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故事(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2.27W人 

傳統美德故事1

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要傳承這些美德,並將其發揚光大。

傳統美德故事(集合15篇)

我很慶幸自己能結識這本書,它蘊含着許多的中華美德,以及最具有說服力的名人小故事。在當今社會中有許多的中國人還牢記着中華美德,所以至今還發生着許多感人的故事。現在有的小學生對此很重視,但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裏。今天我就要針對這兩種情況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書的第一講裏明確指出要做個尊老愛幼的人,我們且不說尊老,來說說愛幼。“愛幼”顧名思義是愛護幼小的意思。我們身邊有許多小朋友,可我們有沒有愛護他們呢?我親眼瞧見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事。

一個煙雨濛濛的下午,我們放學回家。因爲這場突如其來的降雨使得大多數同學沒帶傘。一路上到處都是抱怨聲,我暗自高興,因爲我帶傘了。不一會兒一朵朵傘花綻放了出來,同學們都鑽進了別人的傘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我站在那兒等我的同學,飄飄灑灑的雨絲掀起了鋪天蓋地的珠簾,透過這細紗般的珠簾,我隱隱約約看見一個二年級的小同學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長,我靠近了一點,雨水順着他那圓圓的小臉蛋淌了下來。雨驟然間下大了,正當我跑着想去幫他時,忽然一聲稚嫩童音傳過來:“哎呀,某某某,你怎麼淋溼了!”我停住了腳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傘奔了過來,濺起的泥水弄髒了她的褲子她也全然不顧。“爸爸還沒來麼?喏,這把傘給你先打着吧!”她把傘送給小男孩後,轉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轉身的一剎那,我看見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沖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後悔當時沒有一個箭步衝上前去。這短短的兩句話,令我驚訝萬分,她才二年級呀,還是一個被人愛護的小女孩兒,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時只有在書上看得到,未曾想過竟真有此事,真是難得。

看見這件事情,我的心裏真像是有千言萬語,如果說世界上作惡的人能真正懂得中華美德里所講的尊老愛幼,能想到做壞事給別人帶來的後果,我想世界上的惡人也不會增加了。反過來,會發生更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不是嗎?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爲任之本與!”希望這句話能讓每一個人牢記於心,纔可以做到揚孝悌美德,做尊老愛幼的人!

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爲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着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爲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爲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他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即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啓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愉,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故事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了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學家匡衡壁借光,遠代大畫家王冕癡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的果實。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力徑,我們只有艱辛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峯!

傳統美德故事2

尊師敬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毛澤東尊師美德故事

作爲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就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於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於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弦高是春秋時期鄭國一個普通的商人,以販牛爲業。有一次他到滑國去做生意,碰上剛從秦國來的老朋友蹇(jiǎn)他。兩個人一起吃飯時,弦高問道:“最近秦國有什麼戰事嗎?”蹇他反問道:“你還不知道嗎?秦穆公任命孟明視爲大將,挑選精兵三千,戰車三百輛。大隊人馬已經出發將要偷襲鄭國了!你最好趕快帶自己的家人出去避難吧!”

弦高雖爲普通百姓,卻有一顆忠貞愛國之心。他對蹇他說:“國家將要遭遇戰亂,我不去設法救助,反而想着逃跑,日後有什麼臉面回故鄉呢?”於是,弦高一面派人騎快馬日夜兼程,回國向鄭穆公通報敵情,作好迎戰的準備,一面打着犒勞秦軍的旗號,選了十二頭肥牛,又買了許多慰勞軍隊的禮品,來到秦軍之處喊道:“鄭國使臣特來犒勞貴軍,弦高求見主將!”

弦高的到來讓秦國大將孟明視吃了一驚,就對部下說:“我軍千里跋涉,只爲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以偷襲取勝。如今鄭國已經知道我軍的行動,做好了防禦的準備。如果攻打他們,則城池堅固難以擊破;圍困他們,我們的兵力又不足,而且沒有後繼增援。現在滑國沒有準備,不如襲取滑國,擄掠財物,也可以回報我們的主公了。”於是,他們滅了滑國,隨後帶着戰利品回國了。

就這樣,弦高用一個小計謀,加上一點小花費,卻辦成了一件大事:挽救了自己的國家,避免了一場戰爭。

傳統美德故事3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爲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傳統美德故事4

嚴慈有方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務必報告大中公而後行。她從不打奴僕,若見子弟對僕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僕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必須要其改過才罷休。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於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訓於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樣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僕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後怎樣得了呀!”孩子要是與人爭執、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後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後,成爲宋代大儒。

傳統美德故事5

趙軌杯水

趙軌酬值。駐馬待明。父老揮涕。杯水餞行。

隋朝時候。有一個姓趙名軌的人。在齊州的時候。做着刺史下面的佐吏官。東邊的鄰舍。有株桑樹結了子。那桑子熟了。落在他的家裏。趙軌就把桑子盡數拾起來。送到鄰家去還他。後來在原州地方。做了掌管軍隊的官。夜裏騎了一匹馬行走。那匹馬走入田裏。把田裏的稻子踏壞了。趙軌就停着馬。等到天亮了。訪着那稻子的主人翁。算給他價值纔去。後來趙軌被皇帝召了朝廷裏去。送他的父老們。一齊流着眼淚說。我公和水一般的清潔。所以我們不敢拿壺酒來相送。請用一杯清水餞別你。可好嗎。趙軌笑着把那杯水喝下了。

傳統美德故事6

詩曰::田真昆仲,議分紫荊,樹即枯死,悲悔同聲。

隋代有一戶田氏人家,住着田真、田慶和田廣三兄弟。自他們分別成家之後,兄弟三人就想要各自發展,決定要分家,把家產分成了三份。

分到最後,只剩下庭院中那棵開滿紫紅色花朵的紫荊樹了,多少年來,它一直欣欣向榮,象徵着這個家庭的興旺。一代又一代的田氏子孫,就是在紫荊樹默默的俯視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其樂融融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繁衍了許多代。老樹蘊涵着人們不盡的追憶和緬懷。

哥哥田真嘆息着說道:“田家的歷史有多長,紫荊樹就有多老。”

田慶不以爲然地說:“我們家產都分完了,留着這棵樹也沒什麼用了,不如也把它給分了。”

幼弟田廣精打細算地說:“有理有理,紫荊樹的樹皮和木材都可以入藥,我們乾脆直接把它砍掉,一人分一份,還能賣個好價錢呢。再說,我們分了家之後,都要各奔前程,誰還顧得上照顧它啊?”

田真說:“使不得,使不得。我們怎麼忍心傷害這些美麗的花朵和潤澤的葉子呢?它鮮活的生命力,伴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眼見那翠綠的色澤,誰不發自內心地讚美它的生命?家族有多興旺,紫荊樹就有多美。這是我們家族繁盛的見證,怎能如此傷害於它呢?”

田慶說:“哥哥您別犯傻了,誰還會注意到這棵老樹?您要是不肯,那我就和弟弟對半分了。”

兩位弟弟那樣堅持,哥哥也無可奈何,於是他們決定將紫荊樹砍成三段。田真仰望着昔日的故宅和茂盛的老樹,內心十分的傷感,但也無計可施。

第二天,原本茂盛挺拔的紫荊樹,一夜之間突然全部枯萎凋零。看到的人無不大驚失色,疑惑地想到:難道紫荊樹也傷心欲絕,知道自己的生命將被截成三段,不如先自行了斷吧。

三兄弟見到這個情形,都不禁大吃一驚,開始痛切地懺悔:爲什麼手足之情要這樣分離?連樹都覺得傷心,連樹都爲之涕泣,連樹都不想再活下去。昨天熱火朝天的砍斫①計劃,一時間令兩位弟弟感到萬分地沮喪羞愧。

田真神情肅穆地說:“樹木原本就是同氣連枝的,正是因爲聽說將要被砍成三段,它們纔會如此悲傷,我們人竟然連樹木都不如啊!

田慶看到這番景象,深有所觸,他追悔不已地說:“當我們還非常小的時候,我們同吃同住,同出同息。那種在父母身旁承歡膝下、同舟共濟的幸福生活,現在想起來還那麼令人懷念。”

田廣傷感地說:“現在父母都不在了,我們兄弟就是最親最親的人了,如果連我們都不肯團結友愛的話,那父母在天之靈一定會天天流眼淚,一定會比紫荊樹還要傷心的。”

田真說:“我們爲什麼不能繼續從前的生活呢?‘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我們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要想重振家業,就要通力合作,和睦共處,團結一心。”

兄弟三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他們把分家的契約在紫荊樹面前一同燒燬,決定繼續同舟共濟,共同經營幸福的生活。兄弟三人默默地祝禱着,感恩祖先留下的這棵紫荊樹,示現了及時的枯萎,讓他們深深體會到,連樹木都有真情,難道人連樹木都不如嗎?

第二天,當太陽早早地爬上枝頭的時候,田廣打開窗戶,驚訝地喊了起來:“哥哥,哥哥,快來看看,葉子綠了,紫荊樹的頭擡起來了,葉子變綠了。”

鳥兒聽到他的叫聲,也不由自主地朝着紫荊樹那片綠油油的枝頭望去。兩位哥哥驚訝地探出了頭,紫荊花那片殷紅的色彩,溼潤了他們的眼睛……

從此之後,他們兄弟更加友愛,他們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再也不提分家分財產的事情了。美麗的紫荊樹,也繁茂如初,就像這個團結如故的家庭一樣,欣欣向榮,充滿無限生機。

“和”爲貴。人體各個器官如果不能協同配合,身體必遭病魔的侵襲;團體不和睦,必定迅速瓦解;國家上下不團結,則很難抵禦外敵的入侵。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和睦何其重要!兄弟是同氣連枝的生命共同體,就像樹枝樹幹一樣不可分離,只有和諧共處,才能繁茂興盛。彼此之間如果產生對立和嫌隙,整棵樹都會受到傷害。

“田真嘆荊”的故事,不禁使我們想起了“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林和靖是北宋的一位隱士,原名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他在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家裏一貧如洗,三餐不繼。然而,林和靖頗不以爲意,對物質上的貧乏,全然不放在心裏。

他自幼勤奮刻苦,致力於聖賢之學,淡泊名利,尤其不喜歡趨炎附勢。後來隱居到了杭州,在西湖的孤山結廬而居,二十年來都未曾到過城鎮市集。陶醉於山水之間的林和靖,厭棄世間的功名利祿,潛心體悟聖哲的道理。臨終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感懷言志,餘韻不盡。

林和靖一生都沒有娶妻生子,他在草廬的庭院中,種植了許多梅花,還養了一羣氣質高貴的仙鶴。徜徉在青山綠水、松鶴梅蘭之間,多少詩情畫意在其中。林和靖盡其一生,都與它們相隨相伴,人稱“梅妻鶴子”。

然而林和靖過世之後,他所種植的這些梅樹,都相繼枯萎而死,所有的仙鶴,也都一隻只悲鳴不已,哀號欲絕,沒過多久,全都相繼隨林和靖而去。

由此可知,真誠之心,無不感人心懷,化及萬物。縱使是一枝一葉、一草一木,也能受到感動。同樣,惡貫滿盈、窮兇極惡之人,在舉手投足之間,所散發出來的肅殺之氣,也會影響周遭的一切,讓花木爲之枯萎凋零,令人們爲之畏怯恐懼。因而,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我們怎能不戒懼謹慎呢?

人生苦短,數十寒暑間,這些同體連枝的兄弟姐妹,真的是“一回相見一回老”。想想我們還有多少時日,能夠珍惜同聚同處的時光?千萬不要等到追悔莫及之時,才徒自悲切,那不是爲時已晚了嗎?骨肉之情、手足之愛,當要切切珍惜啊。

法照禪師寫了一首敘述兄弟的詩詞:

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回爲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於子孫做樣看。

傳統美德故事7

前不久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本書,裏面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觸。特別是其中的誠信篇讓我認識到了誠信的可貴。其中有一個故事名字叫《曾子殺豬》,講的是孔子的徒弟曾子誠實守信,教育兒子時竟因妻子哄小孩子的一句話:“回來我給你殺豬吃。”便把豬給殺了,來實現承諾。後來他的兒子也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讓人十分信任與尊敬。

同時也讓我想起了狼來了的故事,那個愛撒謊的放羊小孩,只爲多次騙人,最後他的羊全被吃掉了。真是應了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然而,現在的很多人爲了金錢而不講信用,如:黑心奶粉、地溝油、瘦肉精,還有穿的黑心棉等等,都是一些商家爲了賺錢,而不講信用,害得我們老百姓吃苦,我媽媽成天一買菜就會嘮叨,“你說啥能吃,你說還能買啥?”一買電器就會問,“老闆,不會是假的吧?”讓人們什麼都不敢買,買了也不敢用,唯恐傷到人。

這些唯利是圖的人,害得人們真假難辨,真是太令人生氣了,不過一次次的欺騙,只會讓人更警覺,會讓人們的眼睛更亮,從古至今,只有誠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這是真理,那些不講誠信的人們快點覺醒吧,否則你們會輸得很慘的,因爲只有“誠”才能取“信”。

傳統美德故事8

龍逢極諫

【龍逢極諫】

龍逢諫君。深謀遠慮。冀其少悛。立而不去。

【原文】

夏桀、暴虐。滅德作威。矯誣上天。流毒下國。諫者輒死。關龍逢進諫曰。古之人君。愛民節用。享國之日長。今王用財若無窮。殺人若弗勝。人心已去。天命不佑。亡無日矣。盍少悛乎。不聽。龍逢立而不去。桀怒。遂殺之。

夏桀鑿山穿陵。諫者輒被殺。耆老或諫。桀又殺之。又見籙書雲。亡夏者桀。於是大誅豪傑賢者多出奔。龍逢繼起而爲最後之極諫。冀君少悛。桀終不悟。怒而殺之。宜乎天變地崩。翌年即亡其國矣。

【白話解釋】

夏朝的末代皇帝。單名叫做癸的。因爲他最喜歡多殺人。所以人家把他一個諡法。叫做桀的。他的做人是非常的暴虐。並且滅除了道德。專憑着一己的主意作威作福。對着上天說出種種的妄言妄語來誣衊。對着自己所屬的諸侯國裏。流毒橫行到極點。倘然有人去勸阻他的。他必定拿來處死。那時候有一個大忠臣。叫關龍逢。進了一番勸諫的話。說道。古來的皇帝。愛惜百姓。節省自己用度。所以能夠長久做着國裏的君主。現在你君王的用度沒有限制。殺人不眨眼。天下的人心已經不向你了。那天命自然也不保佑你。這國家的滅亡是很容易的了。你何不稍稍改過一些呢。桀王不肯聽他。關龍逢立着不肯出去。桀王大大的生了氣。就把他殺死了。

傳統美德故事9

【楊時立雪】

宋有楊時。師事程頤。雪深一尺。侍立不移。

【原文】

宋楊時、字中立。潛心經史。第進士。調官不赴。以師禮見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及歸。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顥卒。又從程頤於洛。年已四十。事頤愈恭。一日、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門外雪深一尺。

二程爲當代名儒。楊時舍官師事之。知所擇矣。其後歷知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最可佩者。侍立師旁。雪深一尺而不去。蓋其得力於二程之禮教多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姓楊單名叫時的人。表字就叫中立。他讀書對那經書和史書很用心。中了進士之後。朝廷裏調他去做官。楊時不肯就。他到潁昌的地方去。拜了大程夫子名叫顥的做先生。師生們都很歡心。等到他回去的時候。程顥雙眼送着他說道。從此我們的大道。傳到南方去了。程顥去世了以後。楊時又到洛陽地方去。在二程夫子名叫頤的那兒受業。這時候、楊時的年紀已經有四十歲了。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有一天、程頤偶然閉了雙眼坐着。楊時和一個同學、姓遊名叫酢的、在程頤旁邊侍立着不去。等到程頤醒了。門外面已經下了雪、有一尺多厚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明禮儀:韓皋敬笏

【韓皋敬笏】

韓皋敬慎。三世大臣。祖父遺笏。不授僕人。

【原文】

唐韓皋、字仲聞。休之孫。滉之子也。貌類父。既孤。不復視鑑。資質厚重。有大臣器。官至戶部尚書。其家三世爲大臣。傳執一笏。皋以笏經祖父所執。未嘗輕授僕人之手。歸則躬置於臥內榻上。明日出。復自取之。

韓休拜黃門侍郎同平章事。韓滉仕至將相。皆事君盡禮。一門三代爲大臣。皆止於敬。而皋且敬及其笏。未嘗將祖父所存之手澤。輕授於僕人。其禮也。亦即其忠也、孝也。於戲。不愧爲韓休之孫矣。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韓名叫皋的。表字叫做仲聞。就是著名的宰相名叫韓休的孫子。出將入相名叫韓滉的兒子。韓皋的面貌。很像他的父親。所以韓皋打從父親死了以後。就不再去照鏡子了。他的資質很厚重。頗有大臣的器度。後來畢竟官做到戶部尚書。他們的家裏。三代都做了這樣的大官。傳下來一塊朝見皇帝時候執着的手版。韓皋因爲這塊朝皇的手版。是經過他的祖父和他的父親所執過的。所以沒有一次輕易地交給僕人手裏去拿。他每逢朝裏回家的時候。必定親自把這塊手版、放在臥室裏的榻上。第二天出去朝皇的時候。再親自拿取的。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明禮儀:德言對經

【德言對經】

德言開經。輒先祓濯。束帶振襟。危坐苦學。

【原文】

唐蕭德言、字文行。明左氏春秋。太宗時。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晚節學愈苦。每開經。輒祓濯。束帶危坐。妻子諫曰。老人何自苦。曰。對先聖之言。何復憚勞。詔以經授晉王。封武陽縣侯。卒年九十七。

歸有光曰。廣東陳元誠。平生未嘗讀書。一朝自感激。取四子書終日拜之。忽能識字。夫儒家經書。本是修淑身心。一言而爲天下法。一行而爲百世師。經書所在。古聖賢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歟。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蕭名叫德言的。表字就叫文行。他貫通了一部左氏春秋。在太宗皇帝的時候。先做了專掌國史的官。後來又升做了弘文館學士。蕭德言到了晚年的時候。更加刻苦研究學問了。每逢要攤開經書來。一定先要洗了手、洗了臉。並且束好了衣帶。端端正正的坐着。他的妻子勸他道。老年人爲什麼還要自己這樣的尋苦吃呢。蕭德言回答他的妻子道。對了先聖人的言語。那裏再敢怕辛苦呢。皇帝下了詔書叫他去教授晉王讀經書。又封了他武陽縣的侯爵。蕭德言死的時候。年紀已經九十七歲了。

傳統美德故事10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傳統美德。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傳統美德的故事吧。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應該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幾千年了。 “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着這個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仁義禮智信”稱之爲“五常”,(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現在有必要學習發揚廣大。

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忠的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保持肅穆恭敬的態度。後來,引申爲人要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爲“忠君愛國”,正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方面,抗金名將岳飛被認爲是“忠”的典範。現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爲愛國,這是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忠於職守,就是忠於你的單位、忠於你從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當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鐘,不能佔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鄧小平說的有些人那樣,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融爲一體,兒子繼承老子,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稱之爲“孝”者。“百善孝爲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強調孝道,並且有絕對化的思想,如“父命難違”、“父叫子亡子必亡”等,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維繫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基本紐帶,如果子孫不孝,這個家庭就將亂套,這個國家就將亂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尤其是對待父母,關鍵是要真心愛敬,缺乏愛敬,不贍養父母,就跟養個豬養個狗沒有什麼區別了。孝道的另一引申義,就是要尊老敬賢,一個社會只有這樣,老者有所養,賢者有所尊,這個社會就文明進步。一個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時,卻不能矇混一世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爲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爲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爲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達到和諧的最佳狀態,《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一定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現在衆生平等的狀態,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於一種平等的理念,那麼善良將成爲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爲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爲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爲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於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於與醜惡勢力做鬥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爲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爲我們來說,就是積極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裏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須報告大中公而後行。她從不打奴僕,若見子弟對僕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僕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過才罷休。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於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訓於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麼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僕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後怎麼得了呀!”孩子要是與人爭執、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後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後,成爲宋代大儒。

傳統美德故事11

彭陳辭姻

詩曰:陳氏有子,鉅商愛之,欲納爲婿,婉言以辭。

明朝時彭鶴禎的妻子陳氏,是廣東番禺①縣人,很早就守了寡,她撫養孩子守着貞節,並且教子有方,凡是志向所在總要處處符合義理,所以她的兒子受了母親的教化也很賢明、很能幹,並且講究德行。那時候,有個富商想用幾千兩銀子,叫她兒子去做上門女婿,被陳氏辭謝了。有人勸她說:“你把兒子給富商做女婿,那麼就可以長久享受富裕的生活,比現在常常處於貧窮的境地,不是好得多嗎?”陳氏說:“驟然得到了錢財,並不是吉祥的事,並且娶媳婦是應當講德行的,哪裏可以講錢財呢?”終於竭力拒絕了。

【註釋】①禺:yú。

傳統美德故事12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是一個反應我國曆史上不同時代的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書籍。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機智、有的好學、有的勇敢、有的正直,讓我感受到人生中應具有真善美。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孟母斷機》,講的是:孟子小時候不愛學習,孟母爲了激勵他,便把紡織到一半的布給剪斷了。孟子不解,問母親。母親說道:“剪斷的布就沒有用了,就像你學習半途而廢,長大了,啥也做不成。”

孟子流着眼淚說:“我錯了。”後來,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絢麗的一頁,爲中國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了我們尊崇的古聖先賢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對人們有很大影響。可見,一個家庭中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有多麼重要。

希望,全天下的媽媽都成爲有智慧的家長,全天下的孩子都成爲積極進取,蒸蒸日上的好孩子!我們共同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做最好的自己!”

傳統美德故事13

遼國的聖宗皇帝御駕雲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雲州轄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獵。所經之處,地方官員紛紛拿出所能搜尋到的最貴重的禮品奉獻給皇上。可雲州太貧脊了,實在無物可獻。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兩袖空空的雲州節度使在聖駕蒞臨之後,不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屬下猜測,他一定手握寶器了。

“皇上,臣下無能,”節度使拜見聖宗說,“臣下境內無物可獻。”

“難道連人都沒有嗎?”聖宗不高興了。

節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稟告,新科進士、幕官張儉堪稱大遼瑰寶,願獻於皇上。”

以人爲寶,一句氣話竟成了真,這是聖宗始料不及的。但這畢竟是個很新奇的事情,聖宗立即召見張儉。

張儉晉見,聖宗看他行止樸質無華,先喜愛了幾分。接着,聖宗要他講講當前治國的緊要問題,張儉不假思索,口若懸河,說出三十餘條。

就像久無收穫的覓寶者無意中遇到了夢寐以求的寶藏,聖宗看着眼前這個粗衣布履的年輕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對狩獵都失去了興趣。他當即收下了雲州節度使的這件“寶物”。

張儉能力超人,一路升遷,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雲州幕僚時一樣溫 良謙和,依然像寒窗苦讀時一樣勤儉素樸。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飯只吃一種菜,俸祿只要有節餘,就去賙濟親朋故友。

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遼國國力日漸雄厚,奢侈之風也在朝野興起,官員比着穿錦緞華服,可進宮後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舊袍,總令他們忑忐不寧。

這種場面是很滑稽的,可瞭解張儉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諷喻下屬官員,讓他們擯棄奢華。

這年冬天出奇的冷,張儉上朝奉事,聖宗見他又穿上那件破舊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夾在張儉的棉袍上烙穿了一個洞作爲記號,看他是不是總穿這一件,也好藉此爲他換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聖宗一眼看到張儉棉袍上的烙洞。他還是沒換啊,聖宗不禁慨嘆一聲。

一連數日,張儉都穿着破棉袍上朝,聖宗忍耐不住了:

“張儉,你爲什麼年年總穿這件舊棉袍?”

“因爲還能穿呀,”張儉說,“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後將它翻洗乾淨,入冬取出穿上,抵禦風寒與新袍無二,因而無需再換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着華服,你身爲丞相,卻舊袍披身,他們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張儉向聖宗躬身施禮,禮罷,莊重地對聖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讓臣輔佐皇上安邦定國。現在朝野上下奢華之風甚濃,再這樣下去,就會傷及大遼國體。我身爲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風之責,怎麼還能隨波逐流也學奢華呢?”

聖宗感動了,他更感覺到張儉這件“瑰寶”的貴重。國之幸也!他在內心呼喊着。

“丞相以國爲重,甘於清貧,令天下人敬仰。”聖宗很想將讚美之辭都賜給張儉,但他還是決定實現他早已謀劃好的計策。“可你的舊袍上有了一個洞,再穿上它有損朝廷的禮儀,還是做件新的吧。你現在就到內府庫房,裏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選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違背的,何況是一片好意呢,張儉只好隨侍者到內府。

很快,張儉捧着三端(古時的布帛長度單位)布回到殿上謝恩。

聖宗不解地:“張儉,內府庫上沒有錦緞了嗎?”

“錦緞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爲什麼只選了這點點布?”

“臣已習慣布袍,做一件足已。”

聖宗聽罷,長嘆一氣,感慨地:“天下爲官者若都如張儉丞相以勤儉爲本,國家何愁不強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中華民族自古就將勤儉作爲衡量人的第一品行。奢華是敗國敗家的溫 牀 ,唯有勤儉是治國治家的瑰寶。張儉身在高位,將勤儉身體力行,實爲難能可貴。

傳統美德故事14

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一致,衆志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傳統美德故事15

岳飛精忠報國

金兵攻城掠地,燒殺搶掠的消息不斷傳到相州陰陽(今屬河南)岳飛的家鄉。自幼習武研讀兵書的岳飛再也抑制不住報國殺敵的心,參加了抗金隊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勞一生的母親。臨行,深明大義的岳母爲讓兒子安心殺敵,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這四個字裏面了,”岳母說,“我的期望也在裏面了。只盼你早日傳來殺敵立功的喜訊。”

岳飛憑藉他作戰的英勇和韜略,很快成爲抗金隊伍年青的將領。

1127年,岳飛率岳家軍渡過黃河,與義軍的八字軍聯合攻打金軍。戰鬥中,岳飛將金軍大將拓跋耶烏抓下馬來,驚得金軍棄甲而逃。

1129年,爲滅南宋,金軍將領兀朮率大軍渡過長江,建康(今南京)、鎮江、杭州、越州、定海紛紛攻陷。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還想與金議和。岳飛難忍亡國的仇恨,率岳家軍與金兵殊死激戰,連勝六仗,將金兵趕到長江邊。接着,岳飛又與韓世忠合作,韓世忠在鎮江黃天蕩圍住金兵十萬,岳飛在建康郊外大敗金兵,收復了建康。從此,金兵聽到岳家軍的名字便心驚肉跳。

1140年,爲收復江南失地,岳飛與兒子岳雲率軍渡過長江,到河南郾城,準備與金軍決戰。

這次決戰非同小可,宋軍勝,金軍就會被趕過黃河;金軍勝,宋軍就會敗退長江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朮率十萬大軍決戰,還將訓練多年的戰陣“鐵浮圖”、“柺子馬”帶到郾城。“鐵浮圖”就是鐵甲騎兵,士兵和戰馬頭戴鐵盔,身披雙層重甲,戰馬以皮繩相連,上陣衝殺,刀槍不入,像一堵鐵牆橫掃敵陣。“柺子馬”就是輕騎兵,配在“鐵浮圖”兩翼,當“鐵浮圖”衝亂敵陣後,“柺子馬”便在亂軍中馳騁衝殺。

金兀朮怪異的戰陣沒有嚇倒岳飛,他用極短的時間訓練出一支使用長柄利斧和鉤鐮槍的隊伍,來對付“鐵浮圖”和“柺子馬”。

決戰開始了。金兀朮自信地令士兵吹起進攻的號角。在充滿殺氣的號角聲中,“鐵浮圖”像山一樣壓向了岳家軍。

岳飛下令擂起戰鼓,戰鼓震動了大地,令金軍的號角變成了擾人的蟬聲。一支步兵出現在岳家軍陣前,手執長柄利斧和鉤鐮槍,怒目躬身,等着金軍的“鐵浮圖”衝來。

兩軍衝撞的一瞬間,嶽軍兵士敏捷地鑽入敵陣,飛快地揮斧砍戰馬的馬腿,用鉤鐮鉤馬上騎兵的盔甲。皮繩連着的鐵騎一匹馬的馬腿被砍斷便倒下一片;穿着厚甲的金兵被鉤鐮槍鉤下馬站立不起,只等着岳家軍砍他們的頭顱。戰場上金軍被殺得血流成河,屍骨成山。

此戰不久,岳家軍在朱仙鎮再敗金軍。金軍草木皆兵,如喪家之犬逃到黃河北岸。宋軍在黃河南岸軍旗獵獵。岳飛豪情萬丈地指着北岸鼓勵將士:“我們要一直打到金人的老巢黃龍府,在那裏開懷痛飲。”

金軍上下哀嘆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成了金國滅宋不可逾越的障礙。

可就在收復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害怕岳飛功高威脅到他的皇位,便在奸臣秦檜的慫恿下,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岳飛“班師”。

這哪裏是得勝“班師”,分明是臨陣撤軍,拱手將收復的失地再送給金人。岳飛悲痛欲絕,憤然道:“十年努力,一旦付諸東流,收復各州,一朝全部丟棄。社稷(ji)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回到臨安(南宋臨時的都城)不久,便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入獄,1141年農曆12月29日深夜,將岳飛毒死在風波亭。一同遇難的還有他的兒子岳雲,部將張憲。

岳飛英勇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千百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爲國家和民族的興亡取義成仁。“精忠報國”已成爲每一箇中國人畢生追求的美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