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2.25W人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寫作能力是需要通過模仿來培養的,閱讀能夠積澱思想的厚度,讀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思想,我們渴求精神的營養,看看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動手寫出自己的感悟吧。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1

有專家認爲,《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情節設置上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天賦,她的過人之處主要在於她在書中向讀者介紹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巨人血統的海格的寵物——挪威脊背龍,居住着許多巫師的村莊——霍格莫德;哈利的爸爸小時侯爲了到廚房裏偷東西吃,有了一件奇妙的“隱形衣”;驚心動魄的三強爭霸賽中恐怖的四條火龍——“中國火球龍”、“瑞典短鼻龍”、“威爾士綠龍”、“匈牙利樹蜂龍”等等,使我們的想象力有了自由翱翔的空間。

J·K·羅琳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她所創造的魔法世界和現實生活聯繫得更加地緊密。就像老爸當年喜歡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一樣,他一輩子希望到英國倫敦的貝克街去一趟,因爲那裏有他少年時的偶像——福爾摩斯。J·K·羅琳也儘量把《哈利·波特》如此生活化,例如,倫敦真的有一座國王十字車站;而古靈閣則讓人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我們身邊的銀行儲蓄所網點門市。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

此外,你可以在J·K·羅琳的魔法世界裏看到天地人有機的結合,精氣神無處都存在,儘管災難的陰影隨處可見,但光明的曙光總是在閃現,我們從而獲得正義的支持,擁有了無盡的希望。

同時,J·K·羅琳吸收了以前西方的民間傳奇的精華,她將最能令人感到恐懼和神祕的角色在書中一一呈現:騎掃帚的巫婆、巫師,向動物發出的獨特咒語,人性化的幽靈和千姿百態的怪龍,然後再對這些角色進行加工,讓他們在書中變得不再令人感到恐懼和神祕,甚至賦予了他們幾分可愛的色彩。

我知道,現在大多數人都會淡忘純真的內心渴望。

三十九歲的J·K·羅琳卻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她用自己精巧的筆使每個人都能重新進入童心未泯的魔幻世界:一聲奇幻的口令就可穿過畫上的一個洞而進入另一番天地(當然也有不靈的時候),巫師糖果店裏一樣的豐富多采,琳琅滿目,那裏有“冰耗子”、“果凍鼻涕蟲”、“嘶嘶颼颼蜂”,而巫師笑話商店裏還有出售“糞彈”、“飽喝糖”和“咬鼻子茶杯”,這些商品我們又好象似曾相識,又像施了魔法般飄渺不定。

那些五彩繽紛、奇妙豐富的想象——鬼魂們要開忌辰晚會啦,在二樓女生盥洗室居住的哭泣的桃金娘是個自卑的冤魂啦,還有蜘蛛阿拉戈克突然成了龐然大物,居然還能與人順利地進行交談;惡貫滿盈的伏地魔的一絲陰魂就隱藏在湯姆·裏德爾的日記本里;曼德拉草是一些哇哇叫喊的小娃娃,它們長大成人了製成藥水,就能使石化的`人起死回生!神奇的複方湯劑能把你變成另外一個人……

光怪陸離,詭譎離奇,同時又是這樣幽默詼諧,這樣饒有情趣,怎麼不讓我們情不自禁地爲作者超人的想象力而驚歎不已。還有書中那種懸念,有的“哈迷”小讀者跟我交流說,每到書要結束的時候,簡直就是觸目驚心,驚心動魄。有時候覺得很恐怖、很陰森,但又有着希望和期待,便會不斷被吸引着我們繼續看下去。

《哈利·波特》書中的小主人公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身上所具有的英勇、友愛和誠實等優秀品質是當今社會應當提倡的(我們要建立和諧社會);而以伏地魔爲首的邪惡勢力所代表的貪婪、兇殘和懦弱則與之形成了鮮明的比。美與醜涇渭分明,善與惡是勢不兩立,故而哈利·波特們不存在妥協的可能性。

所以,在如今這個網絡連接全世界、道德觀念漸漸淪喪的社會裏,這些來自異邦的可愛的小英雄自然就會受到人們的熱烈擁戴。

事實上,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世風逐漸日下、人心逐漸不古、道德逐漸淪喪的發達的社會裏。人們對以前所堅信不移的傳統道德標準與良好文明風尚產生了懷疑及反思。真假黑白、是非曲直的界限也變得模糊起來。於是,我們這些“遊戲一代”寄情於美好空泛的動漫田地,遊離於頭腦中的魔法世界……

而在J·K·羅琳創造的魔法世界裏,真善美、假惡醜、正誤對錯之間的界限是異常分明的。但專家也告誡,如何讓這些道德標準對《哈利·波特》的讀者所生活於其中的“麻瓜世界”產生影響則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那是這樣的一個道理:畢竟,哈利·波特生活的自由世界裏沒有教堂、保守黨和童子軍。從大英帝國精神一脈傳承下來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以及仁慈、高尚、是非分明等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這就是爲何《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討厭另一個作家伊尼德·布萊頓的原因,布萊頓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帝國色彩,而《哈利·波特》卻在歷史與現實之外創造出一個獨特的魔法世界。

我看了《哈利·波特》,既程門立雪,又溫故知新,人物歷歷在目,故事永不消退,那是因他有淳樸、正直、友愛的的人心,有善良勇敢、不懼邪惡的血液流淌,這些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2

讀完了《哈利波特》的最後一本:死亡聖器。有個想法浮現出來:“一切聖賢,皆因無爲法而有差別。”帶點魔幻神奇色彩的事物一直都挺能吸引我。

爲什麼?因爲能和其中的某種東西產生共鳴。這種東西就是:除了我們感知的面貌之外,世界還另有面貌。或者說,我們所感知的面貌,其實,並非世界的面貌。或者說,所感知的世界,其實並非如此這般的世界。因爲這點共鳴,所以,就把哈里波特系列一直讀下來了。

在這本“迎合世俗,並不深刻”的通俗魔幻小說裏面,看了什麼呢?當然,首先看常識世界之外,另有無數“平行”的世界,而它們都是合而爲一的,所以說,它們是“重疊的”,也沒有錯。很多“麻瓜(凡夫)”認爲不可能的事情,瘋狂的,怪誕的,其實,都是合理而符合邏輯的。

相對於我們從未認識的領域來說,我們所認識的,其實,滄海一粟,非常狹隘。我們其實不知道事情爲何發生,以及究竟如何發生。但在我們內心,始終潛伏着一個聲音:有種力量,能夠凌駕於這一切之上。那種力量,在小說中表現爲魔法,在現實中表現爲權力、科技,或者,神通,諸如此類。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 第2張

因爲我們內心的深處,始終感覺這個魔幻世界的存在,這種魔法力量的存在,所以,那麼多人會喜歡魔幻小說。——那麼多人,其實都知道,我們就是魔法本身。只是,並不知道,我們自己全都知道這一點。

然後,還看了犧牲。爲了祂人的利益而徹底犧牲自己,放棄一切,進入死亡,這種行爲具有非常不可思議的力量,乃至世界上最強悍的魔法,都對它無可奈何。可以說,這種行爲具有“催伏一切惡魔”的力量。即使是觸及這樣一種念頭,這樣一種潛質,也能令強悍的惡魔覺得非常虛弱,不能忍受。事實上,哈里波特就是靠這種力量生存下來,並且戰勝了強大的對手的。在最後決戰的生死關頭,祂一次選擇了不加抵抗地死亡,一次選擇了“除你武器”的和平咒語。祂選擇了不傷害。結果,祂戰勝了每次都選擇索命惡咒的魔頭。而那個魔頭也並不死於哈里波特的魔法技術,而死於自己的傷害之心發出的惡咒,害人就是害己。這裏又一次重複了這個古老的故事。這故事被說過很多遍,但幾乎所有的人,特別是我,都並不真的相信,儘管也有所相信。 再然後,還看了對死亡的恐懼,對永生的渴望。七個魂器的出現和毀滅,說明“追求永生”的行爲會障礙本有的靈性,分割整體,並且,也將最終破滅,而三件死亡聖器:最強大的死亡魔杖、復活石、隱形衣,都有很深的象徵意義,雖然作者未必是刻意讓它具有這些象徵意義的。

但作品其實也都並非作者所寫的,它來自超越作者表面的更深處,最後,哈里波特成爲三件聖器的主人。祂的選擇是:只留下父親傳下來的隱形衣。——那是真正能戰勝死亡的東西:讓別人進入死亡,或者走出死亡,這種權力非常強大,但並不能帶來如期的效果。最後,真正能夠戰勝死亡的,是放棄這種權力,並且“隱形”。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 第3張

“隱形”這個魔法詞彙,其實底蘊深邃。它意味着從現象的世界隱沒,也意味着,隱藏在現象之中。能從現象的世界中出離,並因爲出離而發現隱藏在現象之中的祕密,這纔是戰勝死亡的最後那件聖器。

古往今來,有數不勝數的故事說“隱形”。而且,在中國,很多知識淵博的人,有強烈的心願希望“歸隱”。這都是一種意思的不同表述。從這個角度來說,哈里波特毀滅魂器(其中一個就是祂自己的身心),選擇隱形衣的過程,就是修道覺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一切的死亡,是必然經歷的課程,——而且,需要反覆經歷。反覆很多次,無數次。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無數次地經歷。——直,畢業爲止。

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間那種“雙頭鳥”式的命運關聯,也是很有意思的。它讓我想“共命之鳥”這個詞。事實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共命之鳥”,都有兩個頭。一個頭只喜歡吃有毒的東西,毒死自己,也毒死另外一個頭。而另外一個頭,只吃香美潔淨的東西,並且一心要拯救另外一個頭。兩者共有一個身體。這基本上也就是凡夫和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之間的那種關係,或者說,也就是“三身”之間的那種關係。

作者在書寫故事的時候,很多東西並非刻意“構思”出來的。其實在寫作之前,早已本能地“知道”這一切。所謂寫作,只是讓它流淌表面上來,如此罷了。事實上,凡是看上去並不拙劣的東西,都不是“構思”出來的,而是“本來就知道”的。作者“本來就知道”,也“本來就知道”,所以,當它表述出來的時候,雙方就能產生共鳴,“祂寫出了我心裏的某種東西!”而這就是寫作和閱讀之所以出現並存在的基礎原理 :本然。符號主義認爲,一切藝術創作的基本功能都是“指向”。指向某種非常深邃的古老的模糊的記憶,指向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東西。那個“一”。

事實上,畢加索的畫、達利的創作,諸如此類的很多東西,也和哈利波特這樣的作品一樣,都是在表述着我們古老的“本能知道”:世界並非是我們所感知的那個樣子。諸相非相。

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切偉大的藝術家,也可以說,都是大禪師,是普度衆生的菩薩,而且,是並不覺得自己正在普度衆生的“無相”大菩薩。長久以來,一直並不知道,爲何與生俱來就有那種強烈的寫作慾望,爲何與生俱來總是感覺需要有所表達,一直不知道這種動力來自何處。現在,應該有了答案了。那是本覺的自覺,是本覺自覺的形式。或者說,那就是本覺。千言萬語,都不過是在寫着一句話:都是“我”,一切都是“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萬紫千紅總是春。事實上,一切作品本來全都是“深刻的”。但有些作品的“深刻”是穿上了隱形衣的。甚至對於作者本身來說,它也同樣是隱形的。具有識別隱形能力的眼睛,才能看。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3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這樣一朵花兒,陪着我們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它永遠開得那樣燦爛,永不衰敗,它就是友誼之花!從遇見命中註定的那些人起就在心中的某片土地中開始紮根。

在生命的長河中,誰不曾有過朋友,誰又會說我不需要朋友,可見每一段友情都是值得的我們去珍惜的無價珍寶。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

哈利波特2000字讀後感 第4張

在《哈利.波特》一系列的小說中,精彩的魔法對決場面令我興奮,激烈的魁地奇比賽使我激動不已,爭奪火焰杯而要面對重重困難讓我不禁爲勇士們捏把汗。最大的收穫是自己在這些充滿魅力的書中領略到了一種純真的情—友情,最令自己感動的是作者在小說中細膩的描寫,使那種暖暖的感覺從三個主人公的言語與動作間慢慢地流淌出來,總會有種身臨其境被股股暖流包圍的感覺!從一開始的厭惡對方直到後來成爲知己,這是一個怎樣美麗的過程,他們將人間美好的感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只有當主人公們真正理解了友誼的真諦,彼此達到一種境界,這隱藏在魔法世界裏的友情纔會揭開它美麗的面紗,完全釋放出它驚人的力量吧!

7部扣人心絃,給無數孩子帶去夢的鉅作在JK.羅琳的筆下傾瀉下來,世人的眼前出現了一個風靡全球的魔法世界,在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帶領下,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進入神奇的魔法世界,沉醉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奇特魔法之中。羅琳媽媽怎麼可能會讓哈利一個人在這樣的魔法世界裏獨闖呢?羅琳媽媽贈予了哈利一樣很可貴的東西——友情。隨着那頂破舊卻不失神奇的帽子宣佈“葛萊芬多”的時候,哈利的魔法生活正式開始了。

哈利·波特,集勇敢與智慧,堅強與自信於一身,爲了打敗大魔頭伏地魔,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接受着挑戰,生性堅毅的他在朋友的鼓勵支持下從未向命運低過頭。在霍格沃茲,哈利學到了很多魔法,然而這些都不是重點,最最重要的是在霍格沃茲他發現了一樣最美的東西—友情。哈利從小生活在姨媽家,失去父母他並沒有得到更多的愛,他對人間中的溫情感受得最早的,要算他與羅恩、赫敏的友情了。他們用一段最最純真的友情撐起了一片屬於他們的魔法師世界。

赫敏.格蘭傑,一個來自麻瓜家庭的孩子,正因爲家庭的原因才更渴望成爲一名出色的魔法師,常在潛意識裏責怪自己不夠美好,但天生的優點就是放得開,不會就此一蹶不振。做事一絲不苟,是個完美主義者,極度的厭惡虛僞與不正當的事。在小說的一開始,濃密蓬亂的頭髮使我對赫敏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當漸漸走入這個魔法世界後,才發現其實赫敏是一個活潑開朗有個性的女孩,並有着令人羨慕的好成績。富有正義感的她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幫助哈利通過魔鬼網和邏輯推理。爲了找到神祕的密室所在地,赫敏不惜花費更多的時間奔走於圖書館與研究藥水的女廁所之間,毫不吝嗇自己的能力,只爲同伴能夠成功找到密室。《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她知道麗塔·斯基特是非法的阿尼馬吉,隨後敲詐她要寫文章陳述伏地魔的迴歸。赫敏並且產生成立鄧布利多軍的想法,介入了魔法部神祕事務司的爭鬥,她爲此還受了重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