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中的人物故事

本文已影響3.07W人 

中國古代青銅鏡,自齊家文化起,伴隨着輝煌而燦爛的華夏文明史一路走來,綿綿不絕。

銅鏡中的人物故事

銅鏡鑄造的歷史到了宋遼金時期,學術界傳統的觀點普遍認爲是銅鏡發展的衰落期,這個說法顯然有一定的歷史侷限。實際上宋遼金銅鏡較比前朝在藝術風格、製作工藝和金屬配比等方面雖然有較大的差別,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着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藝術特色,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和創新,而其中以人物故事爲題材的銅鏡紋飾尤爲突出。

所謂人物故事鏡,就是在銅鏡的背面鑄造以人物故事題材爲主的紋飾,其題材的選擇包羅萬象,神話故事、儒釋道、民間傳說等等,如東漢時期的東王公西王母鏡、神獸故事鏡、唐代的真子飛霜鏡、王子喬吹簫引鳳鏡等。本文選取自藏的兩面人物故事鏡,與讀者分享。

1、遼代唐王遊月宮鏡

遼代是公元907—1125年間統治中國北方契丹人的王朝,與北宋對峙,後被金滅。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契丹族人在銅鏡鑄造方面廣泛借鑑了唐鏡雄健厚重的風格和宋鏡柔和俏麗的特色,並結合本土風俗習慣,形成遼代銅鏡重要的特徵。遼代銅鏡特徵明顯、制式規範,在借鑑漢族文化藝術經驗的基礎上,並由此構成有別於其他民族和文化特有的濃郁草原文化風情。

唐王遊月宮的故事據史料《唐逸史》記載: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邀請申天師及鴻都道人一同賞月。三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王心悅,想到月宮遊歷一番。於是申天師做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羅公遠對玄宗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王見仙女數百,婀娜多姿,翩翩起舞於廣庭之上,看得如癡如醉,默記其舞蹈之中優美的曲調,回到人間後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至此成爲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

此鏡(圖1)直徑21、8釐米,厚0、75釐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碩大的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着枝頭;搗藥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着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在這裏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獨具。

此鏡碩大厚重,紋飾精美細膩,應該爲當時官造。另外此類月宮鏡尚有一種平雕樣式(圖2),其主要紋飾大致相同,只是局部有所差別,屬於同時期的產品。

此類月宮鏡在朝韓兩國多有出現。過去有日本學者認爲此鏡應爲高麗鏡,近十幾年來經過中國學者的不斷研究及各地考古報告,此類鏡在我國境內的出土範圍覆蓋了東北地區及內蒙、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區,其中不乏有明確的墓葬出土記錄,因此確定爲遼代時期的銅鏡。

2、金代煌丕昌天銘海泊鏡

此鏡(圖3)的構圖十分精美,水中浪花似在翻動,浪上點綴些花葉,有向上的摩羯,有張着大嘴的怪魚、怪獸,一條載滿了人的龍船,駛于波浪滔天的海上,船頭數人、船尾數人像是在划船。鏡背中間上部鑄有四個近似蝌蚪文的變體字“煌丕昌天”。四字排成兩行於正前方顯赫位置,自右向左豎讀排列,突出了該鏡的主題。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是在於筆畫起止皆以尖鋒來書寫,其特色也是頭粗尾細,名稱是漢代以後纔出現的,因其書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近人王國維認爲“蝌蚪書”始於漢末而終於唐代。如果認定“煌丕昌天”四字爲蝌蚪文,或者是源於蝌蚪文,那麼其流傳終於唐代的說法也要修改了,這是後話。

此鏡種究竟出自何處?哪個年代?學術界曾經有過爭議,也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爲是出自朝韓的高麗鏡,不可否認在朝鮮和韓國確實出現過很多這樣的鏡子,有菱花型、葵花型、圓形。朝韓兩國的博物館均有此鏡展示,在朝韓出版的文物類書籍中收錄過此類銅鏡。目前在國內藏界所見的此類銅鏡中,朝韓迴流的同類鏡確實佔據一定的比例。

本人自收藏銅鏡以來,幾年間曾陸續收藏十幾面來自朝韓迴流的此類海泊鏡。我認爲此鏡是源於我國並且爲非常流行的品種,其年代貫穿遼、金,以至於此鏡在我國的吉林、四川、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屢有出現,出土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

還有很多的地方博物館館藏及出版的書籍中紛紛收錄本地出土的該鏡,大致有二十幾個地區有明確的出土紀錄。應該說此類銅鏡是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的銅鏡品種而非舶來品,也由此可見此鏡出土範圍之廣,當年流行地區之廣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

宋遼金時期所流行的人物故事鏡題材廣泛、品種衆多,本文只是選取了兩面較有代表性的銅鏡予以描述,難免管中窺豹,相信這些來自千年前的古老的銅鏡藝術品會隨着時光的推移而繼續演繹光耀古今的美妙傳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