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意思

本文已影響1.04W人 

巾幗不讓鬚眉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爲“婦女能頂半邊天”

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意思1

巾幗指婦女的頭巾和頭髮上的裝飾物,意思是當女子有作爲時,不會比男人差,這句話出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着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爲"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爲婦女的尊稱。

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修辭手法

巾幗不讓鬚眉”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巾幗”借代女子,“鬚眉”借代男子。幗,婦女頭髮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髮上的裝飾物。古人稱男子爲鬚眉。封建傳統歧視女性,所以當一個女人很有作爲時,就叫巾幗不讓鬚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

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意思

借代的含義: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係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

多數借代詞爲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儘量化繁爲簡,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這句話便是用借體“巾幗”替代本體女子,用借體“鬚眉”替代了男子。

借代的定義:

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第一次明確地將借代定義爲:“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作者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辭。” 傳統修辭學將借代辭格定義爲根據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邏輯思維將借代定義爲借代是同一個概念域中鄰近概念之間的臨時替換。

這種定義是建立在對借代辭格產生的心理基礎的認知上的,是對借代更爲理性的定義。與傳統定義相比,這個定義仍然包涵相關性、臨時性、本體與借體的替換三個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詞概念、動詞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詞概念,以“概念”的替換代替“名稱”的替換,彌補了傳統定義容易讓人誤解爲借代只是名詞間替代的不足。

借代的作用: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例句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裏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爲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後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借代的運用方式:

1、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句:

①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譯文:兩岸高聳的青山隔着長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葉孤舟像從日邊駛來。)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譯文: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用魚鱗代替了魚。

2、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句:

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譯文:重新集合千軍萬馬,揮師將閻羅王斬殺。)

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例如:白領。

用職場人士的穿着特點代指本身。

3、具體代抽象:

例句:

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譯文: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

“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裏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體:

例句:

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5、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句:

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爲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6、以結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現笑話或令人發笑的東西。以“捧腹”的結果代指“笑話”等令人發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體:

例句:

上面坐着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借代的種類:

1、借喻,即比喻性借代。其真義與借義之間的語意關係是相似。

例句:在金色的秋天裏,農民伯伯看着玉米杆子上掛滿了金燦燦的希望,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個例句中,沒有本體“玉米”的出現,也沒有比喻詞“就像”或者“就是”出現,而只出現了喻體——希望。根據句子的內容可以知道,這裏是將玉米比喻成“金燦燦的希望”,這種比喻修辭就是借喻的修辭。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義與借義之間的語意關係不是相似,而是其它關係。

例句:紅領巾在車站宣傳衛生。

例句中的“紅領巾”與其所代替的少先隊員之間是戴與被戴的關係,具有相關性,所以是借代。

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意思2

爲什麼巾幗成爲女子的代名詞

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髮上的裝飾物。用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樣式作內襯,然後在外裱上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在頭飾上還綴着一些金銀、玉翠等製成的珍貴首飾。一個造型做好了,然後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兩側有垂帶,在脖子中系一個結,勒在後腦。巾幗可以隨時取下,也可以隨時戴上。

巾幗在先秦時期,男女都可以佩戴。一直到了漢代,宮廷貴族夫人必須戴幗,因爲這是一種禮貌的表現,這時已經成爲婦女專用。後來逐漸引申爲女子的代稱,現在已經成爲了對女子的一種尊稱。我們知道有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宋代抗金女將梁紅玉,人人稱讚她們是巾幗英雄。據史記載,中國古代第一位巾幗英雄是婦好。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聰穎智慧,有着超乎尋常的`勇氣和臂力,所用的兵器爲重達九公斤的大斧。和武丁琴瑟和諧,十分恩愛。

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婦好率領軍隊征討作戰,前後擊敗了北土方、南夷國、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個小國,爲商王朝開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戰功。其中,在對羌方一役中,武丁將商王朝一萬三千餘人交給她征討西北的內蒙古河套一帶。這場戰役大獲全勝,也是武丁時期出兵規模最大的一次。這場戰爭對於殷商王朝乃至整個中華歷史,都具有偉大的劃時代意義。

在攻打巴方國時,武丁和婦好一起領軍。婦好在西南方設下埋伏之陣,武丁率領各路侯伯從東面發動攻勢,將敵人趕入婦好的鐵桶陣中,一鼓殲之。二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除了率軍作戰,婦好還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可見婦好能文能武,在內能主持祭祀大典,在外能領兵作戰,是一個全面型的人才。一位巾幗英雄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而《軍師聯盟》中諸葛亮率大軍攻打魏國,和司馬懿相峙於渭南。司馬懿深知諸葛亮年事已高,是爲蜀國最後一次征戰,也是爲了報答劉備臨死時的重託,同時蜀國內部分崩離析,糧草不濟的困境也需要擺脫,蜀軍必然急着作戰求勝。經分析,司馬懿固守軍中,想以此拖垮對方軍隊。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卻穩如泰山,不予應戰。諸葛亮便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子穿的衣服,但歷史上是送給司馬懿一套“巾幗婦人之飾”,意在諷刺司馬懿像個女子不敢應戰。可見這時巾幗是完全指代女子的。

巾幗在開始時僅僅是一種頭飾,男女都可以佩戴,後來逐漸成爲女子的代名詞,而且是一個尊稱,一般女子是不可以稱呼自己是巾幗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