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來歷簡介50字

本文已影響2.33W人 

過年的來歷簡介50字,春節是我國人民最熱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纔算結束,下面分享過年的來歷簡介50字。

過年的來歷簡介1

舜繼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說法bai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竈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過年的來歷簡介50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爲竈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爲“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二十六洗浴爲“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過年的來歷簡介2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過年的來歷簡介50字 第2張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爲"春節"。

過年的來歷簡介3

壓歲錢的來歷

說到壓歲錢,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一次,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因而將孩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8枚銅錢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8枚銅錢用紅包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在旁邊守着,不敢閤眼。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出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的8枚銅錢嚇退“祟”的事情告訴大家,從那以後大家都學着做,孩子們平安無事了。

原來,這8枚銅錢是八仙變得,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爲“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

到了明清便有:

以彩神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過年的來歷簡介50字 第3張

因爲是彩繩穿錢,所以一些地方也把給孩子的壓歲錢叫“串錢”。

後來,壓歲錢演變爲紅紙包100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

貨幣改成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總之,壓歲錢來自於我國古人認爲,當惡鬼妖魔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壓歲錢去鎮住或討好它們,從而化兇爲吉。

後來發壓歲錢這一習俗傳承下來,承載着長輩們對晚輩無盡的關愛與美好的祝願。

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在這裏便是指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長壽。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一個小小的發壓歲錢的舉動,背後都有這麼大的文化。更別說春節裏的其他習俗了。

春節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中國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享受、保護、展示春節文化正成爲一項人類共有的責任與義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