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小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2.57W人 

家風小故事1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爲。“百善孝爲先”,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要遵從孝道。爸爸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可以說很古板,傳統,朋友有時來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場,氣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硬漢,也有柔軟的一面,他會默默的做一些感動家人的事,例如:一個人偶爾提着一隻燒雞去姥爺家看看,在奶奶生病臥牀的期間,會偷偷的掉眼淚……每年過年的初一,我家都有一個慣例,就是去奶奶家拜年,幾十年了,記得有一次,爸爸值班,初一中午纔回來,恰好舅舅開車從外地來了,媽媽就沒有帶我們去奶奶家拜年,計劃下午再去。可是當爸爸知道情況後,陰鬱的臉色和媽媽爭執起來,最後,竟然還流了眼淚,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想明白。如今,我似乎理解一個大男人的眼淚了,這是他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和習慣,他覺得這個禮節是很重要的,也許那時的媽媽也沒有完全理解他,所以,在爸爸的眼裏,作爲一個粗線條的大男人,並沒有姑姑們的那份細心,在生活上對母親細微的照顧,但是在大的禮節上,他以他認爲重要的方式去孝敬他的媽媽。當然,不止我的爸爸,還有媽媽對長輩也是很孝順關愛,所以,我也會潛移默化的跟着學到,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

家風小故事15篇

家風小故事2

家風是寫出來掛在牆上呢?是在父親母親的話語裏呢?還是打小兒就藏在了心裏呢?一個詞,一句話,一段家庭的回憶,都是家風的載體。

家風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家規是一種嚴格的祖訓,自古以來,家家家戶都有立家風家規的傳統和習慣。那麼我家的家風又是什麼呢? 不由得想起從小爺爺在我耳邊的叮嚀:“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那是我上二年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下午,下課了我從抽屜裏拿出書包準備放學回家,卻意外地發現抽屜裏頭好像有一樣東西,拿出一看,是一塊很精緻的手錶,手錶的錶盤中間還有很可愛的卡通形象,看着就讓人好喜歡,不由得有點動心了。我左顧右盼了一下,同學們也都在忙着收拾自己的東西,沒有人注意到我,我下意識將手錶攥在了手心裏,應該沒有人會看到吧,它是誰的?爲什麼會在我的抽屜裏?是下午活動課其他班級的同學落下的嗎?要是發現丟了會很着急吧……

可是它又是那麼的可愛和精緻,不管那麼多了,反正又不是我偷的,是它自己在我的抽屜裏的,對,想到這裏,我的心噗噗地跳地更快了,它歸我了!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很得意地向爺爺展示我的“戰利品”,我卻突然看到了爺爺凝重的表情,“這不是你的東西,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不屬於你的一定要還回去。”爺爺那深邃的眼神彷彿要穿透我的心,看的我不由得低下了頭……

這一幕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隻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它又會馬上浮現在我的眼前,爺爺意味深長的話語和深邃穿透的眼神時刻烙印在我的心頭,“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才能頂天立地!”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將牢記並始終秉承下去。

家風小故事3

兒子從小就得到親戚朋友們的寵愛,每逢過生日,禮物、蛋糕,玩樂……只要他想到的,統統都堆在他面前。五六歲的時候,他就牢牢記住了自己的生日,卻不知道我們的生日。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反省自己:在給予兒子愛的同時,有沒有教他愛別人呢?

正好快到我生日了,何不借此機會教育孩子呢。我故意撅起嘴巴,衝兒子撒嬌:“爺爺過生日收到我們送的生日禮物,那我過生日呢,當兒子的也要送媽媽一個禮物纔對呀?”兒子稍一愣神,想想也對,於是痛快地點頭同意。然後我們又告訴他:送禮物不在於價格高低,而在於你準備禮物時所花的心思,要揣摩對方喜歡什麼、要進行包裝以示尊重、要說祝福的話……生日那天,兒子神祕兮兮地拖着他爸爸出門了,我在家好奇地期待着,大半天,爺倆終於回來了,兒子一手捧着一束玫瑰花,一手拎着蛋糕,一進門就笑盈盈地對我說:“媽媽,祝你生日快樂,越來越漂亮!”放下蛋糕,他又變魔術似的拿出一支口紅:“生日禮物哦。”我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爸爸說:“買花的時候,花店的阿姨誇他懂事、孝順、有愛心!”兒子的臉紅紅的,眼睛亮亮的,腰桿直直的,他開心極了!一個向兒子索愛的過程,卻讓兒子體驗到了愛之付出的快樂!趁熱打鐵,我們展開了討論:愛一個人,除了送禮物,還可以怎麼做?……

“愛己,請先愛人”,在我們家成了每個成員心領神會的契約。每週,我們堅持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看望;外公病了,兒子和大人一樣陪護守夜;我外出開會,兒子總是電話噓寒問暖;汶川地震,兒子捐出了平時捨不得花的所有零花錢;外出購物,兒子自告奮勇幫忙提大袋小袋……

其實,愛不只是得到,更是一種付出,一種強大的能力。真正愛孩子,就應在其心中播撒一粒愛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然後以愛生愛。愛家長,愛同學,愛老師,愛身邊的人,愛一草一木……

家風小故事4

中國人家族觀念重,歷來重視家庭建設,把“齊家”看作治國、平天下的前提,積累了豐富的治家經驗。歷史上那些名門望族的家風,是他們修身、治家、做官、經商等各方面的人生總結,有着各類家庭的成功案例,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我們從中可以學習治家之道、教子之方。家風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風中的忠孝、禮義、勤儉、清廉等,這些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德,也需要我們代代相傳。

世家大族的家風內容涉及的方面很廣,如孝親、睦族、和鄰、婚喪嫁娶、經營田產、勸學、交友、做官,等等,其核心理念卻傳承不變,總的來看,以勸學、爲官、立德三點爲主。

勸學重教是興家之本,“學而優則仕”,普通百姓憑藉學習上的出類拔萃進入仕宦階層。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仕宦之家大多由耕讀之家通過科舉轉變而來,而工商之家由科舉走上仕宦之路的,固然有之,但微乎其微。一個家族若要保持仕宦之位的世代沿襲,必須在勸學的同時重視道德修養。“德”是維持一個家族長久興盛的內在因素。世家大族的家風內容以勸學、爲官、立德爲主。個人追求、治家之道和國家目標三者一致,有機結合。

第一個故事

劉必顯(劉墉曾祖)家教很嚴,提出“崇惇厚、黜浮華”,他“教其子,每不稱意即撻之”。劉棨(劉墉祖父)不僅繼承了劉必顯的這一切,而且“益嚴乎子孫”。孩子六歲,就要到外面去讀書,而不是依偎於父母膝前撒嬌。他要求子孫“出於跬步無敢嬉戲”,培養孩子的穩重大方氣質,長大後“被服食飲,比於寒素”。前面是講在學業上向高標準看齊,後面則是說在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難,戰無不勝。“讀書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專心讀書、謹慎交友,以保事業有成。劉棨生了十個兒子,八子全都中過舉,八子中又有三人中過進士。劉棨“嚴家教”功勞很大。

劉家的私塾先生李漋評價:“近世言家法者,首推東武劉氏。”

第二個故事

王重光g出身新城王氏家族,他的家訓是:“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所友者必皆讀書之人,所言者必皆讀書之言。”在新城王氏家族中,每一個人必須存有道義的心,每一個人必須做道義的事,每一個人所交的朋友必須是讀書人,每一個人說的話必須是讀書人的話。從此,“道義、讀書”四字,便成爲新城王氏的家風。

“忠勤報國”是新城王氏家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王重光對“道義”家風的實踐。王重光是王漁陽的高祖,也是家族從諸城遷徙到新城後出現的第一個進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重光任貴州布政司參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紫禁城發生大火,皇宮損失嚴重,爲了進行重建,需要在四川、貴州等森林茂密的地區採伐木材。王重光奉命在貴州採木。爲了完成採木的工作,他不畏艱難險阻,親自到人跡罕至的大山中,借宿在苗族山寨裏,探虎豹洞穴,攀登巨巖,橫渡激流。他所到的地方都是兇險之地,連當地的百姓都不敢去。他上山時在木屐上綴上釘子,下水時僅乘一木,好幾次瀕臨死境,手下張、王兩位指揮使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殉職的。各個部落酋長也紛紛向他提供優質木材,但這些大木材都長在絕壁上,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僅憑人力難以搬動。一時間,木材運輸成了一個難題。恰遇大雨傾盆,木材被洪水衝出大山,問題迎刃而解。不到一年,王重光所伐的大木材有六百多根,比其他採木的多出三倍。

由於公務繁忙,王重光很少有回家團聚的機會。有一次,王重光回到家中,兒子王之城、王之猷看見他容顏憔悴、疲憊不堪,十分驚訝,哭着對他說:“是因爲朝廷的公事所以這樣勞累嗎?何必讓自己受這樣的苦!”王重光嘆息說:“我不能顧家啊!”第二天就又去辦理運輸木材的事宜了。王重光因爲公事繁忙,所處的貴州又是蠻荒之地,環境惡劣,很快就身患重病,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沒有時間照顧自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八月十五,王重光已經病勢危重。臨終前,他對兒子說:“我勉強支撐病體辦公,毫不懈怠,是想報答聖上的恩德。”直到最後都沒有一句言及家事。

王重光死後,嘉靖皇帝表彰他“忠勤可憫”,並賜祭一罈。三年後,京城皇宮三殿建成,大司空再次爲貴州官員請功,王重光被追贈太僕寺少卿。而貴州當地人民爲了紀念他,在永寧建祠,並用嘉靖皇帝所批覆的“忠勤”二字表額,稱爲“忠勤祠”。因爲王陽明也曾經謫居貴州,當地百姓把王重光和王陽明並稱爲“二王”,每年祭祀。

第三個故事

顏真卿,我們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卻少有人知道他更是一個慷慨赴死、兩罹國難的忠烈之士。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顏真卿任平原(德州)太守,他的堂兄顏杲卿做常山(石家莊)太守。顏真卿聯合堂兄,率領義軍共同作戰,顏真卿還被推舉爲盟主。他們大敗叛軍,取得了“安史之亂”後唐軍的第一次勝利,極大鼓舞了官兵的熱情與信心,扭轉了戰局。安祿山攻佔洛陽後,唐玄宗不由得傷心嘆息:“河北二十四郡,竟無一忠臣!”這時有人來報,說河北盡陷,只有顏真卿鎮守的平原城沒有損失。唐玄宗這纔開始關注顏真卿,其實他這時候連顏真卿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舊唐書》說:“朕不識顏真卿形狀如何,何爲得如此!”經此戰役,顏氏家族損失慘重,30多人被殺。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一家尤其慘烈。顏杲卿與兒子顏季明一起守常山,後顏季明被安祿山抓做人質,但顏杲卿不肯屈服,大罵安祿山,被割舌而死;顏季明被凌遲處死,屍骨僅剩一頭一足。著名的《祭侄文稿》便是顏真卿爲其侄子顏季明寫下的。平原之戰,是顏真卿第一次爲國赴難。

顏真卿由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之後屢得升遷,這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嫉恨。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都統李希烈謀反,直接威脅洛陽。宰相盧杞嫉恨顏真卿,便向皇帝進言,讓顏真卿前去勸說李希烈投降。顏真卿深知這是陷阱,卻說:“君命也,焉避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忠義之心令人佩服。顏真卿勸李希烈歸降,李希烈欣賞顏真卿,反勸他助自己反唐。顏真卿指着李希烈的鼻子,痛罵道:“可惜我手中沒刀,看你還來不來勸我!”李希烈派人在院中挖了一個大坑,揚言要活埋顏真卿。顏真卿坦然地說:“死就死,這是我的命!”並自作墓誌和祭文,準備以死殉國。李希烈還不死心,又讓手下在院子裏堆上柴,燒起大火,說:“你如果還不投降,就自己往火堆裏跳吧!”顏真卿二話不說就往火堆裏跳,被李希烈的手下拉住了。李希烈毫無辦法,軟禁折磨了他三年,最終將他縊死。顏真卿死時罵不絕口,終年77歲。

顏真卿最讓我們佩服的是什麼品德?是“敢於擔當”。而擔當,也是知識分子最可貴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知識分子的立身原則,如果知識精英具備了兼善天下的身份、名望和社會地位,而不承擔社會責任,會被人斥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是最爲人所鄙視的。如果爲了國家連生命都可置之度外,那生活工作中還有什麼委屈不能承受,什麼責任不能擔當呢?劉必顯父子嚴格教子、王重光忠勤報國,以及顏真卿兩罹國難的故事,讓後人感動且振奮,因爲這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最爲寶貴的財富。可親可信可敬,這就是家風的魅力。

家風小故事5

今天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們要來我家吃飯。一大早,我和媽媽去市場買菜,市場裏有好多新鮮的青菜,活蹦亂跳的魚和蝦。走過一個個攤位,漸漸的我們手裏提了不少菜蔬。

突然間,我看到了一個攤位前圍着好多人,我和媽媽也擠了進去。“這麼大冬天的,還有人在賣青蛙啊”“是啊,買回去圖個新鮮”大伯大姨們正在談論着,想買點回去招待客人。

“呱呱,呱呱”可憐的青蛙在袋子裏叫喚着,好像在向我求救,我該怎麼辦呢?

媽媽好像也有點動心了,我拉拉媽媽的衣服,“媽媽,你是不是也想買青蛙呢?”媽媽笑着說:“青蛙可是很補的呢,而且外公最喜歡了,買去嚐個鮮” , “可是青蛙是益蟲,是保護莊稼的衛士。我們應該保護它。”媽媽說“傻孩子,那你說怎麼辦吧?”

我和媽媽商量了一下,媽媽假裝跟那個人談了起來,拖延時間。我呢,連忙跑到菜場門口,把管理員叔叔拉到了那兒,對管理員叔叔說:“那個人賣青蛙”就這樣管理員叔叔把老闆帶走了。

我和媽媽高興極了,擡起裝青蛙的袋子,把青蛙放回了小河裏。青蛙們撲通撲通跳進小河,看着它們遠去的背影,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家風小故事6

我家雖然是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卻有着“不平凡”的家風。說它“不平凡”,並不是說我家的家風有多麼“高大上”,而是他在我們家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逾越的。因爲在我們看來,家是快樂的殿堂,家風就是殿堂的規矩,而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家是幸福的港灣,家風就是港灣的航道,而沒有航道就會錯綜複雜;家是繽紛的花園,家風就是花園的沃土,而沒有沃土就沒有芬芳的花朵。

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每個成員之間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而這樣的幸福來源於我的家風之一—百善孝爲先。

每到颳風下雨天,爸爸媽媽都會囑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不要出門,都會提前買好新鮮的蔬菜;每看到老人們有不舒服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到跟前仔細詢問,或是帶着看病,或是不斷地電話叮囑;每次出去遊玩,爸爸媽媽選擇地點都會考慮是否適合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的出行。他們總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我知道,這是他們孝順的表現。

於是,每次下樓梯,我都會在姥姥身邊扶着;每次盛完飯,我總會第一碗給老人;每次出去玩,我都不會走很快,而且都會看看老人跟上了沒有。對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我是如此,對爸爸媽媽我也是關心着呢!

記得,有一次早上起來,我聽說爸爸發燒了,於是我立馬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來了溫度計,先給爸爸試體溫,隨後給爸爸到了一杯溫水,並很嚴肅地對他說:“還在燒,一定要多喝水。”見爸爸迷迷糊糊的答應後,我又拉着媽媽,着手給爸爸按“套路”,熬起了小米粥。按照媽媽說的步驟和方法,我先倒了小半碗小米,用水進行了清洗,隨後坐上鍋,點火,搬來墊高的小凳子,站在上面,一點一點往鍋裏放小米,之後拿湯勺按一個方向不停攪動,快熟了的時候,還不忘讓媽媽拿來一個雞蛋,學着樣子往鍋裏臥了一個雞蛋,半個多小時後,小米粥熬好了,我小心翼翼的給爸爸端了一碗。我能看的出來,爸爸很難受,但他還是堅持的起來“香香地”喝了這碗粥,而且一邊喝,還一邊不住地說好喝,禁不住誘惑,我也喝了一口,“和平日沒什麼不一樣呀”,我詫異地問媽媽,媽媽摸着我的頭說,“那是因爲你喝到的是粥,可爸爸喝到的是孝心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只是我家的家風故事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更多的時候,它往往出現在一次次餐桌上的夾菜中,一次次生病時的守候中,甚至是一次次出門時關心的叮囑中。爸爸媽媽對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孝順,我對爸爸媽媽孝順,這就是我們幸福美滿的一家,百善孝爲先的家風,它讓我們知道了彼此關愛,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愛和諧。而我也從家風中領悟出了愛的真諦,它更像是一顆火種,只要我們用愛心爲它助燃,它一定會照亮更多的人,溫暖更多的人。

家風小故事7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司馬光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司馬光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家風小故事8

小時候,放學、週末的時光總是異常美好的,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將功課完成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瘋玩了。糾集一堆小朋友,追逐打鬧,跳皮筋,一起看動漫,一起放煙花,一起去抓魚,一起去捕蟬..我們好的時候,恨不得穿一條褲子,恨不得我的零花錢就是你的,自己拿去,愛怎麼花怎麼花。鬧矛盾的時候,也會惡語相加,“上次我送你的三色圓珠筆還給我,一模一樣的”,也會形同路人,甚至會大打出手。每每這個時候,不管是我哭了,還是別的小朋友哭了,只要被父親碰到,無論我對與錯,父親總會當着衆人的面,先批評我,甚至耀武揚威的想打我,可是奈何本人身手太過敏捷,他的拳頭總是會落空,其實打從我有記憶開始,父親從來沒有真正打過我。當時,滿心的委屈、不解,一度生無可戀,想離家出走,奈何沒有錢,有賊心,無賊膽,畢竟小時候我是個公認的異常可愛的小女孩,而且集美貌與才華與一身,只不過,越長越殘而已,只是秉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理而已。

憋着一口氣,父親在我眼前晃悠,我愣是視他爲空氣,不,視他爲真空。他給我夾菜,我就一口把它吃掉;他摸摸我的頭,我就閃開;“閨女哈,爸爸帶你上街去,你不是看中了一個髮卡嗎?我們去看看?”其實我好想直接飛奔而去,但是依然秉承“沉默是金”的格言情調。最後,他終於書歸正傳,說:你看,是你組織大家一起玩的,小朋友之間,再怎麼你也不能把人家弄哭了呢,打人就更不對了,你說以後你還跟人家一起玩嗎?!況且你知道有些小朋友,橫行霸道,你們根本玩不到一起去,下次是不是接受教訓了,爸爸知道你輕易不會找人麻煩,可是你是大姐姐,你組織的別人,讓着別人是應該的。受了委屈你還哭,哭有用嗎?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我面對困難和問題,不抱怨,不怨天尤人,樂觀積極的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更多了份包容的心。父親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令我受用一生。

家風小故事9

好的家風,是中國文明家庭的標誌;是中國人的傳統;家風看似普通,卻直接影響了我們怎樣走好漫長的人生道路;家風每家都有但都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引導。

我記得從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怎樣做人。那時我還小對這些並不怎麼清楚,隨着我一天天地長大,慢慢地越來越懂事,理解了爸爸媽媽平時教我的做人要勤儉、堅強。對人要寬容理解,胸懷大度,要孝敬父母老人,這不就是我家淳樸的家風嗎?

夏日的某一天,我和鄰家小夥伴在院子裏打水仗,我們分成兩隊,玩得挺開心,但也用了不少水。這是爸爸下了樓,看見開得嘩嘩響的水龍頭和渾身溼的想落湯雞一樣的我,便氣沖沖地把我拉上了樓。並生氣地對我說:“你忘了我們平時對你的教育嗎?做人要勤儉不要浪費,可是你今天的勤儉到哪裏去了!”回去之後,我被面壁思過半小時,勤儉的家風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裏。

還有一次,爺爺奶奶到我們家來吃飯,媽媽做了好多我愛吃的小菜,剛上桌,我就拿起筷子向自己愛吃的菜伸去,這時爸爸看到了,他馬上打了我的手一下,生氣地說:“爺爺奶奶都還沒坐好,你就開始動筷了,平時怎麼教育你的,要先等長輩動筷以後,晚輩才能動筷,平時教育你的,你都忘到哪去了?”我只好放下筷子,等爺爺奶奶都坐好。開飯了,我把好吃的菜總是先推到爺爺奶奶面前讓它們先吃,然後纔是爸爸媽媽我們吃。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總是象徵動一點,最後還是我吃得多,我忽然想起不正是我們家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家風嗎?

家風影響了我們的性格和行爲,我們的行爲有影響了校風和國風。最終成爲社會風氣,良好的家風不僅是傳家寶,還是國家之寶。

家風小故事10

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爲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我就是在傳統、樸實的家風薰陶下長大的…… 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這是父母對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在我的成長的記憶中,父母一輩子沒和人發生過爭執,他們一直把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看得很重。我的母親是一位老實本分、任勞任怨的農民。在村裏,她是出了名的老實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贍養老人,雖然奶奶看不起她,但讓奶奶頤養天年的還是她;出工幹活,她從不挑三揀四,她認爲啥活都要有人幹,做好就行;她很樂於助人,有好東西除了留一部分給我和哥哥,大部分都會分給鄰里鄉親——我們家現在是老年活動室。在我眼裏,父親是全能的,所有的農活都會做,農閒之際他會外出打工賺錢,在70年代較貧困時期父親的勤奮保障了我們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親的影響下,我們的耳濡目染使我們及下代孩子們都傳承着父輩的優良傳統——做事踏實、與人友善、家庭和睦。

百善孝爲先——這是我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在父母的年代,兄弟姐妹多、人際關係複雜、私慾都較重。作爲老二的母親,沒有學習的機會,帶大8個弟妹、做繁重的勞力是她青春的全部,一身嫁衣。

家風小故事11

箴訓:志毋虛邪,行必正直。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學生:

爸爸從小一直這樣教導我:身正不怕影子斜。於是,做個正直的人,做個對自己也不欺騙的人,從兒時起,就成了我的追求。

古人有云,正直爲吾人最良之品性,且爲處世之最良法,與人交接,一以正直爲本旨。正直二字,實爲信用之基。

正直意味着高標準的要求自己。不可以因爲身囿或流言便卸下正直的鎧甲。當班級裏同學們抄着作業時,我會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認清自己該做什麼是當務之急。抄作業的危害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做正確的事情。雖然有時,我會疑然惶惑地有感自己很突兀,與周遭格格不入。我也一度猶豫着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堅持下去。但這份高要求的正身感,這份愉悅與踏實,堅定了我最終的信念。

正直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譽感。什麼是磚頭的名譽感呢?那就是做一塊實實在在的磚頭。什麼事板材的名譽感呢?那就是做一張結結實實的板材。那麼什麼是人的名譽感呢?那就是,做一個踏踏實實的、正直的人。有了名譽感,我理解了,所謂:人,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是個中國人,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學校裏的學生,接下來是......要做好一個人,要對得起人這個大前提,那麼就一定要做到正。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並且遵從自己的良知,意味着有勇氣堅定自己的信念,意味着自覺自願地服從。這些戒律聽起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你真正在尋求正直並且開始發現它的時候,它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就會令你折服,使你在所不辭。最終,你會明白,幾乎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都包含有它自身的不容違背的

正直的內涵。

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家長:

傳統中國重家風。家風琳琳琅琅,概括起來,不外乎家國天下、耕讀傳家、積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幾個關鍵詞。“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唯儉與勤”、“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就體現了這一點。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來卻很少被提起。在種種“神回答”中,雖有調侃,但也見其式微。

有人講,現在談家風,並沒有多大意義。言下之意是,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好人、老實人,可社會現實常常是“老實人吃虧”。有聲音稱,當下社會除卻成功別無信仰,而且爲了成功可以拋棄一切。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太累了,甚至難有出頭之日。但必須看到,這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這種狀況不會延續只會削弱。而且,我們處在同一條船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誰也不能做社會責任的“逃兵”。這種責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證。

我們教育孩子要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做個正直的人。孩子現在還很單純爛漫,也許再過些時日,她會有自己新的感悟。我們認爲,在現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儘管非黑即白,還是希望孩子能夠自己感悟它的“灰色”。而教導她恪守正直,是爲了幫助她生活得簡單快樂。

家風小故事12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家風小故事13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成爲有用的人。

以“勤”爲榮

我的爺爺奶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生都和田地打交道,爸媽下班回來也常去田地幹活。家庭條件很富裕,但吃的蔬菜全是自己種的。也許是受長輩們的影響,我和弟弟放學後經常主動幫爺爺奶奶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農活。

去年因下大雪學校放假一星期,菜市場里正是芹菜價格的黃金時期,我和弟弟冒着寒冷和爺爺奶奶一起去大棚裏搶收,割菜、理葉、搬菜,小手凍得通紅,也不叫一聲苦,連續奮戰四天,兩個大棚的芹菜全都賣給了菜販子,望着爺爺從菜販子那裏換回的一大把錢,大家都欣慰地笑了。

以“誠”爲本

媽媽從小告訴我誠實是做人的本分。一次,我去市場幫媽媽買水果。在挑水果的時候,一個芒果從貨架上掉了下來,我眼疾手快,急忙伸手去接。

這個芒果軟軟的,涼涼的,摸起來很是舒服,還散發着一股誘人的香味,令人垂誕欲滴。我擡頭一看,攤主正在一邊背對着我打電話。我突然想起來媽媽告訴我做人要誠實,於是又低下頭看了看芒果,狠狠地嚥了一口唾沫,放棄了把芒果佔爲己有的念頭,走上前,對攤主說:“阿姨,你的芒果掉了。”阿姨看看我手裏的芒果,微笑着點了點頭。

以“和”爲貴

爸爸從小就教育我和弟弟以和爲貴。一天鄰居凱麗來我家串門,弟弟提議一起在院子裏滑滑板,可是,家裏只有一個滑板。我決定讓弟弟和凱麗輪流玩一個滑板。終於輪到凱麗了,她迫不及待的跨上了滑板滑了起來。不一會兒,凱麗從滑板上摔了下來,人到沒事,但弟弟那心愛的滑板卻被磕掉了一個角。

弟弟見狀,衝凱麗要賠滑板!”。凱麗連忙給弟弟賠不是,我趕緊去說服弟弟,媽媽趕來了,說:“樂樂,凱麗不是故意的,滑板壞了,媽媽還可以給你買,友誼破碎了,就很難補好了,快去和凱麗道歉吧。”弟弟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理取鬧,原諒了凱麗。

就這樣,我們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茁壯成長。

家風小故事14

今天,我們老師讓我們寫“家風。”“家風是什麼?”我回到家問媽媽。

媽媽說:“家風,家風就是我家的風俗,要靠你自己去發現。”

到了吃飯時間,看着滿滿一大桌我愛吃的菜,我拿起筷子就要加菜。爸爸叫住了我,說:“爺爺開始吃了,你才能吃。”我明白了,家風就是尊敬長輩,吃飯時長輩先吃,我們後吃。有一次,我盛了一碗湯,頭趴在桌子上,嘴裏不斷髮出聲響。媽媽就對我說,吃飯不能發出聲音。我明白了,家風就是吃飯不聲,吃自己面前的菜,不挑食。

一次,叔叔來我家做客,我見了連忙說:“叔叔好,叔叔請坐!”叔叔誇我懂禮貌,我心裏非常高興。知道了懂禮貌也是一種家風。 媽媽就對我說:“你幫我做點家務,就有新的家風了。”於是我就去掃地,掃完地又去洗菜。媽媽就誇我做得好。真的我又知道了講衛生愛勞動也是家風。

我家對面有一個小孩,他很壞,經常和小夥伴打架,罵別人。媽媽對我說:“一個孩子要有教養,不打人不罵人。”

家風就是尊老愛幼懂禮貌,講文明,講衛生。一個家庭如果有一種良好的家風,就會益於子孫後代。我們一起帶領家人建一個好的家風。

家風小故事15

國家有法律,我的小家有規矩,我家的家風小故事我來說說珍惜糧食和水資源。

記得我以前,吃飯會掉米粒在地上、有些菜掉在桌子上、還有時候去外面吃自助餐我拿了好多吃的,根本吃不了!這些時候,媽媽都會教育我說不能浪費糧食,飯菜要吃多少拿多少,更不能把食物掉在地上或者桌子上,這些都會造成浪費。媽媽教我的第一首詩是《憫農》,我們的國家人口很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食物供應,雖然我們現在很幸福富足的生活,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小朋友吃不了那麼好、那麼飽,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更應該珍惜食物和糧食,絕不能浪費。還有更寶貴的資源是水,我們國家的水資源是很緊缺的,特別是北方很多用水是從南方調配過來的,而且水經過處理形成我們可以使用的自來水也需要特別多的程序和大量人力財力支撐,更不應該浪費。我從小喜歡玩水,媽媽常跟所說,水用多少接多少水不能浪費、刷牙和洗手時不用了要把水龍頭關上、有些清潔的水可以多次使用。

比如,我幫外婆洗菜,洗過菜的水可以倒入桶裏去擦地,洗過菜的水我還幫外婆澆花,這樣節省了很多水資源。媽媽給我看過一些照片,在非洲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喝不上水、吃不飽,瘦瘦的、嘴脣乾幹,我覺得他們很可憐。

珍惜糧食、水資源是一種美德,這樣的家風一直教育着我,我也會一直堅持和傳承下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