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的小故事

本文已影響7.33K人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

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記得小時候,每到節日,特別是春節,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吃年夜飯,我父親就開始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爺爺)是一個大家庭20多人,吃飯的時候,我爺爺先給我太爺盛飯,太爺動筷了,他們纔敢吃飯,我太爺就把好吃的給我爸吃一口,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每到節日,農閒時節,村裏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賭博,父親就告誡我禁止參與賭博,賭博能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準吸菸:煙有百害,無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傷身,我就養成了不吸菸不賭博,少飲酒的習慣。母親每天都講: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麼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成懂禮貌的好孩子;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爲貴、孝爲先、勤爲寶、儉爲德”“知足常樂,待人以善”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訓”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纔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纔會穩定。

好的家風需要傳承,也需要總結,不光要靠潛移默化還要作爲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訓。

寒門家風好,少年早成才。作爲平凡而普通的我們,要努力將前輩的優良家風傳承下來,讓它成爲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引領我們健康成長。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爲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兄弟姐妹七個,我是老幺。父母目不識丁,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成人,雖沒有給我們優厚的物質生活,但憑着父母的勤勞節儉,頑強堅韌,我們幾個孩子都順利成長,參加了工作。現在,細細想來,忠厚朴實父母給我們的影響,點點滴滴已經滲透到我們的靈魂。

勞動最光榮。就像朱德元帥回憶他的母親中寫道的,我的父母一生也不曾脫離勞動,母親在去世前的兩小時都在田裏幹活。父親年輕時被評爲省勞模,這是他拼命硬幹得來的。在他們的意識中,不勞動的人是可恥的,視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爲毒蟲猛獸,是二流子痞子的行爲。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要求最嚴格的就是愛勞動,不論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責任內,儘自己的力量去做,不可馬虎了事,哥哥們從小就能自食其力,除了上學時間外,兄弟姊妹分工明確,年長的外出做零工,年幼的砍柴,挑水,餵豬,做家務,燒火做飯,帶弟妹,我稍懂事時,就知道要勤奮學習,絕不可偷懶。燒火,做飯,洗衣服,收拾家務,母親可沒少訓導我。記得暑假裏有一次,傍晚,要把一家人洗乾淨晾乾的衣服收好,疊整齊放到衣櫃,那間屋子又黑又熱,七八個人的衣物疊好要花好長時間,我很不樂意,加之有小夥伴喊去玩,更是牢騷怨氣,我胡亂地把所有的衣服揉成一團,扔到櫃子裏就跑了。結果是被母親揪回家,她很是生氣,指着牀上的一團衣物,大聲吼道:“你看看你疊的衣服,我一拉開櫃子衣服都滾到地上了……”就像點燃的鞭炮,噼裏啪啦,訓得我乖乖地把衣服重新疊好,放到櫃子裏。最後又搬出她的女兒經:女兒一枝花,竈前竈後撻粑粑。我牢記:女孩子是要老老實實做家務的。

母親不識字,教育我的那些話不算驚世駭俗,卻十分在理。她時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家務活還能把人做死?母親給了一個勤勞的習慣,我也從勞動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現在的我熱愛工作,也愛做家務,是勞動改變了世界,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今,我也這樣教育兒子,“萬惡懶爲首”,勤勞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是我們的家風,也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敬業樂業的精神。

做事該盡三分責,爲人應有一片善。老實巴交的父母本着中國人的良善厚道,爲人處世,日常瑣屑,也會給我們立下一些規矩: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吃不言,睡不語;

禮貌待客,不可無視父母、長輩和客人;

不可邊吃邊玩,不可浪費糧食;

“笑人前,落人後”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視弱者,不可嘲笑殘疾人;

不可背後說人壞話,不要搬弄是非;

不可弄虛作假,不要大聲喧譁;

“錢多多用,錢少少用”,量入爲出,不貪圖享樂,不佔小便宜;

“人在做,天在看”,不違法亂紀,不傷害他人。

……

這些家規在我們幾個孩子成長中處處烙下印記,現在,我也把這些家訓交給兒子,希望他長大後,與人交往,受人尊重。是家訓,引領我們走上健康的成長之路,成爲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說一句我家家風家規的大白話:

善良會有好運安家落戶;勞動能讓災星掃地出門。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2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爲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爲天下窮人着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爲長官,但決不欺壓民衆,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爲發財,爲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爲民衆。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3

家是難捨的親情,是心靈的港灣,是充滿了愛與責任的驛站。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才能變得越來越優秀。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無時無刻不在體現家風的重要性。

在我們中國,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從我記事起,父親就叮囑要我做一個善良、真誠的人,那時候不太理解,只是能看到父親經常去幫助村裏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不求回報。漸漸地我長大了,已成爲人母,與人爲善,真誠待人已成爲我做人的原則,這或許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我也變成了父親那樣的人。如今,我把這種氛圍帶到了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兒子在這其中收益頗多。記得那是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看着他愁眉苦臉的樣子我有些納悶,於是問了他其中的原因,最後他很坦誠地和我說,他們班有一位同學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考試都給班級拉分,他特別想幫助他,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合適。聽了這話,我非常驚喜,當時就表揚了他。後來兒子找老師調換了座位,專門和那位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坐到了一起。從那以後,他每天就像一個小老師,給他講不會的題,督促他上課認真聽講、細心寫作業,爲了給他補課,兒子每天放學很晚纔回家。通過老師以及他們的共同努力,那位同學的成績終於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件事讓

兒子感到十分欣慰,因爲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公共汽車上主動給別人讓座,大馬路上遇到乞討的,他總是會示意我給予幫助,因爲他覺得那些人很可憐,雖然有時候我知道那些人中也有騙子,但是我不會當着兒子的面去揭穿他們,因爲我不想給他純潔的心靈上留下污點。

與人爲善,真誠待人是我們家的家風,伴隨着這個道德標準,我們會繼續前行!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4

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爲營長、師長,後任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爲天下窮人着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爲長官,但決不欺壓民衆,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爲發財,爲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爲民衆。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5

柏拉圖有句名言:“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更注重的是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

一天,我剛下班回家,兒子就象小鳥一樣撲到我身邊,說:“媽媽,今天我和爸爸在放學回來的小路上看見地上有一個包。爸爸說:‘我們先把包撿起來,等失主來認領。如果不來的話,就交給警察。’”果然,一會兒一個阿姨走過來了,說包是她的。但爸爸沒有給她,而是叫她說出包裏有些什麼東西,她都說出來後,爸爸才把包還給他。那個阿姨走的時候,還特意謝了我呢。”看着兒子一臉自豪的樣子,我朝他伸了一個大拇指。身教重於言教,事情雖小,但我相信只要每件小事都能妥善處理,孩子的將來一定不一樣。

有禮貌,尊重關愛他人,是我從兒子懂事起就對他提出的要求。一次,在超市門口正好碰到“陽光之家”的智障兒童在義賣他們親手製作的手工小掛飾,卻少有人問津。兒子心生憐憫,立刻說:“媽媽,我們去買點,幫幫他們。”我領着兒子走到攤位前買了一堆小掛飾。離開義賣點後,我對兒子說:“你買東西的時候,看到那些智障兒童的表情了嗎?”兒子點了點頭說:“我看到他們開心的笑了”。“是呀,你看到了他們笑,但你知道嗎?因爲他們和正常人不同,所以心裏是很自卑的。但他們看到自己製作的掛飾有人喜歡,還買走了,這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

他們笑不是因爲賺錢了,是因爲他們作品得到了別人的肯定。你說去幫幫他們,我覺得我們不光幫助他們賺到了錢,更重要的是還幫助他們獲得了認可和尊重,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有存在價值的。人不分高低貴賤,聰明愚鈍,每個人都要尊重他人,也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兒子聽後認真地點了點頭。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只有家風如雨,幼苗才能茁壯成長。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6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風對個人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爲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風無時不刻在淨化着每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它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是在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成長過來的。

從小聽父母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在我的成長的記憶中,父母一輩子沒和人發生過爭執,他們一直把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看得很重。我的母親是一位老實本分、任勞任怨的農民。在村裏,她是出了名的老實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贍養老人,出工幹活,她從不挑三揀四,她認爲啥活都要有人幹,做好就行;她很樂於助人,有好東西除了留一部分給我們三兄妹,大部分都會分給鄰里鄉親。從小到大,我家就像專門聚會的地方,一閒下來大家都跑我家來聊天。在我眼裏,父親是全能的,不僅會治病,還會幹各種活。在我小時,家裏比較貧困,父母的勤勞保障了我們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親的影響下,耳濡目染使我們及下代孩子們都傳承着父輩的優良傳統——做事踏實、與人友善、家庭和睦。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這是我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在父母的年代,家裏的兄弟姐妹很多,家裏條件一直不太好,父親是家裏的老大,整個家裏的重擔就落在父母親身上。繁重的勞動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裏的兄弟姐妹結婚都是父母親操辦的,爺爺奶奶的重擔就少了。最後在爺爺腿摔斷了的時候,父輩們就輪流照顧着,這段時間父輩們就更忙了,白天奶奶照顧着爺爺,我們有時間就過去幫忙照看,父輩們白天工作回來,做完飯第一時間送到爺爺奶奶房間裏,晚上又輪流照顧着。鄰居都很羨慕爺爺奶奶,都說我們家的孩子都很孝順懂事,爺爺奶奶也覺得很欣慰慰,父輩們用無言的行動感染着我們,現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家侍奉公婆、贍養父母我都很用心。因此,即便現在外地上班,對在家的公公婆婆,我經常打電話問候,平時回家儘量多幹點家務活,讓公公婆婆放鬆。我們的一點點孝心都會激發老人無限的滿足感,跟人炫耀兒女兒媳對自己的好。看到老人開開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我家家風格言:百善孝爲先,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7

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那麼什麼是家規呢? 家規其實就是在家庭裏形成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也是所謂的家風家訓,它體現着一個家庭或家族幾代人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以及行爲的優良傳統和德行傳承。我家的家風家訓就是“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有一次,我在寫作業時偷看了課外書,爸爸自以爲神不知鬼不覺地走進了我的房間,其實我早就聽到了他的腳步聲,悄悄地合上了書,放在一旁。爸爸若無其事地看了看我的作業,問道:“你在幹什麼呀,怎麼寫得這麼慢?”我的臉瞬間像火燒雲一般紅,心虛的回了句:“我……我沒幹什麼。”“少來了。”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你準是又在偷看課外書了,對吧?”不等我回答,他又繼續說:“做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誠實,雖然愛看書是好的,但應該專心寫完作業再看,不要三心二意的,更不能因爲看書就撒謊騙人哦。”我聽完爸爸的話,臉更紅了,羞愧的說“爸爸,我錯了,我不該偷看書,更不應該說謊的。”爸爸摸了摸我的頭說:”孩子,爸爸很開心你能主動承認錯誤,你一定要記住,誠實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只有大家相互信任、坦誠相待,世界才能充滿真、善、美。”

三年級的時候,我答應同學要借她一本《查理九世》,結果睡了一覺,我就把這事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第二天,她問我拿書,我不以爲然地說:“我忘了,沒帶呢,下午再帶給你吧。”同學聽了有點不開心。回家後,我覺得同學有點小題大做,這麼點事兒也不開心,就把這個事情說給了媽媽聽,媽媽聽後很嚴肅的對我說:“姜玥,你答應了同學,就應該信守承諾,是你不對在先,同學會不開心很正常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信守承諾,言出必行,敢做敢當,一諾千金!要不每個人都信口開河,然後不去履行,不就亂套了!”

平時爸爸媽媽總是對我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希望我能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提高和約束自己,而讓我挖掘其他人的優點,長處,善待他人。二年級的時候,李老師把全班最皮的同學調來和我當同桌,希望我能幫助他。我和他同桌了一段時間後,領教了他的各種調皮,實在忍無可忍了,我回家和媽媽抱怨,不想再和他同桌了,媽媽聽完,笑着對我說:“你也有沒招的時候啊!他其實就是想讓你生氣,你生氣了他就覺得有成就感,你這樣不就是上了他的當嗎?而且上課的時候你和他這樣會影響到課堂秩序的。你可以多想想他的優點,對他寬容點,忍讓些,可能會更好,更利於你們的相處。”我照着做了,後來的一段時間我們相處得就融洽多了。

“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會繼續努力的傳承我家的家風家訓,讓它們陪伴着我成長。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8

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此刻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期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爲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爲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持續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但是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另外,四兒子樑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樑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啓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在求學,而且在爲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啓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啓超毫不掩飾自我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樑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去”。

同時,梁啓超強調職責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樑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我職責內,儘自我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我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樑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樑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着他,他不停思考,用心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樑培寬、樑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理解採訪時,樑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樑濟的影響有關,樑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能夠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樑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樑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着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樑培寬說,他之後明白父親的用意,“自我的事情自我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羣、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期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羣、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纔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我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到達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祕書說:“娶太太,必須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必須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一樣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爲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爲“無聊”,和孩子們在一齊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個性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裏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僞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9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另外,四兒子樑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樑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啓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爲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啓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啓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樑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去”。

同時,梁啓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樑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拋棄:樑濟對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樑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樑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着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樑培寬、樑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接受採訪時,樑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樑濟的影響有關,樑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樑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樑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着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樑培寬說,他後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0

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就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爲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1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的唯一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後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爲是家裏人的一種行爲,是好是壞。我認爲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着,因爲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說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爲是家人的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爲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鬆。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爲就要使用殺手鐗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爲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家風對每個人都有着潛移默化而重要的影響,它就像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般滋潤,影響着人們。沒有家就沒有這個社會,家風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無數好的家風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會風氣。

如果一個人,他家中有好的家風,那麼他定可以少走彎路;而如果他的家風敗壞,那麼就少不得走彎彎道了。我們家的家風便是“誠信”二字。誠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誠實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於承擔,不能向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說過的話自己要做到。除了家風,還有另一個引導着人們的——家訓。

與家風相對,我們家的家訓也是“誠信做人,踏實做事”。做事要踏踏實實,按部就班的做。就像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如果做事情光想着一步登天,那麼幹出的事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夠腳踏實地的專心做眼前的每件事情,不好高騖遠,必然能夠有所成就。

總之,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家風和家訓。而良好的家風家訓需要每個家庭成員來共築,只有嚴格築好家風家訓,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2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風?”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這天我就想跟大家一齊談談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着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街坊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能夠說家風是十分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後代延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家風也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爲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向告誡我:百善孝爲先!家風是一條就應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我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爲自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3

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仍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除了歷史文化底蘊沉澱外,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戶戶有家規,諄諄傳後世。家是國的基本單元,而良好的家規則是家的精神導向。作爲一名新時期的中共黨員,更要把家規傳承好,發揚好。

年的大年三十晚,我們一大家在一起吃團圓飯,稱得上是四世同堂。席間家人推懷換盞,噓寒問暖,其樂融融。 這時我忽然注意到三伯家的兒子小洋表情不太自然,好像跟誰賭氣似的。作爲這個大家庭的第三代中年齡最大的人,我把他拉到一邊,問他怎麼回事,這才瞭解事情的原委。原來小洋在外唸書,今年過節回家,臨時幫父母照看一下超市。當日的上午,他在櫃檯裏玩手機,一個小孩拿着一張50元的票子來買東西,小洋當成10元的票子給找零錢,小孩也沒注意就走了。過了一會,小洋才發現找錯錢了,但他記得是哪家的孩子。下午三伯回來聽說了此事,立即要小洋把應該找的零錢送到那個孩子家裏。但小洋推說過兩天等小孩再來買東西還錢也不遲。三伯當時就火了,說這事絕對不能拖,今年的錢不能拖到明年還,今天的錢不能拖到明天還!做人要誠信,“誠信”這是我們的家規,小洋一看這陣勢,紅着臉到小孩家裏把錢還了。

看到小洋還在生氣,我笑了笑,誇他把自己的錯誤及時告訴了三伯,是一個誠實守信,知錯就改的好青年,只是沒有及時改正而已。小洋聽我這樣說,笑容也回到臉上。

這件小事讓我感覺到這就是一條實實在在、有優秀品質的家規,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人文誠信。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一個家庭誠實有信,也能獲得社會的接納和褒獎。反過來,如因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失信於社會,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卻毀了自己或家庭的聲譽,這無異於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作爲一名中共黨員,立家規、正家風、行家規是一種繼承優良傳統,宏揚正能量的方法;是一項適應新形勢要求的精神建設工程。現在就從我做起,從我們做起吧!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4

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我喜歡讀書,先生的話讓我深有體會。

我十分喜歡讀書。書籍是最好的朋友。《四大名著》《封神演義》《明朝那些事兒》

《林漢達說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這些都是我的至愛。我爲什麼喜歡讀書呢?這與我家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

我家的書櫥裏的書,有的是爺爺的手抄本。爺爺小時候很貧窮,是書支撐他度過了那段最苦的時光。那些年,爺爺上不起學,家裏僅有的幾本書早也已被他翻爛了。買不起書就去借,借來的便邊看邊抄,常常徹夜不眠。後來有了爸爸,爺爺和奶奶白天要上工,沒人看小孩。爸爸自已一個人在家,是那些書陪他度過了童年。爸爸經常說:“只有在書中,才能到找那份致遠的寧靜”。

我從呀呀學語起就經常和爸爸去書店。我認識了可愛的小矮人;一說謊鼻子就變長的皮諾曹;堅強勇敢,對生活沒有失去信心的海倫凱勒……認識了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投筆從戎的班超;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唐詩宋詞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每天都上讀背一兩首。

讀書伴隨我的成長,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勒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

我們家的生活離不開書,我要將家風深深地烙印在心中,伴着家風共同成長,共同飛翔!

家風家訓的小故事15

說起家風家訓,我覺得我們家的家風家訓算是比較嚴格的啦,以前就聽爸爸說起我們姓孔的老一輩的大家庭中,各種禮儀規矩比較多,可能是受孔子文化的影響吧。

首先孝順是我們家中比較注重的一點,從小爸媽就教導我們要孝敬長輩、老人,並且他們也是以身作則,爸媽對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料關愛有加,在村子裏聽說也是孝順有名。對於長輩的話我們要言聽計從,絕不當面頂嘴、反駁,有時候看見別的同學跟父母無所顧忌的開玩笑,也覺得有點羨慕,可是我們家是不允許的,我也從未看見爸爸跟爺爺奶奶開過玩笑,甚至過多的廢話都沒有。

其次,禮儀也是我們家要求比較嚴格的,見到客人要笑臉相迎打招呼,端茶、倒水、讓座等最基本的必須做好,爸媽還要求我們凡事要學會換位思考,替別人着想,急別人之所急。爸媽對我們的服裝也有要求,必須乾淨整潔,不能邋遢,家中環境必須乾淨。吃飯坐下時,要求全員到齊,長輩先吃才能動筷子,夾菜時不能亂翻只能夾自己旁邊的。接受別人的禮物或幫助要說謝謝。

再次,要擁有一顆愛心和感恩的心也是我們家風家訓很重要的一點,父母教育我們要有愛心,樂於助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感恩是一個人品質的體現,人生之路懷感恩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飲水思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的感謝,銘記在心,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老師同學給予的幫助我們也應該懷感恩之心,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鼓勵等。

我認爲一個好的家風家訓是培養一個優秀孩子的搖籃,因爲畢竟人從出生之中就在家這個環境中生存,家的環境直接影響着一個人的各方面素質,在家有家風家訓,在校有校風校訓,我們都應遵守這些規矩,在規矩之中自由自在的生長壯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