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裡人

本文已影響1.9W人 

范仲淹祖籍蘇州,生於徐州。

范仲淹是哪裡人1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范仲淹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為己任,16歲便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范仲淹為官38年,忠君愛民,清正廉潔,剛正不阿。

入朝歷任大理寺丞、祕閣校理、右司諫、開封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外知一縣一軍、二府、十二州。在朝廷,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針對時弊,頻頻發聲,為了國家了未來,獻計獻策,決不為一私而明哲保身;任職軍中,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外任地方,重教化,輕刑罰,廢苛稅,倡農桑,大搞民心工程,把”先憂後樂“思想,貫穿在工作的始終。

病逝徐州,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南宋朱熹贊其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問評價范仲淹: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范仲淹一生遊歷、轉官,足跡踏遍了北宋的版圖,唯有在河南留下了最深的印記。

一、 應天府商丘——騰飛之地

01、五年苦讀高中進士

范仲淹祖籍蘇州,生於徐州,二歲而孤,4歲時,母謝氏改適時在蘇州為官的朱文翰,遂改姓朱名說。朱文翰先後在江蘇蘇州、湖南安鄉、安徽青陽、山東淄洲等地為官,仲淹隨母侍行,並在各地就學受教至22歲。23歲時孤身來到商丘求學,從此與商丘結下不解之緣。

范仲淹求學商丘,不但因為商丘是北宋的“直轄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為南京,與首都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合稱四京,居於陪都地位。而且這裡有名師名校應天書院;內因是范仲淹知悉自己的身世後,決心通過讀書以自立。

《家錄》記載:“朱氏兄弟浪費不節,數勸止之,朱兄弟不樂,曰:‘我自用朱氏錢,何予汝事?’公聞此疑駭,有告者曰:‘公乃姑蘇範氏子也,太夫人攜公適朱氏’。公感憤自立,決欲樹立門戶,佩琴劍徑趨南都(商丘)。謝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語之:‘故期十年登第來迎親’”。

范仲淹是哪裡人
  

對於范仲淹來說,希望通過讀書實現人生夢想,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願望是十分強烈的,有著內外雙重動力。所以在應天府書院學習期間,雖然沒有了家庭的經濟支援,生活困難,但特別發奮苦讀。《范文正公年譜》上說:“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由於勤奮努力,立志十年登第的范仲淹,提前五年實現理想,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進士。 第二年,28歲的范仲淹授官廣德司理參軍,在應天府的寧陵有了職田,便立即迎母侍養,同時把同母異父的朱氏兄弟接來料理職田;29歲任集慶軍(今亳州)節度推官,複姓範,複名仲淹。

在短短的七年內,范仲淹圓了進士夢、自立夢、奉母盡孝夢、復祖姓夢。

02、初葬母親於寧陵,帶喪主持應天書院

1026年,母親病故。范仲淹回到寧陵料理後事。由於母親改嫁,將母親與生父或繼父葬在一起似乎都不合適,只有另起新塋才是最佳選擇。所以,就把母親安葬在寧陵的職田。

在為母守喪於寧陵期間,晏殊岀守應天府,邀仲淹掌應天府書院,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毅然帶喪主持應天書院。“日於府學之中觀書肆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獨守貧素,儒者之行實有可稱。”“公嘗宿學中,訓導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 四方從學者輻輳而至,應天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使應天府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03、萬言奏章上執政書

范仲淹為母守喪的`頭一年(1027年)他寫有一篇著名的萬言奏章——《上執政書》,指出時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譽、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改革建議。這個奏章集中體現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的遠見卓識,概括了他先憂後樂思想。如果說《岳陽樓記》是他文學家的代表之作,那麼,《上執政書》則是他政治家的代表之作。

04、做應天府李家女婿

進士及第後的第九個年頭(公元1024年),36歲的范仲淹與應天府名門望族李昌言長女喜結良緣 。其妻李氏為應天府楚丘(曹縣、虞城、商丘三縣交界)人;范仲淹的三個兒子亦生於應天府。應天府附近的虞城、寧陵、永城等地亦有其田產莊園。至今,範氏一脈仍衍生於商丘沃土。

二、汴京開封——夢碎之地

05、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構建慶曆士風

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當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賞識其才幹,保舉他到北宋中央任祕閣校理。從那時起到慶曆五年為止的17年間,他曾四次進京任職,又四次遭貶降職。

入京次年,范仲淹提出請垂簾聽政的劉太后還政於早已成年的仁宗皇帝,劉太后怒 , 貶之!劉太后死後,宋仁宗親政,懷念范仲淹當初為自己“仗義執言”,遂調他回京。當宋仁宗要廢掉郭皇后,范仲淹上疏反對,又貶之!年後,范仲淹又回知開封府。

他向宋仁宗進獻百官圖,指斥呂夷簡任人唯私,升遷不公。呂夷簡反訴范仲淹結黨成功。於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貶至鄱陽湖畔的饒州。

好友梅堯臣勸慰他,要多學喜鵲,莫學烏鴉。他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後來,范仲淹重回朝廷,宋仁宗讓他主動跟呂夷簡道歉,消除隔閡。他說:“臣鄉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我懟人向來對公不對私,沒有錯,不道歉。

范仲淹曾說,做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就是說,為官必須堅持原則,不能怕得罪上級甚至皇帝,不能怕受罪而當太平官;而個人操守,則務求清白,決不能貪贓枉法。

范仲淹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與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成為倡導慶曆士風的兩個口號,受得北宋士人普遍的人格認同。

據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宋史》評價范仲淹,說他“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倡導併力行的“慶曆士風”,在仁宗皇帝的呵護下,在北宋成為一種風氣,成為文人的光榮。仁宗的張貴妃求皇帝提拔一下自己的伯父,仁宗把這事拿到朝堂上議論,監察御史包拯極力反對,和皇帝當面理論,爭執高潮處,將唾沫星子濺仁宗一臉,“帝舉袖拭面”,最終包拯還是把事攪黃了。

到了神宗時期,神宗為了討母親和祖母的歡心,在浙江訂了四千多盞元宵燈,談好的價錢,到購買時,忽然要降價購買。這事讓蘇軾知道了,氣得上了《諫買浙燈狀》,說買燈就是浪費,本不該買,既然要買,又不安定好的價錢買,簡直就是不要臉。著實奚落了一番之後,氣得自請外任杭州通判去了。

“慶曆士風”由范仲淹首發,得到北宋士人的發揚光大,成為一股清風、和諧之風,也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的一道風景。

06、主持“慶曆新政”失敗再被貶

公元1043年,54歲范仲淹第三次奉詔回京,不久便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援下,實施“慶曆新政”,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終因觸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失敗。

如果說范仲淹的《上執政書》是他的政治宣言書,那麼四次被貶便是對他政治理想的沉重打擊,“慶曆新政”的失敗標誌著政治理想的破滅。雖然胸中有百萬雄兵,萬條妙策,但複雜的政治環境,仍使繁華的汴京城成為他的夢碎之地。

三、南陽鄧州——揚名之地

07、育才聖地百花洲

慶曆五年(1045)十一月,范仲淹以疾求解邊任,請知鄧州,遂以給事中、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到鄧州赴任。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於鄧州東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風堂”和“藍秀亭”等建築,把過去達官貴人的休閒之地,逐步改造成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育人場所。後來他又創辦了“花洲書院”,成為當時鄧州的最高學府。公餘到書院講學。一時鄧州文運大振。

范仲淹的兒子、後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的範純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翰維都是從這所書院走出來的學生。"

08、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在范仲淹主辦“花洲書院”期間,好友滕子京派人來鄧州見范仲淹,並送上書信一封。原來滕子京被貶為嶽州的地方官員後,他整修了岳陽樓,特請好友為之作記。信中詳述了岳陽樓重修情況,並附《洞庭秋晚圖》一本。

範公接信後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書院寫就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岳陽樓記》的誕生,其文千古傳詠,“先憂後樂”的思想得以傳播,岳陽樓更是名揚天下, 滕子京也因求記名傳天下。

四、洛陽伊川——長眠之地

09、 遷葬母親於洛陽伊川萬安山

范仲淹在為母守喪期間主持應天書院,曾受邀到登封嵩陽書院講學。講學之餘,攜友到伊川萬安山下拜謁唐朝宰相姚崇墓。他發現這裡依山傍水,地勢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唐代宰相姚崇、張說、裴遵慶、張錫等及其家族成員皆葬於此。此處在西京洛陽郊外 ,距京城開封也不遠, 確實是作為墓地的首選。而寧陵地處黃河邊,母墳有被黃河水侵擾的隱憂。

范仲淹與唐代名相姚崇皆幼年喪父,隨母流寓,身世相同,經歷相近;姚崇也是把母親單獨葬於萬安山,自己身後陪母墓旁。這次拜謁姚崇墓,堅定了為母遷葬的決心。1031年,范仲淹遷葬母親於萬安山下,也為自己將來陪葬母親身邊做了長遠打算。

10、永遠守候母親身邊。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從青州赴任潁州途中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歲。根據他的遺願,十二月壬申,葬於西京洛陽伊川萬安山下母親墓旁,實現了范仲淹生前孝敬母親,死後永遠守候母親的心願。仁宗親篆其碑額“褒賢之碑”,富弼撰墓誌,歐陽修撰神道碑,名公顯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對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而今,範園與姚園闊野毗鄰,相望相守,東西相距僅200多米,成為萬安山僅存的兩處名人勝蹟,百代流芳,萬世景仰。

范仲淹是哪裡人2

范仲淹最經典的5首宋詞,長煙落日,碧雲黃葉,每一首都是名作!

他是北宋名臣,文武兼備”、智謀過人,

在文學上,他寫就《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

在軍事上,他戍守邊關,抵禦西夏,功績斐然,

他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在北宋詞壇“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他是范仲淹。

北宋之初,詞的內容多以豔情為主,范仲淹首創邊塞詞,為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范仲淹的詞僅留傳五首,卻是首首經典。

偉大的作品體現了偉大的人格,詩詞君今天分享范仲淹最經典的五首宋詞,一起體會范仲淹筆下的巨集大與清婉吧!

1、最蒼涼的詞:《漁家傲·秋思》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在北宋文壇,范仲淹是一個文武全才。

在文學上,他寫就了傳世的《岳陽樓記》,而在軍事上,他獨當一面,戍邊西北,成功地抵禦了西夏的入侵,令人刮目相看。

范仲淹是哪裡人 第2張
  

真實的邊塞生活,給范仲淹帶來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荒涼的山川勾起了萬里思家的愁緒,看著南歸的大雁,他何嘗不想歸家。

可邊疆的號角又一次響起,心中那“燕然未勒”的`功業抱負未完成,理想橫亙在心中,所以,即使已滿頭白髮,即使思家情切,理想卻讓他依然堅守在這裡。

在范仲淹的筆下,思家的愁緒轉為理想的堅守,蒼涼而悲壯。

我將永遠忠於自己 披星戴月奔向理想與自由。

2、最銷魂的詞:《蘇幕遮·懷舊》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有人曾評價這首詞: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

這確實是一首令人銷魂的詞。

秋天裡,碧藍的天空,黃葉鋪地,遠遠看去,秋天的景色連著江中的水波,波上瀰漫著蒼翠的寒煙,群山映著斜陽,天邊連著江水,芳草不懂人情,一直綿延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置身於如此寂寥而濃厚秋意中的人,特別是離家的人,怎能不感受到孤獨呢?

在明月之夜,獨自登上高高的樓臺,飲下一杯酒,化為了思家的淚。

上片一段秋色景物,最能讓人惆悵。

在元雜劇《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中,王實甫受了范仲淹的啟發,寫就“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的名句來抒發熟悉之感。

面對蕭瑟的秋景,人內心的愁思都是相同的。

3、最委婉綺麗的詞:《御街行·秋日懷舊》

《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難道,范仲淹是被秋天傷透了心,他最傑出的三首詞,全是寫秋。

這是一首寫秋夜之作。

主人公站在高樓之上,看著樹葉飄落在臺階上,夜深人靜之時,那聲音更加淒涼。

看著皎潔的明月,他所思念的人,又在千里之外。即使借酒澆愁,依然無法解開他的愁緒。想入睡,卻怎麼也睡不著。

今夜,我為你失眠。就是這首詞的主旨。

這世間,總有一種感情,是酒無法消解的,也是入睡無法消解的。它清醒地折磨著自己,也在明白地告訴所有人:相思,無藥可解。

沒有在深夜失眠的人,不配談人生。

4、最苦悶的詞:《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針對北宋朝廷的積弊,范仲淹主持了“慶曆新政”。

可是,新政受到守舊派的阻撓,新政失敗,范仲淹被貶職。

被貶了,要離開了,面對著支援他的好友歐陽修,他寫下這首苦悶之作。

回望三國的歷史,孫權、劉備、曹操費盡盡力,最終也只落得個三分天下的結局。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算了,不如學學劉伶,一醉解千愁吧。

因為功名,而讓人生失去了快樂,多麼划不來呀。看似達觀的背後,是范仲淹對理想失敗後的沮喪和苦悶。

給我最多快樂的是理想,傷我最深的,也是理想。

5、最無奈的詞:《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

浦映蘆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

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於天下事來說,范仲淹一直是“奮不顧身”的,可是,在長期的失望之後,范仲淹也開起了“小差”。

他想離開朝廷,離開官場,也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他想去尋春,去看春天的百花盛放。不要怪我貪圖安逸,人生啊,成功與失敗都是有定數的,你怎麼能要求我就沒有歡樂的情緒呢?

有人說,真正的喜劇是笑中帶淚,范仲淹就是如此。

從表面上看,他似乎開始追求安逸,可背後卻反映了他長期在理想上的失望與不得意,這種不得意甚至壓垮了他,讓他不再追尋自己的理想,讓人可嘆。

被理想虐了千百遍之後,誰會不懷疑人生呢?

范仲淹是一個理想者,在短暫的人生中,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他遍體鱗傷,但他依然飽含著熱情。

夢想虐我千百遍,我待夢想如初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