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山之張飛回鍋肉原創美文

本文已影響2.78W人 

每到春節,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到丹景山二叔家團年。

丹景山之張飛回鍋肉原創美文

坐葛藤椅,品刺梨茶,一邊嗑着丹景山的南瓜米,一邊享受着初春的暖陽。

丹景山美色盡收眼裏,要是運氣好還可以看到遠處的成都平原。

丹景山是有故事的地方,大人們鑽攏肯定要講一些跟三國有關的逸事,小孩子們關心的卻是竈頭上熱氣騰騰的美食。

老人們說,到丹景山不吃張飛回鍋肉,就跟到丹景山不尋找黃荊條子一樣,是會被其他遊客竊笑的。

最初聽到"張飛回鍋肉"的名號時,還以爲是二叔一家爲了取樂客人,隨便取的一個菜名。

後來,跟隨二叔上張飛營,下巫廟溝,才發現沿路都有人家在製作這麼一道菜。

吃過張飛牛肉,嘗過鍋盔回鍋肉,這張飛回鍋肉又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呢?

我那顆跳動在舌尖上心,再也經不起美食的誘惑,忍不住蠢蠢欲動起來。

趁二叔聊得正歡的時候,我溜進了竈房裏,順手抓起一塊晶瑩剔透的東西就往嘴裏送,滾燙的,有嚼勁的,曼妙的味道,沁人心脾。

雖然是囫圇而吞,那似曾相似的味道,依舊讓我回味得忘情。

竈邊燒火的二嬸笑吟吟的問我是什麼味道,我竟然說不出來,只能說一句是張飛回鍋肉的味道來敷衍。

走東闖西吃的東西不少,善於品長論短的我,這一次竟居然栽在了張飛回鍋肉上面。

也許最好的味道,就是大自然裏說不出來的味道吧,我努力說服着自己。

細品當中的那一份熟悉又是什麼呢?我仍然百思不得其味。

到了真正開飯的時候,我向二叔問起了張飛回鍋肉作法。

二叔笑得前仰後合,他說張飛回鍋肉就是苕皮回鍋肉,不過他的苕粉必須要出自張飛營海撥九百多米的山頂,不然就算是請到玉皇大帝也做不出來這樣的口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美味。

離開了這一方水土,什麼樣的美味都會黯然失色。

我暗自慚愧,原來那熟悉的味道竟然就是朝夕相處的紅苕的`味道。

老實說,張飛回鍋肉並不是當地人心血來潮時的信手之作。

相傳當年張飛鎮守張飛營時,經常夜巡丹景山,張飛營,龍泉驛一帶,確保沒有匪患和魏兵騷擾。

由於東關一帶,地勢陡峭,山路難行,人煙稀少,經常是人困馬乏時還得不到給養的補充。

有一次,張上夜巡而歸,途經竹林坳(今張飛頭像下面)時,實在餓得走不動了,就帶着軍士叩響了老鄉的柴門。

熟睡中的老鄉得知是三將軍來探訪,既心疼又高興,呼兒喚女,準備殺雞殺豬款待張飛。

張飛最怕叼撓百姓,一一拒絕了,吩咐備些素食即可。

老鄉知道張飛是北方人,不喜麻辣,於是將張飛營山頂的紅苕磨製成粉,煎餅,以蒜苗和少許豆瓣輔之,不久一道沒有肉的苕粉回鍋肉呼之欲出。

晶瑩剔透,熱氣騰騰。

三將軍吃罷,盛讚味道巴適,臨別時還不忘將剩下的菜品帶回了軍營。

第二天,張飛派人詢問老鄉,昨晚之菜喚作什麼名字?

老鄉最初回答是苕皮回鍋,隨既又覺得有些欠妥。

在四川話裏苕皮和臊皮是同音的,臊皮有丟人的意思,老鄉怕引起誤會,故改名爲張飛回鍋肉,也藉此表達對三將軍的敬意。

距三國已近兩千年,丹景山附近的百姓仍舊稱苕皮回鍋肉爲張飛回鍋肉,雖然菜裏也添加了豆豉,豬肉,但當地的鄉民仍視無肉的苕皮回鍋爲正宗的張飛回鍋肉。

二叔說張飛回鍋肉是真正的綠色回鍋肉,完全不需要藉助現代的烹飪手段,雖然古法做起來很土,但吃得卻是最健康的。

二叔堅信張飛回鍋肉與張飛有着某種聯繫,書上記載的是歷史,民間流傳的是歷史,飯桌上傳承的也是一種歷史。

對於二叔的話我不敢妄加論斷,細細品味,貌似又有幾分道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