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習慣塑造不取決於先天遺傳例證

本文已影響4.37K人 

實驗介紹

兒童習慣塑造不取決於先天遺傳例證

一、實驗目的

研究在斯金納箱中,白鼠的操作性條件反應是如何形成的。

二、實驗過程

爲進行動物實驗,斯金納設計了符合其操作調節作用學習理論的儀器,即“斯金納箱”(Skinner box)。它是一隻大約0.3米見方的箱子,箱內設有一個槓桿裝置和一個食物盤,如果裏面的動物按壓槓桿,就會有食物落入盤中。斯金納把一隻飢餓的白鼠放入箱中,白鼠在飢餓的刺激下不停活動,產生一系列的行爲反應(R),其中偶然出現的按壓槓桿的行爲會爲它帶來少量食物(S),白鼠吃完食物後繼續活動。偶爾按壓槓桿得到食物的反應—刺激會繼續發生,這種在行爲之後出現的刺激對行爲本身是一種強化。白鼠在一次次獲得食物刺激的獎勵下,逐漸學會主動地反覆按壓槓桿來獲取食物。

三、實驗結論

白鼠在偶然的按壓槓桿行爲反應後得到了食物刺激,通過對這一偶然行爲的反覆刺激,它學會了通過按壓槓桿來取得食物的反應,即形成了操作性條件反應,按壓槓桿則變成了獲取食物的手段。

實驗應用

斯金納認爲,人的行爲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爲的習得與強化有關。在他看來,強化作用是塑造行爲的基礎。強化在行爲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爲不強化就會消退。他強調及時強化,強化不及時是不利於兒童行爲發展的。

斯金納將強化分爲連續強化和間歇強化。斯金納曾做了大量關於強化的實驗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結論是:強化的時間間隔越短,動物的反應就越快;相反,在延長強化間隔時間的情況下,反應的速度就變慢了。另外,強化也可以分爲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積極強化作用是指由於一種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個操作反應的概率的作用;消極強化作用是指由於一種刺激的排除增加了一個操作反應的概率的作用。

斯金納認爲,兒童的操作行爲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一個好的行爲由於不斷得到強化,變得越來越鞏固,這就叫“塑造”。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爲。兒童偶爾做出的動作得到了強化,這個動作後來出現的概率就會增大。行爲是逐漸塑造出來的,一個一個的行爲累積在一起,使兒童的發展越來越與期望的目標接近。按照斯金納的觀點,兒童就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獲得語言的:父母強化了孩子發音中有意義的部分,從而使孩子進一步發出這些音節,導致語言系統的最終掌握。

而一個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爲,也可以運用強化規範行爲、消退不良行爲來使之消退,這就叫“矯正”。斯金納的“得不到及時強化的行爲會消退”的觀點,使他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兒童新行爲的塑造,同時也對不良行爲的矯正具有指導意義。大量研究工作已在行爲矯正的領域中開展,這類矯正工作並不複雜。斯金納提倡以消退取代懲罰。例如,消退原理在兒童攻擊性和自傷性行爲的矯正和控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兒童在做某件事時是想引起同伴或成人的注意的。如果教師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爲不予理睬,家長對孩子的自傷性行爲假裝沒看見,直到他們認識到疼痛和傷害得不到任何報酬時,他們的這些不良行爲就會逐漸消退。所以在平日的撫養和教育中,家長和教師應該注意不去強化兒童的不良行爲。

斯金納不僅在理論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他還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開發了獨創的教學機器和教學程序。在實際的學校教學中,教師利用操作性條件作用時,常常存在困難:行爲塑造常常使教師失去耐心,尤其是對不良行爲的矯正;在一個班級裏,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兒童;教師水平不夠高的事實也很普遍。針對這些實際的問題,斯金納經過長期思考和研究,設計了最早的輔助教學機器,用來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實際上,機器本身遠沒有機器中包含的程序材料重要,程序教學有一系列的原則,如小步子呈現信息,及時知道結果,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等。這些原則所要求的教學進程中的耐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及時反饋的速度,幾乎是一般教師所不能及的,而輔助教學機器能達到。儘管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妨礙作用,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考慮較少,但是斯金納的這項工作還是對美國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述,對成長的人的本性的認識是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之一,雖然斯金納的實驗和理論是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爲重心的,但從其理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兒童心理髮展的主動與被動問題上,斯金納認爲兒童心理和行爲的發展是被動的,心理和行爲的發生發展完全取決於是否得到外界的強化,被強化的心理和行爲就得以保留,沒有得到強化的心理和行爲則自動消退。在這個不斷強化或不強化的過程中,兒童的心理和行爲得以成熟,兒童沒有發揮主動性的機會。

總之,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爲發展觀在兒童行爲的塑造、矯正和教學實踐中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們對行爲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刻。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他的觀點仍然具有機械主義的色彩,他將兒童心理的發展視爲一個完全被動的過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