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2.66W人 

二十四孝故事1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學習,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十四孝故事集錦15篇

“百事孝爲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

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學習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爲我們着想,時刻爲我們擔憂,唯恐自己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

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爲父母分憂,讓他們爲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快樂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爲你是假慈善,或認爲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現在真是應該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二十四孝故事2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爲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爲並以此爲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故事3

嘗糞憂心

嘗糞憂心原文記載:南齊庚黔婁,爲孱陵令。至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

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講的是庾黔婁爲父嘗糞的故事。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棄官尋母

棄官尋母的故事原文記載:“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爲嫡母所妒,再適。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宋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已年七十餘矣。”

講的是這樣一則故事:宋朝時有一個名叫朱壽昌的人,是個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劉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將她趕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離,五十年未能相見。五十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母親,每到一地爲官,他都在四處查找老人家的蹤跡。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談何容易。宋神宗當朝的時候,他再也沒有心思做官了,決定辭掉官職去尋找母親。臨行時,他告知家人自己的決定,發誓說:“找不到母親,我今生今世絕不回家!”這一次,他將尋母的重點放在秦地(今陝西)。

後來,歷盡千辛萬苦的他,終於在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尋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當時劉氏已經七十多歲了。

滌親溺器

滌親溺器講述了黃庭堅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爲母親洗滌溺器的故事。

文中記載:“宋黃庭堅,元符中爲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爲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黃庭堅的母親有潔癖,受不了馬桶的異味,所以他從小就每天親自傾倒並清洗母親所使用的馬桶,數十年如一日。即使日後身爲朝中顯貴,也絲毫未嘗忽略照顧侍奉母親,儘管當時僕從甚多,大可不用親自爲母親清滌馬桶,但是他認爲孝事父母是爲人子女親自該做的事,不可以委託他人之手,盡心侍親和當不當官時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當母親病危的時候,黃山谷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奉在病榻前,親自淺嘗湯藥,沒有一刻未盡到人子的孝道。

百里負米

百里負米講述了孔子的學生子路孝敬父母的故事。

原文記載:“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爲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爲親負米,不可得也。”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贊其:“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蘆衣順母

蘆衣順母出自《論語·先進》。

它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講述了作爲孝子怎樣冒着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的故事。

原文記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羣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周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爲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戲綵娛親

《戲綵娛親》講述老萊子奉養二親的孝行。

《藝文類聚·孝引列女傳》中記載:“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戲綵娛親,老萊子之孝。”老萊子是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爲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賣身葬父

原文:“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路遇一婦,求爲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蔭會所,遂辭而去。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心動蒼穹。”

董永,相傳爲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刻木事親

《刻木事親》講述的是孝子丁蘭的孝行。

原文:“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爲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爲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纔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爲孝順。

戰亂中,江革揹着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被推舉爲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爲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原文記載:“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二十四孝故事4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於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閒暇的一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一圈,這是第三次來。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淨,總之,我喜愛那裏。如果說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一次就應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箇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綵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

戲綵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說自己不老。對自己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貌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着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這天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一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一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於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然闖出一隻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衝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己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佈不了誇張的色彩,小小的一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但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讚賞這樣一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蹟。說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一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說,我咬指嗜期望你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羣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着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爲什麼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羣的生活習性又怎樣會混入鹿羣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爲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方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己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正因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爲我們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故事5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己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傷心,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爲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纔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肚子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爲了媽媽,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他肯定爲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現在,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終於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媽媽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故事6

最近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一個個都吸引着我,但我最喜歡“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讀完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賣身葬父”的主人公是董永,相傳爲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年紀幼小時母親早亡,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湖北),後來父親也死了,董永爲把父親埋葬,吧自己賣給富農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與槐蔭下遇一女子,說她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個月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這《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孝敬父母和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但我們也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報答他們,孝心能感動天地。

二十四孝故事7

這首詩講的是漢朝人蔡順孝敬老母親的故事。蔡順,漢代汝南(今河南)人,“以至孝稱”。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施行暴政,廣大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琅琊人樊崇率領一百多名饑民起義。爲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塗上紅顏色,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不久,赤眉軍打到汝南地區,爲了避戰禍,老百姓都外出逃難。由於連年的兵荒馬亂,又遇災荒,許多百姓不是死於飢餓,就是背井離鄉、出外求生。有個叫蔡順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爲命。爲了養育他長大成人,母親一直守寡,爲此吃了很多苦頭。所以蔡順對母親特別孝順,眼下遇上了荒年,母親經不起逃荒之苦,蔡順便陪伴母親留在了鄉間。由於家中無糧,無奈之下,蔡順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

這一天,蔡順拿起簍子,對母親說要出去拾些桑葚。母親看着瘦弱的兒子,忙叮囑道:“孩子,外面兵荒馬亂的,不要跑遠了讓娘牽掛。”蔡順恭恭敬敬地對母親說:“母親,您的身體要緊,不要顧念孩兒。您就安心在家中等我吧!”

蔡順揹着一個簍子,抱着一個簍子,來到林中。林子裏的桑葚都被採光了,飢腸轆轆跑了好長時間也沒看到一棵有果實的。就在他焦急的時候,忽然,隱隱約約看到遠處有一片桑林。他急忙跑過去,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葚,他如獲至寶。他把紅色的桑葚放在一個簍子裏,把黑色的桑葚放在另一個簍子裏。拾了許久,蔡順看看天色,已經很晚了,母親恐怕早就餓了。想到這兒,便準備回家。

剛走出叢林,忽然,一隊人馬到了跟前。一個士兵見了他,厲聲問道:“你是何人?爲什麼一人在此?”蔡順見這些人眉毛上都塗上紅顏色,他曾聽人說過赤眉軍的事,知道遇見了起義軍,就回道:“我叫蔡順,就住在山腳下。因爲戰亂,家中沒有糧食充飢,只好上山拾些桑葚果腹。”

那個士兵見蔡順帶着兩個簍子,將黑色的桑葚和紅色的桑葚分開,不知搞什麼名堂,就把他帶到頭領面前。頭領看了看蔡順,問他爲什麼不外出求生。見他簍子裏採的桑葚並不多,卻用兩個簍子將黑色和紅色的分開,就問他爲什麼。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是熟透的,比較甜,是給老孃吃的;紅色的桑葚還沒有熟透,是酸的,要留給我自己吃。

母親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分開來母親好拿。”那個頭領一聽,心裏不由一震,一下想起了家鄉的老母親。是啊,自己加入赤眉軍很久了,家裏的老母現在怎樣了呢?再看看眼前之人,語真心善,顆顆桑葚充滿了對母親的孝敬之心。蔡順的孝子之心深深打動了這位頭領,他令手下快去拿來兩鬥白米,還有一頭牛。他要把米和牛送給蔡順,要蔡順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

誰知蔡順卻拒絕了,他說:“就是因爲戰亂我才拾取桑葚給母親果腹,戰亂不知讓多少家庭流離失所,多少父母挨餓受凍。你們快回家吧,白髮蒼蒼的父母正盼望你們早日平安歸來呀。”士兵們看到蔡順如此孝敬母親,不禁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都不想再四處征戰,想盡快回到父母身邊,以盡孝道。

那個頭領對蔡順說:“是啊,我也要回家照顧年老的雙親,以盡孝心。這頭牛你就收下吧!你母親那麼大年紀了,天天吃桑葚,時間久了身體受不了!”接着,又把兩鬥白米給了蔡順。想到家中的母親,蔡順只得收下了。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爲,也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所謂“百行孝爲先”,不就是盡其尊親、養親、孝親之心嗎?

二十四孝故事8

嘗糞心憂

原文:南齊庚黔婁,爲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二十四孝故事9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我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留意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悲哀,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爲他又向前此一樣玩,因此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咱們現代人就更就應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發奮領悟,做力所能及的事,纔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母親和我在家。突然,母親的肚子疼了起來,母親叫我拿藥來,但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爲了母親,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母親,他肯定爲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因此我的步伐加快了,最後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母親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堅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領悟,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故事10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從古至今,我國都非常推崇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爲先。孝敬父母長輩是良好品德的核心!因此,《二十四孝故事》在我國廣爲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化,《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精髓,對現在的我們仍具有積極意義。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一篇孝道小故事是《行佣供母》。

《行佣供母》講的是:從前在一個小鎮裏,有一戶人家那一家人只有那家人裏只有一個年邁的老母親和一個老母親的兒子。老母親的兒子,便是江革。

江革在廚房做好飯出來給母親吃,這時有一個弓箭射向了他們的廚房,江革嚇壞了把碗摔破了,這時他的母親便問:“革兒,你這怎麼了?”這時,有一個村民把他們的門推開,便着急地說:“殺過來了,趕快跑吧,能跑多遠就跑多遠。”那村民便急急忙忙的跑了。老母親對江革說:“革兒,你快跟村民們逃命去吧!”這時江革問:“那你呢母親?”“我老了,走不動也跑不動了你自己逃命吧!”但江革卻說:“那我背您跑。”江革便揹着母親逃命。

逃到了森林中的時候,有三個強盜從樹上跳了下來,要讓江革拿江革對他們說:“我們是逃命的,身上沒有錢財。”強盜看了看江革,想讓他當強盜,但江革卻沒有答應。搶到問江革爲什麼不想當江革回答:“我還有一位年邁的老母親,若我當了強盜那誰又能照顧我的老母親呢?”搶到看江革如此孝順,便放過了他。

江革揹着老母親來到了一個小鎮上,他邊走邊想:我不如到一個富人家去當傭人拿工錢去孝順母親。他便把母親放到了大樹旁邊,對母親說:“母親,我到那邊去去就來,你在這裏等我。”江革敲了敲富人的門,那富人來開門了。富人問他有什麼事情,他說:“我和我母親逃難至此,想掙些工錢來孝順我的母親。”不然看了看他,便答應了,讓他先找一個安定的地方住下來。江革非常的`高興,邊找了一間房間,讓母親住了下來。

江革每天要擡水,每天要砍柴,每天要做飯,雖然很辛苦,但他爲了讓母親有好吃的,也沒有任何怨言。這個月的月底江革發工錢,他便買了許多好吃的,拿回去孝敬母親。母親對江革說:“革兒,你也來吃。”江革卻說:“母親我不喜歡吃這個,您吃吧,我去打掃院子了。”母親讓個兒休息。母親讓江革休息一會,但江革拒絕了,江革一人獨自在外面吃着腐爛的麪包。江革爲人非常孝順,最後被鄉親們推薦成了大官,從此以後,她和母親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我最敬佩的人是江革,因爲他沒忘記了養育他多年的父母。我要 從小事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新一代好少年。爲報答父母好好學習學會知識好好孝敬他們。

二十四孝故事11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爲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牀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恆那樣親嘗湯藥,爲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牀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像庾黔婁那樣爲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一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一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爲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二十四孝故事12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於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閒暇的一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一圈,這是第三次來。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淨,總之,我喜歡這裏。如果說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一次應該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爸爸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箇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綵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

戲綵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說自己不老。對自己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子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着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一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一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於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歘然闖出一隻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衝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己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佈不了誇張的色彩,小小的一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但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讚賞這樣一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蹟。說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一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說,我咬指嗜希望你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羣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着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爲什麼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羣的生活習性又怎麼會混入鹿羣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爲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己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因爲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爲我們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故事13

扼虎救父

原文: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爲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二十四孝故事14

孝順,是每個中華兒女都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每個中華兒女都要承擔的責任。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辛勞都是我們要銘記的恩德。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更是深有體會。

父母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身爲兒女的我們要以行動來報答父母。雖然還是孩子的我們只能幹一些簡單的事。但是當父母下班回到家,我們爲父母泡一杯溫暖的茶,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實際行動回報他們,這就是孝順。

對於傳授給我們知識的老師,我們心存感激,這也是孝順。老師讓我們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從調皮的小孩變成懂事的少年,從初生的牛犢成長爲翱翔的雄鷹,從膽小的醜小鴨變成優雅高貴的白天鵝。我們長大了,一道道皺紋卻毫不留情的爬滿在老師的額頭,烏黑的長髮也一根根的變白,每個人都該對教師心存感激。記得上三年級時,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很高,她容不得半點馬虎,但只要我們對所學知識有不懂之處,她就會不厭其煩的講解,直到我們全部懂了爲止。有一次,一個女生在語文老師講一道難題時玩塑料玩具,老師朝她扔了個粉筆頭,示意她認真聽講。這個女生瞅了一眼老師,接着玩,語文老師走向她時,被地面的一灘水漬滑了一跤。我們趕快跑過去把老師扶起,詢問老師是否受傷,爲老師端來茶水。而那位不聽講的女生也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羞紅的臉。臨危不亂,遇事不驚,讓父母、老師放心,尊重他人、保護好自己,快快樂樂長大,這應該也是一種孝順吧。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是孝順,冬天裏的一杯溫茶,過節的一束鮮花,生日的一個小禮物,也是孝順。好好學習,明辨是非更是孝順。但我認爲孝順應該是理智的,而不能是愚孝。《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一些必須摒棄的,比如“埋兒奉母”,寓意對母親的孝心足夠誠摯能夠感動天地,出現奇蹟。但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是我們社會的毒瘤。提倡孝順,是爲了感化冥頑,減少罪惡。是對自己德性、智能的修養,對國家社會的盡責,以孝的名義違背常理、違揹人性不是真正的孝,是社會所不容的,這不是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爲我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美德,只有孝敬父母的人,纔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故事15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作《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別感人,我來講一講吧!

比如黃香,他夏天時害怕父親睡覺時熱,就用涼水倒在父親的涼蓆上,再用扇子扇幹,牀就變得很涼快。他冬天時害怕父親睡覺時冷,所以他在父親耕地回來前鑽進父親的被窩把牀暖熱,牀就會變的很暖和。總,之我要向二十四孝中的每一個大孝子學習!

這邊書就算是我推薦給你們的,一定要看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