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

本文已影響2.72W人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愛情,是以雙方自願愛情信念產生,屬於自願型倫理,是產生於情感又超越情感的愛情關係,最後雙方結爲夫妻,但是有的女人會選擇一輩子未婚未育。以下分享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1

林巧稚:那個終生未婚未育的女人,後來怎樣了?

1983年春,北京協和醫院,一位慈祥的老人病情惡化,彌留之際,她伸出左手,斷斷續續地喊:“產鉗,快,產鉗,快,快。”

她的親人、學生滿含熱淚,輕輕地放下她那高舉的手。

4月22日,北京正午時分,她說了一聲:“我好累,我要休息一會,有事叫我。”,便輕輕地睡去,她用她那不太強壯的身體,和那雙一直讓人讚美的雙手,迎接了無數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

她走了,把那數也數不清的愛,留給我們。

她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她就是被尊稱爲“萬嬰之母”的林巧稚。

她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

有志者事竟成

1901年12月23日(光緒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員家庭。父親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學的畢業生,從事教學和翻譯工作,他思想開明,認爲女子也應把她培養成才。

五歲那年,母親因患宮頸癌去世。

林巧稚永遠不能忘記母親去世時那極端痛苦的一幕,她朦朧地意識到,做女人太難了。

“學醫,當個醫學家。”

她在失去親人的煎熬中,就植下學醫的宏願,併爲此奮鬥一生,初心不改。

立志可以讓一個人找到目標和方向,不再迷惘,並且會努力爲心中的那個理想奮鬥,堅強不息。

7歲,她進入蒙學堂,開始了學習生涯。

林巧稚學習勤奮,在學校是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

1921年,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今協和醫學院)落成,已畢業於廈門女子師範學院並留校任教的林巧稚,不顧家人的反對,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

上海的七月,天氣酷熱難耐,英語考試正在緊張進行中。

忽然,林巧稚的同伴餘瓊英中暑暈倒,她立即中斷考試,與另一女生將餘瓊英迅速擡到陰涼處,僅用十分鐘,迅速敏捷處理好這起突發事件。

然而,回到考場,考試時間已過。

所幸,她的這一舉動被考官發現,並被她一口流利的英語所折服,被她應對突發事件的沉着果斷有序所震憾,被她捨己爲人的精神及卷面的才華所感動,她有當醫生難得的素質,她被協和破格錄取。

爲了向“婦女不能持刀”的陳腐觀念挑戰,爲了那些苦難中的中國婦女,也爲了在無奈中死去的母親,她選擇了當時被許多人所鄙薄的婦產科。

衆所周知,協和的淘汰制極其殘酷,但林巧稚憑着她的苦學和聰慧生存下來。

在八年的學習和殘酷的淘汰競爭中,林巧稚一直高居榜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爲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爲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也是首屆“文海”獎學金唯一獲得者。

在協和醫院,林巧稚勤奮工作,無論白天黑夜,嚴寒酷暑,她都爲治病救人而忙碌。

一個聖誕夜,大家都去狂歡,值班的林巧稚遇到一位子宮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輕婦女。

她還是助理醫生,無權處置這種病人,她向科室主任報告危急情況後,科主任讓她手術。

看着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病人,她果斷通知手術室,站上手術檯。

“細心,細心,再細心。”她爲自己打氣,爲自己吶喊,爲生命負責,獨立完成她當醫生的第一例大手術。

手術的成功,引起更多人關注,她被提前3個月由助理醫生晉升爲住院醫生。

緊接着,好事一件接着一件,把好學上進聰慧的林巧稚推向成功的頂峯。

十年內,她獲得三次遠渡重洋的機會,要麼進修深造,要麼進行醫學考察。

回國以後,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婦產科事業,她解除婦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歡樂,放棄一個女人應該享有的愛和家庭的權利。

1940年,她升任婦產科主任,成爲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在協和,就是外國人要想獲得這個職位也決非易事。

然而,憑着高超的技術和高尚的醫德,在婦產科主任空缺時,院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黑黑皮膚,大大眼睛的中國女醫生。

幸運之神總會眷顧那些勤奮而有準備的人,那些勇於承擔責任,胸懷大愛的人,那些堅持不懈,奮鬥終身的人。

奮鬥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責任讓生命充滿意義,壓力讓我們不斷成長,成就讓我們充滿自豪。

不要抱怨生活艱辛,其實奮鬥也是幸福的一種,不是嗎?

大愛如天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協和醫院關門。

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衚衕10號租幾間房子,開辦私人診所,以平民大夫身份穿街走巷。在中華民族慘遭蹂躪和殺戮之時,她用一雙美麗的手迎接着民族一個個新生命、新希望。

身單力薄的林巧稚,總拎着一個特殊的出診包,包裏帶着現金,用來資助那些貧病交困的病人,藥費分文不收。

她經常去那些漆黑、髒亂、偏僻的小衚衕出診,給那些在日寇鐵蹄下痛苦掙扎的父老鄉親傾注一腔熱血和一片愛心。

抗日戰爭勝利後,協和醫院恢復,林巧稚回醫院任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在短文《打開協和窗戶看祖國》中寫道:

協和的窗戶打開了,豎起了五星紅旗……我們爲祖國偉大的進步感到光榮驕傲。

她用自己的大愛爲祖國獻禮,爲人民服務,她的心中只有婦女和兒童的保健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大愛譜寫一曲曲壯歌,鼓舞激勵着每位有志青年。

深秋夜晚的月光把窗戶映照成淡青色,像是醫院看X光片的熒光屏。

林巧稚還在燈下查閱資料,一位患者讓她在心底深處不能釋懷。

患者董莉,31歲,結婚6年才初次懷孕,懷孕數月有輕微出血的症狀,她擔心流產,來協和檢查,結果發現宮頸處有乳突狀腫物,懷疑爲惡性腫瘤。這樣的情況,必須儘快手術,切除子宮,防止癌腫擴散,以保全患者的性命。

林巧稚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爲患者的幸福考慮,反覆研究董莉的病理報告,發現異常,提出一個大膽設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患者出院。

林巧稚拉着董莉的手,深深嘆了口氣說:

我當了20年醫生,頭一回碰到你這樣的情況,你把我的頭髮都愁白了。回家後有什麼不舒服,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立即來醫院,立即來找我。

正是她的敢於擔當,敢於探索挑戰的精神,科學嚴謹的醫學態度,以及她的堅持與仁愛,纔沒有讓一個生命消失,讓董莉做了媽媽,女嬰取名爲念林。

孩子是母親的天使,嬰兒是人類的天使,那些迎接新生命的人是守護生命的天使。

幾年以後醫學界得出了結論,董莉所患的宮頸腫物是一種特殊的妊娠反應,被稱之爲蛻膜瘤,雖然具有瘤的形態,卻不是真正的腫瘤。

這一結論至今在婦產科臨牀中廣泛採用。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光明從黑暗中誕生。

1950年,一位內蒙叫喬淑梅的患者,因新生兒溶血癥連續夭折三胎後寫信求助林巧稚。

她查遍國外最新的醫學信息,提出和進行大規模的婦科病普查普治,約有關專家座談,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方法治療新生兒溶血癥,圓了喬淑梅的母親夢,她又創造了奇蹟,填補了空白。

她說:“我對婦女、兒童充滿了愛,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那是一首絕妙的生命進行曲,勝過人間一切最悅耳的音樂。”

她用最美麗,最溫暖,最給病人戰勝病痛力量的微笑關愛着婦女、兒童,如同一米陽光,給予生命旺盛成長的能量。

1959年,林巧稚當選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並被任命爲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

春蠶到死絲不斷

文革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造”運動展開。

林巧稚被劃爲“重點改造對象”、“反動學術權威”,被髮配到病房做護工,清洗便盆、倒痰盂……這些工作她都做的一絲不苟,每天仍以最美麗,最溫暖的微笑努力工作。

畢競,她還沒有離開協和,她說這已經是再幸運不過了。

看着協和幾十年的規矩被破壞的蕩然無存,學術氣氛淡薄,醫護人員對業務不專心,門診室毛哄哄,大查房藉故取消,她的學生閉門哭泣,她以最嚴厲的語氣鼓勵他們,重振醫風,支撐着風雨飄搖中的協和。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

只有微笑面對,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圖南率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赴西歐四國訪問,在英國因患缺血性腦血管病返回中國。

在首都醫院,經檢查,她被確診爲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心臟病。

患病期間,她開始在輪椅上、病牀上寫關於婦科腫瘤的書籍,4年後,50萬字的專著《婦科腫瘤學》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進醫院,但她還堅持工作,只要病人出現問題,即使半夜也要馬上通知她。去世前一天還接生了6個嬰兒。

林巧稚逝世後,平生積蓄的3萬餘元捐獻給首都幼兒園、託兒所;遺體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

這位鼓浪嶼的女兒,終於魂歸故里。

林巧稚的同鄉,曾三次由她親手接生的作家冰心說:“她不平凡的形象永遠在我的心中閃光!”

“一輩子的值班醫生”是她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有了這種定位,她的生活簡單而豐富、充實而寧靜。

牀頭那部電話是她唯一的伴侶,胸前的聽診器是她最珍貴的財產,可她的一生是極其豐滿充盈的,快樂的。

她像一團火焰,一塊兒磁石,她從來不想到自己,把自己所有的技術和感情都貢獻給傾注給她周圍一切的人。

林巧稚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深深影響着她精心培養的學生們。

郎景和至今記憶猶新:

林大夫的一舉手一投足,就能感覺到她對病人的愛,她用對親人的方式對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貼在病人的肚子上,爲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病人的手,她是怕病人觸摸冰涼的鐵牀架子落下病根。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也就慢慢安靜了下來,這是一種關愛的力量,也是醫患之間互相信任的力量。”郎景和回憶。

林巧稚的精神遺產在中國醫生羣體中潛移默化,代代相傳。

做個心靈純粹的人

林巧稚的一生,是坎坷的,無論是失去親人,還是民族災難,她不曾被擊垮,用愛撐起一片天。

她的一生也是快樂的,她曾爲自己的醫學理想而堅定求學,堅守在婦產科的崗位數十年如一日勤勉工作,曾用她的雙手迎接過千千萬新生命的到來。

她是一個有着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人,她終身未婚,卻擁有最豐盛的愛,她沒有子女,卻是最富有的母親,她是東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傑出女性,是母親和嬰兒的守護神,她是落入凡間的天使。

春蠶到死絲不斷,留在人間御風寒。

林巧稚離去了,但她純粹的心靈,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永遠受到人們的崇敬,鼓舞人們去攀登新的高峯。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2

53歲終身未婚女性,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女人到底要不要結婚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火了,一位五十三歲終身未婚的女性,用她獨特的視角、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回答了女人到底要不要結婚這個話題。

下面引用的一段話,是她發表在知乎上的原文,因爲篇幅的原因,做了一些刪減。

我53歲,公司主管級人物,收入一直保持在深圳的平均水平之上。我不喜歡小孩,對婚姻也很恐懼,嚮往自由的我選擇了一輩子不婚不育。

我性格強勢,父母不敢管我,雖然他們沒有強逼着我結婚生子,但他們去世的時候是帶有遺憾的。

我原以爲獨立的自己不需要家人,不需要陪伴,可自從父母去世後,我才發現並非如此。我感到空虛和迷茫,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不知道自己這麼多年的堅持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我去找一個好男人,和他生一個孩子,至少我現在還有一個孩子,到我七老八十的時候,還會有家人陪着我。

年輕的時候我自認爲很獨立,對家人沒什麼依賴。父母去世之後我才發現,我不結婚的底氣並不是自己有多獨立、多堅強,我不婚只是因爲那時候我有父母在,有他們陪伴着我,是他們給了我不婚的底氣。

有人說沒有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可以到處旅遊,可旅遊終歸會有膩的那一天。我去過好多地方,已經很累了,只想回家,現在更不敢旅遊了,感覺像是在流浪一樣。

說一個人可以想咋花錢就咋花錢的那些人,想得太美好,像我這樣年紀的女人,又無兒無女,就更不敢亂花錢了。

我也曾經生病過,那時候有老媽來照顧我,現在我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我怕自己以後需要動手術沒人簽字,更怕得了老年癡呆,就得要任人擺佈。

自從父母去世之後,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不斷向我襲來。那種迷茫和無助的感覺,簡直讓我無法忍受。

我只想說,一個人要麼有伴侶,要麼有孩子,不要什麼也不要。你現在有底氣不婚不育,那隻不過是因爲有家人在。

那些被催婚的年輕人,也請好好理解父母,不要像我以前一樣不懂事,跟父母吵,跟他們冷戰。

雖然父母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那也是爲了你好。千萬不要做一些讓父母傷心的事情,直到我這個年齡才後悔,可一切都晚了。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 第2張

上文是知乎上關於女人不婚這個話題中,最熱門的一個回答,下面跟帖着衆多。有說單身好的,有說結婚好的,各種回答不一而同,衆說紛紜。

由此我就想到我們小區裏兩位不婚不育的女性,一位今年四十五歲,一位已經五十歲了,兩個女人都有着一個共同點,就是樣貌看起來和三十歲的女人絲毫不差。

四十五歲女人姓葉,就住在我家樓下。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超市理貨員,月薪只有三千多,生活水平自然不會很高。

她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由父母照顧她的生活,給她做飯洗衣服。父母去世之後,她就獨自居住在這套房子裏,自己做飯洗衣服,靠三千多元的工資維持生活。

我曾經問過她,說有沒有想過找一個經濟條件好的男人結婚?那樣就可以改善她清貧的生活。她說自己從來沒有過這方面的考慮,說自己一個人生活,雖然物質上會清貧一點,但勝在心情愉悅。

她說自己不是一個勤勞的女人,如果結婚之後要伺候老公,照顧孩子,那樣的生活會讓她鬱悶死。她說自己的母親一輩子都過着相夫教子的生活,每天除了伺候老公,照顧孩子,還得拼命工作掙錢。

母親在五十多歲時就得了嚴重的腰肌勞損,直到她七十歲去世時,一直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可即便是如此,父親也並未因爲母親的病痛,就幫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而是將一切都壓在母親身上。

她的母親並非是正常死亡,而是由於得了嚴重的抑鬱症而跳樓自殺,她說母親一輩子都在忍受父親的強勢欺壓,從未好好地爲自己生活過一次。

所以她這輩子都不願意結婚,就是害怕走了母親的老路。就連母親都支持她不婚不育的決定,說如果不確定自己能夠找到好男人,還不如一個人開開心心的過日子。

她說母親當年選擇嫁給了愛情,卻讓自己輸得很慘。雖然父親不是原則意義上的壞男人,但他的大男子主義思維和專橫霸道的秉性,讓母親一生都活得非常痛苦。

雖然她不婚不育的決定,會導致自己老無所依,但她依然無悔自己不婚不育的選擇。單身生活能讓她永遠保持內心的平靜,不會被其他人影響情緒,爲做不完的家務事勞累身心。

等到她老的那一天,她也許會像母親那樣,選擇非正常死亡。她並不在乎生命的長度,只在乎生命的寬度。

她說自己考慮得很清楚,憑藉她的個人條件,找不到條件太好的男人匹配。與其爲了應付差事找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結婚,受着他的管制,爲不愛的男人生兒育女,一輩子憋屈地活着,莫不如選擇驕傲的單身,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我認爲她之所以選擇不婚不育,和她前半生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她之所以不願意結婚,就是害怕自己和母親一樣,一輩子都被家庭所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樂趣。

另一位五十歲的單身女性,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人。她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至今健在。父母夫妻關係特別好,他們無論年輕時,還是年老之後,絕少有意見不合的時候。

她說父母之所以能如此合拍,好得就像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三觀合。父母從小就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他們對對方的性格品行都瞭解得非常透徹,雙方都是好人,自然不會有爭端。

但她並未因爲父母婚姻幸福,就改變自己不婚不育的初衷。她之所以選擇不婚不育,就是因爲看見身邊太多的人,因爲夫妻不和而吵吵鬧鬧,最後鬧到了離婚。

她說深知自己很難有父母那麼好的運氣,能夠找到如此契合的男人。她年輕的時候曾經談過好幾任男友,但無一例外都因爲三觀不合而分手。

她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強勢的女人,但那並不代表就能讓男人獨斷專行,她接觸的歷任男友,他們一遇到關鍵問題,就表現得特別強勢。

他們總會不斷的要求她聽話,說家裏就應該由男人做主,這是她最不能容忍的一點。她認爲自己學歷不低,並不比男人的見識少,如果結婚後事事都要聽從男人的安排,那是她萬萬不能容忍的。

她不喜歡男人的盲目自大,在很多時候,她都被男人要求照顧自己,要求她在閒暇時,幫他們洗衣服做飯,照顧好他們。而當她要求男人爲自己洗衣服做飯時,男人就會不屑的說那是女人做的事情。

既然談戀愛時男人都不懂得體恤自己,那就更別指望着婚後能得到男人的照顧。她覺得對於現代女性來說,結婚並不是標配,只要自己有能力,不需要男人,一個人同樣可以生活舒適。

她說父母今年已經八十歲了,依然身體健康,如果父母活到一百歲,還可以陪伴她二十年。等到二十年之後,她也是七十歲的老年人,到那時候,她就僱一個無兒無女的單身女保姆,讓她一直陪伴着她,給她養老送終。

她的所有財產,當她離開人世之後,除了給女保姆留下一些財物,絕大部分都會捐獻給國家,反正她無兒無女,也不必將財產留給後人,那麼就全部捐獻出去,也算是爲社會做出了一些貢獻。

她曾經和父母提到過自己的晚年安排,父母說無論她做出任何決定,他們都會無條件支持。他們說每個人的思維不同,需求也不同,只要是自己認爲最快樂的生活方式,那就肯定是最正確的選擇。

她說自己還有五年退休,退休後她哪裏也不是,就待在家裏陪着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他們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她並不羨慕父母婚姻的幸福,因爲她覺得單身的自己更加快樂,她每天都生活得無憂無慮,開心得像個孩子。如果一切可以重來,她依舊會選擇單身,此生無悔。

寫在最後:

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崇尚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越來越不被世俗觀念所牽制,越來越堅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因爲觀念的改變,就產生了很多不婚族,不婚族們不願承擔生兒育女的辛苦,不願承受婚姻的繁瑣和無趣,他們更加喜歡自由自在,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

世間萬物都具有雙面性,既然我們選擇了不婚的美好,就得承受老年時膝下無人的孤單。當一個人年輕力壯時,他可以自給自足,什麼都不用發愁。可到了晚年,他就會面臨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結局。

你們能承受晚年的孤單和寂寞嗎?能忍受病牀前孤零零一個人時,那種無依無靠的悽苦嗎?能不羨慕同齡人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的暢意人生嗎?如果一切能夠重來,你們還會選擇不婚不育嗎?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3

終身未婚的人怎麼了?

現在社會上有兩種女人,一是結婚後希望能早點結婚;二是單身,他們會覺得自己過得很好,他們爲什麼要結婚生子,給自己找個負擔?

不結婚的人,真的會幸福嗎?

婚姻不是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關鍵。一些心理學家認爲人的“幸福”的一部分是出生的,這些人一出生就有幸福的體質,這是來自周圍環境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生活在中國的人比生活在戰爭國家的人更幸福,因爲我們不必擔心戰爭。

除了無法控制環境之外,還有三個因素也是幸福的關鍵

良好的人際關係,追求自己的夢想,幫助他人,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的起點

爲什麼高質量的人際關係幸福的起點?因爲在你身邊是可以抱怨的人,你會告訴他們你心中不開心的事情,這樣你就會變得快樂快樂。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取得成就

任何一個單身女性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爲她們不必受家庭的束縛,她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樂於助人,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在生活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女人。

所以,不結婚的女人會有幸福感嗎?

終身未婚的人怎麼了?這四種女人都是瀟灑的

過你想要的生活

有些女人單身,不是因爲她們別無選擇,也不是因爲不能遇到喜歡的人,而是因爲她們已經下定決心要過單身生活。

當他們決定要過他們想要的生活時,他們就不會被外界干擾,他們會覺得他們的生活就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會覺得幸福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單身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自主性

一輩子未婚未育的女人 第3張

有獨立生活能力觀念的女性

他們需要照顧公婆。有獨立生活能力觀念的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他們不必在意自己的手腳,相反,在別人眼裏,他們會羨慕這種女人,因爲沒有家庭壓力,一切都由他們決定。

已婚女性注重親密的家庭關係,而獨生子女則注重個人可持續發展策略。

喜歡各種生活的女人

你需要知道。單身女性和已婚女性在生活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

婚後,他們喜歡的是丈夫可以一輩子愛自己,家人可以幸福地生活一輩子。

單身女性,她們有各種各樣的選擇

各種各樣的生活條件,不必死板,怎麼幸福怎麼來,也不需要每次出去玩都想着自己的家人。

享受獨自生活的女性

隨着生活環境的變化,很多人喜歡“獨自生活”,他們感到孤獨,因爲他們會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放鬆,如果沒有顧忌周圍的人的想法,他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置於空虛的狀態。

事實上女人不一定非得結婚才能幸福,結婚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你確定你想在生活中過上好日子,我相信你每一天是美好和令人羨慕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