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1.65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爲流傳的詩歌都不陌生吧,詩歌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那麼什麼樣的詩歌纔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代詩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一、整體把握

1、教材解讀

本單元主要從形與神的角度欣賞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現了自然從容、姿態橫生之美,並沒有刻意安排的痕跡,而內中自有很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要細細體味。

2、目標定位

(1)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祥關係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2)運用的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和抒情性。

(3)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脈絡,練習歸納各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列出提綱,體會段與段之間的聯繫,這樣才能理清全文的結構。

3、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教學可從“賞析指導”部分切入,圍繞“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把握形與神的關係,探究文學名篇藝術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用8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1)《六國論》《伶官傳序》《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覆誦讀的名篇,切不可只把疏通詞句作爲教學重點而忽略了對這些文章的品讀。還可以分別進行一些適當的拓展延伸。可分別2課時完成。

(2)《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的結構看似閒散隨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內容就不難發現,從闡述繪畫主張,到追憶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後說明寫作的緣由,文章始終都是以畫竹及蘇、文二人的情誼爲中心點的。可用1課時完成。

(3)推薦作品《獄中雜記》《陶庵夢憶序》可合用1課時完成。

(4)注重比較閱讀。可以在比較中有更多的發現和感悟,體味作者的感情。爲了便於學生理解,教師可以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如韓愈、歐陽修、“三蘇”等作家的一些情況。

二、專題研究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課後練習設計中可明顯看出來。根據課標的要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可做如下安排:

1、《六國論》是一篇史論,可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採用對比逐層論證的方法。

(3)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爲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理解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爲主,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作者十分關心政治,本文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麼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麼進步性和侷限性?這是學習時要注意的。

首先,採用“立片言以居要”的方法,把六國滅亡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至於爲什麼要“賂秦”,作者則地到最後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爲秦人積威之所劫。”

其次,從佈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文章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着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爲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這樣總體的戰略設想是爲後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第三,本文的論證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還表現在論說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上,設問、對比、排比句式的運用恰到好處。

第四,本文是名篇,最好要求學生背誦全文,可採用誦讀法,疏通文句;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還可運用比較閱讀法,在程度較好的班級印發蘇轍、李楨的同題文章《六國論》全文或片段,擴展閱讀面,並作比較閱讀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2、《伶官傳序》是歐陽作爲《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後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於凱旋,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後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後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衆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教學中應注意:

(1)瞭解史論的一般特點,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2)體會作者感悟,通過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特殊句式;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淚,句句動情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祭文,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絕。古時候寫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內容多爲對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讚頌,形式多爲駢文或四言韻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這一常規,主旨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通過對家常瑣事的記敘,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

本文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有:

(1)破駢爲散,自由多變的形式。或散或偶,或長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後人譽爲“祭文中千年絕調”。後世祭弔名作如歐陽修《瀧岡阡表》、李商隱的《祭小侄婦寄文》、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響。

(2)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古文觀止》評此文:“未嘗有意爲文,而文無不工。”韓愈寫這篇祭文,傾吐了自己的真情,邊訴邊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

4、《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一篇文藝隨筆,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記人散文。

本文以抒情爲主,兼具敘事和說理。文章總結文與可的繪畫理論,陳述自己對“藝”與“道”的密切關係。又通過敘述文與可的軼事和二人間的交往,表現了他的品德、個性,因舊誼深厚,故睹物思人,傳遞出對文與可的深切懷念之情。

三、練習題設計

(一)積累和運用

1、韓愈是        的倡導者。他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出       的文學主張,其散文與柳宗元齊名,並稱“韓柳”,他是          之首。代表作有      、          等。

2、中國文學史上往往有作家並稱的現象,如“三曹”是指   、   、   ;“初唐四傑”是指   、   、   、   ;“三蘇”是指  、  、   。

3、寫出下列空缺的文句。

(1)以賂秦之地,       ,      ,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

(2)《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       ,自然之理也。

(3)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     ,以趨於亡。    !

(4)嗚呼!汝病吾不知時,       ,       ,歿不得撫汝以盡哀,窆不臨其穴。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國論》和《過秦論》的“論”都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

C、蘇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蘇洵的書齋名。

D、《六國論》的中心句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5、分別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

①思厥先祖父       古義:      今義:     

②至於顛覆        古義:      今義:     

③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      今義:     

④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      今義:     

(二)能力與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輟:停止,這裏指離開;就:就職上任)

B、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旦暮:早晚;戚:憂傷)

C、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具:全部;羞:同“饈”)

D、吾實爲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2、選出與例句加點字活用現象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倉皇東出。

A、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B、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C、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D、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

3、下邊的短文選自蘇轍的《六國論》,在見解與風格上,與其父蘇洵互有同異,讀後請作答。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爲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爲哉?不知如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兩篇《六國論》都論及了六國破滅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觀點不盡相同,表現在哪裏?

蘇洵認爲:                             

蘇轍認爲:                             

(2)比較兩篇文章,哪一篇見解更爲精到?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4、你學了《伶官傳序》這篇課文以後,從莊宗這一史實和歐陽修的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麼樣的啓發?在你生活的周圍,有沒有“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而導致身敗名裂的例子?

【參考答案】

(一)積累和運用 

1、古文運動 唯陳言之務去 唐宋八大家 《馬說》《師說》

2、曹操 曹丕 曹植;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蘇洵 蘇軾 蘇轍

3、(1)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3)日削月割,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4)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

4、C

5、①祖輩父輩;爺爺。 ②到了……地步;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③智謀力量;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舊事,先例;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

(二)能力與拓展

1、C 2、D 3、(1)蘇洵認爲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於賂秦;蘇轍則認爲山東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互相殘殺,從而導致了最後的滅亡。(2)蘇洵文章在於借議論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是放棄鬥爭,屈從暴秦這一事實,以表達他翔時務彈劾當局的高尚情懷;而蘇轍則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略上進行思路詳明的辯論,意有超越前人之處。(3)①用四個無戰事的國家去幫助面臨敵寇的韓國、魏國,使他們沒有顧及東邊的憂慮,而能爲天下挺身而出抵擋秦軍。②不知道這樣,卻貪圖戰場上獲得一點點土地的好處,背棄盟約,自相屠殺,秦兵還沒出現,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自己受困了。4、啓發:①小事不小;②玩物喪志;③事在人爲;④以古爲鏡(事例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並背誦四首詩歌。

(2)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提升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2)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審美情操。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觀滄海

曹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學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聲情並茂地配樂範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歌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3)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播放課件和錄音

三、詩歌賞析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本詩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四、導入

詩歌文體知識:四句是絕句,八句是律詩。詩句以寫景、敘事、抒情爲主。

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見書中註釋。

2.聽範讀,注意誦讀詩歌時的語速、語調、節奏。(聽一遍,跟讀兩遍,自讀兩遍)播放錄音

六、詩歌賞析

1.“楊花落儘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楊花和子規的啼鳴。

作用:(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悽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於景。

2.“我寄愁心與明月”中的“愁心”是什麼意思?作者因何而“愁”?爲什麼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寄:寄託、託付。與:給。

“愁心”即作者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爲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把“愁心”寄給明月是因爲:(1)明月是圓的,讓人想起“團圓”這個概念,如果月圓人不圓,就會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時,天地之間是寧靜的,明月的光輝是柔和的,人們在夜的寧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無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遠隔兩地的親友都能同時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們望月時容易想起遠方的親朋和故鄉。

(4)明月給人的感覺是如冰似玉、晶瑩潤澤,它象徵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七、熟讀成誦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次北固山下

王灣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地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於是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二、朗讀詩歌

1.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且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領讀兩遍,學生自由誦讀。

播放錄音

三、研讀賞析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傳遞家書了。

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四、導入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多媒體顯示)播放音樂

五、朗讀詩歌

1.學生朗讀,教師指導並補充解釋。

2.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象,寫一篇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兩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展示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六、詩歌賞析

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並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氛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瞭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是爲此作鋪墊。

七、熟讀成誦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15.古代詩歌五首

教學目標:

1. 能流暢地背誦並能默寫。

2. 能自如地說出詩歌的意思。

3. 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嘗試改寫成記敘文。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教學方式:

以誦讀爲主。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介紹古代詩歌的有關常識,使學生對詩歌有大致印象。

一.從誦讀曹操的《龜雖壽》入題。

二.一生讀,正音:碣、澹、竦、峙、瑟、詠

三.教師範讀,字正腔圓,感情飽滿。

四.齊讀,響亮整齊

五.簡析:(學生討論)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想像的?

教師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虛寫)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無關。

2. 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比較閱讀:

請同學欣賞課件《沁園春 雪》,請同學感受兩偉偉人在詩風的相同點或異同點。學生自由暢談。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閱讀幫助同學更好地理解了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的宏偉目標了,詩中表現出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課後的研討和練習第一小題)

次北固山下

一.導入:如果說曹操的《觀滄海》是抒寫偉人的宏闊氣度和偉大志向的大篇,那麼王灣的《次北固山》一詩只能算是反映兒女情長的小詩。抒寫鄉愁別緒也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主題。

二.感知全詩:學生大聲讀詩。

思考: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什麼聯繫?

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同學討論明確:

第一句(首聯),交代詩人在船上,想像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指旅途奔波之勞。

第二句(頷聯),描寫船上所見之景。

第三句(頸聯),即寫景又點明時令。

第四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

直接表達思鄉之情。

四句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三.研讀賞析

請同學閉眼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設計此題目的:培養學生抓住詩眼,評析詩人精妙的用詞。如本詩中“闊”是潮平的結果。一個“正”字寫出了當時“順風”“和風”的特點。

第二課時

課型:活動課《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討論會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抓住詩眼來賞析古詩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問題探討過程中合作、包容、傾聽等處事風格。

一.課前安排:課前先佈置學生自找資料,在語文筆記本上摘錄好

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賞析心得。

三.課堂小結:這堂課我學會了什麼。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西江月》《天淨沙 秋思》

西江月

導入新課:學生齊背前三首詩,鞏固已上內容。前面我們學習了有“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的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的早春風光。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南宋愛國詞人筆下的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2.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要求:

1. 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詩人筆下景象,要求細緻生動,可以適當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補充詩句的空間。

2. 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可以用一兩個詞語來表達(閒適)

二.研讀賞析:

詞人爲什麼要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教師明確:“蟬鳴”可見天氣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夜行遇雨,要尋避雨之處,忽見自己所找的對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寫景烘托作者的那種閒適自在的鄉下生活。

課堂作業:《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同桌試着用講故事的形式給自己的同座描繪一下。(設計意圖:本詩只用28個字,就把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愁情緒表現出來了,但文中似不見一人,讓學生閱讀品味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這詩中之景,可以讓學生同樣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2、掌握詩歌修辭手法題的設題方式和答題步驟。

課前預習案

一、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雙關、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用典、互文、疊字、反覆、頂真等。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爲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爲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悽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裏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裏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裏,詩人用管絃指代音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製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裏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爲突出,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例析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問: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簡析: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如何鑑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考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徵。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裏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並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豔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裏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恆,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並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淒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後兩句描寫白鶴衝雲,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雲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麼,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內與外是統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捨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雲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後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鑑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藉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藉助意象,體味情感。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几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教學目標】

1、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一、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1、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三、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2、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1、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2、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淨沙·秋思》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閒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瞭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二、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1、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2、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着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1、詞人爲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2、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麼就有什麼,能不高興?是喜出望。

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纔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感知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四、學生配樂朗讀

五、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延伸作業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並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海》選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於天寶年間被貶爲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託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於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爲什麼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2課時

1.學習《次北固山下》,體會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2.學習《天淨沙·秋思》,理解詩歌的優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寫鄉愁的詩,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

2.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3.文章體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爲首聯,三四兩句爲頷聯,五六兩句爲頸聯,七八兩句爲尾聯;每句有五個字,叫五言。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聽讀,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正音解詞,學生自讀。(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或音頻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譯: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盪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水上的風吹拂着,一葉白帆高高懸掛。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着溫暖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天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做簡要分析。

明確:(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文體簡介。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緒。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被譽爲“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鄉愁。

(二)朗讀指導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大意。

翻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2.哪句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可以作爲點睛之筆?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確: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呢?獨自承受漫漫長夜,怎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四)比較閱讀

《次北固山下》與《天淨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異同?

明確:《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都抒發了遊子的鄉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緒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寫詩人在船上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他在異地他鄉熱切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鄉之情。《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淪落異鄉的遊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可取之處,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古詩的寫作背景下去讀,不爲教詩而教;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不足之處,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今後在教學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課中自由探討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天淨沙·秋思》,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並在勾連其他詩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勾連其他詩歌,引導學生加深對古詩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古詩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留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唐詩、宋詞和元曲是重要的藝術經典。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首元曲:《天淨沙·秋思》,並且一起探索這兩首詩歌中的意象。

【設計意圖】明確課堂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1、作家樑曉聲說:讀書是一種幸福,老師要補充一句:讀詩是一種更大的幸福。老師讀,同學們認真聽,標出易讀錯的字音,聽清節奏。

2、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仿讀,讀準字音,重音、節奏。)

3、指名說說讀詩的感受,並試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鼓勵肯定。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三)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瞭解“意象”。

1、賞析詩中的意象。

(1)介紹“意象”的概念。

古詩中的意象,可以這樣理解:象:詩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詩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來表達、傳遞。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齡仕途屢遭挫折,被貶龍標,李白深表同情和關切,寫詩遙表關懷,希望帶去一點慰藉,分擔他的愁苦。李白在詩中選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楊花、子規、明月等)

(3)楊花和子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楊花,柳絮,是漂泊無依的形象。子規即杜鵑,啼聲哀切,“杜宇聲聲不忍聞”。)

(4)景物紛繁,作者選取它們是隨手拈來還是有意挑選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選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選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達。(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特選楊花和子規,不僅因爲它們能點明暮春時節,還由於它們能烘托淒涼、悲惋的氛圍,以寄寓作者嘆飄零、感離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其中的嘆息感傷之情。

3、師生共同總結詩歌意象的內涵和它在詩歌鑑賞中的作用。

(四)學習《天淨沙·秋思》

1、學生自讀詩歌,找到詩中描繪的意象。(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後彙報學習成果)

2、本詩一詞一景,把多個意象直接組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描繪了一幅蕭瑟悲涼的深秋晚景圖)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這個畫面。其他同學隨他的描述來體悟詩情(表現了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與惆悵)

3、有感情地朗讀。

渲染情境: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師生共同朗讀《天淨沙·秋思》。(低緩憂傷)

4、當堂背誦積累。

古詩不僅要欣賞,更需要積累。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古詩。(當堂練背,試背。沒背好的課後背誦並默寫)

【設計意圖】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積累

你還知道哪些詩歌中的典型意象?舉出具體的詩句爲例,分析這種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樣的情感。

舉例如明月、蟬、柳、紅豆等。

【設計意圖】更進一步地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佈置作業

朗讀課本後“積累與拓展”第五題中的詩句,課下蒐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發思鄉懷友之情的詩句,並按照作者的生平經歷分類(如遭貶流放、戰亂流離、在外求學……)。

【設計意圖】閱讀積累更多詩歌,並蒐集整理中加深對古詩中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一、推敲字詞

晴景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改“飛來”爲“紛紛”,

因爲: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着色的思緒”。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髻鑑中心。(雍陶《題君山》)

整個詩句寫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詞“螺”爲喻體,說明水仙剛剛梳洗罷的烏黑髮髻高高蓬起,就像螺殼那樣的形狀,真是美麗至極。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鏡子,彷彿水仙正對着鏡子欣賞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鏡中的螺形髮髻高聳的樣子。這種聯想絕妙奇特,後面的聯想完全是在前面“螺”這個量詞比喻的基礎上形成的,可見“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爲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爲人稱道,你認爲它好在哪裏?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爲,“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爲什麼?

答:同意。

看,在詩中指回望。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問題:試分析“剩”字的表達效果

“剩”字有殘存、殘餘的意思。一個“剩”讓人感覺眼前出現的不僅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給人今不如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之感。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隻”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着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愁思。

“空”字表達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二、語言風格

清新絢麗平淡(質樸)明快含蓄簡潔(洗煉)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質樸、自然):

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着深意。

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着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

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着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象九個煙點,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氣勢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爲一體,凸現了歷史盪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8、沉鬱:

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着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歌語言的個人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豔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品味語言風格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

“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爲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就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長干曲四首(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問: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

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採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常見的語言風格類型

2、能通過典型的語言風格類題目,歸納該類題型的命題特點和解題策略

3、通過解題和擬題訓練,掌握該類題型的解題方法

二、教學過程

鑑賞詩歌的語言即品味語言,主要是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常見的考查類型有兩種。一是把握詩歌語言的風格特點。二是煉字,即領會詩歌字詞運用的準確、鮮明、生動、雋永。

一)瞭解常見的語言特色和風格

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蘊。

1、常見的概述語言特色風格的詞語

清新、樸素、平實、華麗、絢麗、幽默、詼諧、莊重、簡約、簡潔、精練、精當、生動、凝練、洗練、含蓄、明快、通俗、口語化、明白如話、豪放、雄奇、直率、婉約、婉轉、風趣、工麗、蒼涼雄健、委婉蘊藉、飄逸灑脫、蒼涼悲壯、自然流暢、沉鬱頓挫、清新典雅、婉約悽切、新鮮活潑、氣勢磅礴、奇特新穎等。

2、常見語言特色風格例析

1)清新。特點: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特點: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絢麗。特點: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的象九個煙點,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7)沉鬱頓挫。特點: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如杜甫、辛棄疾、陸游等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着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8)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着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不同題材詩歌的語言風格: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鬱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宮廷詩:纏綿宛轉等。

4、唐宋主要詩人的語言風格特點:王勃:勁健婉暢;韓愈:古樸奇險;陳子昂:古樸雄渾;柳宗元:明淨幽峭;高適:蒼涼高壯;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參:雄奇瑰麗;元稹:精警淺切;王昌齡:自然雄渾;劉禹錫:清新豪麗;王之渙:清朗雄健;李賀:奇詭璀燦:孟浩然:閒靜淡遠;杜牧:俊爽明麗;王維:恬淡優美;李商隱:幽婉典麗;李白:飄逸豪放;溫庭筠:精巧豔麗;杜甫:沉鬱頓挫;李煜:悽婉柔麗;梅堯臣:樸素平淡;歐陽修:清新疏暢;王安石:遒勁峭拔;晏殊:閒雅婉麗;柳永:傷感纏綿;蘇軾:豪放曠達;秦觀:清麗典雅;黃庭堅:瘦硬新奇;陸游:雄放流暢;李清照:悽婉清麗;姜夔:峭拔雅麗;辛棄疾:沉鬱豪放。

二)高考真題示例

1、20xx【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峯下)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③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爲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問題:②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於哪一流派?

答案:②蘇軾、辛棄疾。豪放派。

2、20xx【重慶卷】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評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這首詞“新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辭巧妙,用語綺麗,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送春歸”“和春住”。想象別緻,意蘊生動,如“眉眼盈盈處”“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顧炎武①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註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問題:③一般認爲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2)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爲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後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後,吳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會上,偶遇流落爲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問題:(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於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三)命題探究及解題對策

1、鑑賞語言風格的題型有何特點?

1)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3)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此題有時要結合煉字或句式等特點來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樣的?

1)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實戰演練

1、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這首詩歌的語言與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質樸。

2、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問題:李商隱的詩風一向是朦朧隱晦的,你對這首絕句的風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詩含蓄雋永,餘韻無窮。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後以“何當”化實爲虛,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從而表現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樸素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爲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從而自然形象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4、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宮詞朱慶餘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1)請翻譯這一首詩

2):從語言風格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語言風格含蓄深沉。詩中宮女含情不吐,欲說還休。她們不說宮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說被關鎖在宮中的痛苦,詩人只寫她們在會學舌的鸚鵡面前不敢說話,從而表達了宮女們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懼心理。

五)我來擬題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請翻譯這一首詩:

問:這首詩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清淡樸素。這首小詩,無華麗的詞藻,以平常用語入詩,更加耐人尋味。

六)教學小結,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本課主要內容。可以讓學生來講。

天生我材

學習目標

1.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2.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預學單(課前)

1.瞭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爲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爲靈活,多於口語,用於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

2.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歸(yàn)水何(dàn)(xiāo)(sè)

3.瞭解作者作品。

①《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__________見稱。

②《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爲__________,該詩作者爲唐代詩人______。

③《天淨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二、課堂練習

《觀滄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詩歌借詩人見到的滄海之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首句中寫飄落的“楊花”,哀啼的“子規”有什麼用意?請結合文意回答。

2.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2.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淨沙·秋思》

1.這首小令被稱爲“秋思之祖”、“思鄉絕唱”,請結合詩歌,談談原因。

2.在這幅絕妙的晚秋思鄉圖中,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一致嗎?談談自己的見解。

三、課後練習

《峨眉山月歌》

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爲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裏?結合詩句談談。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江南逢李龜年》

1.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

請舉例說明詩人是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上述意思的。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都有“菊”這個意象,它們有什麼不同?

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聞笛》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爲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準確朗讀並默寫這四首詩歌。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4、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2、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學情分析

教師要在前三課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課前提示,結合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認真閱讀,提高能力。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與大自然溝通,更好的體會自然的詩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練、優美的語言及其他藝術特色。教師重點分析的內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學生對此單元學習內容的認識,打開學詩、讀詩的思路。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一)初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幸運。至,達到極點。幸運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教師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的“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三)悟讀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觀滄海》一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後兩句是附言,是爲合樂而加,與詩的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這幾句最能體現詩人的博大胸懷。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象,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背誦全詩。(多媒體出示圖片)

三、指導學習《次北固山下》。

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讀

1、聽讀詩歌,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多媒體顯示)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提示:首聯: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做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唐人以來,少有此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互爲因果,渾然一體。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悟讀

1、“潮平兩岸闊,風正(順)一帆懸”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春水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大江之上,一葉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掛在江面之上。

2、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學生背誦詩歌。

四、指導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簡介(先由學生簡介,之後多媒體顯示)。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到揚州時,聽到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一)初讀

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二)細讀

1、根據註釋,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的意境。這首詩的各聯分別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提示:①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後兩句抒情,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君一起到龍標。

②聞道龍標過五溪;隨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讀

合作探究:1。詩人爲什麼要將愁心寄與明月呢?這是什麼寫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別照見遠隔千里的人,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月亮人格化,請她將自己的憂愁之心傳與王昌齡,帶去了詩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詩中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本詩借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這首詩借月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

小結: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願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無形的思念爲有形的形象使這首詩充滿同情和關切之情。

背誦全詩。

五、學生自學《天淨沙秋思》。

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一)初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怎不叫人心碎腸斷?

(二)細讀

思考:《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讀後明確: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讀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後完成)

背誦這首小令。

結束語:

本課所選的四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多誦讀詩歌,在精美的語言與深遠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四首

觀滄海—觀實景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壯闊景象。

虛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懷胸懷博大統一天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楊花落子規啼寫景(時令)。

次句過五溪事件。

結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關切。

次北固山下。

敘事青山外、綠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寫景平、闊、正、懸。

江上所見景色海日、江春寫景點明時令抒情。

鄉書、歸雁鴻雁傳書之思思鄉之情。

天淨沙秋思。

寫景古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圖悲涼。

古道、西風、瘦馬。

抒情夕陽下腸斷天涯思鄉之苦思鄉。

惜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能讀會寫“碣、澹、竦峙、蕭瑟”等生字詞。

⑵理解、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⑶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⑷準確朗讀並默寫。

2、能力目標:

⑴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⑵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德育目標:

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本課所選的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

這五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

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着的飽滿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1、解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沒有聯繫。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教師聲情並茂配樂範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⑶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3、研習詩歌:

⑴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爲“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⑵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①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②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⑵教師領讀兩篇,學生自由誦讀。

3、研習詩歌: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問: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爲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爲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四、課堂練習

投影:

1、文學常識填空:

⑴《觀滄海》一詩選自,作者,字,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他與其子、合稱爲“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爲,該詩作者爲唐代詩人。

2、根據課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舊年。

⑶,風正一帆懸。

3、下面的譯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a、日月的運轉,就像從海中升起;星漢的明亮就像從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運行,星漢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都好像出於滄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假如都能出於滄海之中。

〖參考答案〗

1、⑴《樂府詩集》曹操孟德東漢末年慷慨悲壯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灣

2、⑴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⑵海日生殘夜

⑶潮平兩岸闊

3、c

五、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2、誦讀其餘三首詩歌,結合註釋疏通詩意。

3、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感悟寄情於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研討與練習”題(二)中三組詩句的出處: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風吹”句寫仲春之景)

2、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林花”句寫暮春之景)

3、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無意”句寫初春)

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指名學生適當點評詩歌。

二、研究《錢塘湖春行》

1、解題:

(多媒體顯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誦讀:

⑴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⑵學生自由朗讀。依據註釋疏通詩意,整體感知。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者寫到湖邊,後者專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3、講講問問,探究詩的意境。

問:

⑴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⑵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爲什麼說“雲腳低”?

⑷“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爲什麼“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麼?

⑸第五、六句寫了什麼?爲什麼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麼用意?

⑹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⑴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爲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爲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爲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三、研習《西江月》

1、解題:(多媒體顯示)

詞按字數多少分爲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爲小令,91字以上爲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爲中調。其實並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繫。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爲主,與蘇軾並稱爲“蘇辛”。

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教師領讀,學生體會輕鬆活潑的情調。

3、品析探究詞作的情趣。

問:

⑴從什麼地方能看出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這時是什麼季節?“說豐年”的是誰?用自己的話敘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着什麼?“兩三點雨山前”對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詞作中表現出的詞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述下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清風、明月,後來烏雲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從蟬鳴可見,從“說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

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納涼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

⑵這意味着天空已佈滿烏雲,僅天邊尚餘幾顆星。從“舊時”二字可知詞人對這條路是熟悉的。因爲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現詞人的驚喜心情。

下片寫的是後半夜的景象:驟雨將至,詞人急忙轉過溪頭看到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小結:凡雙調的詞,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輕鬆、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纔是本意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詞中“忽見”二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煉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爲了平仄的協調、押韻的方便、對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詞語,篇中某些句子的詞序有所調動;同時,爲了語句的凝練,中間也有所省略,請把它補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半夜,明月(照射)別枝,烏鵲驚(棲)(不定),清風(吹送)蟬鳴(聲)。稻花香裏,(陣陣)蛙聲(連成)一片,(有如)(預)說豐年。七八顆星(掛於)天外,兩三點雨(落在)山前。(趕)路轉(到)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

5、背誦詞作。

四、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多媒體顯示)

1、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2、《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並補充解釋。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二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拿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並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爲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提示:可從熟練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語氣節奏等方面評議優勝組)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文學常識填空:

⑴《錢塘湖春行》一詩選自,作者,字,晚號,唐代詩人。

⑵《西江月》一詞選自,作者,字,號,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與並稱爲“蘇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淨沙秋思》體裁爲,作者,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⑷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常常衍生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請寫出不同朝代的此種文學體裁。

漢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讀節奏不正確的是()

a、幾處/早鶯/爭暖/樹

b、稻花香裏/說/豐年

c、斷腸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殘夜

3、按原文默寫:

⑴《觀滄海》中表現詩人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⑵《天淨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錢塘湖春行》中構成對仗的詩句是。

4、五首詩歌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請簡要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

1、⑴《白氏長慶集》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

⑵《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幼安稼軒蘇軾

⑶小令馬致遠

⑷賦詩詞曲小說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⑵夕陽西下

⑶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略

六、課常小結

隨着二十世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開起寶馬,穿起皮爾卡丹,用起摩托羅拉……西方國家的意識已從消費滲透到我們文化中,“酷”“帥”成了我們青少年的口頭語,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血液中的特質。經常讀讀這傳統文化中的優美詩篇,它會帶給我們無比美妙的愉悅,會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七、佈置作業

1、閱讀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回答文後問題:

⑴填空:

《西江月》從體裁上看是一首詞,詞因句子長短不齊又叫。這首詞用空行分爲兩段,這兩段分別叫做、。詞中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時的氣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兩句中“別枝”作什麼解釋?“驚”和“鳴”是否分別專寫“鵲”和“蟬”?

⑶爲“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劃出正確的朗讀節奏並翻譯。

⑷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時天氣有什麼變化?《西江月》所表達的是一種愉悅的心境,當時作者正罷職閒居,是什麼使作者產生了這種心境?

2、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在藝術上沒有虛詞,沒有關聯詞語,卻用了一連串的意象,疊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畫。比較閱讀白樸的《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請你從詞類使用、意象、創設的意境幾個角度,寫出兩首曲子的相同點。

〖參考答案〗

1、⑴長短句上闕(片)下闕(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⑵另一個樹枝;不是專寫,而是說“鵲”“蟬”都是既“驚”又“鳴”的。

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翻譯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後來烏雲驟起,陣雨將至。是清新、歡躍、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稻花飄香、令人喜悅的豐收景象,使辛棄疾產生了愉悅的心境。

2、兩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詞,通過名詞疊加,把豐富的想像材料切換成一幅幅畫面,從而創造出一幅美麗的山水人物畫。(抓關鍵詞,抓大意即可)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活動與探究】

1、召開一次詩歌賞析會:

詩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藝術的意境,給讀者留下了創造的空間,所以對詩歌的探究是無止境的,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層次上,說出自己對某首詩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賞析能力。

2、舉辦一次配樂詩朗誦活動,讓學生自選音樂,配樂朗誦這幾首詩,師生共同對所選音樂及朗誦水平做出評價。

一.導入《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二.朗讀本詩二遍。理解此詩的意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這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漾滿湖堤。“雲腳低”寫遠望白雲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詩眼”在“早”“新”兩個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說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雲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築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敘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於衷的喜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纔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舒感。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裏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遊春非常盡興。

三.小結:

這首詩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對盡興遊春的喜悅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

一.導入新課: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二.朗讀理解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爲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爲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爲“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爲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三.小結:

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教學目的】

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枯藤昏鴉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爲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着飽含的激。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爲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淒涼之情。

6、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城並稱爲“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習《天淨沙秋思》

1、解題:

“天淨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淨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爲“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佈置作業:

改寫本曲爲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課堂練習:閱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體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係是。

4、本詩以字統領全篇,先寫景,然後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體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懷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係是最後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無直接關係。

4、本詩以觀字統領全篇,先寫實景,然後寫虛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東漢四言樂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朝五言律詩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詩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宋詞夏夜出行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代元曲悲秋思鄉

【課後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