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

本文已影響1.96W人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我們在重陽節這天有許多的習俗,近年來重陽節又被定爲我國的老人節,在這一天我們都該敬愛老人。下面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的相關信息。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1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

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近些年又被許多地方定爲“老人節”、“敬老節”。我國古代以九爲陽數,又是數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兩陽相重,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被選爲節日,名爲重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太傅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認爲,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出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這樣可免除災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歷來衆說紛紜。據吳均《續齊諧記》稱,東漢年間,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二九相逢的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你的家鄉汝南,要想消災避難,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全家人都要身背紅布袋,內裝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師傅的話一一去辦,一家人在高山上過了一天,黃昏下山回到家裏一看,家中養的雞、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訴師傅後,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難了。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2

節日發展演變: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爲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 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爲“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 第2張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012年12月28日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爲老年節。

重陽節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呂氏春秋或者是季秋紀都是有記載這個節日。這個節日無論是唐或者是明又或者是清代都是非常的盛行的,現在每年的九月九除了是重陽節,同時也是老年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爲老年節。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3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爲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曆 第3張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爲依據的。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衆生活中成爲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着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