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本文已影響1.13W人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有二十四個節氣的,而且不一樣的節氣是有着不一樣的寓意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下面分享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1

二十四節氣作爲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時間知識體系,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黃河中游農業地區的時序指南,它同時也是中國多民族、多地區的時間座標,是中國人的自然哲學觀念的生動體現,甚至還是海外華人與故鄉歷史文化發生聯繫並強化文化認同的文化時間。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理解有關。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一套思維方式,如陰陽五行的觀念,主要用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來理解時間的流轉。古人會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關鍵期,陰氣處於最高點,但陽氣開始發生,所謂“冬至一陽生”。中國人從來沒有事物關係固定的看法,習慣在運動流轉中理解世界,理解時間。最寒冷的時期,看到陽氣發生所帶來的溫暖的氣息,在近似絕望的環境中營造希望的心境。這也是節氣帶給我們的生活服務價值的特殊體現。對於我們今天社會的人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價值。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傳統時間制度與觀念,代表一種文化歸屬。在每個節氣點,通過共同的儀式活動以及共享食物,帶來一種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文化認同感。馬來西亞華人的“二十四節令鼓”的發明,就是他們意識到二十四節氣作爲華人族羣的文化標誌意義,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認同的精神價值。 此外,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農事活動與養生方面仍然發揮着持續的生活服務價值,尤其帶給人們的一種尊重順應自然的價值觀,也非常重要。因爲人類最終逃不出自然的時間秩序,違背這些客觀規律,就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比如今天人們對自然環境過度利用所帶來的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氣候災難等。

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給我們祖國傳統文化以很高的榮譽與地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既是驕傲也是責任,如何進一步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藉助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成功的契機,全社會需要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普及與價值功能認識的再動員,實現其在社區、家庭、學校的落地生根。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節氣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人們直接感知與節氣相關的知識與文化,從而把節氣作爲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它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瞭解。

節氣不僅與農時、養生相關,也不僅是一般飲食,還與許多花花草草,與生活中審美的東西聯繫在一起。通過大家的共同參與,讓與節氣相關的文化成爲一種生活儀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二十四節氣纔不會僅僅是過去留下來的傳統遺產,而是成爲一種不斷再生產的文化資產,成爲我們生活中天道與人道互相感應的周而復始、循環不絕、永葆生機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2

二十四節氣對幼兒的教育意義

一、 二十四節氣活動在幼兒園開展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針。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並且有天生的探索和學習的內在需求。二十四節氣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本能,同時也幫助他們與中國文化和歷史聯繫起來。

《指南》中指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感。因此,我們挖掘“二十四節氣”教育價值並應用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豐富了幼兒的體驗經驗,提高了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幼兒學習的整體性發展。

二、 現階段二十四節氣在我園應用的實踐路徑

與幼兒生活相契合,將二十四節氣按照年齡梯度整合爲三年全面的體系化課程,支持孩子們在主動互動中感受文化魅力,傳承文化精髓。

(一)層層分解,三維推進——探索二十四節氣教育目標及內容

圍繞“科學規範、健康成長、開啓快樂人生”的辦園理念,秉承“明德 啓智 崇禮 博愛”的園訓,以二十四節氣活動豐盈“啓智蒙學浸潤文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健康快樂、樂學好問、文明禮貌、知恩友愛的中國小樂童”爲教育目標,具體活動目標體現“認知、能力、情感”三個維度。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季節更替變化,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對二十四節氣文化予以選擇,甄選適宜我園幼兒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構建二十四節氣課程內容,分爲“春之蟄動”“夏之蟬鳴”“秋之韻歌”“冬之暖陽”四個板塊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使內容、教育與主題有機整合,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注重二十四節氣與五大領域的滲透,充分發揮綜合教育功能,讓二十四節氣走進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課程內容涵蓋面廣,從兒童視角,以“二十四節氣”爲望遠鏡探索世界:植物和植物生命週期,天氣和季節,太陽、地球和月亮,身體和健康,細菌與衛生,溫度,生態與環境,水循環,農業與食品等。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將二十四節氣教育滲透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二)處處可玩,時時可做——進行課程環境創設

營造節氣美感和氛圍,使幼兒在節氣環境中受到薰陶和感染,使幼兒在感受和體驗節氣的過程中收穫快樂,進而有益於幼兒更好地瞭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例如,利用在節氣活動中的美工作品進行班級和走廊環境佈置,教師繪畫二十四節氣圖進行走廊裝飾,營造節氣文化氛圍。

(三)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優化課程建設內涵

1、一日活動融入二十四節氣

根據幼兒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在一天的教育中充分融入節氣元素,激發幼兒對節氣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利用晨間時間爲幼兒開設“一一丫丫”小主播廣播站,預約一名幼兒在節氣當天,進行與之相關的“小播報”;在食譜中增加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餐食,幼兒在進餐中便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俗。

2、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體驗、感受、表達

根據年齡特點,分大、中、小班,開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教育活動,支持幼兒在直接參與、體驗、操作中內化對節氣的認識。小班幼兒以認知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品嚐傳統美食活動和體驗傳統民俗遊戲爲主。例如,品嚐節氣時令水果,立夏時節開展“鬥蛋”遊戲。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中班幼兒進行美工、美食製作及種植園體驗活動。例如,穀雨時節正是牡丹花開之時,是欣賞牡丹的好時節,帶領幼兒欣賞牡丹花,並進行美工活動;清明時節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製作青團。大班幼兒在調查走訪、探索研究之後進行創作、表演活動,並賞析有關節氣的古詩詞。例如,春分時節欣賞關於春分節氣的'諺語或古詩,芒種時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幼兒在社區調查關於芒種的習俗和節氣特徵,以簡單的符號或繪畫記錄。三個年級段都會將孩子在體驗之後表達自己的身心感受作爲目標內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動中滲透節氣文化,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節氣文化和節氣內涵的薰陶,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傳統節日中的節氣文化

挖掘傳統節日節氣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內容,以二十四節氣爲核心內容,以中華傳統節日爲主要抓手,從各個方面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滲透,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春季,“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孩子們既通過欣賞古詩《清明》,瞭解二十四節氣“清明”與“清明節”的關係,又通過體育活動“放風箏”“盪鞦韆”“蹴鞠賽”,科學活動“蠶花會”“美麗的梧桐樹”,健康活動“包青團”“清明冷食”,語言活動“清明一嘆”,親子活動“腳下的清明節”等探尋節氣內涵,感受節氣風俗。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第2張

夏季,以“芒種”節氣爲切入點,“當端午遇上芒種”結合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包糉子,進行體驗式節日活動插艾葉、編彩繩等,感受端午節的魅力;結合氣候特徵,和孩子們一起收割麥子,並使用秸稈開展創意美術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也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傳統節氣文化。

(四)家園共育,三教聯動——拓寬節氣教育途徑

有效培養幼兒傳統文化核心素養,還需發揮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重要價值,形成三教聯動,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並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的優勢互補。借力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節氣教育內容,拓寬節氣教育途徑。如,邀請“農事達人”(爺爺奶奶)進課堂;穀雨、小滿、芒種時,邀請當地花卉種植人員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種植活動。挖掘利用家長資源,使幼兒學習的時間、空間、材料得以拓展。

(五)雙向選擇,尊重差異——探尋可觀測的評量手段

教師、幼兒以及家長都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評價主體間雙向選擇、溝通、協調,充分體現以人爲本,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評價的主體維度

多樣的評價形式能夠使評價更加科學合理。在師幼互動的評價形式以外,調動家長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評價,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收集幼兒之間的評價,使活動評價的形式更加多樣,對活動過程中幼兒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效果作出價值判斷。

2、評價的內容維度

我們根據每個節氣及每個年齡段的活動目標,制定了以幼兒興趣、感受力、探索能力、調查能力等爲維度的評價方案,學期末組織骨幹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達到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動態發展、指導活動方案設計改進的目的。

三、今後工作的設想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爲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反思,提升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堅持“兒童視角”,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園本課程相結合、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開發有趣並吸引兒童的“STEM”課程,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芽。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3

二十四節氣代表的意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

9、芒種:“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10、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爲135°。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意味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4節氣對孩子的意義 第3張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法知識,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國古代人計算時令變化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歷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氣候,把每年進行等分,每個節氣15天左右。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