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什麼時候結束_三伏天的飲食注意

本文已影響2.39W人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三伏天什麼時候結束_三伏天的飲食注意,一起跟着小編了解一下三伏天吧!

三伏天什麼時候結束_三伏天的飲食注意

  2017年三伏天時間如下: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30天,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到8月17日結束。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即爲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爲10天,中伏爲10天或20天,末伏爲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爲初伏,第4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峯,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吃什麼好?

  一、喝三豆湯

宋代醫學着作《朱氏集驗方》的三豆湯由綠豆、赤豆和黑豆熬製。三種豆再加入三份水,並用小火煮爛,每次喝一碗,一天喝兩到三次就能夠起到解暑消熱的作用。

三豆湯由綠豆、赤豆和黑豆熬製。

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的作用,赤豆具有清熱利尿消腫的作用,黑豆具有補腎益精清熱的作用,三種豆子一起食用正是消暑的佳品。而且綠豆和赤豆屬於涼性的食物,有些人的脾胃功能比較弱,如果經常食用反而會對脾胃功能造成不好的影響,而黑豆正好有健脾補腎之功,可以緩解綠豆和赤豆的涼性。

對於消化功能不是很好的人,還可以在三豆湯中加入適量的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不僅能夠清熱解暑,還有健脾補腎的效果。

  二、吃苦味食物

中醫認爲苦味食物有補氣固腎、健脾燥溼的作用,可以平衡機體功能。而且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等人體需要的物質,從而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用。

苦味食物:

蔬菜類——萵苣葉、萵筍、生菜、芹菜、茴香、絲瓜、葫蘆、瓠子,香菜、苦瓜、蘿蔔葉、苜蓿、苔菜等;

乾鮮果品類——杏、荸薺、柚子、杏仁、黑棗、薄荷葉等;食藥兼用--五味子、蓮子芯。

但是脾胃虛寒者要少吃“苦”,尤其是老人、兒童、孕婦這類體質虛弱的人羣,吃“苦”更需要謹慎。而且女性月經期也要少吃“苦”,因爲苦味食物多數爲寒性或涼性,可使經脈凝澀、血行受阻,進而導致經行不暢,甚至痛經、閉經。

  三、不要吃冰鎮的食物

夏季大家最常吃的便是冰鎮食物,尤其是冰鎮西瓜,但是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是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冷的,如果再吃冰鎮的食物,相當於寒冷的五臟六腑再被冰凍了一次,這樣嚴重不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冰鎮的食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除酷暑的炎熱,只是暫時的讓身體感受到涼爽,但吃完之後反而會更熱,身體的機能也會被寒氣破壞。因爲冰鎮的食物會使寒氣入侵我們的身體,還不能排出體外,這就會導致冬天我們格外的怕冷,而且手腳都是冰冷的。

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就要堅持在夏天喝熱茶或者是白開水,因爲喝熱飲可以刺激身體裏的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進而使體溫明顯的降低,也會把體內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因此在夏天不僅不應該吃冰鎮食物,還應該飲用熱飲。;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將其吞嚥,可連續吞嚥3次;然後,上下牙叩動10~15次,可起到養心安神、固齒健脾的效果。

  關於三伏天的簡介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即爲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爲10天,中伏爲10天或20天,末伏爲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