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本文已影響2.82W人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小我們都會接受一個良好高等的教育環境,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需要做好我們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聽從父母的話,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一起來看看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1

支持孩子的熱愛與興趣

趙心童的父母曾在一期節目中提到,自從7歲那年第一次接觸斯諾克,趙心童就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

後來父母還發現他對斯諾克很有天賦,於是願意創造一切的條件幫助他,爲他買來桌球檯,把家裏的大房間改造成桌球房,還專門聘請了教練親自教他。

父母原本的初衷,只是讓他發展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興趣中找到自己的天賦可以說是意外收穫。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是帶着欣賞的眼光去發現,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打着爲孩子好的名號,對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打壓與干涉。

有遠見的父母,則是無條件地支持孩子的愛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獲取自己的人生價值。

出生於廣西桂林的90後小夥子秦坤,從小癡迷摺紙,比現在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還厲害。

秦坤的爸爸比較開明,看到兒子心靈手巧,不但不反對他摺紙,還親自購買材料,讓他充分發展這個特長。

後來秦坤終於憑着摺紙闖出一番事業,還走上了清華大學講臺,給清華學霸們做講座。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

趙心童的父母還提到,在初二那年曾問過趙心童,“讀完大學回來選什麼職業”。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打球。”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自此以後,趙心童的父母就很尊重兒子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一直得不到親戚朋友的認可,但趙心童的父母從沒動搖,一直當孩子的支持者。

周國平曾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的決定,纔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

捨得讓孩子吃苦

趙心童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爸爸是深圳一家醫院的`院長,媽媽是護士。

但爲了獲得精湛的球技,趙心童也是吃了很多苦。

父母回憶在剛開始學球時,趙心童每天要早早出門去練習,下午六七點回來,一天有七八個小時的練球時間。

而且爲了打球,年少的趙心童只能獨身一人,漂洋過海到英國訓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趙心童的父母雖然心疼,但還是狠下心讓孩子吃苦。

聽說過一個苦難守恆定律:

“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捨得讓孩子吃苦。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2

不被認可的孩子內心實苦

想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裏面鼴鼠和和河鼠。

河鼠覺得鼴鼠的生活環境了無生趣,硬生生地將鼴鼠帶到了自己的地盤與它一起生活。

生活中河鼠更是爲鼴鼠掃平一切困難,兔子因爲河鼠的原因免去了鼴鼠的過路費,和鼴鼠一起划船的時候一邊叨叨着鼴鼠不行的經歷,一邊在船上顧全着鼴鼠的安全。

河鼠的善意卻讓鼴鼠焦躁不安,對河鼠喋喋不休的善意提醒,他非但不是感激,而是想破口大罵,還想迫不及待地離開河鼠。

殊不知:鼴鼠擅於掘土,河鼠傍水而棲。是大自然發展的內在規律,如果觸碰了它,吃虧的.一定是我們。

鼴鼠的心理應該與不被父親認可的王也的心理相似,然而王也還是保持着自己對父親的尊重,表達着自己的想法,堅定的走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只是孤獨的讓人心疼。

|用錯力的家長兩敗俱傷

《小孩不笨》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不同影響。其中國斌的父親是廣告公司的策劃,媽媽是文員。媽媽很看重成績,因爲媽媽知道自己在社會上打拼了這麼久,雖然文憑只是一張紙,但是沒有就是沒有,錯過了就不會再有。好的工作單位就是看那一張紙,才願意給你開門,否則你連門口都到不了。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第2張
  

國斌的成績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媽媽的心頭,可是媽媽每次給國斌輔導數學的時候,都不能耐着性子講,到最後總是直接告訴國斌答案。

國斌在畫畫方面拿到了國家級獎項,媽媽卻掃興地說“你爲什麼不能拿一個更有用的獎,拿這種獎有什麼意思。”

後來國斌壓力太大,正要跳樓的時候,被路過的警察救了下來。

媽媽也因爲國斌的成績不好,常年情緒不好,患了血癌。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着慈悲心腸爲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發動孩子內驅

其實每個爲子女操碎心的父母,有時候都會覺得身心俱疲,想擁有能自主學習讓自己少操心的孩子,但是他們對孩子的做法,卻時時刻刻在削弱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美國有一個教育家叫西摩爾·帕普特,他也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先驅,他曾經把人和知識的關係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一個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學習是通過不斷地觸摸、玩和嘗一嘗來學習的,這種學習方式就是自發式學習。

而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孩子吃手,孩子玩泥巴,踩水也會被阻止。

第二個階段的學習是孩子看到感官之外的世界之後,比如看見猴子,他會問猴子爲什麼有尾巴,他沒辦法探索,只能從經驗學習轉爲符號學習,從自主學習轉變爲依賴他人或者工具的學習。

孩子一旦依賴,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減弱,父母要做的不是成爲孩子的柺杖,而是引導孩子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新知,去成長。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3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教育孩子,是一門活到老學到老的學問。父母應該放開手,讓孩子實現自己的想法,只需要給他的大方向提出建議和意見即可。

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複製粘貼,總是告誡孩子要聽話。而聽話的含義,就是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思維行事,這在無形中就把孩子的思維給制約了。

父母不要替孩子成長

男孩好動,就讓他盡情地釋放吧,“粗線條”的男孩更樂天,他們不拘泥於學習、生活中的條條框框,甚至會在青春期叛逆得讓家長頭疼。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 第3張
  

但只要你學會掌握孩子的心理,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漸漸地就會發現:原來親子關係融入後,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

大大咧咧的男孩,經常記不住事,同時他們忘記悲傷也很快。這樣的'男孩更容易獲得快樂,不會被煩惱和挫折困擾太久,更不會走進死衚衕,也不會走極端。男孩需要父母耗費更多的心力和耐心。

如果家長束縛孩子的想法,只讓他聽話,他沒有辦法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不知道什麼是對錯,時間長了,就抑鬱了。

有些家長認爲,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可以忽略。

如果一個孩子,事事都“聽話”。這個“乖孩子”很可能活成一場悲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