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青少年勞動觀

本文已影響2.24W人 

如何培養青少年勞動觀,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主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使孩子進行全方面的發展,下面小編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如何培養青少年勞動觀。

如何培養青少年勞動觀1

教育引導青少年厲行勤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經濟落後時需要提倡勤儉,經濟發展了同樣需要厲行勤儉。長期以來,各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堅持勞動教育與生活生產相結合,在培養青少年勤儉精神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也要看到,當代青少年普遍出生在物質生活比較豐富的時代,容易形成大手大腳的習慣、滋生攀比享樂的心理,勤儉精神有所缺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厲行勤儉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針對青少年普遍缺乏對艱苦生活的感受、缺少對節約觀念的認知,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勤儉精神的培育和踐行融入勞動教育中,營造崇尚勤儉的文化氛圍,引導青少年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

如何培養青少年勞動觀

教育引導青少年艱苦奮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鬥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鬥來揚起。”不斷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前赴後繼、艱苦卓絕的接續奮鬥。新時代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主力軍,必須從現在抓起,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倡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理念,讓新時代青少年尊重勞動主體、崇尚勞動創造,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愛勞動、會勞動,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培育和踐行艱苦奮鬥的精神。

教育引導青少年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誠實合法勞動意識,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面對繁重複雜的發展任務,新時代勞動者不僅要愛勞動、會勞動,而且要懂技術、會創新。這內在要求新時代勞動教育主動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結合勞動新形態、產業新樣態,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青少年的勞動能力特別是創造性勞動能力。目前,一些地方的勞動教育仍不同程度存在知識灌輸多、創新精神培育少的問題,造成一些青少年習慣於模仿、創造力不強。解決這一突出問題,亟須以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爲目標,改革勞動教育內容,不斷激發青少年學習和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增強青少年創新創造能力。

教育引導青少年培養甘於奉獻的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決心和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支撐着中華兒女爲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而奮勇前行。比如,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勳秉持科技報國、以身許國的愛國情懷,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等老一輩知識分子懷着“黨讓我們去哪裏,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裏”的奉獻精神,爲了民族復興偉業付出了畢生心血、作出了卓越貢獻。積極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需要引導青少年向他們學習,大力培養甘於奉獻的精神。加強革命傳統、愛國奉獻教育,引導青少年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警惕和防止價值觀念扭曲、利益取捨失衡。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青少年樂於付出、甘於奉獻。

如何培養青少年勞動觀2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要善待自己勞動的崗位。勞動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平等性,意思是說勞動雖然有分工、專業、條件和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別,但就勞動本身而言,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的。

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同志對這個問題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模糊認識。比如,有的喜歡把勞動分爲三六九等,願意用條件和待遇來衡量和評判自己的崗位,條件艱苦些就向組織要待遇,對上級講條件,甚至工作面前拈輕怕重,任務面前挑三撿四。要看到,今天在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裏,不管是從事體力勞動,還是從事腦力勞動,不管是從事簡單工作,還是從事複雜工作,也不管是從事重要工作,還是從事一般性工作,都是在推動“四個全面”建設,其性質都是一樣的,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勞動的崗位,樹立“我是黨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安”的意識,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的任何工作,在本職崗位上建功立業,用辛勤勞動實現“我的夢”進而助推“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還要充分認清勞動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勞動創造着財富,財富也體現着勞動的價值。有些同志往往把勞動創造財富單純地理解爲創造物質財富,簡單地把獲取物質利益的多少看成是衡量勞動的唯一標準。

這種思想很容易扭曲勞動觀,並可能陷入拜金主義的泥坑難以自拔。僅從勞動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勞動不但創造着有形的物質財富,也在創造着無形的精神財富,勞動在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塑造着勞動者的精神世界。

正確的勞動觀,是既重視物質財富的產出,又重視精神財富的產出,既重視物質上的回報,又重視精神上的滿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