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

本文已影響5.04K人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很多人看一部電影就會哭很久,看到別人過得不好也會因此而感到難過從而流淚,而有的人卻無法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只能感受自己的情緒,那麼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呢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1

從philosophy of mind(心靈哲學?)的角度說,有兩種解釋方法。

第一個是dualism(二元論)。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所謂的主格其實是你的“靈魂”。這個靈魂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但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但這個靈魂也是你的本質。所以你當然感覺你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因爲如果你感覺你是“別人”,你的本質也就變成這個“別人”,你就不會是“你自己”了。至於人死後,一般都認爲你的靈魂也就消失了,你也就不存在了。當然,信教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說法,但那就和哲學或者科學沒啥關係了。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

第二個是physicalism (物理主義)。

簡單的說,physicalism認爲人的意識,或者說“主格”,可以被完全還原成科學的物理反應和物質。換句話說,沒有啥看不見摸不着的靈魂,你的“主格”只不過是你各種感覺(視覺,觸覺,聽覺等等)和你大腦思維(神經元各種傳遞信息)的集合體而已。你之所以感覺你是你,而不是別人,只是因爲你的各種感覺和大腦的思維都是獨一無二的。兩個人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感覺和思維,所以你只能是你。除非能把另一個人的記憶、感覺、大腦構造等等東西一瞬間移植給你,你纔會變成那個人。那人死了以後呢?顯然,死了的人沒有感覺輸入,大腦也不會活動,那這個意識或者主格自然也消失了。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2

爲什麼有些人只顧自己感受

1、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

一個自私的人心態是十分閉塞狹隘的,甚至會生活得毫無激情,過日子也是冷漠無趣,簡單總結自私的人,他們只有‘生’卻沒有‘活’,品質也無從談起。

他不會去管你有什麼委屈,亦不會理會你有什麼情緒,但在自己有需求的時候會馬上聯繫你,告訴他的要求,等待你去執行。所以自私的人還在被全身心在意的時候,都是個想當然的人(zha),而待對方失望放手後,永遠顯得是那麼的自不量力又醜陋的樣子。

2、多疑

和妒忌的人類似,自私的人多疑的秉性展示得相當完美,在極端個人主義陰影的籠罩下,他們懷疑社會、懷疑他人、懷疑世界,他們認爲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算計他,因此他必須也費心的算計別人,也只有這樣他們纔不會吃虧,才能在他們營造的所謂自私的世界裏獲得“勝利”。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 第2張

3、性格孤僻

由於極度的自私,他們性格會變得冷酷和扭曲,因此他們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他們身邊沒有一個摯友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境,而他們本身又具備了多重消極人格特徵,這便導致他們個性越來越不能和周圍的環境相融合。

同時他們也和別人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在經過較長時間的心理異化後,他們的個性越發變得孤僻,也越發難以溝通和交流。

4、做任何事都只圖自己方便

我們都不是個體,都有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相互扶持是交際的利益互換,更是情感的維繫過程,但任何狀態任何人之間都講究的是禮尚往來,而自私的人永遠考慮的是自己的需求利益,卻從來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與得失。

甚至還會在別人不滿犧牲的狀態下還非常不屑的說上一句“你怎麼這麼自私”的回答。都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自私的人也會在這一方面有顯著的特質表現。

5、以自我爲中心

自私的人心中只有他自己,他從來都不會考慮別人,即使有時口頭上會替別人着想(這一點和虛僞的人類似),但真正涉及到個人利益的時候,他是絕對不會做半點讓步的。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3

鏡像神經元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意大利神經科學家Rizzolati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發現。他發現恆河猴(可憐的猴子)大腦的運動皮層不僅是在自己運動時放電,也會在它觀察到其它恆河猴做相應動作的時候,同樣放電。隨後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人類中。人類也擁有“鏡像神經元”系統,可以在自己的大腦中對別人的動作進行復制和模仿。需要指出的是,只有那些有意圖的行動或者動作纔會引發鏡像神經元放電,也就是說,鏡像神經元並不是對動作產生反應,而是對於那些引發這些動作的意圖產生共鳴的反應。舉例來說,當你看大一個人舉起“吮指原味雞”,你並不是對這個動作產生反應,而是對要吃“吮指原味雞”產生共鳴的反應

隨後的擴展研究發現,不僅僅是對於別人的意圖,鏡像神經元同樣對別人的情緒和軀體感受,產生放電反應,比如,在互動中,即使別人不說,甚至是僞裝,我們也能感受到別人的委屈或者悲傷的情緒;另外看到被人被針扎,我們的身體也會產生類似的感受。

所以有人說,源於古代的彼此不分你我的羣居性,已經被深深的編織進了靈長類的大腦中。

人爲什麼只能感受自己 第3張

投射現象

投射也是在感受別人情緒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概念。

心理學認爲我們在感知別人的時候,投射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都習慣用自己的內在反應來假設別人的反應,“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無法完全瞭解他人時,我們都傾向於通過投射人自己的體驗來理解別人的主觀世界,人們的直覺、與他人心靈相通時的高峯體驗,都包含將自我投射至他人的過程”,比如,當有人失戀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自動的感知到對方是悲傷的,即使我們看到對方好像是獲得瞭解脫一樣。

或者當有一個人說自己被男朋友打了,我們立刻會覺得這個被打的人一定很委屈和憤怒,併爲此而感到憤怒,但是經過溝通可能會發現,對方是高興的:因爲她終於找到理由和男朋友分手了!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適用投射來與人相處,但是過多的是用投射,或者堅持自己的投射是正確的,無疑會讓一個人活在自我的世界裏,跟別人失去真正的聯繫。

通過投射,我們也可以感知到別人的情緒,而且,這種能力往往和“鏡像神經元”所產生的反應難以區分,因爲投射也是在潛意識中發生的,速度很快,難以被意識所識別。

所以,我們還需要養成對自己的體驗和感知形成反思的習慣,既利用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時保持一定的靈活性,與別人進行溝通和確認,當然投射也是可以在成長過程裏,或者心理諮詢中被識別。這也是心理諮詢師需要提高自己的覺察力的原因。

回到問題本身,在感知別人情緒時,人類會使用兩種機制,一種是身體中本身所帶有機能,這個機能就是以“鏡像神經元”爲基礎的一系列身心反應,第二種是使用心理中的投射機能,投射是在成長過程中(主要來自於原生家庭)形成的認知和情感的反應,投射是被可以被認識和改變的,在心理諮詢中我們認爲,一個人的投射越少,就可以越成熟和現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