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本文已影響4.2K人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在中國的幾個傳統節日裏,中元節是一個較爲特殊的節日,這個節日也被稱爲“鬼節”,因此在這個節日人們也會進行祭祀,下面小編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1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家的說法。道家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家則稱七月半爲“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家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爲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我國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中元節如何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爲“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七月十五這一天到來時,主要是上墳祭奠祖宗,在墳頭“壓紙”,告訴祖先此墓已經有後來人祭掃;或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爲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

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家的超度法事。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第2張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爲六棱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鬆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

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纔可以撤筵。

同日對供奉在廳堂的神佛,則敬獻三牲,所謂三牲即一項主牲配兩種邊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帶蹄大豬腳,邊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魚、魷魚、目魚和雞,如廳中奉有觀音佛祖,因觀音媽不茹葷,經常用新鮮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級別高,所以只能供獻“金紙”,銀服之類較不值錢不能體現善男信女的誠心,所以不在奉獻之列。

中元節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還順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竈神、牀母,乃至牛棚、馬廄、羊圈和豬欄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銀服奉敬即可。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2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中稱盂蘭盆節,是我國傳統祭祖大節之一。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全部放出。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人們則紛紛在七月裏誦經作法,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爲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所以,中元節整個兒是以祀鬼爲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第3張

中元節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這一天,民間會舉行中原普渡,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衆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中元節的時候,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這時人們還需祭祖。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

中元節,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中元節是農曆幾月初幾 第4張

中元節的意義

農曆7月15日是中元節,但從7月14至16日,都是鬼門關打開的`時間,鬼門開,主要是讓遊離於陰間的鬼魂可以重返陽間,跟自己的親人見面,從佛教講,打開鬼門關也是佛祖的慈悲,讓很多心願未了的鬼能夠得以圓滿的解脫陽間的牽掛和遺憾,能夠悔悟、放下,能夠最終脫離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歡喜日”。在這幾天裏,心懷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詬病,詆譭神鬼。

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爲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爲主的普度稱爲“街普”,以市場爲主的普度稱爲“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爲“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爲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是中元節習俗之一,中元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爲止。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習俗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爲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