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故事(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3.06W人 

傳統美德故事1

【張桓詈盜】

傳統美德故事(通用15篇)

張桓被獲。擁見渠魁。抗論逆順。百折不回。

【原文】

元張桓、字彥成。汝寧盜起。襲獲桓。羅拜請爲帥。勿聽。擁至渠魁前。桓趨據榻坐。與抗論逆順。其徒摔桓起跪。桓詈叱厲聲。且屢唾賊。賊不忍殺。謂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桓曰。吾豈肯聽汝誘脅而折腰哉。遂被殺。

順逆之分。即義與不義之別也。山賊久知桓名。特襲獲。因拜請爲帥。豈不可乘機利導。使入於義乎。乃避不義之嫌。竟與其渠魁抗論逆順。賊欲得其一揖。而寧死不可。賊稱張御史真鐵漢。不亦宜乎。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一個姓張名叫桓的人。表字就叫彥成。汝寧地方發生了強盜。這班強盜們、乘張桓沒有防備的當兒、把他捉了去。大家團團的圍拜着。要請他做元帥。張桓不肯答應。強盜們又把他蜂擁到強盜頭兒的面前。張桓就走過去。在一隻榻子上坐下了。和強盜的頭兒辯論着順逆的大道理。強盜頭兒的手下人。把張桓拉下去跪了。張桓大聲地罵着。並且屢次用口涎去唾那強盜。這時候、強盜們還不忍殺他。就對他說。你只要行一個長揖的禮。也就饒你的死。張桓說道。我那裏肯聽你的誘惑和壓迫。來向你行禮呢。於是就被強盜們殺死了。

傳統美德故事2

嚴慈有方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務必報告大中公而後行。她從不打奴僕,若見子弟對僕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僕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必須要其改過才罷休。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於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訓於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樣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僕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後怎樣得了呀!”孩子要是與人爭執、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後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後,成爲宋代大儒。

傳統美德故事3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爲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傳統美德故事4

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要傳承這些美德,並將其發揚光大。

我很慶幸自己能結識這本書,它蘊含着許多的中華美德,以及最具有說服力的名人小故事。在當今社會中有許多的中國人還牢記着中華美德,所以至今還發生着許多感人的故事。現在有的小學生對此很重視,但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裏。今天我就要針對這兩種情況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書的第一講裏明確指出要做個尊老愛幼的人,我們且不說尊老,來說說愛幼。“愛幼”顧名思義是愛護幼小的意思。我們身邊有許多小朋友,可我們有沒有愛護他們呢?我親眼瞧見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事。

一個煙雨濛濛的下午,我們放學回家。因爲這場突如其來的降雨使得大多數同學沒帶傘。一路上到處都是抱怨聲,我暗自高興,因爲我帶傘了。不一會兒一朵朵傘花綻放了出來,同學們都鑽進了別人的傘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我站在那兒等我的同學,飄飄灑灑的雨絲掀起了鋪天蓋地的珠簾,透過這細紗般的珠簾,我隱隱約約看見一個二年級的小同學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長,我靠近了一點,雨水順着他那圓圓的小臉蛋淌了下來。雨驟然間下大了,正當我跑着想去幫他時,忽然一聲稚嫩童音傳過來:“哎呀,某某某,你怎麼淋溼了!”我停住了腳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傘奔了過來,濺起的泥水弄髒了她的褲子她也全然不顧。“爸爸還沒來麼?喏,這把傘給你先打着吧!”她把傘送給小男孩後,轉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轉身的一剎那,我看見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沖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後悔當時沒有一個箭步衝上前去。這短短的兩句話,令我驚訝萬分,她才二年級呀,還是一個被人愛護的小女孩兒,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時只有在書上看得到,未曾想過竟真有此事,真是難得。

看見這件事情,我的心裏真像是有千言萬語,如果說世界上作惡的人能真正懂得中華美德里所講的尊老愛幼,能想到做壞事給別人帶來的後果,我想世界上的惡人也不會增加了。反過來,會發生更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不是嗎?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爲任之本與!”希望這句話能讓每一個人牢記於心,纔可以做到揚孝悌美德,做尊老愛幼的人!

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爲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着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爲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爲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他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即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啓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愉,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故事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了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學家匡衡壁借光,遠代大畫家王冕癡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的果實。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力徑,我們只有艱辛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峯!

傳統美德故事5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 岳母刺字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着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爲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傳統美德故事6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爲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傳統美德故事7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一致,衆志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林則徐禁菸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負責禁菸。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菸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全部銷燬。林則徐爲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第一頁。

傳統美德故事8

詩曰:陳昉眷屬,七百餘口,上下相親,孚②及百狗。

宋朝陳昉有一個備受矚目的家庭,那就是以純樸厚道的家風,代代承傳的陳氏家族。陳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他們的祖先陳崇德高望重,爲家族制定了嚴格的家規,希望子孫後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傳,從而使純樸厚道的家風能夠綿綿遠遠地傳承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陳昉主持家務的時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陳昉爲人溫和厚重,以身作則,勤勤勉勉,使得陳氏家族枝繁葉茂,代有賢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順的景象。

家族人數如此衆多,他們的生計如何維持呢?原來,陳家的子弟都克勤克儉,維持着非常儉約樸實的生活習慣,一切的事務,都儘可能自己動手來完成,從來都不委用僕役或者婢女。“習勞知感恩”,孩子們從小沿襲純厚儉樸的家風,瞭解物力維艱的道理,知道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他們一生都能夠刻苦耐勞,知足常樂。

陳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別建造的廳堂,非常寬闊,能夠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飯的時候,大家都穿着整齊,扶老攜幼地來到廳堂中。彼此見了面,感到分外地親切,都互相地問長問短,問寒問暖。他們按照年齡、尊卑的先後,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個區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謂長幼有序,條理井然。

全家上下,只要還有一位未到,大家都一定會靜靜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齊了,纔開始用餐。吃飯之時,廳堂悄無聲息,一片寧靜肅穆。等到都吃完了飯,大家纔開始熱火朝天地聊了起來,有的談天說地,侃侃而談,有的文質彬彬地寒暄問候,互問短長。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時光,是其樂融融最感親情溫馨的交融時刻。許多家族性的問題,也常於此時及時溝通解決,避免了各自爲政的誤會與猜疑。

陳昉的家中,養了一百多條大大小小的狗,它們的性情都特別溫順。更有意思的是,這羣家教嚴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個大槽裏用食。主人們爲家狗做了最好的示範,所以它們各個都從善如流,溫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飯的時候,它們也牽家帶口地來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搖着尾巴,以示問候。

幾條年長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裏,原來是在清點數目。只見它們左看看,右看看,發現了阿平家的大狗還沒有來。於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那裏憨態可掬地等待着它的到來。不一會兒,有的狗開始悠悠閒閒地來回踱步,有的狗示以問候地搖搖尾巴,調皮的小狗乾脆一把摟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滾了起來。大家左等右等,終於看到一隻強壯的大狗,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原來,今天主人爲它洗了個澡,還理了理身上的毛,這才耽擱了用餐的時間。大狗非常抱歉地搖着尾巴,向大家低頭懺悔,於是,一百多條狗就開開心心地開始了它們的午餐。

陳家主人們那上下同心、喜氣盈人的祥和氣氛,連狗都普受薰陶,從而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鄉里的人見到這種情形,深受感動。想想看,連狗都能夠互敬互愛,如果人父子兄弟之間不能和諧共處,那將何以爲人呢?所以鄉里之人都紛紛起而效法,懺悔改過,使得那一帶的風俗日漸純樸厚道。

郡守張齊賢將陳昉一家的事蹟,向朝廷作了稟報。朝廷有感於他們人與人之間的互敬之誠,所以就免了他們的徭役,而且禮遇有加。希望這個家族的典範,不但影響全鄉,而且能感化全國。

陳昉一家七百多口人,能夠如此敦睦和合地生活在一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相比之下現代社會,真的很難見到數代同堂的景象了。甚至夫妻兩個人都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孩子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長呢?

現在常有許多父母、家長向老師抱怨孩子們的逆反情形。一次一位家長哭訴說:“孩子真的很難教,想不到年紀這麼小就這麼叛逆,對於父母的教導他不但不聽,不但不能接受,還經常惡言相向。這到底是爲什麼?”

老師就反問她:“請問你們夫妻倆會不會吵架?假使會,是隻有‘文場’,還是也有‘武場’?”文場就是隻有動口,武場就是出手。這個媽媽很難爲情,很慚愧地說道:“很抱歉,過去孩子在更小的時候,我們夫妻倆經常在孩子面前,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

這個時候老師就跟她講:“這樣我就沒有辦法幫助你教導小孩,因爲小孩在年齡還很小的時候,你已經教他知道了,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人與人之間可以動不動就大打出手,可以動不動就吵架。因爲你不能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所以他現在稍微大一點,他有情緒,他不能與你好好相處,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彼此不能和睦,彼此不能相敬如賓。”因此要維繫一家的和睦,人人都應該要懂得相處之道。

“陳昉百犬”的故事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大家庭中和煦溫馨的一面。它讓我們瞭解到,和氣就是家庭最溫暖的陽光,它能夠使一個家庭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充滿希望。美滿的家庭,更是國家未來棟樑成長的溫牀。一個美好的家庭氣氛的構成,正取決於家裏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關懷,互相禮讓。您是否願意爲朝夕共處的家人,獻上您燦爛的微笑與溫暖的關懷呢?

傳統美德故事9

美德故事,在我們身旁常常發生,在我們不留意的時候,它們可能會偷偷溜走,消失在衆目睽睽之下。可留心的人會發現它們,在草叢中;在樹木下,找着它們存在的印記。

我是一個喜歡出遊的人,還喜歡尋找“美德”這個夢幻般的精靈。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苦苦追尋下,我找着了。

這天,天氣炎熱,我走在院子裏的一條平坦的小路上,四處綠樹成蔭,環境優美,使人豁然有一種好的心情。正在我欣賞這美景,呼吸這清新空氣時,一位老爺爺從後面閃現在我眼前,我開始被嚇了一跳,可後來就沒什麼了,只是心中充滿疑惑。我還沒走出這個老爺爺帶給我的驚嚇與恐懼,另一個人埋着頭,急匆匆徑直朝我衝來。不過,我命好,躲過這一劫,可前面的爺爺就倒黴了,那個人和爺爺正好撞在一起,撞得天昏地暗,頭昏眼花。兩個人都躺在地上,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使勁揉自己眼睛,希望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那個爺爺平安無事。正在我祈禱的時候,那個人晃晃悠悠地站起來了。這一細看,我纔看明白,那個人是位叔叔。他抖抖眼鏡,眯着眼,搖頭擺腦地說:“對不起,小弟弟,撞到你了。”我擺擺手說:“不是我,你看。”說着,指了指地上的爺爺,叔叔的牙都快碰着我的頭了,支支吾吾地說:“老爺子,你沒事吧?”半晌,爺爺才站起,抖出一句話,讓我倍受感動。他說:“沒事,你注意點,別再撞着其他人了。”原來,那位爺爺是“傳統美德”宣傳人。他向我們細細地講着,手還時不時的摸摸後腦勺。我知道,那是摔痛了,雖說不是我撞他,可心裏還是不是滋味,像打翻了醋瓶,心裏酸酸的。

這件事過後,我明白了美德是靠大家去維持的,只有這樣,美德才會更多。而我也發誓:一定要做一位“傳統美德”宣傳人!讓更多人來了解“傳統美德”,讓世界更美麗;讓生活更美好!

傳統美德故事10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傳統美德。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傳統美德的故事吧。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應該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幾千年了。 “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着這個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仁義禮智信”稱之爲“五常”,(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現在有必要學習發揚廣大。

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忠的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保持肅穆恭敬的態度。後來,引申爲人要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爲“忠君愛國”,正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方面,抗金名將岳飛被認爲是“忠”的典範。現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爲愛國,這是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忠於職守,就是忠於你的單位、忠於你從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當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鐘,不能佔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鄧小平說的有些人那樣,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融爲一體,兒子繼承老子,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稱之爲“孝”者。“百善孝爲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強調孝道,並且有絕對化的思想,如“父命難違”、“父叫子亡子必亡”等,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維繫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基本紐帶,如果子孫不孝,這個家庭就將亂套,這個國家就將亂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尤其是對待父母,關鍵是要真心愛敬,缺乏愛敬,不贍養父母,就跟養個豬養個狗沒有什麼區別了。孝道的另一引申義,就是要尊老敬賢,一個社會只有這樣,老者有所養,賢者有所尊,這個社會就文明進步。一個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時,卻不能矇混一世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爲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爲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爲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達到和諧的最佳狀態,《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一定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現在衆生平等的狀態,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於一種平等的理念,那麼善良將成爲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爲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爲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爲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於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於與醜惡勢力做鬥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爲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爲我們來說,就是積極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裏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須報告大中公而後行。她從不打奴僕,若見子弟對僕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僕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過才罷休。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於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訓於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麼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僕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後怎麼得了呀!”孩子要是與人爭執、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後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後,成爲宋代大儒。

傳統美德故事11

暑假裏我讀完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我覺得其中《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對我的啓發教育特別深。

這個故事介紹了孔子的好學精神:孔子60歲了,還要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學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天。明明已經熟練了,可還是不肯換新曲子。這是爲什麼呢?原來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練熟,而且還要通過曲子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的老師。

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慚愧。有一次,在家裏做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難題,怎麼也想不出該怎麼做。這時,我想幹脆明天早上到學校看其他同學是怎麼寫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嗎?第二天晚上作業發下來,我得了優秀。老師還表揚了我。可是,現在翻開作業本一看,好像優秀上多了個黑點,今天讀了孔子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事,對待學習要認真,碰到困難要虛心向老師請教。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學、好學、不弄虛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傳統美德故事12

我是家裏的'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對我百依百順,一家人總是圍着我轉,漸漸的,我的身上有了驕嬌二氣,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只考慮對自己好不好,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管別人的感受。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本書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就是自私!

這本書告訴我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無私地關愛與照顧我們,使我們健康成長,對此,我們要感恩;朋友帶給我們真摯的友情,給了我們無私的幫助與鼓勵,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與快樂,對此,我們要感恩;挫折磨練了我們的毅志,使我們更加堅強地迎接生活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也想到了我的老師。她總在我迷惘時,指引我方向,她的一個笑容,一次誇獎,總是給我前進的動力。在我生病時,她總細心地照顧我,並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長。在我犯錯時,她總是既嚴厲而又耐心地教導我,使我及時改正缺點,做一個優秀的學生。我曾經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學生高考前,他在英語課上看武俠小說,老師很生氣,便對他說:“你真是沒出息,不僅糟蹋爹孃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他簡直要氣炸了,“噌”的跳起來,指着老師說:“你不要瞧不起人,我一定會考上大學的!”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名校錄取。四年後,他回到自己的母校,得知那位老師患了骨癌。他懷着複雜的心情去看老師。老師對他說:“有的學生,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是用鋒利的刀子去做他們心靈的手術。很多時候,別人的歧視能使我們激發出心底最堅強的力量。”他這才真正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淚流滿面。兩個月後,老師離開了人世。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生命因愛而美麗,愛因感恩而昇華。”我以後要努力學習,報答他們的愛,報答給予我愛的所有人。

傳統美德故事13

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爲一種具體的行爲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禮貌舉止,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着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爲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着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就應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能夠做我的老師啊!”

傳統美德故事14

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縣令時,當時奸相嚴嵩正得勢,氣焰非常囂張。海瑞的頂頭上司是閩浙總督胡宗憲,此人是嚴嵩的得意門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胡宗憲有個無惡不作的兒子,倚仗父勢,到處非作胡爲。一天,胡宗憲的兒子帶着一幫浪蕩公子竄到淳安閒逛,並派人叫海瑞安排食宿。胡公子的惡名海瑞早有所聞。他想了一下,關照專管接待的驛站官員說:“他們不是奉公而來,照規矩可以不接待。不過他們既然來了,就讓他們住下,一日三頓便餐即可。若他們胡作非爲,及時報我。”胡公子一夥在淳安住了一天,便傳來消息,說這幫人搶掠東西,調戲婦女,鬧得城裏雞犬不寧。海瑞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生了一計。晚上,胡公子等人吃飯時,桌上只擺了三菜一湯,而且無酒。胡公子便破口大罵。驛站公差辯解了幾句,胡公子不由分說便命隨從將他捆綁起來,吊打一頓。

海瑞大怒,命衙役將胡公子一幫人捆到公堂受審。胡公子一見海瑞,不肯下跪,高叫:“我是胡總督的兒子,要讓我父知曉,輕則革職,重則性命難保!”海瑞哈哈大笑說:“總督大人我是知道的,他可是朝中嚴太師多次誇獎過的廉潔奉公之人。”“知道就好,趕快鬆綁,給我賠罪!”胡公子趾高氣揚地說。

海瑞忽地沉下臉道:“胡大人是大清官,你是他公子,怎會如此胡作非爲?你哪一點像胡大人家的人!你是誰家的惡少,竟敢冒充胡大人的公子,敗壞胡大人的名聲?”說罷讓衙役重打胡公子40大板。

胡公子的一個家奴忙跪下說:“大人息怒,我們出遊有老爺的親筆信,可不是冒充的。”海瑞狠拍了一下驚堂木:“大膽小賊,竟敢僞造胡大人信件,再打40大板。”胡公子一夥人,嚇得魂不附體,連連磕頭求饒。海瑞立即給總督府寫了公文,說有一起冒充胡大人親屬的案件,要求嚴辦,接着派人押着犯人連夜趕往總督府。人押走,縣吏們很爲海瑞擔心,因爲他們都知道,胡公子確實是總督的兒子,海瑞說:“正因爲是真的,我才說他是假的,不以真當假,豈可打他40大板?”衆人恍然大悟。胡宗憲看了海瑞呈上的公文,又看看被打得遍身麟傷的心愛的兒子,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傳統美德故事15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悟很深,從那些感人的故事情節裏,反映出了一個個真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深思。

我最喜歡看的是《曾子殺豬》這個故事。故事主要講的是: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爲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着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爲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的,爲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