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你的圈子

本文已影響1.32W人 

如何找到你的圈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脈圈子,圈子不僅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還可以給自己的事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可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找圈子,下面講講如何找到你的圈子。

如何找到你的圈子1

在不同的羣體裏活躍,除了能有充實的生活外,也許還可以給自己的職業帶來一些好的影響,甚至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

從職場新鮮人到也算是有點資歷的公司人了,我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基本熟稔了關於“圈子”的特徵和規則。做金融的人會說,“跳來跳去也就是在這個圈子裏吧”;做房地產的人說,“不能把自己的信譽做砸,畢竟圈子就這麼點大,有什麼事大家都會知道”。

無論自己所處的這個羣體的規模大或者小,層級複雜或是簡單,純粹是因爲職業關係而形成的或者只是志同道合的玩伴,不同的幾個羣體之間縱橫交錯或是毫無交集。

大多數公司人會在有了一定的經歷之後擁有並認同自己的“小團體”,而且工作和生活都是完全只和同一羣人接觸的畢竟是少數。

經歷越多,公司人越能發現選擇合適的圈子,處理好與它的關係,也許能給自己帶來很多東西。的確,這樣的小團體的存在除了在閒暇時候提供一羣人一起吃喝玩樂殺時間的可能性之外,還可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從實際的角度來說—也許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時候,它的力量要比獵頭更大更靠譜。

除了有朋友幫忙,如果事業處在良好的上升期、結交的都是一羣有能力的人並且有着很多想法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當作另一個事業來經營,也許幾年之後這就不只是幾個人的交流飯桌,而是具備了一定範圍的影響力。

很多級別到了C字頭的人通常都會有這樣的固定交往羣體,其中成員涉及到各個行業的各個環節。

不過另一方面,混圈子也並不是那麼功利的一件事。從朋友那裏得到什麼並不是主要目的,總的來說,這可以代表一種生活態度。羣體的屬性會成爲一個貼在你身上的標籤,成爲其他人判斷你的一個依據。根據年齡的變化,你的圈子也會慢慢產生變化。

身邊處處是圈子?

“你覺得你有圈子嗎?”這個問題真像是在問“你身在江湖嗎?”除了那些毫不猶豫給出“是”或“否”回答的,還有些公司人會略帶疑惑地說:“我有圈子嗎?”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幾個羣體的連接點,不過一些工作3年以下的受訪公司人並不認爲自己擁有這麼多圈子。他們只是認同了“朋友圈”的概念,這個朋友圈多半有一個比較複雜的人員結構,把小學同學、聊得來的同事、工作中認識的人,甚至網友全部一網打盡。

在這些公司人的印象中,“圈子”一詞屬於某個特定的羣體,比如“影視圈”,而不會出現“化工圈”這樣的詞。

工作超過3年的公司人則表示自己開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羣,他們普遍認爲這不帶有利益關係,但的確有時候能幫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強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莊紀,在前兩年裏人際交往的羣體和讀書時候相比變化不大。平常比較熟悉、經常相約出去吃飯、唱歌的基本都是差不多年齡的人。

她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還到不了“圈子”級別,但她認爲圈子現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一個在職場上最常見的。

莊紀所在的部門中,幾乎所有管理層都是上海交大畢業的。每年年末尾牙時,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同事們也會經常聚在一張桌上碰杯。

“雖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上司對每一個下屬都一樣,但有一層校友關係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在人際關係方面就比別人多了一個優勢。”此外,她的同事中也有幾個小圈子很出名,有一個項目組經常一起行動,特別拉風。

當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時候,覺得自己龐大的朋友圈開始漸漸分化,工作和生活帶給自己的東西發生了變化。和同齡的朋友們依然會週末一起約出來玩,和客戶公司的高層持續頻繁地打交道後,現在也開始在項目以外的時間漸漸多了交流。

兩個月前,當她的大學同學想跳槽,她試着推薦給客戶,竟然成功了—這讓她覺得有一個強大的人際圈很重要。

什麼圈子適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個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會認識很多同行,這會成爲一個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悶頭做研究或者做後勤的崗位,可能還會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後形成了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工作交際羣。

工作了3至5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這三個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其成員們尋求解決方案。

四年前一次武漢兩所大學的廣州校友聚會上,一羣人提出要定期相聚,並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義的事情。最後確定的形式變成每兩週一次的分享會,由一名分享人選擇一個主題做出一個PPT。

這些主題和分享人的行業有關,並且被演繹得妙趣橫生,比如“廣告—不止扯淡那麼點事兒”、“給你一個真實的 HR”等,在分享之後大家可以參與討論。

這羣人爲這個團體取了“橘子會”的名字。之後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並且在北京也成立了一個分會進行每週分享,最後形成了一個會員年齡在30歲左右、涉及各行各業的百人組織。

找到一個合適的羣體加入也不是那麼容易。IT工程師馬駿就有這麼一段兜兜轉轉的經歷:在和一個同事玩三國殺的時候,他得知一羣宅男經常在週末找一家咖啡館進行技術問題和對互聯網行業看法的探討。然後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對方的MSN,最終“打入了”這個小團體。

在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或者也不知道如何能夠選擇一個固定交往的羣體,以及“最好”這個羣體很適合自己。然後漸漸發現,“我”和圈子之間是可以雙向選擇的。

如何找到你的圈子

如果知道某一個人羣能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試圖通過各種方法結識該羣體裏的人,然後經熟人引入。

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設想的圈子,一個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組織,從現成的朋友圈中培養起來,並且通過人帶人的形式把它壯大—網絡著名ID東東槍就在北京的咖啡館裏發起了 “小朋友讀書會”。

圈子能帶來什麼?

年輕的公司人能夠從這樣的羣體裏實現自己的快速成長—因爲那些經驗豐富的前輩或者同齡中比較優秀的人,他們可以讓剛剛開始職業道路的公司人少走一些彎路。而一些基於興趣的團體存在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人開闊自己的思路,認識很多日常工作中沒法接觸到的人。

在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脈所佔的比重要遠遠超過個人能力,在卡耐基看來人脈佔一個人成功因素的比例高達85%。按照吉拉德的“250人法則”。

一個普通人的人際關係大約維持在250人左右,而圈子可以將這個數目以幾何倍數擴大,並且這樣的人脈稱得上優質—基本是和自己在一個水平線上以及高於自己。

你是圈子裏的誰?

一個羣體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整個組織的結構本身就比較鬆散,也不需要集中管理。不過每個圈子總有牽頭的人,或者幾個被公認爲比較權威的人,他們熟悉羣體裏的每一個人,負責引入新成員,讓不同成員之間相互熟悉。

圈子裏的核心人物通常在一個行業中做得不錯,或者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展露出特別天分。除了這種角色外,還會需要能擔負傳遞、溝通、暖場等功能的角色。

就像在一場小型聚會上,有開場時站在聚光燈下致辭的人,有端茶送水的人,有在門外接收快遞送貨的人,也有在會場裏專門介紹新老成員互相認識的人,各自都有分工。

在圈子裏擔任什麼角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個人在工作中所擔任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如果發生變化,也可以看作是公司人自己本身改變的過程。

王露從工作第一年開始,每年都參加驢友活動,但別人規劃的路線有時候並不是她想要去的,她的一些建議也無法得到迴應。於是從2007年開始,她便嘗試自己組織爬山活動和徒步行。

最初看論壇裏其他人召集活動,她覺得一點不難。一旦自己做就發現其中涉及到的事情非常瑣碎,有時候一些細節想不周全會增加很多麻煩。

旅行的中途還會出現各種預料之外的狀況,出行前後需要不斷和別人去溝通。儘管平常工作中也需要不斷和人打交道,但出行的組織工作還是讓她覺得“非常麻煩”。

她需要不斷髮郵件給驢友們來反覆確認對方的想法。爲了使一個行程儘量完美,她事前要想得很細緻,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幾次作爲領隊讓她有了一個驢友小組,這個小組和她的本職工作也產生了交集—有同行在她半夜加班的時候和她一起討論工作。

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活動組織經驗讓她在工作方法和與人交流上也有所改變,可以說是使她去年獲得晉升的因素之一。她認爲,爲這個圈子付出了多少會決定從這裏得到多少。

像王露這樣的情況,一開始她只是處在一種由熱愛戶外運動的人自發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較爲鬆散的組織中。

隨着她個人意願的生成和凸顯,這種鬆散的組織無法滿足她的需求,於是她有目的地成爲了一名“圈子建立者”—即使她不發起,也會去加入一個更爲穩固的羣體。

公司人的圈子也有長短期之分。如果是公司性的行爲,更會流於長期;自發組織的活動會由於組織者的退出或興趣轉換而消失或有所調整,但也是最可能成爲終身制(life long)的,比如王露。

相對來說網絡組織可能壽命最短,層出不窮的新圈子,沒有約束力的組織者,較難維持一致性。

公司人的圈子現狀有些什麼特點?

根據職業的分類,圈子的緊密鬆散程度也會不同,比如律師們可能不太傾向於同業交流,主要是話題牽扯工作容易泄密,但是也不排除當新的法律法規出臺,大家在一起做一些分析討論。

一般來講,在信息越共享越有用和值錢的行業,如做投資的和新聞媒體的人羣,就越傾向於不斷的曝光自己,增加影響力和合作的機會。

並不是每個公司人都有圈子,一般人在8—10小時連續高強度工作之後,可能很難再有興趣專門組織或參與和工作職場相關的活動。從個性上分析,越是有企業家精神或者有野心的人越容易也願意花時間在融入圈子和經營圈子中。

在圈子形成的過程中,公司人需要做些什麼?

簡單來說圈子的形成會有三種情況:第一條也是最推薦的,是參加公司組織的各類型的同業交流會或研討會。

包括行業展會、專業媒體組織的年會等,這些都是專業而精準的—絕對與你工作相關,來的人也都是衝着圈子去。所以,選擇權威的組織者,同時關注具體議程。其次是網上圈子。

搜索關鍵詞,輕鬆找到一堆看似相關的圈子。注意是“看似”,如果不想浪費時間,在加入前先搞清楚這個“組”有多少人、成立多久了、上一次舉辦活動或討論是什麼時候、討論的是不是這個組織成立時明確的主題。

網絡圈子的優點是快速便捷,主題豐富,聯繫方便。同時也很容易就一拍兩散,維護較困難。

再次就是自發形成。我們身邊有極強組織願望、能力以及個人魅力的人,他們可以天然形成一個圈子,並願意去維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構建和協調一些分享信息的平臺和活動。這類圈子一旦形成,一般比較牢靠,如果有幸融入真的不錯。

如果有不止一個圈子,如何平衡它們之間關係?

根據個人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在上升期或者尋找新的機遇挑戰的時期,確實應該多參與這樣的活動,瞭解同業特別是競爭對手的一些動態,尋找或者合作或者競爭的有利契機。

隨時考評圈子具體帶給你的和你期待的是否一致,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該捨棄的就應乾脆利落,避免垃圾社交。

當然,無論目的如何,在不同主題的組織中獲得自己參與的'樂趣可能是你參與的最基本準則,畢竟“工作圈子”不是“工作”,不要在8小時之外還給自己一大堆壓力,得不償失。

圈子對公司人來說重要麼?

很難對重要不重要一概而論,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和興趣所在。我的一個同事可能就會把每星期和車友們騎自行車出去郊遊作爲工作外的第一要務。

對於公司人而言,最好評估一下自己參與的目的和成本,是否值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這個圈子中,特別是從而可能會影響到平衡家庭生活的關係和樂趣。

一般如果在職業的穩定期,只要保持鬆散的關注,適當頻度的參與便足夠。對個別職業,像銷售、市場、投資、人力資源等需要捕捉最新動態的,越多越大越有深度的圈子對於個人發展和職業的提升都有裨益。

總的來說,如果你是“圈子”型人,如果“圈子”對你的工作有幫助,而且並不讓你感到“喘不上氣”,還是建議參加,把工作和興趣結合起來不是大多數人的夢想嘛。

但如果你很不“圈子”,或把時間投入到更多工作/其他娛樂上讓你更自在,就順從自己的選擇。

如何找到你的圈子2

一、怎麼拓展人脈圈子

1、瞭解自己的溝通模式

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纔可能會善用自己的優點,彌補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你瞭解自己的性格嗎?你是不是喜歡參加社交活動?你是否可以很自信地在陌生人面前談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2、多參加活動,抓住機會認識更多的人。

若你是學生,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學生們私底下搞的活動也可以參加(注意,這些活動不能是涉及違法、違紀)

3、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賬戶

在職場中,不管我們遇到誰,一定要把那些有價值的可以和自己產生深度鏈接的人記下來,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有一個廣闊的職場人際關係網。

在建立這個人際交往圈的時候,要把每個人的職位以及所在的行業備註清楚,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清楚自己在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可以向誰請教。

也只有有這樣一個清晰明確的人名單,我們纔可能會知道去和誰維護這樣的一個人際交往圈,才知道,在什麼時間段去和他們聯繫。

如何找到你的圈子 第2張

4、要拿捏人情的保質期

其實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僅食品有保質期,物品有保質期,人情也是有保質期的,因此如果我們想有一個比較好的人緣,那麼我們一定要學會拿捏人情的保質期。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定期的和這些人保持聯繫,和他們進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時不時地送一些小禮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頻繁地與別人交往起來。

那麼當我們有求於人的時候,再和他們聯繫就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就可以讓我們的事情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千萬不能只在求人的時候再和別人聯繫,這樣會獲得別人的反感。

5、選擇走心的禮物

在職場中,禮物的貴重並不在價錢,而是在於用心不用心,只有那些用心的東西能打動人。

因爲在現在的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東西的貴賤對人們的吸引力做來做不重要。現在最寶貴的是時間和精力,所以用心的禮物比貴的禮物會更受歡迎。

因爲在你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時候,會體現出這個人在你心裏的重要程度,也會讓對方的內心得到滿足。所以,在職場中,要想長期與別人維持比較好的關係,就一定要送一些用心的小禮物。

總之,在職場中,如果你想擁有好的人緣,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賬戶,並用心的去維護,做到這些,就一定可以獲得好的人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