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本文已影響7.87K人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春節是一個非常喜慶的日子,也是一個團圓的日子。春節有許多的喜慶的風俗習慣。那下面小編分享一篇關於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的相關信息,一起看看吧!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1

貼春聯、貼‘’福"字。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願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這樣可以烘托節日氣氛。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福"字,福是幸福、福氣、福運之意,在牆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燃放煙花鞭炮。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每逢重大節日、喜事慶典等,如婚嫁、開業、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慶賀、吉利。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包餃子、吃餃子。春節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圍在一起吃餃子。遠在他鄉的親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說新春,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餃子象徵團聚、合歡,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吉祥之意。

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拆洗被褥、窗簾,清洗廚具,打掃環境衛生,掃房子等。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用意是人們以此把以前的窮氣、晦氣等一些不好的黴運統統除掉,這一習俗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給孩子壓歲錢。每逢過春節長輩們都會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歲是祟的諧音。據說古時候一個壓在枕邊的八枚銅錢幫助了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所以隨着歲月的流傳至今就變成了壓歲錢了。

春節互訪拜年、賀年。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三十晚上人們有的熬一宿,有的春節起大早互拜互訪。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親朋鄰里之間互相道賀: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大吉大利等以示新的一年裏人們一帆風順、身體健康等。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也有不少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來拜年。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2

在古代人們過春節的時候,一般都是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竈”開始,爲即將到來的春節開始做準備。

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臘月二十三官府開始準備過年,而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在臘月二十四開始“祭竈”,

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儀式。一般古人過新年要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九日纔算結束。

在我國很多地區臘月二十三,要吃竈糖、祭竈或掃塵。以此作爲對舊一年的告別,以及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1、春節習俗貼春聯

按照古代曆法的規定,臘月三十這一天被稱爲“大年”。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項目。

所謂“春聯”就是用紅色紙張爲底,然後在紅色紙張上面寫下美好的祝福詞語。其實,這也是文化與春節的一種有機融合。當人們將紅彤彤的春聯,貼在自己家大門兩側之時,也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時候,這其實就意味着春節的序幕被正式拉開。

貼春聯在古代又可以被稱爲“貼年紅”,除了包括門兩側的春聯之外,還包括大門上的紅色“福”字。無論貼春聯還是貼“福”字,其實都是爲了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有的地方還要貼上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門神”,認爲可以讓一家人驅邪避災。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現在爲了環境保護,很多地方已經基本上禁止了這個習俗,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依然保留了這個習俗。相傳在除夕夜子時,放爆竹是爲了驅趕“年”獸。

在這個“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關鍵時刻,當爆竹聲響徹中華大地,不僅可以嚇跑“年”獸,還寓意新的一年會更加興旺、繁盛。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在除夕子時要點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一家人事事順利、吉祥如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第2張

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而新的一年已經來到。過了春節之後就是春分時節,老百姓要開始準備春耕事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除夕夜放爆竹的習俗其實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爲了趕走晦氣,期盼新年之後有好運氣。

除夕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守歲”,又稱爲守歲火或照歲等。在除夕當晚要點亮家裏所有的燭火,而且一整晚家裏都要燈火通明。而這種習俗有可以被稱爲“照虛耗”。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財進寶。

3、除夕守歲與壓歲錢

在我國有很多地區大年夜“守歲”,其實就是全家人無論長幼,過年當晚都不睡覺。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點鐘之後才能睡覺。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在除夕“守歲”才能健康長大。

很多地區會在吃年夜飯之前給晚輩“壓歲錢”,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長輩,並且給長輩磕頭才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壓歲錢”。所謂的“壓歲錢”可以起到“壓住邪祟”的作用,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呵護與祝福。

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爲人們認爲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着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3、除夕年夜飯

其實,春節當晚的重頭戲是“年夜飯”,又稱爲團年飯、團圓飯等。無論家裏是窮苦還是富裕,在除夕夜當晚,都要預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餃子和豐盛的菜餚,追憶過往展望未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南方地區的年夜飯一般多以海鮮和青菜爲主,而北方則講究大魚大肉擺滿桌子。在年終歲尾的時候一家人齊聚一堂、團圓聚餐,這其實也是衆多春節習俗中,最值得大家傳承的習俗之一。

年夜飯的飯桌上一般都會有魚有雞,寓意有計以及年年有餘。所謂有計指的就是生計,在新的一年裏生計不愁纔是最重要的大事。生菜、生蒜寓意生財和會計算,南方人還會做一盤臘腸,希望一家人能長長久久、永遠安康。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3

窗花與“福”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我國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第3張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曆除夕晚上爲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臺晚會已經成爲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臺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春節戲曲晚會、春節歌舞晚會、各部委春節晚會(如公安部的春晚)、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日綜藝晚會。隨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臺頻頻效法併力求創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