾《寒具》中寫道:“夜來春水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10、羅裙——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

古代“裙、羣”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羣也,連接羣幅也。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11、紅豆——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乾後,流出來是粒粒鮮紅血滴,血滴化爲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爲相思豆。日復一日,春去秋來,大樹果實,伴着姑娘心中思念,慢慢變成了地球上最美滴紅色心型種子——相思豆。

12、羅帕 ——手執羅帕,巧笑嫣然

古代羅帕多用於傳情,帶着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一女子面對心上人,含羞斂眉,面飛紅霞,雙手無措,便送帕於手。幾分無助,幾分嬌怯,幾分心喜,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古書有云“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藉着帕角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齒尷尬,又可平添幾分嬌媚,更可在轉身之時,輕笑向那失了神男子拋下一句“呆子”,萬般風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話或是絕唱。

13、花椒 ——直截了當,多子多孫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爲多籽粒,含婚後“多子”寓意,因此春秋時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爲定情物習俗。《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滴一束花椒作爲定情物故事。定情時就說好將來要生很多孩子,古人在愛情上其實很直白。

14、瓜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講一個男子得到心愛女子所贈送滴木瓜、木桃、木李後決定回贈以各種佩玉,表達永結同心意願。古時候,“男任狩獵,女任採集”,所以“蔬果之屬爲女子所有”,女子要向心上人表達愛意,通常會贈送瓜果。

15、對半之物 ——狗血劇情

古裝電視裏常有將玉佩等物件掰成兩半,各執一塊以定情橋段。這也是古代常見定情方式。還有將胭脂盒拆開,將蓋子送情郎、將鏡子拆成兩半、或將釵一分爲二等。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上京趕考或者遠遊,一去就是許多年,等回來時已是物是人非,所以這類定情物往往是尋子認親證物。

16、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 第2張

《詩源》裏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爲信物,姜氏啓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爲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17、同心鎖 ——永結同心

同心鎖是將一對相愛戀人名字刻在鎖上,鎖在衆佛環繞鎖鏈上,將兩個人滴心緊緊“鎖”在一起,使他們愛情將永恆不變,只要相互真誠,佛祖都會見證保佑他們永恆感情。

18、如意 ——萬事如意,帝王之選

古代宮廷裏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爲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後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如意。

19、頭髮——青絲一縷隨身寄,妾身如絲永相隨

青絲,“青”與“情”,“絲”與“思”。

最早的《詩經》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凌亂的髮絲,那是對遠行的良人的思念;漢樂府《羽林郎》中“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 ” 形容胡姬極致之美;蘇軾《洞仙歌》中“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是何等的風情;司馬光一句“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亦曾令我羨極那樣淡定嫺雅的美麗。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3

六朝以前的情詩,處處可見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熱烈。三國時繁欽的這首《定情詩》也是如此,詩裏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盟誓,來篤定他們的情緣。這些信物都是古代女子的妝私,有一些至今仍是一樣的。

古代未婚姻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爲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爲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着它哭到心碎。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爲只由男子贈予女子。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着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爲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着它哭到心碎。

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

相思紅豆芳名遠播,得益於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四言絕句《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維寫給他的好友李龜年的。李龜年因安史之亂流落江南,王維將此詩贈與他,寄託了對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後來,人們用紅豆色豔如血,質堅如鑽的特質去詮釋堅貞不渝的愛情。於是,紅豆便成了愛情的象徵、相思的載體。“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着相思憶”的愛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癡情;“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的沉重;“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的長久。紅豆,隱蘊着愛的純真與深切,承載着人們遙遠的相憶思。

細數常見的愛情信物,最具浪漫意義的莫過於木梳。除了帶給頭皮保健,使頭髮健康美麗的實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掛念對方;梳子還寓意把心結打開,讓煩惱一掃而過;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她(他)白頭偕老的意思,每天用愛人送的梳子梳理頭髮,代表着雙方的親密關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對頭髮的重視使木梳成爲重要隨身物品,有了七夕傳說以後,木梳逐漸成爲必須贈送的愛情信物,千百年來,傳承不斷。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爲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是古人最常用的信物這一。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爲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紅樓夢》裏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着她的情思。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羣臣:“古詩裏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詩源》裏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爲信物,姜氏啓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爲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裏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髮之俗,其髮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釵爲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着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爲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古代女子給男定情信物 第3張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對身體部位十分看重,認爲這也是“孝”的一部分。所以三國裏夏侯惇眼睛被箭射中後,才大呼“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一口將眼睛又吃回去。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送給心上人,表達無以復加的愛意,頭髮自然最合適不過。所以古時候,女子經常會剪落一束青絲贈送給情郎做定情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