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

本文已影響1.01W人 

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面對不易解決的問題,孩子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要學會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

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1

一、要爲溝通做熱身。

有一對母子在我面前示範了他們平常的溝通狀態。

18歲的兒子放學剛進家門,媽媽立馬就問:“爲什麼昨天沒告訴我你去網吧了?”

結果孩子拎着書包,掉頭就走。

媽媽的確很有誠意跟孩子溝通,然而這個方法卻很難見效。見面就質問孩子,他的自我防禦機制就會立即啓動,接下來無論父母再說什麼,聽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惡意的批評。

因此,家長們和孩子說話,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見面認識一樣,先要寒暄,得有談話預熱的動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賴的談話氛圍之後,再開始主題溝通。

一起來看看,溝通熱身的步驟有哪幾步:

用愉快的語調和孩子打招呼;察言觀色,確定孩子有心情及時間說話;問孩子現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徵求他的同意;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爸媽一開口,通常說的都是:“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啊?”,“學習得好不好啊?”,“能不能減少上網打遊戲的時間啊?”說來說去,這些話題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媽感興趣的事。

孩子懶得開口迴應的原因是,他根本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既然不感興趣,那他幹嘛要接話呢?

我曾經碰到過一個媽媽,在多次和孩子面對面溝通無效之後,從開始的多加責罵,轉變爲後來的自怨自艾,感覺十分挫敗。終於,她想通了,決定改變戰略。她開始積極接近孩子的內心,學習上網,並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歡的明星之最新活動消息,然後用msn發給孩子。不難想象孩子收到的時候有多驚訝!而這個友善的舉動,也讓孩子理解,父母親真的很關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和內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爲親密的親子溝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誠地傾聽孩子心聲。

對青春期內心動盪不安的孩子來說,父母親不帶價值判斷的傾聽,是讓他們建立溝通意願及信任的重要基礎。

例如,如果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了”。你會如何迴應?

“你怎麼可以這麼懶!”,“你怎麼可以不負責任!”,這些都是帶價值判斷的反應。孩子受到批評,對與父母溝通的意願就大打折扣。

不帶評價的傾聽做法,則會營造安全的談話氛圍,讓孩子願意敞開心胸。

“你的意思是說,你最近對上學不太感興趣了,是嗎?”

然後再問他:“爲什麼呢?你能告訴我原因嗎?”

讓孩子繼續把他心裏面的話告訴你。

如果父母能這麼說,孩子就會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擾,爸媽在任何時候都會抱着支持的態度聽他說話。當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着這樣的態度,他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謝謝孩子願意分享。

跟父母親分享,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見得是個自在的習慣,如果他善意地迴應了父母的溝通邀約,老爸老媽應該謝謝他的努力。不妨這麼說:

“寶貝,謝謝你告訴我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

對孩子的溝通努力表達謝意,一方面表達出了對他的尊重(他當然有權決定心事要和誰說),同時也會鼓勵他下次再度與父母交流。

學會了以上的方式來跟孩子互動,就能比較有效地打破親子溝通的僵局,讓孩子能夠輕鬆地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

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2

家暴孩子的家長總覺得孩子愛頂嘴、不受管教,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自己因爲生活的壓力感到煩燥和壓抑,而孩子的“作對”便成了一根導火線,打罵孩子成了大人發泄情緒的突破口。

心理諮詢師李雪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她的一個朋友非常漂亮、優秀,但總是對愛情和婚姻沒什麼信心,總是擔心自己會被拋棄。

原來從她兩三歲起,爸爸就經常會因爲各種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捱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實並不是她本身。

她的媽媽體弱多病,心臟脆弱,所以家裏人都處處讓着她,但偏偏媽媽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戀愛,只要她反抗,父親就認爲她是“害”媽媽生病的“幫兇”。“我們家本來很好,出問題都是因爲你”這是她爸爸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總之爸爸那樣說了,我就覺得是自己做錯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過錯,卻要爲父母的各種負面情緒來買單。

前些天,我無意間問起我媽,爲什麼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她老打我的事。媽媽皺緊眉頭直言不諱:“你都不知道,那個時候你每天早上總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給鬧一通,我心裏當然很煩,然後去廠裏上班總是一天的不順利,你每鬧一天我就不順利一天,你說你該不該打?”說完不自主地笑了起來,我卻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爲她所謂的“工作不順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禍害”,而連着被打的那段記憶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即使現在已身爲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會不自主的打個顫慄。

父母的壓力,孩子一時還無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對他心理上造成的傷害,父母也未必會真正懂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把小時候經常捱打的經歷,總結爲“一生的陰影,一生的痛”。

她說,小時候自有記憶起,只要犯錯就會捱罵,錯誤積攢得多了就會捱打。打完罵完後媽媽會說:“你爲什麼就不能乖乖地聽話呢?你聽話不就不用捱打了嗎?”

每當這個時候,她就很痛苦,並開始在心裏反覆問自己:我真的那麼差勁嗎?我和你們在一起很開心,可是你們卻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錯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你們!

她從來不曾和別人提起,只能抱着這些疑問,一遍又一遍地傷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來想到了這些她還會哭。

雖然時過境遷,可是傷害已經根生蒂固,她到了適婚年齡,即不想結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專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過程中所受的`衝擊和刺激,會延續數年,嚴重者會性格扭曲,還會影響他今後對家庭的觀念。

有網友說:“小時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長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來了。”

很多父母,當孩子長大後提起被他們打的事情時,他們會驚訝地說“你還真打算記這芝麻大的事兒一輩子?”

但我想說,爸爸媽媽,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關乎到我曾經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拋棄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愛的爸爸或媽媽也只是在邊上袖手旁觀,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絕望。

捱打之後,父母也許會很快忘記,但是我卻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說服自己,爸媽還是愛我的。

我們有了孩子以後,都想做個英明的父母,想讓孩子不走歪路,想讓孩子不受自己的火爆脾氣影響。

如果你是因爲外在的壓力導致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和孩子坦白,告訴他們你心情不好的原因,你會發現,孩子遠遠比你想像中的要懂事,最重要的是,他們仍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表姐曾有一次談起自己處理對兒子的情緒,令我對她刮目相看。她是公司裏的骨幹,薪資不少,但隨之壓力也不斷,回到家跟易燃的乾柴一樣,一點火星子就可以發起火來。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兒子在家只看電視不做作業,她只覺得血一下子就往腦袋上衝,剛上前去說了句“你怎麼回事?”兒子已本能反應挺直了背。

那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兒子的驚恐與不安,她忽然深呼吸幾口,坐在兒子面前,對他說:“對不起,媽媽今天在公司裏工作不太順利,壓力有點大,心情不太好。你電視看完記得做作業。”然後轉身進了房間。

沒過一會兒,她兒子端了杯水進來:“媽媽,我去做作業了,你喝口水吧。”

那一刻,她多麼慶幸自己的理智。

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要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就足夠讓他明辯對錯。

父母打、罵孩子,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從而懷疑自己、懼怕生活,然後他們會用更加惡劣的舉動,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對此父母不理解,又是一頓打罵對待。這樣的惡性循環,摧毀着父子母女的親情。

我常常聽到周遭有人對孩子說“我拼了命把你生出來,你就這樣嗎?”

可是,父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選擇。他們無法選擇出生,父母可以選擇如何對待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爲泄憤的出口。

孩子的可貴之處在於,明明父母虐他們千百遍,他們出於求生的本能和對父母的感情,依然會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可孩子也是脆弱的,一頓刻骨銘心的打罵,一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即使到了他而立之年,回想起來,傷口仍舊血跡斑斑,不是因爲他們心眼小,只是當時受傷太深,因爲對方是父母,所以傷口才覺得格外生疼。

長大至今,我們或許已經忘了父母給我們餵飯、穿衣的溫暖舉動,卻對父母的暴力打罵記憶猶新,不可能忘記。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無憂無慮,擁有一個沒有傷害的童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