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應屆生實習一崗難求

本文已影響3W人 

實習一崗難求

爲什麼應屆生實習一崗難求

智通人才網網針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一項調查表明,57%的企業在招聘畢業生時,首先看其實習的經歷和表現。在人力資源部門眼中,實習經歷豐富的學生是“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學生。有更多的實習經歷,就意味着將會獲得更大的求職砝碼。

因此,當下實習的競爭激烈程度已不亞於就業,想要獲得一個好的實習機會變得並不那麼容易。尤其是到名企實習的機會更是人人爭搶。

據悉,去年著名IT企業騰訊公司在廣州進行實習生招募計劃時,3個實習崗位竟引來了近8000人投遞簡歷。同樣,IBM公司藍色之路實習計劃自去年暑期在媒體公佈後,全國符合條件的報名申請者多達6000人,IBM不得不“忍痛割愛”,最終選出了130多名學生到企業實習。

在這種實習一崗難求的情況下,不少學生、家長甚至表示,願意支付給企業實習期資源損耗費用,即使是“倒貼”也要去實習。“從去年11月份開始,我就到處給孩子聯繫實習單位了。”女兒是華東政法大學大三學生的張先生說,“孩子學的是法律,本來實習的對口單位就少,我們家裏沒有‘路子’,要到法院之類的司法機關實習是根本不用想的。好不容易聯繫了一家法律諮詢公司,即使是自掏腰包也要去實習。20多天,就要支付給這家公司300多元的實習費。”

有人認爲,應聘實習崗位已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勢,是繼高考、研究生考試和公務員考試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考”。

企業面臨三難

我國大學生實習難“癥結”在哪裏?隨着高校的擴招,能夠接收實習生的單位遠遠趕不上學生數量的增加,這是造成實習難的表象因素,那麼,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僅有5%左右的企業爲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這些企業大部分爲三資企業,且多數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佔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吸納75%以上從業人員的中小企業,卻很少對大學生開放實習機會。

據瞭解,目前,企業拒絕接收實習生主要有三難:

一是培訓難。一家物流企業人事部主管的話頗具代表性:“一方面,大多數實習生到企業根本幫不上什麼忙,公司反而還要指派專人對其進行幫教,同時還要佔用電腦之類的辦公資源。另一方面,由於實習時間短,企業剛投入了培訓成本還沒看到效益,實習期就滿了,企業很不合算。”

二是使用難。有些公司從事的是一些高端技術產品的研發,需要的是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而剛畢業的學生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訓練才能成爲合格的工作人員。企業覺得招收實習生,既要花人力、物力,又要在兩三個月時間裏使學生學到相關的技能,難度比較大。

三是留用難。不少單位發現,花了很多成本對實習生進行培訓,但這些實習生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是“爲他人做嫁衣”。

而一些大學生對實習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是把實習當成找工作。在實習過程中,一旦發現實習結束無法留下後,則開始敷衍,不願花時間、精力做好工作。二是認爲沒有收益不如不實習。企業常常出於與學校或個人的關係,接收了實習生,但並沒有具體安排實習生的工作。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把實習生在企業中的實習內容歸結爲八個字——“端茶”、“倒水”、“拖地”、“擦灰”。這種總結雖有偏頗,卻形象地表現出了實習內容的尷尬。不少大學生認爲,這種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實習,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不實習。

此外,由於實習生與用人單位雙方存在責權不明晰等問題,使得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願意接收實習生以免承擔巨大風險。而由於實習內容與專業不對口,實習期間缺少保障等問題,也使不少大學生不願到企業實習。

需建實習制度

多年來,我國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一直沒有建立“實習制度”。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沒有把大學生實習當成一種制度,對實習生的安排、使用等,缺乏長遠的計劃和制度化考量。

“實習制度”是指企業有計劃、有目的地安置剛剛畢業或尚未畢業的學生,以及那些不具備專業背景或行業經驗、但有工作願望和熱情的社會成員,即爲那些僅憑簡歷還不足以證明自己的人,提供“實習工作”、“嘗試工作”的機會。

因此,要解決大學生實習難問題,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實習制度。

一是要做好實習生需求分析。在招聘前,人力資源部門要與人員需求部門進行充分溝通,並結合企業發展要求,制定實習生招聘計劃,對每個具體崗位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確定實習崗位名稱、崗位職責、人員數量以及任職資格,防止盲目招實習生。

二是與高校建立長期互動關係。有着較爲完善實習計劃的大公司,例如微軟、三星等,常年與高校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其中不乏各類實習生項目。通過這些合作,供需雙方的信息得到交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壁壘。這樣,學校在培養人才時更加具有針對性,而通過學校推薦、選拔的實習生,往往能夠更好地適應實習崗位。

三是實習生培養要突出針對性。培訓內容既要與實習生的所學專業有承接性,又要突出實踐性,讓實習生感覺親切的同時又耳目一新。同時,培訓內容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習生掌握培訓內容後,在本企業工作將會得心應手,這樣的培訓有利於保留優秀實習生。

企業界人士指出,高校和有關教育部門可以探索多種實習模式,如請中介機構運作實習業務,由學生付費參與實習項目等。

人力資源專家認爲,事業單位與黨政機關也要採取相應措施爲實習生敞開大門。在法律方面,也應儘快出臺相關法規或規章,對實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有所規範,如實習生工傷保險制度等,爲實習生提供法律保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