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已影響2.67W人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活動中體驗是我的這節課的一大特色。 這節課,我基本能做到以學生的學爲出發點,導學得法,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具、學具也恰到好處的發揮了作用,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下進行活動,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認識了四邊形這個新朋友,真正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整節課的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通過創設實際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發展.在整個學習過程,充分張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學生的智慧在活動中得到昇華,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

《搭配中的學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過這一情境活動的逐步深入,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1、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學生在完成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在進行指導,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困難,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有一些困難,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

2、學生積極思考,勇於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時候,學生不同的解決思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時候,有趣的是學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時候,學生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走的。

3、運用方法,引申練習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重點讓學生說從配餐的知識遷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難,但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也解決了此問題,特別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是怎麼走路的時候都是都非常有順序的,我在學校和少年宮之間又增加了一條路,叫做F路,問題是這個時候有幾條路可以走,學生竟然脫口而出是3×3=9,學生還解釋爲什麼是9條路。)

總之,這節課我先從學生身邊的情景出發,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緊密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學生玩,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習,教師給學生留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教師注意走進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從無序思維過渡到有序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

《植樹》是北師大版課本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除法”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上幾點做法:

1、提倡算法多樣化。 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2、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教學中我並不急於提示孩子們怎麼做,而是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思考怎麼做,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注重課程改革的繼承與創新。本課中對於“除法”的意義的講解教師提供了素材,讓學生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一的傳授。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半個學期很快就要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本學期學生的幾種現像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最撓頭的是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爲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以我現任教的三年級爲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覈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爲什麼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方法,更有甚者連練習題都不願意做。而對於這部

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爲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這樣差生會更差,作爲教師應該及時補差,不讓學生掉隊。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纔會收到實效。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5

在學校組織的公開教學中,我上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的《加法的驗算》。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經過實踐探索認識到加法驗算方法的多樣性並掌握加法驗算的方法。重點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驗算方法對加法進行驗算。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養成驗算的好習慣。本節課我抓住重點讓學生通過主題情境提出疑問,由疑問引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再經過學生合作學習之後得到方法,最後用得出的方法完成練習。我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都有突破,但在細節的教學和練習的實效性上有些不足.我逐一列下來,對自己起個警示作用。

一、教學的成功之處: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複習加減法之間的關係,出示算式135+48=( ),48+135=( ),183-135=( ),183-48=( )讓學生獨立填寫,然後小組內交流填寫結果,意圖讓學生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爲本節課學習加法的驗算做好知識鋪墊。接着出示教材中兩幅有聯繫的買東西付款情景圖,讓學生看圖提出問題並自己計算。指名計算後,“你覺得××同學算的對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怎樣檢驗呢?”激發學生探索加法驗算方法的激情。在講完例題1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1)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2)和-其中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板書)。驗算雖然是第一次接觸,但由於有了“複習準備”的鋪墊,所以我就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算一算,動腦想一想,目的是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獨立創新的能力。然後再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驗算方法,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這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適合自己發展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學生的方法對他自己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法,然後再進行優化,讓學生在計算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最優化方法,並找出理由和根據。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是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不僅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蘋果”,同時也發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最後通過小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和感想?以及課外拓展練習:回家幫爸爸、媽媽驗算買東西付的錢對不對?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1. 準備不夠充分。練習環節,覺得給予學生的練習不夠靈活,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改成比賽的形式更好。

2.老師的言傳身教,細節很重要。我要求學生筆算格式要標準,用直尺畫豎式的橫線,計算要正確,書寫要漂亮,自己在黑板上寫反而沒做到。

3.激勵性語言不夠豐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計算類的數學課會使學生或多或少地覺得枯燥無味,這需要老師不停地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在激勵性語言方面我還需要多積累,向有經驗的老師們多學習。

4.時間的掌握不夠準確。因爲沒有準確地計算好各個環節的時間,本節課最後的比賽練習我沒能好好講解,全課總結也顯得有些倉促。

以上這些都是對我的一個經驗教訓,上好一節課並不容易,需要花很多心思認真準備,課前要想到可能發生的所有狀況。一堂課下來,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高興的,沉重於對自己認識不夠,自視過高,高興的是我發現了這麼多不足,以後的教學裏我會有意識地去改正這些不足,多向其他老師學習。

教學中存在缺憾不可怕,有了缺憾,只要能及時、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課堂,總結經驗教訓,自己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遠,走的更踏實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6

我說的“去遊樂場”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個教學環節,實際上是一位數乘多位數的進位乘法的教學,按照以往的做法,教師把這節教學當作展示自己的舞臺,教師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學生鋪路搭橋,逐字逐句地分析過程,認真細緻地歸納方法。但是,這樣包辦代替的最終結果卻是以犧牲學生獨特的個性、自主探索的能力換來的。對於學生來說,他們通過自我調控、感悟方法、比較分析、內化吸收,最終所獲得的比教師教給的方法和機械的模仿要有意義得多。

要讓數學走進生活中去,必須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願意用數學眼光去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有意識的學,有意識的用。我在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的教學中,讓學生看課件去遊樂場情境的主題圖,讓學生收集信息。並根據所得的信息寫出算式:16×4,

學生遇到了計算上的困難:16×4不會計算,我採用激將法“如果讓你們自己來研究,你們能行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和老師的點撥,把不會算的轉化成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有的學生把算式分拆成10×4+6×4,9×4+7×4,8×4+8×4------從衆多的計算方法中進行擇優,發現第一種的分拆的方法計算是最簡便的。從這種方法中引出乘法的豎式計算。由於前面的鋪墊,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了乘法的豎式計算的含義,從一位數乘兩位數自然的引向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這樣教學,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學習的品質。又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蘊藏着豐富的數學知識。

如上例所述,學生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教師的職責是促進學習者的自我實現。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知前,不可能是一無所知的,他們或多或少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思考方法,只要我們充分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好必要的情境創設、方法指導等工作,學生就完全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分層探究、總結概括來努力實現學習目標。這樣教學,充分體現教學過程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地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7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是在學習了筆算兩、三位數位數乘一位數和含整十數的兩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然後進位和連續進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爲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爲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在計算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節課在新知的探索過程中,爲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主要是爲解決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學生對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爲突破口,從引入部分的口算、學生用不同方法對例題的嘗試及學生對不同方法的理解,都僅僅圍繞乘法的意義來展開。20根燈柱,每根燈柱上有12盞燈,一共有多少盞燈?學生很快分析並解答了出來:20個12是多少?即24個十。

第二層次主要是爲解決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前面口算的基礎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燈柱呢?學生很快說出求23個十是多少?有的說前面的20個12再加3個12,師順勢引導先用豎式計算20×12=,再用豎式計算一下3×12=,學生算出後,再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23×12=,師巡視輔導,然後指名板演不同計算方法,讓學生根據題意觀察、比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對錯。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掌握起來容易多了,能夠理解1個十乘3得到3個十,故3應照齊十位,其它依此類推。效果良好。

第三個層次,聯繫實際,強化練習

這是一堂計算課,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由於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既練習了所學知識,又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有時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出現了一些重複教學的情況,如:對學生估計過低,學生已經表達清楚地內容,總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還有些孩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計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計算;也有一些孩子把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應該是相加,而寫爲相乘。計算不熟練。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強化訓練。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8

《分一分》一課選自北師大版數學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課標》把“認識分數”分成兩個學段進行學習,本冊學習的內容是初步認識分數;而在五年級教材中將比較系統地認識分數。三年級的《分一分》是分數教學的起始課,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的基礎,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剛開始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時是很困難的,所以在第一次出現分數時,我力圖通過一些圖形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着重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分數打下基礎。

在上課時,我充分運用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平均分,說明分數產生的原因;之後通過操作活動折出長方形的1/2,並通過聯繫生活舉例,塗出各種圖形的1/2,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1/2的理解。在認識1/2的基礎上,通過將正方形折一折、塗一塗等操作,再認識其他分數,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展示不同的折法,以學生活動爲主,學生主動操作、集中展示、彙報交流,展開對四分之幾等分數本質意義的探討,培養學生的思考和領悟能力。對於什麼是分數,分數各部分名稱,分數的讀、寫法等知識,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採取幻燈片不同顏色地依次介紹和教師提問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本課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本節課中,我爲學生創設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愉快地參與活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暢所欲言、初步體會分數的意義。

2、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本課中,我儘量爲學生的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懂得交流,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問題,讓學生通過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先表示出各種圖形的1/2,突出1/2的意義,然後再具體地感知其他分數。

3、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本課中,我注重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有意識地安排拓展活動,讓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從自己身邊、從教室內外、從家庭生活中尋找分數,儘可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

4、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和全體聽課者感受現代教育的氛圍,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對與教學相長的優越性。分蘋果時演示分的過程,折長方形紙的時候展現學生不同的折法,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對於什麼是分數,分數各部分名稱,分數的讀、寫法等知識,則採取幻燈片不同顏色地依次介紹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本課不足之處,學生在理解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強調了平均分,但是沒有將“平均分”三個醒目的大字寫在黑板上,用來加深分數一定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在新授1/2時,時間再緊湊一些,在強調“用什麼方式來表示一半”時,直接引入可以用分數1/2來表示,再強調1/2是怎麼來的。如果能加上一些簡單的小練習,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使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9

1、我自我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在練習鞏固環節,我出示了照幾張像,讓孩子們表演,攝影師拍照,,孩子真正體會到了排列在生活中的應用2、設計問題層次性明顯,先進行了複習鞏固3個數字的,再學習4個數字的,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孩子們很好的理解了什麼是有序思考,不僅十位需要有序思考,個位也需要有序思考,然後出現用算式表示能組成多少個沒有重複數字的兩位數,沉沉深入的學習,使學生很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感覺孩子們學的舒心,老師也感覺舒心。3、覺得二年級已經學了簡單的排列,三年級的簡單的排列只不過增加了一點難度,孩子們應該會,沒有了解學情便設計了只寫不擺,下來之後,還是不知道合適不。 困惑:

第一,如何讓學生真正的感悟到固定十位法的好。

第二,在學生排列完0、1、3,和0、1、3、5後,是否應該設計同類的題再次鞏固與練習。

第三,我們怎樣才能讓數學課變得更加合孩子們的口味?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0

我們已經學過了連加法和連減法,知道了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相減,然後用結果與第三個數相加減,今天我們就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一步學習加減混合的計算。

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1)先加後減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按從左到右的順序,先算加法,然後用得數減去第三個數。(2)先減後加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按從左到又的順序,先算減法,然後用得數與第三個數。

例1、 看圖學加減(多媒體出示圖)

分析:這是一道先加後減的混合計算式題。圖上畫的是湖裏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一會兒又飛走了2只。根據圖畫所反映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引出算式4+ 3-2。此圖也直觀地反映了先加後減的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又表明了計算順序是先算加法,再算減法,即先算4+3=7,然後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計算結果7減去2得5。

本環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題性,通過學生計算順序。

例2、 看圖學加減(多媒體出示圖)

分析:這是一道先減後加的混合計算式題。圖上畫的是湖裏有4只天鵝,飛走了2只,一會兒又飛來了3只,根據畫面反映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引出算式4 - 2 + 3,這又表明此題的計算順序是先算減法後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結果2加3即可。

本環節再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加減混合的意義和順序,加深理解。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1

1、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爲主線。

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爲學生設置了3個動手操作的學習活動,如:複習中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出一個分數;給正方形塗顏色並表示出各佔幾分之幾;創作分數。

2、以小組合作,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結合進行學習的。

小組合作有利於解決問題,集體的智慧更有利於學生的多向思維,討論的結果比較全面,但單純地進行小組合作,就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他們產生一種依賴性,所以我認爲該合作時合作,該獨立思考是獨立思考,兩種方式搭配使用。

3、提供數學交流的環境,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口頭表達能力。

有意識地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數學交流氛圍,如:比較6個三角形與前面幾圖的表示有什麼不同;討論九分之三爲什麼也可以用三分之一表示;三分之一爲什麼分母寫三,分子寫一;九分之三與三分之一表示的都是紅色的正方形,爲什麼寫法不同,小組合作、創作分數後交流是如何表示出分數的;

4、適當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課堂上多次表揚學生,以表揚爲主,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樹立良好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5、不足之處是在用分一分塗一塗表示出10只小豬的二分之一時也可以拓展成表示出五分之一、五分之三。分本子時也可拓展問兩個人、整組佔全班的幾分之幾。使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機會。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2

《平均數》是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相對於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更爲關鍵。

《平均數》這一堂課,在本校上過四次,在商城小學也上過一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推敲、摸索,但是總覺得不盡人意。平均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麼使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去理解、接受,這是需要不斷思索的。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了一個套圈比賽的的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爲男生組,有的認爲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我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爲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爲深刻和全面。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3

篇一: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大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裏的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爲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而學生的實際是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爲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覈中均在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爲什麼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纔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篇二: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爲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着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係,使學主放膽交流,敢於創新。新課程標準認爲: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爲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遊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儘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爲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爲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爲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爲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期間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認真備課、上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工作之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充實自己的頭腦,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一學期將過,我付出過辛勞,也有收穫的喜悅。爲了下一學期更好地工作,現作如下總結:

一、以課堂教學爲核心:

1、備課。

學期初,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作業練習。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沉悶的局面,使學生樂於思考,敢於積極回答問題。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根究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爲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作業。

做到精講多練,有針對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對學生的每一道錯題進行糾錯。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爲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爲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個以定性爲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中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多聽課,多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加強轉劣培優力度,加強教學反思。

總之,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使學生因樂學而好學數學,使學生們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反思論文高一數學教學反思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4

本節課的內容不能僅限於尋找一種計算方法,重要的是怎樣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這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設計中,在新課引入階段,創設了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把計算內容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

首先爲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繫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其次用助人爲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幫助別人的良好美德滲透於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再

次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在主題圖中讓學生髮現信息,並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所以本課我所用實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體驗了學習數

學的樂趣。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5

週五爲新教師執教了《需要多少錢》即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乘法一課。本次公開課教學,雖是爲新教師而上的,但實質上也是一次挑戰自己、豐富自己的很好機會。

《需要多少錢》主要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乘積在百以內的口算乘法。在本課教學中,直觀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改版後的教材首次引進了點子圖。而如何運用好點子圖,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接觸,也是一次很好的挑戰。通過教學,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把探索的機會還給孩子。

在解決買3個泳圈需要多少錢?即123=?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得出結果,而是請孩子藉助自己已有經驗,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由於有了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們的方法可謂多樣,有的藉助數線圖用加法計算12+12+12=36;有的藉助人民幣模型得到3張10元是30元,3張2元是6元,30+6=36元;有的藉助老師提供的點子圖,把12點分成6和6,63=18元,63=18元,18+18=36元,還有的把12分成10和2,103=30,23=6,30+6=36元,還有的把12分成4個3,33=9,94=36元;

30+6=36元等來探索123的結果。這樣讓學生充分經歷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思考與交流的過程。孩子的表現非常精彩。

(2)注意溝通方法之間的聯繫。

經過探索,孩子們的方法非常多樣,可我並不是僅停留在方法的多樣化上,而是讓孩子充分地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尋找各種方法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點子圖與表格有什麼共同點?你能把點子圖的方法用表格來表示嗎?能把表格的方法也用點子圖表示出來嗎?點子圖與表格及擺人民幣模型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這樣在一步步的比較中,讓孩子的思維逐步清晰,計算方法逐步浮出水面,從而較好地理解算理,並掌握算法。

(3)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20xx版課標非常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很注重挖掘所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如轉化思想。在探索123=?時,學生所用方法雖不同,但有一共同點,將新知轉化爲已經學過的加法或是表內乘法再進行計算。我適時地告訴孩子,轉化是我們學習上的好方法、好幫手,當遇到複雜的題或是遇到新知識時不妨可以把它轉化爲簡單的或是舊的知識來解決,就會事半功倍。除此之外,數形結合、比較等思想方法,也在本節課得到很好的滲透和運用。

本課教學雖能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但也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讓孩子充分進行操作後,再來充分地交流反饋,花費較多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佔用了鞏固練習的時間,因此如何做好時間安排上的把控,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6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片斷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學反思。

1、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的關係如何處理?

目前,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放得很開”,目的是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然而,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放得很開,收得匆匆;時間難控,拖堂屢屢;看似熱鬧,效果平平。這位教師讓學生猜想1千米有多長,這個環節應該是放得很開的,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充分領會、認識1千米究竟有多長,因此,教師應該在這裏着力引導學生從“亂猜”過渡到“有具體長度的可比事物”上來,如:學校操場的跑道長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長度。校園的長度大約是120米,1千米是校園長度的8倍多一點。學生家裏的承包田長度大約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長度的12倍多。等第。條件許可,還可以帶學生實地去“體念”一下。可惜的是,教師在這裏“匆匆而收”,學生在這裏沒有真正感受到“計量較長長度時應使用‘千米’”,以下還影響到“進率的認識”,因此,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出現了“哈爾濱——北京——昆明”的路程計算中使用“米”的錯誤,並且不是個別學生。

2、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方案實施的關係如何處理?

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常常發現,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得相當理想,但在實施過程中常常事與願違,設計中的“活”演變成授課時的“死”,甚至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備課時考慮不全,沒有充分估計到課堂教學時師生交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二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偏弱,即“教育機智”欠缺。如這位教師在一學生對嘗試題的說理過程中,由於學生沒有按教師設計的要求回答(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嘗試題1,學生卻回答嘗試題2,可能是教師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學生領會不清),教師急急打斷學生回答,強制學生回答嘗試題1,不能不說是課堂教學的“敗筆”。如果教師不存在上述兩點“思考”中的問題,那麼他就會順着學生的思路,允許學生任選一題說理,把課上“活”。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7

長方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一個感性認識及認識了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求規則圖形面積的第一課時,所以我把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1、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經歷獲得新知學習的過程;

2、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教學設計從以下三個方面下手:

一、複習面積單位中引入如何測量面積。讓學生對面積的測量有一個動手試驗的機會,體驗面積是如何測量的,從中體驗到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去擺,再一個一個數,在現實生活中不方便,也不靈活,進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長或寬等,能否利用一個什麼計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積。適時引導學生從測量長方形卡片面積過程中的一些感受與想法中,對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的關係進行猜想,再想辦法驗證。

二、動手操作中驗證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的'關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對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的關係進行觀察、歸納、驗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理解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讓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設計練習,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設計在練習中,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練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熟悉、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但考慮到本班學生層次比較複雜,所以我在設計練習時,層次難度逐漸上升,讓不同層次學生在練習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但作爲年輕教師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經驗,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看到孩子們不爲所動,不能走到預設的路子上,不免心急,於是導致有些時候還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顯得對學生有束手束腳的感覺。

回味着課堂上孩子們的合作探究,琢磨着這節課不順暢的原因在哪裏,我恍然覺得:這樣的課其實就是真實的課,值得回味的課,值得反思的課,引領我更好發展的課堂教學。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8

秋去春來,短短的一學期教學工作又結束了,在這繁忙而充實的一學期中,我感觸較多,現將本期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得失作一個反思。

本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級,教材用的是西師版的新教材,還沒有上課之前就聽別的老師說,西師版教材較難,不好把握,這對於缺乏教學經驗又第一次接觸西師版教材的我來說,還真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本期的教學任務較繁重,其中知識點包括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旋轉與平移、方向與位置、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年、月、日的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以及統計初步與不確定現象。其中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是本冊的重點,年、月、日的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又是本期的又一難點。

教學之前,我充分的備好課,同時我深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而備好課重要的一點是要備學生,由於接手本班瞭解到學生的整體成績較差,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礎知識的傳授作爲我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同時,也爲優秀的學生作好“能量”的儲備。

教學之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願意學習數學,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利用多種自制教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摺,畫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待優生,我充分讓他們吸飽、吃夠;對待中等生,我讓他們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特別是對待差生學習積極性不較高,我更加的重視他們,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

教學之後,我基本做到每課教學後立即反思,每單元反思,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優點,克服不足,同時,積極學習其他有經驗的教師的優秀經驗,聽他們的課,有什麼教學中的困惑去請教他們。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氛圍有所加強,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基本會積極主動的學習。

由於經驗的缺乏,在教學工作中仍會有許多不足,感覺時間“少”、任務重,對待差生的輔導仍有待加深,課堂40分鐘的效率不夠高,小組合作仍有待加強,沒有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個別差生缺乏與他人的合作的意識等。

在下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克服我的不足,關心每一位學生,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集體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數學,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19

四月十五日在下孔學校上了一節公開課。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以課標精神爲指導,注重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的新課標理念。縱觀全課,我認爲這一節課基本完成教學任務,但離一節成功的課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節課的特色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活動中構建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以猜謎語引出蘋果,通過分蘋果引入二分之一,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爲學生在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這一方面作了鋪墊。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折一折(折不同形狀的紙),塗一塗(塗自己想表示的分數),說一說,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的讀寫。在活動之中,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建構。

 2、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全員動手參與,貫穿始終。

數學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成功。這節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學生參與面廣,達到了百分之百動手參與,在全員參與中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理解逐步來認識分數。

 3、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探究“半個”的表示方法中,學生用寫半個字,畫半個圖形等等一些方法來表示。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後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塗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

、強化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充滿數學,數學與現實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本節課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吸引他們開展學習活動,最後我有又以分蘋果遊戲讓學生迴歸生活。

總之,這節課實現了我的設計意圖,體現了課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差,自己比較緊張,也由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驗不夠豐富,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是不夠靈活。由這一點,我得到啓示,作爲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於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進一步發展,讓孩子成爲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實教學任務。在教學中由於怕任務完不成,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探索。這也是我平時教學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學中進一步需要加強之處,這也是對我的另一啓示。

數學教學活動是激發學生思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門重要課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與新課程共同進步。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0

時間單位是較爲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的小學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爲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選取了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單位,教學時,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製成投影片,一張一張給學生出示,先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呈現的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的什麼時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兒童節等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爲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瞭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中,我注意爲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提出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曆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教具、學具和身邊的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教學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教師充分使用鐘錶模型和課件演示或學具,加強了對鐘面的觀察操作,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係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了24時記時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學習興趣也很高。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夠,少數學生沒有準備一張年曆,教師也沒有準備,只是課件出示了年曆,學生觀察不清,稍有些混亂,今後要加以改進。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1

計算類教學一直被冠以枯燥、乏味的標籤,學生課堂上提不起興趣,反覆強調但仍有學生不會計算,老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也痛苦。因此,如何上好計算課成爲了我的困擾。上個學期我們創新街基地校便以計算類教學爲研究對象,進行了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在不斷的探索中我們漸漸發現可以藉助直觀模型架起算法與算理之間的橋樑,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很慶幸在我們的探索過程中,得到了吳正憲老師的親臨指導,也得到了很多的啓發,下面我將針對到《兩位數乘兩位數》這節課作以說明。

《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做過了表內乘法以及兩位數乘一位數,這些都將成爲本節課學習的依據,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學習也爲以後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已經多位數乘法打下基礎。根據吳正憲老師的兒童教育觀,在明確了這節課的知識地位之後,爲了更真實的瞭解學生情況,我進行了學前調查。對班上隨機抽取的2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少數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家長或課外班輔導能計算出正確答案168,但對算理並不清楚,豎式的書寫格式也不規範,對於給出的電子圖,並沒有起到幫助理解算理的作用。

基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我對教材進行了研讀。課程標準中對於本節課的要求是:能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經理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可見算理和算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新舊教材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中加入了點子圖的直觀模型並在練習十中安排了相應的習題,教材的用意是什麼?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認真學習了教師用書。書中明確指出在教學筆算的時候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幾何直觀,因此點子圖的教學顯得尤爲重要。爲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點子圖,我又閱讀了一些相關的餓書籍——《小學數學基本概念解讀》《和吳正憲老師一起讀數學新課標》,書中對電子圖的一些解釋也爲我備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基於對教材和學生的研讀,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基本方法。首先要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算式12X14,學生藉助估算的知識來分析12X14大約是多少,這一環節不僅是爲了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二是爲他們準確計算提供依據,同時也滲透了準確計算的方法。接着藉助點子圖讓學生嘗試準確計算結果,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也可以從中得出與筆算一致的方法,引導學生將分佈計算的形式寫成豎式,並對照着點子圖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同時也滲透十進制和位值制的思想。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難點在於第二個乘數的十位與第一個乘數相乘時,結果和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如何對齊,因此,我針對這一難點,設計了具有挑戰性的練習,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豎式中每一步計算的是什麼。

通過一節課的探索,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加深了,點子圖將“冰冷”的算法和“神祕”的算理深層次融合,讓學生清楚感受到“法中見理,理中得法”從而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當然,在課堂中爲了加深對點子圖的理解,花費的時間較多,感覺豎式的規範書寫沒有練習到位,課下仍要繼續規範,這也是本節課的一點遺憾。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2

本課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萬以內數的加法”,本課教學中存在一些優點和缺點,我有如下反思。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提供的統計圖表提供了多個信息,其中包括全世界已知的動物種數和瀕危,受威脅的種數,根據教學需要,我在進行教學時,將這兩部分大膽捨棄,只保留中國特有的種數一欄,這樣避免了因爲信息多而導致學生無從下手的現象,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創設了情景之後,放手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最後交流彙報.整節課,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也課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在今後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多數喜歡用口算,在必算時不喜歡進位1,有先口算後筆算的嫌疑(部分學生都是先填寫橫式)錯誤時又發生。我強調算理,規範學生的表述: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多數學生的描述比預料中的有相當的差距,口算運用的教多,筆算能力有所退步呢?看來接下來幾課時的“進位加法”筆算,任務艱鉅。

2、雖然重視了小組合作,但小組合作還要注意在學生已經獨立思考後再展開,否則學困生會受到思維活躍的學生的限制或中懶於思考,要留出大塊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我在課上則有些急了。

3、課上在學生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方法的時候,有個別學生的口算簡算

法比較獨特,因爲時間關係我在處理的時候採取了表揚並簡單重複的方式。要多關注孩子在課堂上思維的火花,有獨特的方法應該重視。

4、要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大聲清晰的說話,儘快克服唱讀的現象。

5、在今後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突出重點,學生板演時讓他們說出計算過程。

6、還要多注意反饋,表揚好的,糾正錯誤。

在今後教學中我還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在課上多關注學生整體,課後及時反思。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3

今天上的“時間的計算”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時間單位“時、分、秒”的概念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設計了兩個例題——例1:2時=()分,簡單的單位換算;例2:7:30到7:45中間經過了多長時間。

對於例1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除了教學教材中的例題,還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單位換算,如:120分=( )時、150秒=()分()秒。這兩道題的出示,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最後一題,充分給學生討論的時間,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更好的掌握了時間之間的單位換算,而且也培養了能力。

本節課,我還注重將新課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如:對於例2的教學,我將題目變成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很快學生便發現了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的方法。還有學生利用我手中的鐘表,發現了用“數大格”的方法計算出經過的時間。對於例2的教學,我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藉此機會將怎樣計算“從家出發”的時間、怎樣計算咱們這節數學課“下課”的時間。由於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所以,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求“開始時刻”、“結束時刻”的計算方法。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本節課我還增設了一道判斷題——體育課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誰跑得快?快多少秒?這一題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多數學生也正確解答出了此題。

總之,本節課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教師結合教材將內容進行了拓寬,教學效果也較好,師生配合和諧,是一節成功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4

本節課是通過學生喜聞見樂的卡通故事來引出噸的概念的,然後,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的引出噸的概念以及克和千克的關係,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這節課,首先我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在上課前,雖然對教材進行了反覆鑽研,但是,經過了課堂實踐後,我也認識到了其中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於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還不夠,學生對噸的概念不強,這是這節課的最大敗筆,再加上留給學生的練習時間太少,沒有及時的鞏固知識,導致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等等。總而言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方面應該加強。

其次,結合各位領導老師的建議,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還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

1.數學源於生活,在取材的時候,要確保數據的真實性。

2.課堂語言要精練、少講,把時間交給學生。

3.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以激勵評價爲主。

4.要注意把握教學重難點,把握教學節奏。

課堂教學的加強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好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去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各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5

《小樹有多少棵》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一課,是關於“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中,我採用了“梯度導入式”,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我有意識地利用生活情境複習之前的乘法口訣表(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爲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孩子們興致盎然。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複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於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說法,儘管不那麼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麼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後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於乘數和積之間的關係表達不那麼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着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作業中,發現孩子們的寫字情況並不好,也許是新學期剛開始,有待今後改正。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6

測量是三年級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是孩子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爲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上完第一課我有如下感受。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三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課前複習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爲學生根據1釐米的長度估計吸管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釐米的長度。從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的估計能力還是比較好的,估計的結果都比較接近。然後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在這個環節由於有的學生急於測量,沒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導致有的學生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致,我想如果這個地方先讓同桌互相檢查後再彙報效果就會更好些。接下來設計的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從學習中看,學生找到生活中是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東西比較多,有的學生說得都停不了,爲了滿足學生的願望我臨時想到讓學生把這個內容寫到數學日記裏。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先測量學生鉛筆盒中較短的一支鉛筆的長度,從面引出對毫米這個單位的需要,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節課我認爲閃光點有兩個,這兩個閃光點都來自學生,一是當我讓學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時,有的學生說出了一大籮後,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發現只要夠10釐米長都是1分米。”歸納得多好啊,把前面學生說的一大堆用一句話概括了;二是我讓學生討論米、分米、釐米三個長度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時,有一個小組的成員討論出當分米長到1歲時,釐米就要長到10歲,多好的比喻啊!這樣形象生動地記憶了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從這兩個閃光點我無不佩服學生的思維,他們的腦裏經常會出現許多很有創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7

這是小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知識點主要有:

1、口算除法

(1)口算、(2)、估算,

2、筆算除法

(1)基本的筆算除法、(2)、除法的驗算。

重點難點:有關0的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口算除法。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

3、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4、會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除法估算。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根據以上知識點和教學目標,結合“二十四”字教學模式以及有效教學的不斷推進,紮實提高教學效率,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計劃。

1、加強學生自主探究活動,重視對算理和計算規律的探究。

2、拓寬主題圖的情景視野,適當增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

3、加強除法之間的聯繫,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4、充分利用小組長的作用,促進差生的轉化,提高小組合作能力。

5、多關注學生的展示,加強能力的培養。

6、特別多關注差生說的展示,讓其說思路、說方法。

7、力求學生坐、站、說、寫等方面的規範化。

通過按照以上計劃改革教學方法,確實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班內5名基礎較差的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其中樑田智、薛佳琦、田書兵3名同學進步幅度較大。這3名學生剛開始學習筆算除法時,幾乎不知從哪兒下手,不會試商、不會除、就連乘法口訣都不會,經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尤其是通過課堂上的多提問、多板演、多指導,讓其反覆說思路、反覆計算、再加上小組長的幫帶作用,使這3位同學基本上除法的計算方法,錯誤率也明顯降低了。總之,我感到最大的收穫就是,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多給予差生說的機會,按照差生說—————優生說——————差生模仿說——————集體說的展示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8

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訓練學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1、在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學生在完成上衣和褲子搭配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困難,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有一些困難,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時候解決了這個問題。

2、學生積極思考,勇於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學生不同的解決思路歸根結底要作到有序思考,不重複,不遺漏。

3、運用方法,引申練習。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的交流和全班反饋,學生從衣服搭配遷移到走路有幾種不同的走法有些困難,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充分利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進行有序思考,解決問題。總之,這節課我都從學生身邊的情景出發,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緊密聯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習,教師給學生留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教師注意走進學生,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3、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從無序思維過渡到有序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29

這節課上課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說說我的不足:

1、在課堂的把握能力上,我雖然有些進步,但和有經驗的老師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說跑偏了,我不能給予及時的糾正。

2、上課說話不夠嚴謹,隨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但沒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說才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強調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師只說了一遍,學生聽了,但沒有記住。

5、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豎式除法時,需一步一步用規範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設計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0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的心情,再讓師生一起記住這難忘的時刻:

20xx年4月2日上午8時31分6秒。師問:這句話裏有哪些表示時間單位?師:時、分、秒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表示較短的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表示較長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接着演示講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師再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着讓學生說出課本中四幅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麼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最後讓學生在猜迷語的愉悅的氣氛中,師生共同進入新課。

在整個課堂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始終以“導”的姿態,讓學生富有興趣去觀察、探索、發現新知。即新知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曆,讓學生嘗試回答問題:一年中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等問題,通過這樣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接着在師生共同的遊戲中引出二月這一特殊月份,教學時通過設計一張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數,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教師再用算式說明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這樣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能力。

在本節課中,有的年曆表大月最後一行製作時爲了美觀,將兩個數字用隔開,影響了孩子的判斷,以後教學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1

口算除法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課本P8-P9的內容,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乘法計算的逆運算,學生對除法的計算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很難理解除法,把除法和乘法混淆,因此在教學前,先以乘法爲基礎,先讓學生體驗乘法計算,再由乘法運算引入除法計算,讓學生髮現,原來除法其實是乘法的一個逆過程,突出學生的直觀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創設的參觀科技館和植樹的情境,讓學生設置其中,作爲參觀科技館和植樹節植樹的一個成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自己來解決問題,在教學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在解決參觀科技館的時候60÷2的問題上,學生主要說了2種方法(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變成了“20”。我引導學生認識:此時的6已不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的6,而是6個十,所以除得的是2個十,要在2的後面加一個“0”(2)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3=60,也可以算出結果。通過學生的發言,使學生儘可能用較爲簡潔的語言表達計算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識,在解決植樹的過程仍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學生自主探尋算法,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性,並讓學生體會分步計算。

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經常用到,學生通過學習,能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教學過程中由於沒有充分顧及後進生方面,部分學生正確率很低,速度很慢,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2

這節課我是通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綠球次數多,對抽獎箱產生了“問題”,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爲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學生操作後發現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球多哪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我就更加大膽,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通過學生自定標準,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學生在操作後進一步發現,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運用數據分析,比較鑑別、彙總統計,設想判斷等一系列方法,理解並體會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預測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之一。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的確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夠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確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不確定的事情。下到英牙鄉所執教的三年級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對推理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簡單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經驗。我利用教材創設的淘氣、笑笑、小明參加興趣小組的情境,組織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通過貼近生活的實例、簡明的表格記錄法以及生動的數學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並將推理運用到實踐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應用意識。在藉助列表整理信息時,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了推理,培養了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基本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3

要想學生學會除法的驗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驗算習慣,達到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判斷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發現計算錯誤及時糾正,以減少計算錯誤的教學目的。就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除法驗算方法的必要性,調動他們的學習源動力,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這樣,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來的教案,課始安排了一組基礎練習,以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與技能,當我發現學生出錯較多時,就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案。學生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馬虎,抄錯題目;二是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三是餘數大於除數。展示學生的作業,暴露以上的種種錯誤,學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計算時必須要養成認真、仔細的閱題習慣,更產生了要學習除法驗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教材中的主題圖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購物情境,採用這樣的主題圖,可以促進學生了解學習除法驗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教學例題4時,直接觀察主題圖,“從中你瞭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列出100÷5=20(本),和100÷7=14(本)……2(元)他們算得對嗎?你可以用什麼方法說明他的計算是正確的?接着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活動概括出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方法。教到有餘數的除法,100元可以買幾本大的筆記本?100÷7=14(本)……2(元),像這樣有餘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給足學生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餘數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2、100-2=14×7,3、100-2=9814×7=9898=98……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教學時要求學生把例4這道題的豎式列出來,按照除法的法則一步一步地計算,同時明確:對題中要求驗算的除法算式,在除法豎式的右邊寫出相應的乘法豎式;對於題中沒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驗算,則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草稿紙上驗算。

設計練習時,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多層分散練習加深對除法驗算方法的理解,並促進學生靈活運用除法驗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學習除法的作用,在練習中感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通過練習進一步比較得出有餘數除法與沒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全面的掌握和運用除法的驗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確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整節課,教師能夠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培養,教師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展示學生的個性,學生完全處於自主地學習過程中。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學習的怎樣直接體現教師教的如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的程度,能力得到了怎樣的鍛鍊,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這節課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但關注學習結果卻很少,學生對知識從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還不夠。尤其是當學生在做練習時出現了書寫不規範,格式不正確的現象,如果練習中加入一些判斷題型,就會引起學生注意,避免出現這種問題。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增加評價意識,尤其是學生之間的評價,沒有評價就沒有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這些問題。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4

前後經歷了兩次試教,呈現的這節教研課讓我很有收穫。

成功之處:

一、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數學知識之間聯繫是很緊密的,計算教學更是如此。

1.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210=20這個算式,10+10=20;

2.驗證口算方法的過程

3.知識的遷移:例如:29=18,18+2=20,想到9個2是18,10個2就是20.再如:從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運用到到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 以上的設計使學生自主的藉助舊知,解決新知。

二、關注學生,尊重學生不同的策略。

二班的學生聰明、思維活躍,很善於提問。在本節課,學生出現了五種解題策略。

1.用加法算;

2.豎式計算;

3.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

4.分解法;

5.運用口算方法 我能夠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在解決210=20這個算式時,前兩次試教中,在這個環節沒有出現用口算方法解題的策略,而這次學生直接提出了用21=2,再在2後面添一個0的口算方法。我大膽的改變了教學環節,設計在例1中的問題二纔出現的,引導學生經歷並發現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就學生思想的提前而提前處理了。我覺得儘管變動了教材,但是更大限度的尊重了學生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紮實,學生掌握較好

儘管本節課的習題量很少,還有兩道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處理,但是,學生對口算方法掌握的很好,所以在練習中以及課後作業的反饋中,都有很好的表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得以體現。

四、三維目標的達成,使知識呈現有了深度和廣度

不足之處:

1.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

本節課有幾處突發事件真的是我始料不及的。兩次試教中從沒出現的問題居然接踵而至。例如:在情境導入環節,讓學生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前兩名學生提出的問題圍繞口訣出現,第三名學生就提出了310=30,我沒有抓住機會,遵從學生的認知,而是又回到教材的原點。

2.對數學知識的駕馭能力有限,學生的情感態度關注不夠

剛剛提到學生出現的五種解題策略。學生出現用豎式計算,用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解決問題,其實是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有效契機,我簡單、生硬的否定不僅僅抹殺了學生的一腔熱情,更暴露了我對教材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不能宏觀的把握知識點,這也是我今後在教學中要注重並完善的。

3.難點的突破還有些牽強口算方法的提煉有些突兀,如果分步驟引導,多給學生自主的機會,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會有很好的鍛鍊。

我們一直在學習新課程,在第一節試教前,我也在網絡上查找了以上關於計算教學,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可是,只有在上課之後,認真反思之後,我才真正對以上標準中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把計算學習活動從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轉化成一個生動,主動和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這正是我在這節課上真正要體現的。 生成的課堂是靈動的,對教師的要求是高標準的。爲此,我還需不懈努力。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5

教材結合求“地磚的周長”這一情境引入,學習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周長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因爲有了學習長方形周長計算的經驗,因此學生在學習本課時,教師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探究中展示自己的這節課我感覺上得很輕鬆,我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感悟周長,對周長的計算要結合具體的情境,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這樣學生易於理解,學得也容易。從而學會學習。

《地磚的周長》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上,我先讓同學們回顧了一下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引入新課。我們教室的地磚就是正方形的,而且尺寸與書上的例題也一致,正是現成的教學資源。於是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測量地磚的實際活動。

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爲單位活動。首先提出了活動要求:要先商量怎麼量,在測量的時候直尺的長度不夠怎麼辦;還要明確分工,然後再開始測量。在測量過程中,同學們的興致非常高,熱烈而有序。有的同學拿直尺量,有的做記號,有的記錄…最後測量出地磚的邊長是60釐米。

當我讓同學們思考,應該怎樣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時候,也出現了一點小意外。有同學提出了60+60+60+60來計算,接着馬上又有人提出:4個60相加就是4乘60,得240。這兩種都屬於常規方法,在課本上都有呈現。但是接着,又有同學提出,可以用60乘2再乘2。我還沒有給予評價,就有孩子舉手說,乘2再乘2不就是乘4嘛!本來這個問題也就這樣帶過去了,可是又有同學發表了自己的想法:60加60的和再乘2。這時我索性把這幾種方法都板書在黑板上,依次讓同學們說說它們表示的含義,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得出簡便的方法並用公式總結出來。再這裏我還順勢給同學們滲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一知識,同學們也較容易就接受了。

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經歷一次知識“再創造”的過程,效果還是不錯的。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6

一、以學生生活經驗爲切入點

學生對時鐘的認識停留在能看鐘面並讀出那個時刻是幾時幾分,對普通計時法一說並沒有形成概念。以此爲起點,在導入時,我創設了通過看時針和分針同時指向12的鐘面,讓學生猜測我此時可能在幹什麼。有的猜老師可能在吃午飯,有的猜老師可能在睡覺,多種答案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同一個鐘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兩個時刻,怎樣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誤會呢?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在12時前加上“晚上”、“中午”等這樣的時間詞就能準確地區分了。思考:加上時間詞多麻煩呀!能不能不用時間詞也能把時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見過不加時間詞表示時刻的方法。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提煉出手機上、電子錶上、電腦小票、電視機、營業時間等地方曾出示的時間,順理成章地引出即將學習的24時計時法。數學知識往往是以生活經驗爲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貼近生活實際。教學中把新知識的生長點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之上,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動機。

二、探究新知,系統構建24時計時法,突破難點

一天是從0時開始的,而學生往往因爲生活經驗的引導,讓大家誤以爲天亮了就是一天開始了。因此我設計了“20xx年新年鐘聲敲響的視頻”,通過主持人的播報理解:0時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一天是從大家甜甜的睡夢中開始的。隨着時針的腳步,在鐘面上走過2圈後,0時——24時浮出水面,其中13時——24時的理解是難點也是重點。學生會習慣性的數數,對13時的來歷卻頗爲費解。“你是怎麼想的”開啓了學生思考的大門。接着數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滲透鐘面上的時刻+12得出13時——24時的方法。在通過課件顯示0時——24時每一個時刻的出現,學生便徹底明白了24時計時法的來歷,此時重新揭示並理解課題。

本課最大的難點是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同一時刻可以用兩種計時法轉換,轉換的方法是需要學生探討的。在出示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個整時的比較表後,發問: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生答:第一個表表示前半天的時刻(時針第一圈走的時刻),第二個表表示後半天的時刻(時針第二圈走的時刻);普通計時法要用時間詞區分,24時計時法不用時間詞;普通計時法用的數是1——12,重複了一次,24時計時法是用0——24,分別只用了一次;第一個表(前半天)只是一個有時間詞一個沒有時間詞,數一樣,第二個表(後半天)數不同但24時計時法都是用普通計時法的數加上了12……諸如此類的發現,學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發現都是爲了突破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在學生的主動探究、體驗過程後,所有的發現都是那麼有價值。此時師指着表格小結並板書轉換方法:加減時間詞,加減12。至於爲什麼要互換,學生們可能也會問到,因爲國際通用的是24時計時法,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是普通計時法,所以爲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錯、計時準確的24時計時法,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轉換的學習很有必要。當某個場合出現了一個24時計時法的時刻時,腦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應出那個時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於不會造成時間誤差。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7

一、與老教材的區別

1、人教版老教材出現在第十冊,五年級下第一單元《簡單的統計》中。蘇教版老教材出現在第九冊,五年級上第七單元《簡單的統計》中。

2、雖然兩個版本老教材中平均數的教學都是在統計這一單元出現,但是在教學中都以相對獨立的板塊出現,不管是例題還是習題的設計都是以訓練學生會求平均數爲主,而且在計算上都有一定的難度。平均數的意義、價值、與統計學的關係在老教材中不能充分的體現,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也是更注重解題能力的訓練。

二、在課堂中滲透統計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習內容制訂中就十分強調要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對於平均數這一統計量的教學不能只關注如何求平均數,那隻能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而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平均數作爲一個統計特徵數的意義及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我們知道統計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當然一種觀念的建立光靠講是不行的,而是要讓學生有數據意識,需要讓其真實經歷數據統計的全過程。具體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幾點:(1)統計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靠課堂教學,老師在課前就讓學生進行了一些統計活動,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2)指導孩子收集了一些平均數應用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讓學生經歷、感受統計的一般步驟。

統計的一般步驟是:先明確統計目的,接着收集資料、整理數據,最後分析研究數據,求出所需特徵數,通過特徵數找出調查對象的特徵和發展變化的趨勢。課堂上我試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因此設計了“如果想知道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麼辦?”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先明確統計目的,接着收集資料整理數據,最後分析研究數據,得出平均數,讓學生感受班級同學身高的一般水平,整個過程學生都真實經歷了。

3、課堂中一直在滲透統計思想。

課堂中老師統計思想的滲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調查思想的滲透。調查是整個統計的基礎,所有的統計計算及研究都是在原始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只有搞好統計調查,並確保調查資料的真實性,才能保證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及其價值。(2)比較思想的滲透。統計工作不能孤立地進行,每個結論都在比較中得出。另外,沒有比較就沒有豐富的統計方法,就沒有統計科學及其研究,就沒有統計的價值,也就沒有統計。(3)要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思想。統計作爲一門應用科學,與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從老師、學生收集的例子中也能感受到這一點,如老師出示了孩子科學課中應用折線統計圖的例子,學生自己統計了各單元考試成績。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8

這幾天我教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現作出如下反思:

一、優點:

(1)備課時把握住了知識的前後聯繫。兩位數乘一位數是筆算乘法的開始,兩位數乘兩位數是筆算乘法的關鍵。

(2)教學中成功創設了問題情景。教學時,我充分的利用了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他們創設生動的情境,在學生入迷的聽講中,順勢提出數學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養了學生認真書寫乘法豎式的習慣。

A、教師的板書做到以身作則;

B、要求明確,包括數字間的間距、相同數位如何對齊以及橫線的畫法;

C、嚴格要求,作業批改中要求學生按要求書寫

D、效果明顯。

二、不足:

(1)過高估計了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掌握,結果導致部分學生在書寫第二步乘積時,數位對錯。

(2)沒有考慮到學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學生出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錯,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訣背錯;原因之二是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出錯。

三、今後改進方面

(1)教學中既要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情景,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要關注數學知識本身的邏輯聯繫,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

(2)課堂上加強學生的口算練習。可以採取課前聽算的形式,每天的題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細水長流,每天必練。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39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出發,精心設計“圖書館”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2.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真心交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平等的態度,走進學生的心靈,去把握、分析學生的內心感觸與想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針對學生計算時出現的錯誤,教師沒有簡單地放過去,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細細揣摩學生的心理及錯誤的原因,趁熱打鐵,有的放矢,就勢帶領學生去看一看、找一找、改一改,糾正學生的不良做題習慣。

3.注意學生的練習反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練習時,教師沒有就題講題,而是引導學生回顧 “滿十進一”的法則,注意引導學生在練習中反思——對於自己做出的題目,給予適當的評價,發現自己做題的錯誤之處,並想一想錯誤是怎樣產生的,如何避免這樣的錯誤;對於他人所做的題目,也能給予適當的評價,並能同自己的方法比較,發現優劣,從而對自己的方法進行調整。

4.評價內容多元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評價。《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交流算法時學生出現了“算法複雜化”的情況,教師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讓學生繼續發言,然後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算法進行評價,“你認爲你的方法怎麼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能力。對於學生正確的答案教師先是不置可否,儘量用不帶傾向性的語言要求學生繼續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把評價的權力和機會交給所有的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公正的互相評價,在爭辯的過程中發現錯誤,使所有的人都知道錯誤如何避免,並提出建議,選擇合理算法。

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良好,體現了算法多樣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較好地體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下面幾點感觸較深。

1.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時空,還學生自主,學生的創造力將不可限量。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後,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放手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18+27到底得幾,學生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得更主動,潛能得到了更好地發揮。

2.要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效地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僅僅充分交流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彼此溝通和相互理解。教師應該不僅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要引導相互間的理解;不僅讓學生了解方法的多樣性,而且讓學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養優化意識。比如在課堂中用“誰聽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釋一下嗎?” “與他的方法差不多的還有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中深化理解,讓他們真正達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只有通過不斷地進行比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和碰撞,纔有可能引導學生不斷調整並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達到熟練靈活地計算的目標。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0

幸福教育給學生幸福有一種態度叫享受!有一種感覺叫幸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中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恆久性、終極性價值。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給學生幸福。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段重要經歷,我們給學生幸福,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幸福的課堂。幸福課堂應該體現着學生的幸福,也包含着教師的幸福。

一、幸福課堂,要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所謂智慧出於手指尖上,聽來的記不住,看到的記不牢,只有動手做了才能真正屬於自己。通過開展操作性的、探索性的、富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究面積與長和寬的關係,從而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探究慾望,激起智慧火花,引發探究數學的樂趣,讓知識在課堂中煥發活力,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得到成長和發展。學生動手操作,利用擺一擺,從直觀到抽象,交流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力求通過讓學生做數學,逐步達成使學生既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又要在大腦中建立起爲什麼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的表象,較好地獲得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在這裏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還運用了遷移,學生自己得出了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遷移的數學學習方法。在這研究與學習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二、幸福課堂,既體現獨享,也體現分享。

本節課我把通過探究活動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作爲重點。希望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而我作爲一位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訴學生什麼,而是聽聽學生髮現了什麼,做好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在學生動手擺一擺,擺的過程學生獨享着自己的思考和方法,當學生用不同擺法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後,彙報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反問,爲什麼長方形的長5釐米,寬是3釐米?爲什麼你這樣擺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積了?你明白他的想法嗎?等問題,把個別同學的想法與大家共享,讓其他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想象的過程。實現了學生思考和方法的分享。另外,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有些時候還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段重要經歷,讓我們的課堂充盈幸福!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1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概念。學生對於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並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後,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幹牆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麼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爲猜想的效果好。 因爲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採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那個適合量牆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麼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於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爲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裏。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爲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徵。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2

今天教學了《面積單位》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爲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 爲了體現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通過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課下來,收穫很多,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繫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課的教學中,爲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裏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釐米的教學,我採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釐米。

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 如何儘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纔是紮實有效的教學!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3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因爲這節課主要學的是除法豎式,考慮到課程內容的單一性和難度,爲了不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感覺,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遊記》爲藍本,創設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回老家花果山”這樣一個情境,所有的課程圍繞情境展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西遊記》爲我國本土歷史神話,我覺得比人爲硬造的情境吸引力會更強一點。在遊戲活動中,數學知識變得不再枯燥,很多時候學生就是遊戲活動的參與者。在遊戲中學習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不僅學得輕鬆、愉快,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把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強調把學生的“學”作爲教師“教”的基礎。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思想,着力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爲他們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與機會,使學生在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算理。這節課中的3個知識點都通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而獲得。

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從直觀到抽象,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類比遷移新知。通過小猴採桃這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0不能做除數”。然後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除法。通過不同角度的思考,讓學生體會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突破計算中的難點。再通過練習環節,讓學生加深理解,這樣不僅爲學生留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而且有利於學生認識到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最後遷移到“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把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各種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願望,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通過對這節課的回顧與反思,我也感覺到一個成長中的教師,不斷學習、鑽研教材、勤于思考,是使自己的課堂春意盎然的必經之路。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4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通過探究身份證號碼的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應用,並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

1.課前多方調查,瞭解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運用。鑑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在課前就讓學生收集,瞭解有關身份證號碼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社會需要之間的聯繫,並在收集過程中對所收集的資料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聯繫生活,創設情境。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很多情況下離不開日常生活的豐富素材,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着數學內容生活化去展開教學。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確爲什麼要學習這部分內容,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從而在學習中自覺主動的把具體問題化爲數學問題。

3.以觀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展開對新知的學習。

4.加強實際應用。動作的技能是比知識的記憶要讓人難以遺忘的。只有通過練習、操作、知識才能得以更好的鞏固與加深。因此在新課教學結束後,我聯繫實際創設了與身份證號碼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5

之所以選擇這節課,主要得益於前些天從光盤上聽到張齊華版的《平均數》,並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設計巧妙、穿插自如,將這一內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跡,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經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現在是用導學案上課,而他所設計的課更注重於教師的步步引導。雖不能複製,但仍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如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教學設計,但總感覺不太理想。每天都絞盡腦汁的在想,創設一個怎樣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想到了可以用班裏同學得到紅星的數量導入,而且人數不同,在質疑中使學生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以此作爲切入點,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只是我們不曾去發現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隨後我又想到了在練習題中統計班裏一部分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及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等。思路有了,怎樣進行呢?導案、學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難的,也是我的短板課件的製作。因爲都是本班學生真實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華、小麗。下載的課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還要繪製條形統計圖,更是難上加難。求助於微機老師吧。趙媛老師試着從 excel中輸入數據後轉化成圖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沒辦法,從word中畫吧。我也就跟着學會了從視圖中先畫出網格線後,再畫橫、縱座標軸以及打格子,選中矩形畫出長條,改變顏色,添加名字、組合,真的是收穫多多。後來,又在李傑老師的幫助下把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一切準備好後,已是週二了,抓緊時間印學案吧。

週四第一節課,我對前面的自主學習部分進行了檢查,孩子們太浮躁了,和我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準備的課,難道真的要這樣收場。正式上課了,在多媒體教室裏,有大屏幕,有投影儀。同學們的情緒已不再像第一節課那麼躁了。個個精神抖擻,發言積極。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錦上添花。如最後一道拓展題,張嘉銘就想出了與衆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還和多媒體課件密不可分。鮮豔的顏色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再加上學生熟悉的統計內容,讓孩子們變被動爲主動,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說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於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還有由於整節課的內容較多,時間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幾分鐘等等。

課後,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注意聽講,其實是我們的心思花的還不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我們也就能與學生同快樂,並從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陽光總在風雨後,當付出終有回報,曾經的風雨也變得那樣美麗,那樣難忘。風雨兼程,一路成長------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6

一學年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在三年級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和現象反思一下:

1、學生厭學情緒比較嚴重: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爲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學水平,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三年級數學教材採用的是青島版,沒有可以用來借鑑的現成的教案,課後我就認真鑽研教材,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定具體的教學情景,爲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不僅縮短了導入新課的時間而且使學生比較容易的獲得知識,從而簡化了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學生自身的厭學情緒,我通過與學生聊天來獲得具體學生的信息,對症下藥,效果比較明顯。

2、學困生比較多: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特別多,我接過這個級部以後就針對這個現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後就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2)我作爲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於學困生的輔導工作。(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定期在數學活動課上交流總結。

3、學生家庭作業質量不夠好:

三年級的學生開始模仿高年級學生的寫字風格和寫字速度,課堂上有老師監督字寫的還比較正規,但是家庭作業在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情況下,字跡比較潦草。這與學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關,同時與監督力度不夠有很大關係,於是採取家庭作業上交化,這樣有效的控制了學生字跡潦草的現象。

4、學生不喜歡演算的現象較爲嚴重:

對於一步的計算題,教師要求用豎式計算,學生就用計算,可是對於教師沒有要求的計算題學生不習慣在演算紙上計算,而喜歡口算,這樣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出錯,想了許多的辦法都不能很好的糾正這個問題,沒辦法只好採取了每節課、每次測試檢查演算紙的措施。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纔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對於我所遇到的上述問題不知哪位老師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7

《新課標》強調“數學應用於實際生活,要使同學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這就向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必需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題材。

本課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再現“神六”勝利發射的輝煌局面,一下子拉近了數學與生活、同學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同學對數學、對教師發生親近感。而最後的總結可謂“經典”,將同學從課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跡,這樣與開頭相互照應,真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體地位,發明了自然和諧的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沛尊重同學,給他們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同學,使同學人人得到發展。

本課中,在創設問題情景、出現例題的表格之後,我讓同學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自身提出數學問題。提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同學的主動考慮、主動發現,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的過程。同時,同學通過提出數學問題,也複習了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有關問題。在複習的過程中,由同學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內容:“兩次平均每分鐘拍攝多少張?”這樣同學感到:今天學習的問題是由我提出來的,心裏充溢了驕傲和自豪。

尊重個體差別,設計了滿足不同需求的練習

家庭環境、特定的生活與社會文化氛圍,形成了同學的差別。教師在教學中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使不同的同學得到不同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同學的發展需求,對有特殊數學才幹和喜好的同學可以爲他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本課整個練習設計分爲四個層次,既有鞏固性的只列式不計算、列式計算的例題原型的還原,又有較高層次的拓展練習,層層遞進,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學習需求。在練習的方式上,既有筆算題、又有估算題,更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同學估算能力這一宗旨,可謂匠心獨具,令人流連。

思維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學內在的發展潛能

在求平均數應用題中,同學經常將兩個平均數相加除以2,這是平均數應用題中極易出錯的典型問題。一般情況下,同學能認識錯誤,選擇出正確答案就行了,但我對題目進行了深度挖掘,引導討論:

1、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數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數比141大還是小?爲什麼?

3、假如女生人數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數比141大還是小?爲什麼?

4、再讓同學比眼力,猜想五年級四個班哪個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最高?

這樣深入挖掘,有意識地對同學思維進行深度引領,將一條簡單的選擇題進行多次討論,讓同學享受到數學思維帶來的樂趣。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8

教學一開始,我就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先播放一個動畫,創設了一個故事情節,引發學生的興趣。隨着畫面的靜止,馬上讓學生反饋收集到的數學信息,由於難度較低,我主要請學困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並獲得成功的喜悅。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然後引出問題:“誰跑得最快”,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自己的比法,對於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比法。

第二部分學習、交流、探究的教學,我主要分成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通過比較誰跑得快引出速度概念。在學生討論後,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比的,不同學生可能比法也不相同,有的是算出每分鐘跑的路程進行間接比較的,有的是根據條件中的關聯先直接比較的,這些想法都是值得肯定的。並將學生的學法提煉出來,記錄在黑板上,便於學生在學習中有選擇地使用。在課件中我將學生直接比較的過程非常清楚地依次展現出來,能夠讓學生清楚明白地領會:在比較小牛和小象時,我並不是急於讓學生計算,而是引入了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上原本安排在火車練習時才引出線段圖的,是爲了幫助學生分析出速度與路程時間的數量關係,我認爲不妨放在這裏,讓學生一開始就來認識線段圖,有利於他們對速度與路程時間關係的認識,這樣學生在後面完成火車練習並概括數量關係時就容易理解多了。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49

《認識幾分之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單元的開篇課,試教之後,頓感教材簡單而寓意精深,立足生活,而視野博大,它從學生的生活實例入手,漸變到理性的思考,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使知識得以積累,能力得以提高。

一、激情導趣,誘發學習慾望

本節課導入選用了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故事引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帶着好奇心,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即促使學生髮現問題,並誘發學生產生主動想解決問題的心理。

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實物演示及圖片演示,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分數,不但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也爲學生獨立學習延伸教學內容打下了好的基礎。

二、動手實踐,訓練學習思維

讓學生動手摺紙,不只是對幾分之一認識的簡單瞭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分數的含義。因此,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求學生摺紙,還要求學生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由於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鬆。在辨認和應用方面,學生也能抓住分數的意義的實質來說明和辨認。

三,直觀比較,尋找規律

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摺紙所表示的幾分之一,讓學生直觀實際的比較大小,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使學生通過比較一目瞭然就知道誰大誰小,並從中尋找到比較大小的規律。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的含義的。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於貧乏,,如果課中在動手摺、動口講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一邊折,一邊講,將分數的含義和實際操作(事物)對應起來,這樣學生對於分數的感性認識會更多,理解得會更深刻一些。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50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圍繞“創新教學”這一主題,爲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我爲我這40分鐘的教學作了如下幾方面的創新設計:

1、在教法上運用"學生猜想.動手操作,發現規律,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後在驗證兩個面積公式,並在理論的指導下做練習,這樣學既注重了讓學生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又發展與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2、在學法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觀察討論,自己總結概括,做到了“學生能操作的老師不示範,學生能敘述的老師不代替。”

3、在最後的鞏固發散環節,挖掘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運用智慧爺爺的話,激勵學生。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我認爲沒有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遠不如我在本學校上課的效果。課上,孩子們充分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體作用。從開始用面積單位拼長方形或正方形到探索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師生共同驗證並理解了“爲什麼長方形的面積是由長×寬和爲什麼正方形的面積是由邊長×邊長得來的”道理。孩子們都主動去動手、思考,思維始終處在亢奮狀態。他們不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欣慰,還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他們不僅自己探索出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方法,而且還明白了爲什麼要用長×寬去求長方形的面積,可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遷移類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們的出色表現體現在他們動手操作自己測量物體表面的長和寬來計算面積,。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我欣喜地發現,我們的學生再也不是爲學數學而學數學了,數學已經成了他們接觸生活、瞭解生活、融入生活的得力助手。

40分鐘也留給我一些遺憾。爲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儘可能的發揮,我在設計時都是給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於緊張,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而且老師包辦代替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