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是誰美文

本文已影響7.94K人 

關於我是誰美文,許多人都深思過“我是誰”這個問題,對於“我是誰”,不同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但人們都需要去深思去發掘自己。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關於我是誰美文!

關於我是誰美文1

我是誰?

我無從得知,也毫無頭緒。只是常常聽見父親對母親說:“16年了,眨眼間我們我們的兒子就已長大了,看來,我們是真的老了……”是啊,他們老了,可

是他們還是沒有回家,這一切都是因爲我而已。

16年前,大年剛過沒多久,我就呱呱墜地,家裏上上下下都圍着我高興,只因爲我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裏。

爺爺是從文革那些年代過來的人,重男輕女這個詞我便是從爺爺那體會到的,我有個姐姐,很愛我的姐姐;

可是,那時候的她看着全家人把大多數愛都給了我,她孤獨着,也被冷莫着,可是還是深愛着我,小時候的我有點胖;

關於我是誰美文

她呢,就常常揉着我的臉蛋,給我吃的,在她上初中那會,她變得孤僻了,一天都把自己鎖在房間裏,我不知道姐姐爲什麼要這樣做;

後來,有一次晚上我路過她房間時,聽見姐姐在哭泣,我好想好想進去安慰她,可是我不可以,我明白我不能那樣做,因爲,她是我姐姐,我是她弟弟。不記得有多大的時候,惹她生氣了;

她一把將手裏的鑰匙扔過來,打在我頭上,那時候沒多大痛,痛的是我想不到姐姐居然會這樣,我嚎啕大哭起來,姐姐轉過身來,驚慌的不知所措,衝過來用紙檫着,說着:“弟弟,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

我自然懂得姐姐不是故意的,可是心裏還是好痛,好痛……直到現在,當別人問起頭上那塊小小的地方爲什麼不長頭髮的時候,我還是編着各種理由不去在意它!

但是,我心裏明白,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愛我的人留下的,如此深刻腳印。再過些年,她離開了我,她去了另外一個地方,哪裏有她的家,有愛她的人,有可以安慰她的人,她在她的路上留下她的痕跡。而我呢?路在那呢?

這是我姐姐,我愛的姐姐,愛我的姐姐。儘管我們姐弟二人關係很好,可是有些話,有些事,有些東西,我也沒跟她講,因爲有些東西,我得自己承受,不需要別人來安慰。

自打姐姐上了初中以後,我就成了一個人,儘管我住在幺爸(爸爸的親弟弟)家,有一個自私的堂弟,一個討厭的堂妹,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家,但從來就沒有真真的屬於我一個我的位置,別人的無微而至;

到了我這,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問候,甚至可以說,是禮節上的問候,那是他們一家人,從來就不是我們一家人,他們笑,而我卻還要僵硬的笑着,可是,我又能怎樣呢?

你大勢宣揚你的悲劇,又有誰來安慰你?沒有人的,那些曾經你以爲很愛的人,到後來,都會離開你,那些你以爲到死都會記得諾言;

現在,又還記得起多上。兩個人匆匆路過與緩緩路過,結局不都是一樣嗎?多看一眼,痛了心,何必呢?

關於我是誰美文 第2張

我是誰呢?名字不過是個代號,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恰恰是這個冷漠的世界,讓我懂的了我是誰吧,一角的光線,不也能溫暖一片小小的天地嗎?我不要活的多偉大,我只願認識自我,懂的自我,明白我,到底是誰。

人是個可怕的動物,可但凡可怕的動物總有它溫柔的一面,心裏柔軟的一角,也許,我不能,陪你長長的人生走下去,但我真心希望,苦惱時,痛苦時,別哭泣;

想想傷心又有什麼用呢,咬咬牙,眨眨眼,不也過去了,當你累時,請好好享受那十幾分鐘的吃飯時間,做一個開心的自己!

關於我是誰美文2

我是誰?

這既是一個古老的疑問,又是一個常提常新的問題。

我們所認爲的“我”,不只是某一個身份,也不只是某一個社會角色,更不是一個精神上超脫的概念。“我”更像是一個精神與肉身共同發展、不斷充實併成長的過程,對每個人都不一樣。

作爲概念,它是複雜的,它是多元的,它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派別中都有不同的定義。作爲事實,它又是純粹的,所有的身份與角色以及精神的匯聚構成了我們一個個特殊的個體。

我們一生下來就像是一輛啓動的汽車,一直在奔馳,有方向,從未停止過,我們很努力。我們一次次通關,我們取得了世人所稱頌的成功和榮耀,但心裏好像從未自我滿足過。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佛家說:“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爲我”。

佛說法身之“我”是自由自在,自己主宰自己的狀態。

儒家說:“仁者,人也”。

“人”字旁有“二”,即人之爲人必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對應的關係。“二人”的關係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在古代,我們只有在宗法關係中實現對“我”的體認。

道家中,莊子對“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回答是:“我知之濠上也。”莊子說,“我”是在濠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在道家看來,世界與我是合而爲一的。只有將自己與魚同,才能知曉魚之樂。

在現代社會,我們面臨新的時代性疑問:“我”是誰?

“我”是人父人母人妻,是教師、醫生、養路工,還是弗洛伊德分析的精神上的本我—自我—超我?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完成對自我的`探索,我們能做些什麼,最後能做成什麼?這樣的問題彷彿可以成爲我們每一天醒來的全部意義。

當然,我們不能只糾結於問題本身,必須邁開腳步去尋找答案,因爲答案永遠都不是孤立靜止的,只有尋找才能發現。

關於我是誰美文 第3張

一個人的功過或許可以蓋棺而論,但一個人內心對自我的滿足與肯定,卻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更需要探察己心。禪宗說“時時勤拂拭”,就是告誡人們要常常自我反省。

人心做到一塵不染固然不易,但若能時時叩問,常常冥想,思己之過,贊己之功。

在不斷修正與體察中成長,既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啓迪多元思維

西方的分類學傳入中國至今,人們習慣地將事情與問題分爲主客方,也贊同了許多身體與精神的分門別類。

關於我是誰美文 第4張

在近幾年的心理學研究中,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成爲臨牀醫師最爲頭痛的一種心理疾病。鑑別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八項指標中,有一個核心指標是:缺乏對自我的清晰認識。

因爲沒有了應有的自我認識,從而需要從外部尋求,由此會害怕親密關係,因爲害怕被遺棄和遭遇分離,所以又不斷地重新尋找與建立新的關係,一旦關係建立之後,又因爲恐懼而摧毀這種關係。

對自我在認識上的迷茫帶來了自信的喪失,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也給家人和朋友帶去了無盡的折磨。

許多治療師提出,由於疾病並非病人自身所選擇,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不會自己選擇痛苦。所以,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邊緣型人格障礙自身的擔責程度。

從這個方面來看,每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就成了社會層面的問題。因爲BPD被歸爲一種疾病,那就必須加以醫治;

如果失去治療或放任不管,邊緣型人格障礙就不只是一種人格障礙問題,它會連帶着其他的精神問題,比如精神分裂、反社會、焦慮、抑鬱等,由此個人的精神問題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我是誰?”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許提出來還會被一些人嘲笑。有人認爲“我思,故我在”,這個問題早就被哲學家解答,無需追問,也無需進一步探討。

但是往往那些最根本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只要有人的存在,它就永遠不會過時。

正心正舉

曾有人說過,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逐那個最像自己的自己。

這個真正的自己,是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是自身資質加上外在條件所能發揮完成的自己,是明白自身優勢又認識客觀侷限之後的豁達。

這個真正的自己,是孟子所說的“盡心”、“知性”、“知天”,是認識自己、認識天地,最後達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關於我是誰美文 第5張

撥迷見智

俄國詩人葉甫蓋尼·維諾庫羅夫說過:“最致命的痛苦,在於爲成爲自己而奮鬥。”

開啓自在之門

無論是中國的天命論,還是西方的人格分類說,我們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還是會隨着每個人的成長和每個時代的前進而產生新的答案。

對於自我的認識,無論是自我成就的滿足,還是外在榮耀的加持,都不允許我們懈怠,只是我們需要在不斷追逐的過程中,經常停下來、靜下心去反思與內省——什麼纔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應該被遺棄的?

遺棄該遺棄的,放棄不該追逐的,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漫長的人生追逐中迷失自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