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

本文已影響1.27W人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很值得拜讀的,關於這篇文章你有看過嗎,下面小編整理了《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歡迎大家借鑑和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主要講的什麼內容吧!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1

記述了小說主人公N先生由頭髮的故事引發的體驗和感想。

清初,揚州和嘉定人因不願意拖起辮子,就有了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和“嘉定屠城”。到了清末,沒有辮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從國外回來的時候被人罵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頭髮就考不進學校。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人們纔有了劈辮子的自由。於是,由頭髮的故事說到了辛亥革命。N先生辛辣諷刺了辛亥革命後的九年北京“雙十節”的情形。人們忘卻了紀念,忘卻了爲革命犧牲的烈士,而政府仍然腐敗,現實仍然黑暗,奴隸們仍然麻木。辛亥革命失敗了。小說中又寫到N先生悲憤的回憶。

小說圍繞着頭髮問題所經歷的鬥爭,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及“五四”前後的復辟倒退逆流。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

擴展資料:

作品鑑賞

從結構形式上來看,《頭髮的故事》是推陳出新的,全文兩千餘字,但敘述類的語句卻不超過三百字,其餘大部分都是主人公N先生的獨白。

小說通篇沒有完整、緊湊、集中的情節,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但這種特殊的結構卻形成了獨特的視角與觀點,使文章對主旨的表達更具表現力,深刻地說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協性與不徹底性,它革掉的僅僅是一條辮子,真正需要掃除的封建頑固勢力仍然盤踞在普通民衆的心中,並藉此抒發了作者的悲憤憂鬱之情。

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同時使用了戲劇化的敘述方式和審美距離原理。既然小說用了作者自己的經驗,N先生便是一個替代作者的角色,但作者與其替代者保持了相當的距離,距離的獲得是由於用了戲劇化的敘述。不會將作者與N先生混淆。

同時,作者將N先生的敘述置於一個故事的傾聽者“我”的敘述的更大的框架中,N先生便成了被塑造的生動的人物形象,脾氣乖張,無謂生氣,不通世故。並讓他躬行他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如用手杖拼命的打了幾回),來增大距離,這是一篇將反語、戲劇化敘述與審美距離成功結合的技巧複雜的小說。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2

辛亥革命並未帶來社會的巨大變革,也沒有給民衆實際利益,難怪民衆對革命節的紀念十分冷漠了。如n先生所述,再進一步追溯,其實民衆並不瞭解什麼是革命。這樣,他們與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黨人並未在國人中進行思想啓蒙、喚醒民衆,結果,民衆只是頭上去掉了一根辮子,封建傳統思想依然佔據着他們的頭腦,同時也頑固地統治着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日後的改革也就舉步維艱了。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 第2張

無怪乎n先生對現實十分失望、感慨萬端。《頭髮的`故事》還用了不少篇幅,描寫n先生回憶起當年因爲沒有辮子遭受人們嘲罵的磨難,這就更強化了對民衆的愚昧、麻木進行啓蒙的思想意蘊。《頭髮的故事》內容的深刻性在於,它通過n先生的回顧與思考,提出了一個大問題:面對今天的現實該怎麼辦呢,不能再致力於象剪辮子似的那種“革命”了吧!作品結合歷史教訓,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啓蒙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向社會提了出來。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3

雙十節到了,北京的“國民”們忘卻了紀念,以十分漠然的態度來對待中國現代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日子。原因何在?是由於“紀念也忘卻了他們”,革命並沒給他們帶來什麼,除了革掉一條辮子,鄉下卻連辮子都沒革掉。一切“內骨子是依舊”。但在這革命的途中,多少熱血少年曾受苦受難、流血犧牲,所得的卻是國民如此的冷漠。“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裏過了一生; 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裏漸漸平塌下去了”。

紀念使人痛苦,忘卻倒是幸福。

然而這革命卻也曾帶來短暫的歡欣,當初因爲無辮而受難,同事避之惟恐不遠,官僚防之惟恐不嚴,一路冷笑惡罵,本家預備告官,終日如坐冰窖,如臨刑場。第一個雙十節後,終於可以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罵了。不過這條辮子本非我們民族固有,那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才被種定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纔不過200多年,人們卻早忘記這段血史,反而成了辮子的維護者,跟着來歧視,來迫害了。

一條辮子的革除,反映出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作者似乎遇到了困難的選擇:N先生自己很早就剪了辮,卻阻止學生剪辮;自己抗爭,希望別人妥協; 爲國民的麻木健忘而憤慨,卻又怕喚醒他們起來吃苦,願他們從昏睡入死滅。他借阿爾志跋綏夫的話說:“你們將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麼給這些人們自己呢?”作者後來曾回答說:“有是有的,就是將來的希望。但代價也太大了,爲了這希望,要使人練敏了感覺來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靈魂來目睹他自己的腐爛的屍骸”。

由於作者以自己的經歷作爲小說的主要材料 (N先生的遭遇大體上是作者自己的遭遇,參看魯迅《病後雜談之餘 (三)》及周遐壽《魯迅小說裏的人物》),因此N先生的感受與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己的情緒。作者認爲“生在麻木如中國的地方,卻容易吃虧,縱使如何犧牲,也無非毀滅自己,於國度沒有影響”,所以“最不願使別人做犧牲”,然而他自己卻偏要作“絕望的抗戰”,但這並不矛盾,它體現了作者崇高的人格。事實上,本篇小說裏有失望、有悲哀,然而更多的卻是憤激。而這憤激,正植根於作者至高無上的民族責任感的。

《頭髮的故事》主要內容 第3張

這篇小說的特點,首先在角度的選擇。作者選擇了一條辮子的遭遇來“舒憤懣”,一條辮子與一場終於結束了2000年帝制的革命,輕重相差得太遠,然而這辮子卻不單由滿人種在頭上,也植根在民族的痼疾裏,所以辮子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就緊密相連了,這就便於表達作者極爲複雜的感受,對辛亥革命的欣喜和失望,對民族病根的憂慮與憤慨,在簡潔與單純的結構中寄寓着博大與豐富。

其次是反語的運用。全篇是圍繞“我最得意的是自從第一個雙十節以後,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罵”爲中心展開的。一場流血革命的結果,竟然只是可以光着頭皮在街上走,一條辮子,何其輕微,千萬高貴的頭顱又何其沉重,這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反諷效果。因此小說的整體結構是建立在反語之上,這就構成了蘊蓄全篇的反語概念。所以,我們看到N先生得意的笑容,卻分明感受到他的辛酸苦痛;聽到的是N先生對辛亥革命的讚美,感受到的卻是他深重的失望。小說末尾,我們讀到的是激憤的言辭,而感受到的卻是一顆對我們民族滿貯熱愛的心。

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同時使用了戲劇化的敘述方式和審美距離原理。既然小說用了作者自己的經驗,那末N先生便是一個替代作者的角色,但作者與其替代者保持了相當的距離,距離的獲得是由於用了戲劇化的敘述。讀者不會將作者與N先生混淆。同時,作者將N先生的敘述置於一個故事的傾聽者“我”的敘述的更大的框架中,N先生便成了被塑造的生動的人物形象,脾氣乖張,無謂生氣,不通世故。並讓他躬行他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如用手杖拼命的打了幾回),來增大距離,這是一篇將反語、戲劇化敘述與審美距離成功結合的技巧複雜的小說。

本篇還溶進了若干雜文的特點,它的敘述方式,如對北京雙十節簡煉傳神的描寫所產生的諷刺效果,關於頭髮的受難史的知識,排比、哲理警語等所構成的抒情效果和政論特點,都是我們在魯迅的雜文中所習見的,所以這又是一篇雜文化的憤激小說。讀者於欣慰中見悲哀,於輕鬆中見沉重,於調侃中見痛苦,於冷嘲中見熱烈,於憤激中見赤誠,引發了讀者對於民族與歷史的思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