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范文(精选5篇)

本文已影响2.52W人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范文(精选5篇)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1

听了叶主任执教的《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一课。课堂上叶主任亲切的教态、严谨的语言、扎实的基本功、紧凑的课堂结构,深受到了我们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把自己听课后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听后整理如下:

1、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归纳整理: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课上应用提高:课上采用“小老师”提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综合应用圆柱圆锥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中实践拓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需要解决有关圆柱圆锥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小结反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评价别人的发言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能力。

二、本节课亮点如下:

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这一环节,能完全放开。

2、整节课的设计让人觉得做得细致又全面,把相关联的重点题型都复习的比较到位,足可以看出叶主任的经验丰富,又善于积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的语言严谨、规范,知识点把握十分精准。如:将圆柱的侧面展开要

强调沿高展开,而后又让学生判断“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所用语言清楚到位。而且,我们从大多数学生的语言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训练很有效果。

4、在本节课上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复习课的方法策略。

5、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到位,课上对学生点播到位。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到位。尤其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今后自己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落实“有效学习的课堂”。自己课堂中对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还不到位,处理不够恰当,今后仍坚持以“以生为本”的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生成,这样在生成面前我们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尴尬局面。

2、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精要到位。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

3、学生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后进生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

4、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适时的引导,在引导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5、既然课堂教学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来急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2

在这节课中,代老师紧紧抓住新课标中“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理念,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代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和圆锥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有哪些认识?”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这一节课中,代老师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

(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

(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

(3) 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

(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时,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圆锥的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学生又积极地投入到实践当中比较观察。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及时、适时地展示信息,有效改变学习方式

在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平面透视图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圆柱的平面透视图,并用实物操作,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圆柱的两个底面要画成椭圆。再用教学软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生动、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解,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3

大家好!庞老师为我们上的这节课是《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

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它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从而形成“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离不开执教老师的精湛的讲解、巧妙的设计、滴水不漏的过渡和妙语连珠的提问。

回顾整节课,我们看到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链接生活,引领探究。

庞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已有认识,用学生喜爱的刘谦玩魔术游戏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导入显得轻松自然,巧妙新颖,注重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和沟通,还巧妙的将学生引入圆柱圆锥的自主探索之中。

二、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

复习不仅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识,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此,庞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探索和交流。

比如说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的总结与整理之中,庞老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适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分类与整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分解教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种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集思广益,增强了合作意识。

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数学、互相启迪、训练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在通过探讨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形式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关系的理解,沟通了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庞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后出示了第一阶段的填空题,这道竞赛式的填空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再通过组织交流的形式检查了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后出示了第二阶段的针对性练习,有判断题、填空题、还有抢答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方法,到了练习的第三阶段,教师出示了一个滚筒刷求它的侧面积,以及求工地沙堆的体积这样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

一要在脑海中重现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形状,

二要注意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这节课上的最后一笔就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课堂作业之余进入思维拓展训练环节,让学生计算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正确的把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而且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和富有条理的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更是对复习课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本节课庞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得很出色,我欣赏这样的课堂!谢谢!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4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范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评课稿5

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进行推导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生本理念,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抓手,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玩中学中课后,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不到位

这节课,我以“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整节课,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交流。但合作学习小组,并非每位同学都参与进行学习活动,特别是个别差生,做在那里没事情做。只是个别优秀生在交流他的想法,其它同学倾听。效果不好。还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如何加入学习小组,指导和帮助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二、学生操作的缺失

整节课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观察发现讨论交流问题,但由于课前布置的小练习已经做过。缺失了在课堂上操作展示这一块,直接进行讨论,造成个别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没有和实例结合,造成理解思维困难。另外,在教学例3时,可以做一个模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三、教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这节课,整合学校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我选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生,面对学生交流的答案的不确定性,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解决,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出现时,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造成了学生学习当中的疑惑。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展开学习,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