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

本文已影響2.61W人 

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我們知道,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而職業能力是與職業直接關聯的能力,不應該包含職業要求之外的能力。下面是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內容!

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1

從外延的角度來看,有不少學者提出,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筆者認爲,職業能力是與職業直接關聯的能力,不應該包含職業要求之外的能力。

一般來說,作爲社會的人都需要以職業作爲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人的社會化過程本身就是以職業作爲載體的。

但是人的社會活動的內容遠不止職業活動,相應的社會能力的外延遠遠大於職業能力的外延。換言之,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種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只會涉及社會能力的一部分。

從內涵的角度來看,比較多的學者認爲職業能力是一種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等的綜合體。

其實,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爲傾向,而能力在其本質上是個體的人從事某一職業所需要的力量的總和。

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

他們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知識和態度可以作爲“靜態”的存在,而能力必須以活動爲載體,並以活動效果作爲評價的依據。

知識與態度固然對於人的能力及其表現可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但他們本身不是職業能力。

誠然,隨着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的內容及要求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人的生存與發展不再單純地依賴單一的技術或技能,而綜合素質的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理論研究中職業能力之所以被泛化,其實就是這種認識的直接反映。但是,由此把職業能力等同於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顯然是不合理的。

這種將職業能力泛化的做法,不僅會使人們更加模糊對其實質的認識,也會影響到教育實踐中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開展。

儘管職業能力是近20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直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但相關理論研究仍然比較薄弱。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職業能力被極大地泛化了。而這種泛化不僅體現在內涵上,也體現在外延上。

筆者認爲,考查職業能力,還是應該從其本原的意義出發,即個體適應職業要求應具備的專業技術或技能。作爲社會意義上的職業能力,與教育範疇的專業能力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因而對職業能力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應結合具體的職業及其現實要求,另一方面應結合各類就業前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社會培訓)中人才培養的實際。唯有如此,理論層面的探索纔有可能,也纔有實際意義。

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2

持續學習是當今時代的一項硬要求,但很多職場新人在學習時,首先在方向上出現了迷失,面對這個存量巨大、更新速度飛快的知識海洋,有的職場新人什麼都想學,什麼都要學。

往往一個領域尚沒有學透,就跳到了另一個領域、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每個領域,都是泛泛而學。這樣的職場新人,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到水的打井人,處處挖坑,卻遲遲不見成效。

高度分工是現代社會的一大顯著特徵。社會分工越細,對人員的專業度要求越高。

你可以是程序員裏最會寫作的,設計師裏最懂銷售的,但如果在自己領域內做不到優勝者,一樣找不到用武之地。因爲任何職業通道,到最後比拼的都是業務的專精程度。

正如,李佳琦之所以能從一個月薪幾千元的櫃檯銷售員成爲年收入千萬元的帶貨網紅,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超強的專業能力。

在爆火之前,李佳琦本人有長達6年的美妝研究、3年的直播歷練,把那個且對各種美妝產品熟稔於心,才促成了之後的厚積薄發。

而羅振宇之所以能快速完成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型,是因爲不管媒體形式如何變化,世界依然需要優質的內容,羅振宇只是換了一個平臺,繼續輸出優質的內容,做的依然是自己專業的事情。

所以,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我們的核心能力,不再是一項泛泛粗淺的職業技能。只有專精,才能磨礪出謝鐵如你的鋒刃。

所以,未來有效的持續學習,首先要在自己的本職領域,達到精通的地步,這樣才能打造出生存的長板,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立足。

香港設計教父陳幼堅,正是從初入職場就開始持續不斷地學習,成爲了設計行業的`創意大師。

20歲時,非科班出身的陳幼堅進入了一家外資廣告公司做學徒。爲了儘快適應工作,他報名參加了10個月的夜間設計課程。

每天晚上下班後,他就着急忙慌去學習系統的設計知識,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接受正規設計教育的經歷,爲他以後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夜校課程結束後,雖然離開了正式的學校,廣告公司卻成了他另一個學堂。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他陸續接觸到了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的設計高手。陳幼堅虛心拜這些高手爲師。

工作期間,利用一切機會向他們請教。慢慢地,陳幼堅在與國際設計師相處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國際化的設計理念。

爲了開闊自己的視野,陳幼堅一邊閱讀西方書籍,理解西方文化的語言風格,另一邊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異同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逐漸開始從異國文化的角度審視中國東方文化的韻味。

他的設計作品開始體現“東西方融合”的獨特設計思維。

很快,靠着前期大量的學習積澱,年紀輕輕的陳幼堅開始爆發,先後設計出羅西尼手錶、可口可樂中文字體等經典作品,成爲向光最具潛力的設計師。

職業能力不應該被泛化 第2張

隨後,憑藉“東情西韻”的設計理念,陳幼堅開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區名聲大噪,設計作品更是層出不窮。陳幼堅成爲了一代創意大師。

當被問起成功的經驗時,陳幼堅回答道,一個成功的平面設計師,僅靠天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付出所有的精神、時間和努力,不斷地學習,成功纔可能發生。

從走入設計行業開始,他幾乎一天都沒有停止過學習。陳幼堅靠着對設計專業的精耕細作,在風雲變幻的廣告行業脫穎而出。

在這個快速裂變的社會,沒有人生來就擁有應對變化的能力。那些在職業生涯中,始終處於上升狀態,且沒有被淘汰出局的職場人,無一不是通過持續性的學習,打造出了核心競爭力,纔在多變的職業環境中站穩了腳跟。

正如陳幼堅,他的成功來自比其他人更早地專注於設計領域,並且通過持續性的學習,不斷地精進和沉澱,讓自己達到行業內的頂級水平,構建了自己在設計領域的不可替代性。

不管廣告行業經歷了多少變革,陳幼堅都能憑藉自己的專業能力,始終領跑。

在未來時代,每一個職場新人,都有成爲高手的機會。根據漫畫家斯科特·亞當斯系統前25%的法則,當人的某項技能達到了前25%的水平,基本上就可以成爲某個領域的高手,也就擁有了對抗變化的能力。

所以,對於每一個職場新人,面對無法預料的職業生涯,我們首先應該深耕本職專業領域。

通過持續性地學習,把專業水平修煉到極致甚至卓越,成爲行業的前25%,甚至20%、10%。只有抓住永恆不變的東西,才能從容應對千變萬化的職場環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