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本文已影響1.72W人 

轉貼的原作題記:我的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一生行善,寬厚溫良,仁愛懷慈,節儉樸素,德高望重,聞名鄉里。信佛之人,講究心存愛心,與人爲善,廣結善緣。小時候經常聽祖母講二十四孝的故事,教育我們從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爲人正直,一身正氣。從那時起這些古代孝廉的故事就深深紮根在年少的我心中,隨着歲月的流逝,年少時那些故事已經漸漸淡忘,但祖母的音容笑貌宛然仍在眼前。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今天坐公交車時偶然看見車廂裏的24孝故事宣傳畫,就從網上搜集整理了下來,24孝的故事以前聽過,但總不完整,今天把它整理出來在博客裏寫下來,希望古人的孝舉能夠感動今天的我們,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在我們看這些故事的同時,能夠有所反思,在閒暇之餘對父母能夠盡一份爲人子女的孝道。

一、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二、扼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裏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爲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適值嚴冬,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痛哭。少頃,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四、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到家中有事,當即棄官返鄉。回到家中,知道父親已重病兩日,經醫診治,療效甚微。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擔憂,夜裏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親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五、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天長(今安徽天長縣)人,字康叔。七歲那年,他的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寫經文,行四方尋找生母,終於得到線索。於是決心棄官到陝西去尋找生母。他告別家人,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走到陝州(今河南陝縣),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蘇軾和王安石曾經用詩歌讚美朱壽昌的孝心。

六、滌親溺器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詩人,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又是著名書法家,爲“宋四家”之一。官至著作佐郎。他十分孝順,雖然身居高官,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爲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七、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今屬湖北)人,字文疆。他九歲失去母親,事奉父親非常孝順。夏天暑熱,他給父親扇涼枕蓆;冬天寒冷,他用身體溫暖父親的被子。江夏太守劉護聽說了他的孝行,特地旌表他。黃香少年時就博通經典,能寫文章,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當時魏郡遭受水災,黃香拿出自己的俸祿和所得的賞賜賑濟貧民.他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文章。

八、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字仲君。他少年喪父,侍奉母親十分孝順。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趕上饑荒,柴米昂貴,不足以供養母親,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飢。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厲聲問道:“爲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簍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注>椹通“葚”,桑樹的果實。赤眉軍新莽末年農民起義軍,因用赤色染眉做標識,故稱。

九、涌泉躍鯉

姜詩,東漢明帝時廣漢(今屬四川)人,娶龐氏爲妻.夫妻十分孝順,龐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謹。婆婆喜歡喝長江水,雖然長江離他家有六七裏遠,龐氏也常去取水回來給婆婆喝。婆婆又愛吃魚,姜詩夫婦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就請來鄰居老母一起吃。有一次,因爲風大,龐氏取水回來晚了,姜詩懷疑她怠慢婆婆,訓斥一頓,把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舍家,晝夜辛勤紡紗織布,把積蓄起來的錢託鄰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時間一長,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的事。讓姜詩把龐氏請回來。龐氏回家這天,院子裏忽然出現噴涌的泉水,口味和長江的水一樣,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龐氏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遠處去取了。

十、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隱居以教書爲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性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颳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着告訴道:“兒王裒在這裏陪着您,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那時還是崔家的少婦,十分孝順。每天梳頭盥洗後,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給婆婆吃。婆婆不再吃其它飯食,數年之久,仍然身體康健。一天,長孫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孫媳婦也象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象長孫夫人所說的'那樣,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臥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冬天,天寒地凍,冰凍三尺,王祥爲了能得到鯉魚,解開衣服,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繼母食後,果然病癒。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爲佳話。

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十三、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在今山東)甫麓。他十分孝順,盡揀美味供奉雙親;活到70歲,從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斕的綵衣,手持撥浪鼓,在雙親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戲耍,以討二老歡喜。有一天他給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看見大笑一場。楚王聽說他賢明,召他做官,他聞訊攜家人遷居江南,不知所終。老萊子屬道家,曾著書十五篇,言道家奧妙。

十四、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裏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無家可歸,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爲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爲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槐樹所在地改名孝感。有詩頌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十五、刻木事親

丁蘭,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相傳他是東漢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他年紀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沒有盡到供養父母的責任。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像他們活着一樣對待他們,凡事都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先敬雙親然後自己才食用;出門一定稟告,回家一定面見,一年到頭從不懈怠.時間久了,他的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針去刺木像的手指,沒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來。丁蘭回家看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十六、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字次翁。少年喪父,侍奉母親十分孝順。當時正趕上戰亂,江革揹着母親逃難,路上幾次遇到匪賊。有的匪賊要殺死他,江革哭着說:“老母年邁,沒有人奉養。”匪賊看他孝順,不忍殺他。戰亂平息後,鄉里人稱讚他爲“江巨孝”。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貧窮得沒有鞋穿,自己去做僱工供養母親,母親所需用品一樣不少。明帝(58—75)時被推舉爲孝廉,章帝(76—88)時被推舉爲賢良方正,任五宮中郎將。

十七、懷橘遺親

三國時,有一位孝子姓陸名績,字公紀。六歲的時候,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悄悄把兩個桔子揣到懷裏,告別跪拜的時候,桔子掉在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跪着說:“我母親一向很喜歡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親。”陸績年僅六歲就知道孝敬母親,袁術大爲讚美。有詩頌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桔實,遺母報深慈。

十八、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家裏原本富足。父親死後他把兩千萬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他對母親十分孝順,但家境逐漸貧寒起來。後來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郭巨想:如果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便和妻子商議說:“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怎麼能夠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奉母親。”妻子勉強答應了。郭巨讓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見一罈黃金,上有鐵製的證書,寫着:“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十九、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繼母和異母弟象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相傳他的繼母、異畝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繼母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繼母恭順,對弟弟慈愛。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讚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爲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贊曰: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牀不起。劉恆親自爲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牀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牀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爲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纔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爲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二十一、齧指痛心

曾參(約前505一前436),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裏窮,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怎麼辦好,看曾參還沒有回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於是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二十二、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爲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揹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三、蘆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着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裏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捨,便跪求父親說:“母在一兒單,母去三子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閤家歡樂。有詩讚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爲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有詩讚曰:親疾鹿乳醫,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