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1.33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散文教學設計

散文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頌揚人間平凡的真愛的小小說一組——《一件運動衫》《愛之鏈》《麥琪的禮物》。

教學對象:六年級

教學目標:

1.學會藉助小說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理清情節;

2.感受出人意料的結尾在小小說中獨特的作用,體會小小說“閒筆不閒”“意味雋永”的特色,學會閱讀小小說。

3.在羣文閱讀中,進一步感受並梳理小小說的文體特徵,初步滲透閱讀小小說的策略。 教學重難點:

抓細節,抓結尾,體會小小說結尾出人意料的藝術特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閱讀材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師:你們平時喜歡讀小說嗎?

(生交流:《愛的教育》、《時代廣場的蟋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魯濱遜漂流記》、《西遊記》??)

師:你們讀小說的時候,最先關注什麼?

(學生先後回答:內容、人物、小說帶給自己的思考等。)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小說怎麼閱讀。

二、 趣讀小小說 初識特點

師:(屏幕出示一篇只有一句話的小小說)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說,你信嗎? 生齊讀:地球上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裏,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

師:一句話,時間、地點、人物、情節都有了,而且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讀了這句話,你

腦子裏會冒出哪些問題?

師:你有很好的閱讀習慣——推想閱讀,看到前面,推想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

師:對呀,既然是最後一個人,那個敲門的人是誰,是外星人嗎?很多很多問題由此產生了。據說,這是史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接下來,我們要分享一篇據說是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說。 (分片段出示小說《三封電報》)

(出示)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裏接到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師:獲得了什麼信息?

生:巴布被獅子咬死,弟弟告訴姐姐。

(出示)伊莉薇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裏面是一隻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

師:伊莉薇娜有沒有收到丈夫的屍體?她此時心情會怎樣?

生:沒有收到。伊莉薇娜此時肯定非常高興,原來我的丈夫沒有死!

(出示)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師:這個故事巧妙在哪裏?

生:巧在運回來的包袱裏,屍體是在獅子的腹內。我們讀到最後一段才明白故事的結局。 師:是啊,小小說往往有一個特點,讀到故事結尾,才讓人突然明白,哦,原來是這樣!你看伊莉薇娜從開始的悲痛到後來的喜悅再到最後的悲痛,經歷了一波三折。

三、 概讀小小說 把握整體

師:這節課,我們來討論兩篇小小說《一件運動衫》和《愛之鏈》。大家有沒有預習過?(生:有)第一遍讀小說,我們一般要關注故事情節和人物。回憶一下,《一件運動衫》主要寫了哪兩個人?

生:康威先生和“我”。

師:“我”爲康威先生做了什麼事情?

生:“我”用康威先生給我修鞋的錢和運動衫換來的錢,買了一雙鞋給康威先生。 師:康威先生又爲我做了什麼事?

生:康威先生用小狗給我換了一件運動衫。

教師出示人物情節關係圖:

師:哪位同學看着人物、故事情節圖,用自己的話大致說一說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 (生說略。)

師:大致說清楚了。這篇文章中涉及的人物還有很多,有售貨員、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還有修鞋的吉特勒先生等。讀小說的時候,我們抓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情節,就能一下子把故事拎出來。自己平時讀小說的時候,也要記得抓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

師:好,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快速閱讀《愛之鏈》,用最簡潔的線條和文字,形象地畫出人物關係和情節圖。自己先讀,然後五人小組討論,最後由一個同學執筆畫在海報紙上。 (5分鐘後,教師利用黑板,貼出第學生畫的人物情節關係圖,學生作闡釋說明)

師:閱讀一篇小小說,關注主要人物、主要情節,然後用簡單的情節圖梳理主要內容,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本領,希望大家在以後的閱讀中可以嘗試着用。

四、 比讀小小說 發現異同

師:閱讀兩篇差不多的小說,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去發現,這兩篇小說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的時候,可以從文章的結構、主題、細節、人物的身份等方面去揣摩。你們手上有兩張便利帖,一張便利貼寫一條相同點,另一張便利貼寫一條不同點。

學生閱讀,教師隨機點撥和提醒:閱讀就是發現,如果你發現了兩條,可以寫兩張;寫的時候不要寫長句子,幾個關鍵詞就可了。(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師:各小組可以選一個同學上來交流,另一個同學補充。(第一組同學上臺)

生1:小說的相同點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幫助別人自己也是很快樂的。

師:你一下子就扣準了小說的主題。很好,請你貼到黑板這個區域(黑板上畫一顆愛心,教師把愛心分成三個區域,生1貼便利貼)。(對另一生)你接着說第二條。

生:結尾都是出乎意料的。

師:這個很有意思。請你說一說,爲什麼結尾都是出乎意料的?

(生一時答不上。)

師:爲什麼結尾都是出乎意料的?我們來聚焦結尾。大家認真地看兩篇文章的結尾,如果結尾的哪一句話沒有了,整個故事就沒有味道了。

(出示《愛之鏈》最後一段。)

生:“一切都會好的,我愛你,喬。”

師:爲什麼沒有這句話,整個故事就不一樣了?

生:因爲故事一直沒有說“女侍者是喬的妻子”,到最後才說明白,讓我們恍然大悟。 師:這就是小說的奧妙所在。如果老師把一個字去掉,整個人物關係就不清楚了。是哪個字? 生:“喬”。

師:去掉“喬”,讀讀故事結尾,是不是就表述不清了?

(生齊讀去掉“喬”的結尾段落。)

師:沒有“喬”,你是不是還會想到女侍者的丈夫就是“喬”嗎?好多小小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有一個異峯突起的結尾。我們再來看看《一件運動衫》。

師:假如把故事最後兩個自然段用方框框掉,去掉了。你覺得這個故事有什麼不一樣? 生:去掉結尾的話,就變成“我”在幫助康威老先生,而康威先生有沒有幫助“我”,我們卻不知道。

師:是啊,有了這個結尾,我們才忽然明白,原來“我”在幫助康威先生的時候,康威先生也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我。我們讀最後一段。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一個孤獨的、貧窮的老人,能夠爲他的鄰居小孩做出這樣的事情,非常了不起,非常感人!這就是這個結尾帶給我們的震撼。同學們,小小說的結尾一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讓讀者發出原來如此的驚歎!今後我們在讀小小說的時候,特別關注結尾的作用。 師:那這兩篇小小說有哪些不同點呢?

師:是呀,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小說也一樣,切忌平鋪直敘。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這就是作者用這個題目的匠心所在。

五 、學法總結,拓展訓練

回去以後,請大家研究小說《麥琪的禮物》,完成如下兩項任務:

(出示要求:1.畫情節圖。2.選讀《歐享利短篇小說》,體會歐享利小說結尾藝術。)

散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設計: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3、感受父子情深,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教育學生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發揚中華民族的佳統美德。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內容: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父親送“我”去上學,並在月臺艱難地爬上爬下爲“我”買橘子這件讓人感動不已的事情,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念之情。

新的課程理念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們必須“博採衆家之長”,大膽吸收借鑑更先進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豐富語文課的內涵,讓學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識。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溝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導學生學好本課,陶冶他們的情操,增進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學會關愛他人,發揚中華民族的佳統美德,有着重要的意義。

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言。

(2)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3)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難點:體味父子情深。

三、教學對象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理解及分析文章的能力。就這篇文章而言,學生理解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教學中應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閱讀爲主,找出刻畫最生動細緻的地方,集中在買橘子的背影上,細細地揣摩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前文給出的背景,進入特定的情境,親身感受體驗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艱難,從而深深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濃濃的父愛。

四、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

1、結合背景音樂,讓學生閱讀《兒子眼中的父親》,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音像文件,調動學生多重感覺器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通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3、拓展遷移,讓學生談談自己親身經歷中所體會的父母對自己的愛及自己對別人的關愛,從而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愛,懂得感恩與回報,並且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

朱自清背影課文原文欣賞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後他顛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朱自清背影欣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爲“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絃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着每一位讀者,並長期以來,一直作爲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並斥之爲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佈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悽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羣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脣,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爲什麼呢?於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着,營營地叫着,以爲得意,以爲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並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唸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作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爲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背影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三、藝術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覆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爲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本文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時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散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旁批詩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3.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式、朗讀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默讀批註,感知理解詩文內容。

2.設計對比誦讀兩首散文詩,體會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介紹作者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金色花》《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誰來介紹一下這兩首詩的`作者?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泰戈爾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訪問之後,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語。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冰心可以說是受惠於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欣賞朗誦《金色花》《荷葉·母親》感受他們作品的異同。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優秀的詩文是“詩中有畫”的,這兩首散文詩也不例外,每首詩都蘊含着幾幅精美的畫面,我們這次朗誦比賽的內容是:每組同學從兩首詩文裏各選一幅“畫面”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自主閱讀,批註“畫面”,感知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朗讀詩文,請大家拿起筆去文中尋找優美的“畫面”,並在旁批處給“畫面”擬個小標題,然後咱們比一比誰擬的題目最美。

(學生默讀批註文章,全班討論,選出最佳標題。)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親禱告,“我”爲她散發香氣。第二幅:母親讀書,“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第三幅:母親拿燈去牛棚,“我”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荷葉·母親》:第一幅:花瑞人祥回憶蓮花白。第二幅:白蓮凋零紅蓮亭亭。第三幅:雨打風擺紅蓮欹斜。第四幅:荷葉護蓮盡顯母愛。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三)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比較異同

每幅畫面都有了一個詩意的標題,如何能讀出詩意的美呢?先讓我們以組爲單位邊品味“畫面”邊填寫《“畫面”對比閱讀表》,然後組內朗讀,準備展示。

“畫面”對比閱讀表

(學生合作填寫表格,朗讀所選“畫面”。)

示例:

【設計意圖】訓練朗讀技巧;體會兩首詩語言風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賽誦讀,體會情感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請各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並進行解說,然後誦讀本組所選的“圖畫”。

(分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着重從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情感等方面評價。評出特色,頒發獎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提高把握感情基調能力;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可以從內容、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課下我們可以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與冰心的《繁星》《春水》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閱讀。

作業:課外閱讀《飛鳥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們作品風格的相同之處。

板書設計:

散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2、瞭解諸子各家的歷史,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教學重點:

學生自主概括、識記諸子各家的歷史。

教學難點:

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學生活動:

自扮某位諸子大家,以第一人稱“我是——”的形式介紹某家詳細歷史。後由同學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秦諸子創造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並且深刻影響了身後兩三千年的中國歷史,可以說,先秦諸子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出現了許多學派,他們的論著代表着中華文化精神,對後世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思想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深思的探究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自主探究

自扮某位諸子大家,以第一人稱“我是——”的形式介紹某家詳細歷史。後由同學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教師準備:

(一)先秦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孔丘、孟軻、荀子)、2、法家(韓非、李斯、管仲、商鞅)、3、道家(李耳、莊周)、4、墨家(墨翟)、5、雜家(呂不韋)、6、名家(惠施)、7、兵家(孫武、孫臏)、8、農家(許行)、9、縱橫家(蘇秦、張儀)、10、陰陽家(鄒衍)。

(二)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約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有《論語》、《老子》和《墨子》,它們多爲語錄體,語言簡樸、警策。

第二階段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由語錄體向對話式論辯文和專題論文過渡。它們都論點明確,說理透徹,層次清楚,文辭生動。

第三階段是戰國末年,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它們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長篇專論,邏輯嚴密,結構縝密,文辭富贍。

先秦諸子散文各抒所見,暢所欲言,不僅思想深邃,富於哲理,時時閃爍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包含許多寓言、故事、神話,顯得生動、形象,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這就使它不僅在恩想史、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後代優秀散文家無不從中多方汲取營養,獲得借鑑,然後再自成一家之言。下面就幾部主要著作的藝術特色作簡要的介紹。

《論語》的突出特點是文字精,質樸含蓄、概括力強具有格言的`韻味。例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就不僅是對松柏的讚美,而且蘊含着對堅強性格的歌頌,給人以美感,後來成爲歷代詩歌繪畫的重要主題。《論語》的另一特點是通過對話和行動來展示人物的神情風貌。就整部書而言,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爲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仍爲語錄體,但有很大發展,它詞鋒犀利,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長於論辯。論辯方式靈活多變,有時採用設問方法,單刀直入,步步進逼;有時掌握對方心理,欲擒故縱,因人入彀;有時運用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辯論是非。

《老子》僅五千字,句式整齊,多用韻語。

《莊子》的突出特點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詩意。如《逍遙遊》關於鯤鵬的描寫,《秋水》關於河伯望洋興嘆的描寫,都是意境開闊,蘊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

《墨子》文詞質樸,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理說理。如《非攻》從“竊桃李”、“攘人犬豕雞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的原則,然後根據這條原則論證攻國之大不義,就是較爲典型的一例。

《荀子》《韓非子》都是戰國末期的著作。《荀子》樸實渾厚,嚴整精密。《韓非子》鋒芒銳利.說理透闢,表現出法家的嚴峻峭拔。

用寓言故事幫助說理是先秦諸子散文的共同特點,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運斤成風”,至今仍爲人們所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個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種描繪人物的手法,對後代散文以至小說創作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百家爭鳴促成了諸子散文的蓬勃發展。這不僅反映在內容上,而且表現在文體形式上。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尚屬簡短的語錄體,《墨子》沿用語錄體,但議論成分增多,以適應爭鳴的需要。不過,這種議論尚較質樸。到了《孟子》,論辯色彩加濃,行文顯得繁富而又曲折。《莊子》開始突破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到了《荀子》、《韓非子》則不再用語錄體,而成爲專題論文。諸子散文這種由簡到繁,由語錄體到專題論文的演進過程,生動地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積極作用。

課本編排了7個單元,涉及《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七部著作,所有選讀作品,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論語》選讀和《孟子》選讀都是本教材的着力點。其中,《論語》以全書僅1萬1千字的數量,就佔去了本教材選讀四分之一的頁碼。所以,《論語》的教學又爲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

散文教學設計5

【導入】從“外在的言說對象”,轉向文本之內,即作者“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魯殿靈光”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悲劇呀?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寫到的“被毀滅”的“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課文寫到的這個被毀滅了的藤蘿,其“價值”在哪兒呢?它有什麼“價值”呢?

【環節一】從文內的描述對象,轉向作者所抒之情,即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1、關於第8段

◎課文中集中描寫藤蘿的是哪一段?

◎你們喜歡“這一棵”藤蘿嗎?

◎那你們看作者喜歡嗎?

◎你從哪裏看出來作者也是喜歡的?

◎你從哪裏可以看出作者很快樂?

◎那麼,同學們還可以從哪裏感受到這種快樂呢?

◎“大有直上青雲之概”,“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你們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嗎?

◎現在的問題是:爲什麼引用了古詩句,就表達了作者的快樂、開心呢?

2、關於第ll段

◎其中直接寫藤蘿的“被毀滅”的.是哪一段?

◎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我們能理解他的痛苦嗎?我們能理解他心中的情感嗎?

【環節二】從作者的直接抒發,轉向“個性化的言語表達”,體會情感的細膩處。

◎那麼,我們怎麼樣體貼作者之心呢?

1、找作者直接的陳述

◎你們看課文ll段到l5段,把有“我”的句子找出來。請同學們把這28句中有心理 動詞的句子劃出來。

2、要看它的話外之音,言外之意

◎你們來讀一下課文的第15段,你們看看這一段是什麼樣的語氣語調,你覺得這個語 氣語調有什麼特點,你從這樣的語氣語調中感受到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把自己的感覺填到這張表上:語氣語調給你的整體感覺。你從這種語氣語調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你覺得這是一種什麼語氣語調?

◎其實,這篇課文後半部分,有好幾個地方都有點無奈的味道。你們看看,還有哪裏?

散文教學設計6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步驟安排

一、導入:

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評論。它評論的對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時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這種評論方式,爲我們提供了鑑賞名家著作的獨特範例。

也正是這種特點,決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們閱讀時,卻不會有一點冗贅煩瑣的感覺,因爲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闢、獨到的藝術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文中多處引述,使我們有機會領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筆;作者中肯的評價,又使我們能學到敘議結合、評析結合、加強評論的情感色彩的評論手法。

文章採用的是總起分論的結構:先提出評論的'中心,然後對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點分別進行評論。那麼,文章評論的中心是什麼?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不同特點呢?

二、閱讀明確:

評論中心:他的文章嚴謹不苟,雖然着意錘鍊文字,但風格平易自然。並能於樸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語,於平淡之中見神奇。

不同特點:(一)風格樸素自然;新鮮的意境,新鮮的用語,富有詩意,也富有風趣。

(二)語言準確自然

三、學習體會

作者評論朱自清散文的鑑賞方法是將整體評價與細部揣摩相結合,那麼

1、作者是怎樣整體評價朱自清散文的?(細讀第一段)

明確:從作家的地位,寫作態度,散文風格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先總的評價了朱自清後期散文的風格特點,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寫作技巧上的借鑑價值。

2、文章是怎樣過渡到對其“樸素自然”風格的進一步分析評價的?

明確:以一句“樸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紅大綠那麼顯眼,它的好處要細心玩味才能覺察到,粗心的讀者往往是發現不了的”過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樣評價分析其散文樸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確:評如過渡句所說,課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經典常談》的兩段文字爲例,細加分析揣摩評議。如何揣摩的,學生閱讀相關段落體會。

4、課文對“新鮮的意境,新鮮的用語,富有詩意,也富有風趣”又是怎樣分析,如何讚美的?

明確:以“樸素自然可不等於平板”過渡,並以《鬆堂遊記》的兩段和《歐遊雜記》裏的兩段文字爲例,贊其匠心,精彩,詩意風趣,還善於把靜態的東西寫成動態的東西。如何分析讚美?朗讀相關段落。

5、作者怎樣評價他的語言的?

明確:作者談論沒有就風格談風格,而是明確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他的整個風格跟語言有密切的關係”。並以《歐遊雜記》裏的文字爲例,沒做繁複的分析,特別注意調動讀者已有的認知經驗,只是點到即止。

四、明確總結

結構特點:總起分論。

鑑賞方法:整體評價與細部揣摩結合,先整體評價,後細部揣摩。整體評價多方着眼,肯定價值,細部揣摩自然過渡,注意聯繫。

朱氏散文:於樸素中造新意,於平淡中見神奇。

板書設計:

評論中心:於樸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語,於平淡之中見神奇。

不同特點:(一)風格

1、樸素自然:《威尼斯》《經典常談》

2、新鮮的意境,新鮮的用語,富有詩意,也富有風趣:

《鬆堂遊記》《歐遊雜記》善將靜態東西寫成動態

(二)語言

準確自然《歐遊雜記》

五、寫作練習

在領會課文觀點的基礎上,重讀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個藝術特點細心玩味,寫一段二三百字的評論文章。

荷塘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鍀出。樹梢上隱隱約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散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積累課文中出現的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朗讀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3、瞭解想象的寫法,體會想象的'妙用。

4、把握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懷。

【教學法重點】

朗讀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瞭解想象的寫法,體會想象的妙用。

【教學難點】

瞭解想象的寫法,體會想象的妙用。

【教學方法】

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採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學習本文。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新課導入

1、引導學生回憶第三單元學過的兩篇寫景的散文:《春》、《濟南的冬天》。

2、全班齊讀文中導語。

二、展示本課學習目標(投影出示)

三、出示課件檢察學生預習情況

四、朗讀課文

1、朗讀指導。(投影出示)

2、學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五、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學生先自學,後小組進行討論)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作者描寫這些“朋友”時運用了哪些方法?並舉例子說明。

3、摘抄你認爲優美的句子,加以品味體會。

六、分組進行片斷朗讀

七、課堂小結(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八、佈置作業

1、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語句和好的詞語寫在你的筆記本上。

2、做一份文段閱讀鞏固課堂所獲知識。

讓學生產生懸念:《山中訪友》是否也是寫景的散文呢?

讓學生明確學生目標。

初步瞭解課文。

學生根據思考題研讀課文,並進行小組討論,共同參與課堂,活躍課堂氣氛。

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讓學生主動總結所學知識。

散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養閱讀科學文藝作品的興趣。

2、理解本文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3、揣摩關鍵語句,體味其深刻含意,培養語感。

4、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愛護自然,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觀點。

2、探究思考,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刻含意。

【教學難點】

1、概括要點,理解層層推進的論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正確領會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吶( )喊

2、解釋下列詞語:

⑴ 不自量力:

⑵ 相形見絀:

⑶ 精巧絕倫:

⑷ 美味佳餚:

選五位同學回答,明確:

1、hāo zhǐ jí nà

2、⑴ 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力量。

⑵ 相比之下,顯出不足。

⑶ 精細巧妙獨一無二,沒有什麼可以相比。

⑷ 味道鮮美的食品。

二、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⑴ 閱讀文章第一段,思考:爲什麼人類宣稱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⑵ 閱讀文章二至七段,思考:人類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有什麼關係?

⑶ 閱讀文章八至十段,思考:爲什麼人類與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關係?

⑷ 閱讀文章第十一段及全文,思考:爲什麼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2、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 文章第一段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這個問題:

① 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

② 論關係,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

③ 論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所以,人類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⑵ 文章二至七段作者分兩步闡釋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的關係:

① 文章二至五段作者着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的關係。

指出: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智慧並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是非常狹小。

第二,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以後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

第三,礦坑也可能成爲人類自掘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就算不得什麼。

第五,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讚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傑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② 文章六至七段作者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係:

第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⑶ 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固然是高級的生命形態,但也只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質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因此,人類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兄弟關係。

⑷ 通過上文的論述,結論是人類理應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是因爲人類與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儘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態有高低之別,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再則,敬畏自然,就是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三、深層探究

1、提問: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段是哪一段?

學生明確:課文第11段。

2、提問: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出敬畏自然的結論的?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補充。

文章先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層,指出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進了一層。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了一層。在層層推進的論述中,人類之所以應該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畢,最後水到渠成,引出結論。

3、教師小結:

作爲一篇科學文藝作品,本文的科學性體現在議論文這一文體的運用上。文章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內容是議論性的,通篇有論述的思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由引論到本論到結論,水到渠成。

四、課堂小結

人類曾那麼意氣風發地相信人定勝天,口口聲聲說要改造自然,可是還沒有來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過來懲罰人類了。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文章應該給我們帶來很多啓示。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科學文藝作品的一個特點,即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論述文章內容。其實,科學文藝作品還有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二、問題探究

1、學生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精讀課文,鑽研課文,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主動探求答案,並存疑。

2、以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合作探究,並存疑。

3、就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展開討論。如有疑難,教師酌情點撥。

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可能有:

1、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麼?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爲的口號?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這個智慧,這個生命是從什麼意義上說的?

3、爲什麼說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4、爲什麼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爲什麼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5、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着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自主學習成果展示:

1、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充分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自然界的奧祕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類的生成,實在太神奇了,承認人類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智慧、人類的創造是無法與大自然相比的。

2、課文所說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擬人化的說法,把宇宙比擬爲人,將宇宙的一切,都設想爲造物主的創造,那麼這種創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說,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擬人的說法。

用擬人手法,有生動、形象、親切的效果,宇宙智慧與人類智慧成爲相對的兩個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擬人手法畢竟是擬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認爲宇宙間存在一個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會走向宗教。

3、只要想想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就會覺得精巧了。生物學家研究得越精細,越覺其精巧。蒼蠅蚊子固然討厭,但是想想這樣小小的生命怎麼會長成這樣的,蒼蠅怎麼會有複眼,蚊子怎麼能夠汲血,不能不覺奇妙。灰塵也是物質,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內部結構,也會覺得精巧。

4、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爲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宇宙智慧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級形態,又包括高級形態的概念;一個是小概念,單指低級形態。所謂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這裏所說宇宙智慧是指低級形態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照作者的說法,人之於宇宙,有如頭腦之於全身,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頭腦的認識、頭腦的思維當然就是一個人的認識、一個人的思維,這就容易理解這一串話語了。再則,也說明人與宇宙是休慼與共的,例如,公害,破壞宇宙機體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說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5、作者用擬人手法,說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恆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區別只在於高級生命形態與低級生命形態之分,而高級生命形態正是從低級生命形態中產生的,所以低級生命形態,即看起來死氣沉沉的物質也隱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無聲的,山體在不斷破壞,石頭裏有生命的吶喊,卻暫無聲息,那就是一種沉默的聲音。

三、揣摩品味

1、請同學們品讀課文,勾畫出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子,並在空白處作批註。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2、師生共同總結文章中語言的優美之處。

⑴ 文章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使該事物生動形象。

例如: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爲了進行自我認識,爲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⑵ 文章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使該句子生動形象。

例如: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⑶ 文章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對某一事物起突出、強調作用。

例如: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

⑷ 文章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起增強語勢作用。

例如: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⑸ 本文多次運用反問句。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

3、教師小結:文章美,美在語言,美在情感。

四、課堂小結

作爲一篇科學文藝作品,本文達到了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統一。文章不僅讓我們學到了層層推進的論述方法、優美的語言,還喚起了我們對環境的憂患與思考。

五、拓展提升

文章中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這句話,你有何看法?

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踊躍發言。

教師一方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引導學生課後蒐集資料,根據事實來思考問題。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語文評價手冊》第11課。

2、仔細觀察周遭的環境,思考:

保護身邊的環境,你有哪些建議?

散文教學設計9

主導思想:

中考中的散文閱讀是學生得分率最低的試題部分,很多學生從心理上就對其產生恐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度也很大,面對教師講課難,學生理解難,答題得分難的三難問題,特將總結出的一些相對簡單易懂的閱讀及答題方法介紹給面臨中考的考生們。

訓練目標

1明確散文特點:“形散神不散”。

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整體感知內容,準確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決定了閱讀訓練應該注重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體味;品析優美語言,辨析藝術(散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決定了閱讀訓練應注意對文章語言的揣摩和藝術特色的理解) 3汲取文化營養,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一 訓練方法——講練結合法

思維的敏捷性是以思維的條理性爲前提的,所以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就要教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這樣有利於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遷移;同時,“學生的認識能力是在認識活動中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也決定了訓練課一要給學生以充裕的自學活動餘地。所以,本節課採取精講實練結合法。

近年來中考的試題給我們帶來這要的信息:靠強行灌輸、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已無益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教學生以方法、規律,交學生以“鑰匙”,才能培養他們獨立的閱讀能力。

1、領悟能力

新課程標準在7~9年級的“閱讀要求”15條中有5條對“領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學性的不斷加強,這些都要求重視培養學生領悟題意、語義、文意和語境的能力。

2、篩選信息能力

加強信息意識,提高綜合能力,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學中重點追求的目標。

3、評價鑑賞能力

評鑑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級,儘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們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養成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 訓練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 知識儲備 有備無患

設計思路:通過此環節使學生對散文的知識掌握的更牢固,頭腦中有這些知識,分析時纔能有依據。

(一) 概念

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

(二) 特點:形散神不散

形散:

1、取材自由: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等。

2、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象徵、襯托、對比等。

3、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爲一爐。

神聚:主題集中鮮明。

(三) 散文分類

狹義的散文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三類:

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議論性散文

(四) 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

1、 內容方面

象徵、對比、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小見大、聯想、想象等。

2、 結構方面

開門見山、卒章顯志、承上啓下、首尾照應等。

(五) 散文的語言

質樸、自然

生動、形象

深刻、雋永

第二課時:

二、 明確考點 百戰不殆

設計思路:學生結合經驗,歸納考點、題型,做到心中有數。並結合《收藏幸福》,瞭解題型,明確答題思路。

(一) 整體感知

考點1.寫什麼(文章的主要內容)

考點2.爲什麼寫(寫作意圖,即文章要表達的情、理)

考點3.怎麼寫(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後寫什麼)

多數閱讀的第一題就是提問整體感知中的寫作內容或寫作意圖,感知題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所以多數信息應從文中來。

解題時要抓住六種重要句子:

1. 首句。一個語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轉的作用。

2. 反覆出現的語句。

3. 感情句。語段中明顯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態度的句子。

4. 描寫句。那些刻畫人物和環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

5. 修辭句。爲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運用一些修辭手法。

6. 尾句。語段的尾句或概括總結全文,或照應開頭,或留下思考的餘地,或抒發感情。表達效果上有些句子有昇華主題,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二) 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及作用

方法指導: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聯繫上下文,推知其語境義。切忌“斷章取義”。

(三)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和作用

含義: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種修辭或寫作手法,故意將句子的真實含義隱藏,就好像爲它遮上了一層面紗。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就應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隱身”術,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應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1.內容上,應從句子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係上分析考慮。

2.結構上,常見的作用有總領全文、承上啓下、前後照應、爲下文做鋪墊、推動情節發展、點題、總結上文等。

(四)語言欣賞

A、用詞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等。

B、修辭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對偶句、反問句等 幾種修辭方法的分析與表述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 ,表達了 情感。 排比:表現了 ,抒發了,增強語勢,加強了感情。 反覆,誇張:突出了(強調了) (的情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表達了(的情感),加強語氣,使文章有起伏。

C、句式之美——如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

(五)感悟拓展

《語文中考說明》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情感傾向,能做作出評價。” 方法指導:

1.啓示應從原文中引出來;

2.評價應表明態度及說明支撐的理由。

3.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語言通順,條理清晰,簡明完整) 總結:

爲了準確的篩選、整合和表達,答題時還需重視以下幾個細節:

(1) 篩選時,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係,抓準核心句子——起始句、重

點句、歸納句,這些句子常常是提煉文段(或全文)內容要點(或中

心意思)的依據。

還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現的詞語、意義相近的詞語,這些詞語是內容

要點、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現,不可忽視。

(2) 表述時,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層次要恰當,結構要大體一致,

內容要涵蓋的全面正確,概念要限制準確,表述要精練確切。

三、掌握鑰匙 臨淵垂釣

收藏幸福

1、漸漸地,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漸漸地,人們一歲歲變老了。

何謂幸福?每個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雖然幸福的結局都是那樣地皆大歡喜。幸福可以漾在臉上,幸福也可以寫在心裏,當幸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時,幸福是灼人的。

2、爲什麼幸福是灼人的?因爲幸福是一種力量,是千錘百煉之後提升出來的一種力量。一種踏遍陰森荊棘的勇氣,一種翻越陡峭山崖的氣魄,一種走過血

雨腥風的從容,一種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態。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黃昏的一刻,在天地交會中畫出美麗的寧靜之弧,又在寧靜中蘊含無數智慧的精靈。

3、因此,幸福,其實是妙不可言的。

4、幸福的妙不可言在於幸福不是輕易得來的,就像從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任何美麗的鮮花都始於一粒被人忘卻的種子,幸福是創造的過程,

5、幸福是走過了一段漫長的征程。

6、有人說,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喝一杯自己喜歡的飲料,穿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喜歡一個陌生人,或者,對着鏡子微微一笑… … 這淺淺的感覺,我更願意稱之爲“開心”,因爲它們是瞬間展露的,或是此時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歡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種收穫。

7、因此———

8、幸福是不需要表白的,幸福更不是用來炫耀的,幸福是用來感受的,就像欣賞宇宙星空一樣,在沉默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9、幸福是僞裝不出來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來的,幸福是用來品嚐的,就像面對一道人的佳餚,十個人的味蕾會品出十種不同的滋味。

10、幸福是要小心呵護的,幸福更是需要祕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遠離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11、有人說,分享快樂,快樂就變成雙份;分擔痛苦,痛苦會減輕一半。快樂,其實也是開心的感覺,比起幸福的深厚,快樂就像鮮花上的露珠,陽光普照的時候,露珠就會消失……而幸福,則是那粒在泥土中不斷舞蹈的種子,它的美妙的肢體暗藏在一份冷靜的喜悅中。

12、 看到鮮花,人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有些人可以從心裏深深地感知,有些人可以在夢中暗暗地嚮往,有些人只能從眼角偷偷地窺視,也有些人,連偷窺的勇氣都無以產生… … 曾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幸福的藍圖,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聞到花香採到甜蜜,有些人只在生命的終點被鮮花簇擁,還有一些人,只能是那麼孤孤單單了無聲息地別離塵世。

13、 有一天,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幸福,請把幸福收藏起來吧!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的人,他們沒有機會播下一拉種子,也沒有時間等到花開的一刻,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擔而不是爲人分享。

14、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幸福,應該是你心中的一份禪意,悄悄地收藏起來,在靜默無語中相伴一生的花樣美麗。 (選自《 讀者》 20xx 年第l 期)

1.作者以“收藏幸福”爲題的意圖是什麼?

2.從全文來看,作者對“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 3 分)

3.文中第10段“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醉的泉水,唯有遠離污染才能永葆清澈。”對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3 分)

4.本文語言表達很有特點,請以第三段爲例從修辭的角度作簡要賞析。(4 分)

5.作者認爲“幸福是需要感受的”“幸福是用來品嚐的”,又提醒我們要“收藏幸福”。

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談談你在生活中“感受”“品嚐”到了哪些幸福?( 4 分)

三、 實戰演練 提升能力 設計思路:實戰演練,學生分析考點、解題思路,提高能力

江南的雪

魯 濤

①對於一位在江南住慣的人,在嚴寒的冬天也難得一見雪的蹤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蹟了。物以稀爲貴,今年的拳雪就越發顯得珍貴。

②雪從正月十一下起。剛一開始,雪肆無忌憚如同撒鹽般落在廣袤的大地上,同時也不停地側敲着人們的房子、窗戶和雨傘,發出吱吱的聲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覺這聲音是那麼的熟悉和美妙,彷彿把我帶入了那個遠逝的夢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裏小溪邊,我和小夥伴們正在聆聽叮叮噹噹的泉水聲。

③一陣洶涌的雪過後,接踵而來的是蘆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雖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頂上白了一層,宛如覆蓋了一叢白毯。樹枝上,草坪間,山尖上頂着一串串的小白花。與朦朧的天空灰白相間,很有些中國古代山水畫"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的韻味。

④雪雖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個蒼茫的大地比往常寧靜了許多,但也不像唐代詩人柳宗元所描繪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樣冷靜。寧靜之中也蘊含着蠕動:漫天的飛雪本身就是一幅時尚的動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時,也一步一步地澆滅了人們內心的煩躁和不安;還有路上三

三兩兩的車仍在穿梭,與飛雪的糾纏更添大地的嬌媚;偶爾還有幾個行人匆匆趕路,遊離在這寂寥的雪國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個原因。那可能是跟人們的愛美有關,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這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爐旁邊,一邊嗑着瓜子,一邊調侃,享受着雪帶來的寧靜和悠閒。如果是讀書人的話,映雪讀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⑤雪除了給人們帶來寧靜外,還給人們帶來極高的興致和美好的希望。記得《世說新語》裏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陰》的文章,文章說:"王予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在納悶,何以使這位鼎鼎大名的書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晉名士乘興而行呢?聰明的人一眼就會發現,那就是"雪"惹的"禍"。可見,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劑品"和"開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筆生花;有了雪,農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們老百姓就真高興! ⑥江南的雪雖韻味十足,意興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國的雪,它顯得不夠剛毅,不夠堅強,不夠渾厚,嬌氣、羞澀、短暫也就在所難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見過的,但並不像李白所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那麼誇張。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國的雪作個比喻的話,我想:北國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漢子,豪放、灑脫,洋洋灑灑;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嬌小、細膩,纏纏綿綿。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爲地理與氣候決定人的精神氣質。

散文教學設計10

活動目標:

1、能根據詩歌內容,簡單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快樂事情。

2、認讀重點字詞“親一親、、爸爸”

3、能根據原有進行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大圖書大字卡爺爺奶奶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將幼兒的全家福放在幼兒椅子下面,讓幼兒拿出全家福,請幼兒說一說全家福上有誰?(爸爸、媽媽和我)

教師:寶貝們現請你們在自已椅子下面拿出你們的全家福相片,請你們說一說全家福上都有誰?

幼兒:爸爸、媽媽和我

1、教師:小朋友們你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嗎?

幼兒:愛。

2、教師引導幼兒親一親相片上的.爸爸媽媽。

如果你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現請你們親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媽媽。

二、大圖書閱讀

1、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1)看大圖書上的圖片,鼓勵幼兒將看到的圖畫內容描述出來。(圖畫內容:小女孩

親了親媽媽,還親了親爸爸)

(2)請幼兒說一說親媽媽是什麼感覺:親爸爸是什麼感覺。

2、熟悉詩歌內容

(1)教師指着圖畫說:“這個小女孩親了媽媽也親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親爸爸媽媽是什麼感覺嗎?聽老師念念這個詩歌就知道了。”

(2)教師朗誦詩歌一遍,請幼兒說出詩歌中媽媽好香,爸爸的鬍子扎嘴巴。

(3)教師和幼兒一同看大圖書,教師朗誦詩歌一遍,幼兒完整欣賞。

(4)教師出示字卡“親一親、媽媽、爸爸”讓幼兒跟讀詩歌

三、仿編詩歌

1、幼兒討論:親誰也會好香(奶奶)親誰鬍子也會扎嘴巴(爺爺)。

2、將幼兒仿編的內容,整理成詩歌念給幼兒欣賞,幼兒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結,講評。

今天小朋友不僅學會了念親一親這首兒歌,還會仿編兒歌了,真了不起,那今晚你們回家把教爸爸媽媽念這首兒歌,親親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看感覺是不是像詩歌裏的小朋友說的那樣好嗎?

散文教學設計11

學生視角:作者爲什麼以“匆匆”來作爲文章的題目?什麼是“匆匆”的?這樣的文題在小語教材裏幾乎從未出現過,課文究竟寫了什麼內容呢?

教學難點 :感受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思考: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確切地說應是散文詩)。文章寫於“五四”退潮時期,屬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實而鮮明地表現了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對未來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現實中無所適從的空虛和迷惘。文章象詩一樣形象,精煉,富有抒情性和節奏感音樂美。這是小語教材中不多見的抒情文章,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語言文字之美,發揮並挖掘文章適合朗讀的優勢,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引導。提高學生自讀,表達,感悟等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悟,體會文章的語言文字之美。

設計特色:讀中悟情,積累感悟。

信息資料:

1、蒐集查閱有關朱自清的資料。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準備優美舒緩的樂曲。

教學要求:

1、瞭解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深刻體會文章的優美語言,引導學生獲得個性體驗。

2、學會生字新詞,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含義。

3、學習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表達真實感情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讀、理解、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優美語言營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學生字新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培養閱讀思考、質疑、感悟、表達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由題質疑,談預習感受及收穫。

2、交流課外蒐集查閱的相關資料。

(培養學生提問題能力,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與習慣,通過交流,豐富知識積累,通過質疑瞭解學生的迷惑,便於確定教學努力的方向。)

二、初讀

1、自由讀文。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自讀自悟情況,引導學生的`按自己的意願,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讀後談話,通過讀文,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

(把閱讀的權力交給學生,把理解的權力交給學生,把表達的權力交給學生,蒐集未讀懂的問題,爲解學生的“讀書之惑”作準備。)

在交流中應明確:生字新詞問題、課文究竟寫了什麼內容?與其他課文在表達上的不同特點等。

三、再讀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讀書,採用互讀互檢等方式,練習正確流利讀書。

2、指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嘗試說出選擇的理由,引導學生補充評價。

(發揮多維互動的學習優勢,促進閱讀,促進交流,促進讀書能力培養和課思想的感悟。)

散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寫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金色花》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爲生字新詞注音釋義。

衍(yǎn)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並蒂(bìngdì)指兩朵花並排地長在同一個莖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異而不常見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傾斜、歪斜。

慈憐(cílián)愛憐

廕庇(yīnbì)(蔭今讀yīn)遮蔽、隱蔽;庇廕

2.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1.導語設計: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一個人類吟詠不絕的主題。同學們,你們和母親朝夕相處,是否感受到母親那細微的點點滴滴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詠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簡介: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兩姐妹》等。1913年憑藉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爲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爲“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爲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3.思考:

(1)這首詩寫了什麼事?表現了什麼?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

(2)爲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因爲孩子沐浴着母愛。)(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

四、賞讀課文,品味探究:

1.作者爲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戲具體指什麼?

(三個場景: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讀書,投影書頁;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3.孩子爲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4.爲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五、體驗反思:

1.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2.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爲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我們要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進行朗誦比賽。

2.抄寫課文詞語。

3.選作基礎訓練作業。

第二課時《荷葉母親》

一、複習檢查

背誦課文。

二、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詩,道盡了天下兒女回報母恩的真切心聲,可以說是古人對母愛讚美的千古絕唱了。從古至今,歌詠母愛的作品實在太多,因爲,我們都生活在母親用“愛”作支架撐起的翅膀下。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荷葉母親》,是又一曲兒女發自肺腑的心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作家冰心對母親的深情傾訴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爲謝婉瑩,筆名爲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爲意。被稱爲“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她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詩集),《超人》(小說、散文集),《寄小讀者》(散文集)等。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重音等。)

3.思考: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怎樣的一幅圖畫呢?這幅圖畫中包含了哪些內容?由此你聯想到了什麼?

(風雨中荷葉爲紅蓮遮擋風雨的圖畫,荷葉護蓮圖;圖畫中包含了蓮花、荷葉;聯想到了爲我們遮風擋雨的母親,聯想到了母愛。因此,要讀出感情,語速要稍慢,讀出溫馨和深情。)

四、賞讀課文,品味探究

1.課文圍繞“紅蓮”作者描寫了哪幾個情景?體會一下瀰漫在這首詩中的情緒的變化。

(三看紅蓮: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雨打紅蓮——荷葉覆蓋的紅蓮;三種情緒: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用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對母愛的讚美之情:荷葉因有保護紅蓮這一偉大的舉動,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葉一樣的母親呢?這樣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對母親的讚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紅蓮是作者描寫的重點,作者又爲什麼要寫九年前與祖父在一起賞蓮的情景呢?請說說自己讀後的理解。

(把花與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爲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筆。)

3.“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心中的雨點”指什麼?體會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母愛是偉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時候得到安慰,在孤獨中的到歡樂,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時得到幸福。)

五、體驗反思

在大自然的風雨中,那一朵白蓮早早凋謝了,而這一朵紅蓮因有了荷葉的廕庇必將開得愈加燦爛。同學們,聯繫你們的生活實踐,說說這場暴風雨讓你們聯想到了什麼?

(人生的風雨——挫折、困難;紅蓮——因爲有母親的時刻關懷和安慰。)

六、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所描給的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場景,十分溫馨感人,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又讓人順理成章的聯想到母親的呵護及關愛,從而使荷葉母親的形象美好又偉大。的確,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童;母愛是無私的,她將永遠保護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過對荷花的細膩觀察,得出人生感悟,這正是我們學習寫作的最好藍本。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請以具體的形象作喻,來完成下列句子。

母親,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親,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課文寫法(藉助具體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寫一篇隨筆。

4、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瞭解冰心對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頌,同時也體會寄情於物寫法的妙處。

附: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在媽媽身邊幸福、快樂

孩子的純潔、可愛

母愛的光輝

對母親的愛

溫馨、快樂

媽媽禱告時孩子變成的花散發香氣

讀書投影書頁

拿燈去牛棚恢復原形

《荷葉母親》

冰心

借景抒情

景 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來之前的紅蓮煩悶

雨打紅蓮不適意

荷葉遮蔽紅蓮不寧的心緒散盡

聯 想

母親無私愛護子女

散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瞭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啓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引導學生對“我爲什麼而活着”進行探討。

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永久的生命》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生命,偉大而神祕,豐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說,世上沒有永恆的春天,亦沒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作者嚴文井的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

嚴文井,原名嚴文錦,1915年生,湖北武昌(今屬武漢)人。主要著作有《嚴文井散文選》《嚴文井童話集》《嚴文井童話寓言集》等,曾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首屆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榮譽獎。20xx年7月20日病逝於北京。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正音,並勾畫出你不太理解的語句。

多媒體展示

臼jiù齒 茸rónɡ毛 蔓màn延 凋diāo謝 洗滌dí

2.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

3.選三位同學範讀課文,每人讀一部分,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評點: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感情激烈處聲音要響亮,情調應激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4.學生放聲讀課文,力求聲情並茂。

四、思讀課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問: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然,說說你對文章思路的看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大致分三部分。

第一層(第一自然段):談生命的易逝,表現出人對生命的無奈。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2)本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

(3)本文運用哪些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主思考之後,前後四桌之間討論、交流,然後展示成果,各組之間可以反駁,也可以補充。

明確:

(1)作者的感情是有變化的。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告訴我們,歲月在一點點地消逝,而人們卻只能任憑它悄悄地溜走。這是無奈的,顯示出作者悲觀、消沉的情緒。第二自然段中“卻”一詞,作者的感情發生了變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謝生命的奇蹟”“讓我們讚美生命,讚美那毀滅不掉的生命吧”,這些語言表現作者的感情是樂觀的,而且逐漸增強,以至於高唱生命的讚歌。

(2)對比。“個體生命不像一件襯衫,當你發現它髒了、破了的時候,就可以脫下它來洗滌,把它再補好。那存在過的憂愁,也許你能忘卻,但卻不能取消它遺留下的跡印。”“生命”和“襯衫”相對比,突出表現了“智者對此無能爲力!”“我們都非常可憐!”表達了無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比喻。“我們以同樣感動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犢,它們跳跳蹦蹦,炫耀它們遍身金黃的茸毛。”表達作者欣喜的感情。

比喻。“它是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總是隻暫時在哪一個個體內住一會兒,便又離開前去。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把“生命”比作“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具體生動地表現出個體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但人類的生命是永無休止的,就如同《愚公移山》裏愚公所說的:“子又有孫,孫又有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3)本文的寫作手法和我們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相似:欲揚先抑。本文先談生命的易逝,感到無奈;再談生命的永久,讚歎不已;最後聯繫現實生活,高唱生命的凱歌。

五、精讀課文,重點探究

1.品味關鍵句,理解其深層含意。

多媒體顯示:

①地面上的小草,它們是那樣卑微,那樣柔弱,每個嚴寒的冬天過去後,它們依然一根根地從土壤裏鑽出來,歡樂地迎着春天的風,好像那剛剛過去的寒冷從未存在。

②它充滿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隨處宣示它的快樂和威勢。

③那些暴君們能夠殺害許多許多人,但是他們消滅不了生命。

④生命在那些終於要凋謝的花朵裏永存,不斷給世界以色彩,不斷給世界以芬芳。

學生自由選句評析,集體交流。

明確:①句“依然”是依舊,照舊的意思。這句話具體表現了生命儘管是卑微的,柔弱的,但經歷了嚴寒之後,它依舊和原來一樣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一個“鑽”字有力地表現了生命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

②句中“繁殖着”“蔓延着”的意思是,生命不但要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而且要逐漸繁榮昌盛起來。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熱情洋溢地讚美永久生命,表現了作者熱愛生命,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③句:a、本文寫於1942年,當時日本鬼子在我國橫行,殺害我國同胞,國民黨反動派也欺壓老百姓。因此,我們認爲日本鬼子、國民黨反動派等惡勢力就是那些“暴君們”,他們是殺不絕我們的,我們這些勇敢的中國人民會凝結成強大的生命力,同這些殘暴勢力作鬥爭,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們是那樣卑微,那樣柔弱,每個嚴寒的冬天過去後,它們依然一根根地從土壤裏鑽出來,歡樂地迎着春天的風”,表現了作者革命熱情以及革命必勝的信心。

b、我認爲“暴君們”還應該是天災人禍。但他們依然不能摧毀人的強大的生命力。表現了人的.生命的偉大。

④句意爲人活着,就得創造價值,能夠爲人類社會作出貢獻,這纔是生命真正意義上的永久不朽。

2.哪位同學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商討。

3.提問:作者對生命的本質有怎樣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學生自己探究,自由發言。

示例:①每一個人的生命雖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個人類的生命卻是無窮無盡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經歷種種磨難。但它是強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艱難困苦所阻擋。

③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創造無限的價值。 ④我們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⑤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做有意義的事。

教師總結:學習這篇文章,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我們要感謝生命、尊重生命,用智慧的眼光、靈敏的頭腦和精練的語言、充滿哲理的話語,對生命意義進行探討,表現了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生命是短暫的,易逝的,但它卻是永恆的。我們要感謝生命、尊重生命,向生命的頑強不息敬禮,我們珍惜生命,就應向生命的高貴頂禮膜拜,爲生命全過程的每一分鐘喝彩,用全部的熱情創造無限的價值。

散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品味欣賞精短散文;

2.初步感受散文短評的寫法。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其實由兩篇短文構成,一篇是郭沫若的散文《白鷺》,一篇是文藝評論家曉雪的短評《關於散文<白鷺>》,如此佈局,編者的意圖有二,一是讓學生閱讀欣賞郭老的散文,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閱讀體驗;二是閱讀曉雪的短評,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悟散文短評的基本寫法。

郭沫若用極其簡練的文字,描繪了白鷺“被人忘卻的美”,這個美是精巧和諧的,“一切都很適宜”;這個美是清澄淳樸的,“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這個美是淡雅秀麗的,一塊清水田、一隻兩隻站着釣魚的白鷺,便構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裏的畫面”;這個美是悠然脫俗的,白鷺孤獨而悠然地站立在有小樹的絕頂,“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所有這些美的核心是什麼呢?作者在結尾的時候說,“白鷺是一首韻在骨子裏的散文詩”,散文詩是沒有固定格式的,是最自由自在的文體,這樣看來,作者欣賞的,是白鷺展現的自由之美!

曉雪的短評,從喜歡散文說起,介紹了散文的各種風格,說到了郭沫若的'散文風格,然後簡要評論了這篇500字的美文,語言優美凝練。曉雪的短評將重心落在“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因爲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的美”這個點上,無疑是一語中的,作者還摘引了郭沫若《白鷺》中一些句子作爲佐證,也增強了評論的說服力。至於引用古人對於美文的描述,以及萊辛對於如何讀美文的論述,其用意就不在於“評”了,而是“引誘”我們去讀,引導我們去“品味,反覆地品味”。最後的結論說《白鷺》一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卻偏偏不將其無窮的“意”說出來,作者恐怕也是想讓我們自己去讀,去悟。

所以這樣安排教學重難點:用文本細讀的理念,品味欣賞《白鷺》;感受散文短評的基本框架,並補充細化;感受、學習散文短評的基本寫法。

教學設想:

學習本文,首先是要將所選散文《白鷺》讀透徹,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到認識;其次是讀懂短評,將評論家觀點與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對比,以修正、完善、提高自己的認識。

所以,對這兩篇短文的處理,是不能平均用力的,我想,《白鷺》一文的品味欣賞應當作爲教學的重點來落實,曉雪的短評,尊重其基本框架,但是,要在“細讀”上做文章,即對於曉雪短評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細化補充,這樣做,一方面是爲了強化“文藝評論”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選文,可謂一石二鳥。

《白鷺》僅有500字,但是美不勝收,意蘊深厚,品味欣賞這樣的精短美文,一定要有“文本細讀”的意識和方法,將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讀出味道,擰出水來。細讀的設計,按照“白鷺之美、語言之美、意蘊之美”三個步驟,循着內容--語言--主題的思路,逐層推進,走進文本深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誦讀《白鷺》,說說白鷺之美。

明確:作者筆下的白鷺之美,美在精巧和諧,美在清澄淳樸,美在淡雅秀麗,美在悠然脫俗,美在詩意自由……

二、品讀《白鷺》,說說語言之美。

明確:本文的語言之美,美在凝練簡約,美在動靜結合,美在虛實相映,美在定點特寫,美在修辭,美在句式……新課 標第一 網

三、演讀《白鷺》,說說意蘊之美。

明確:本文的意蘊之美,美在字裏行間滲透濃郁之情;美在對常見之物的美具有獨到發現;美在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對詩意自由的嚮往……

四、默讀短評,補充美點賞析。

明確:1. 第4節,在“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由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這些句子之後,分別補充它們各自表現了白鷺怎樣的美。

2. 第7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前,補充作者簡練語言背後的“意”,即作者含蓄的內心追求。

五、課堂小結。

明確:散文短評,首先要精讀選文,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表達感受的時候,可以從三個層面着手:作品整體風格、作品核心內容、作者表達意圖;表達的模式,就是自己的短評加原文適度引用。

六、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白鷺》 關於《白鷺》

白鷺之美 風格:秀美含蓄

語言之美 內容:白鷺之美

意蘊之美 形式:短評、引用

散文教學設計15

課程分析

散文《坐火車》選材於《幼兒園綜合課程》中的主題《春天真美麗》。這首散文富有童趣,內容淺顯易懂,給人的印象是活潑的、優美的。在“坐火車”的遊戲中孩子感受到散文優美的意境。通過散文幼兒體驗到春天的美,同時增添了

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課程目標

1.欣賞散文,感受坐火車時觀察到的春天景色。

2.理解詞和短語:一片、綠油油、金黃色、鑽……

3.通過遊戲,體驗語言活動帶來的樂趣。

課程準備

1.物質準備:PPT、大紙箱做的“山洞”

2.知識準備:

(1)事先了解幼兒有關坐火車(汽車)的經驗,知道從車窗往外看風景。並組織幼兒玩“火車”的遊戲。

(2)散步時引導幼兒觀察一些春天的景象。

課程過程

一、開始部分。

1.遊戲《坐火車》,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坐過火車嗎?春天到了!坐上老師的小火車一起去郊遊吧!聽!火車開了!

(聽音樂,坐火車)

二、主要部分

1.第一次播放PPT,初步感知理解散文內容。

(1)嗚!長長地火車開啦,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車往外瞧!

提問:寶寶們!你看到了什麼?讓我們走近一點看一看!這是麥苗!它是什麼樣子的?什麼顏色的?像這種很綠很綠、綠得發亮的綠色我們可以說綠油油!什麼樣的麥苗啊?(請幾名幼兒學說:綠油油的麥苗)

(2)火車繼續出發嘍!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 車往外瞧!

提問:咦?這是什麼呀?真漂亮!像這種亮晶晶的.黃色我們可以說金黃色!什麼顏色?

(請幾名幼兒學說:金黃色的油菜花)

油菜花漂亮吧!我們也變成一朵金黃色的油菜花吧!

(自由做油菜花)

你是什麼呀?(引導幼兒說出我是金黃色的油菜花)

(3)火車 又要出發嘍!一會兒我們還會看見什麼呢?

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車往外瞧!

提問:咦! 怎麼回事啊? 怎麼什麼也看不見?

哦!原來火車鑽進了山洞裏。

(4)這兒有個長長的山洞,想不想鑽山洞?好!那就鑽進去試試吧!

(5)鑽進山洞看見什麼啦?(什麼也看不見)

山洞裏什麼樣子的?(黑乎乎)

小結:剛纔坐上火車往外瞧!一會兒是綠油油的麥苗,一會兒是金黃色的油菜花,咦?我怎麼什麼也看不見了?原來火車鑽進山洞裏!坐火車有趣嗎?

2. 第二次播放PPT,完整欣賞散文。

(1)想不想再坐一次?好!坐上火車準備出發嘍!這一次把你看到的景色大聲地說出來哦!

(2)師幼完整朗誦散文。

(3)邊遊戲邊朗誦散文。

3. 創編活動。

(1)寶寶們,坐上火車往外瞧!春天美不美?哦!那你覺得還會看見什麼美麗的景色呢?

(幼兒自由講述)

(2)分散觀察並講述。

師:一起去看一看、瞧一瞧!和好朋友說一說。

(3)集中講述

(4)集體創編

師:好!火車繼續往前開啦!把你看到的大聲地說出來哦!

(5)鼓勵幼兒與教師一起朗誦散文。

三、戶外活動:開火車

師:走!坐上火車,一起瞧瞧幼兒園裏還有哪些漂亮的風景呢?嗚!長長的火車開啦,坐上火車往外瞧……

附: 散文《坐火車》

嗚!長長的火車開啦!

坐上火車往外瞧:一會兒是綠油油的麥苗,一會兒是金黃色的油菜花。

咦?我怎麼什麼也看不見了?

哦!原來火車鑽進了山洞裏。

坐火車真有趣!

課程反思

《坐火車》是一節散文欣賞活動。小班孩子在剛入園時,一個拉着一個開火車散步、外出參觀,樂此不疲。《幼兒園綜合課程》中有一節散文活動《坐火車》。前一陣,我們也剛帶孩子去公園秋遊,在孩子有了生活體驗的基礎上組織這個集體活動,以“坐火車”的遊戲形式層層遞進、貫穿始終,爲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

首次“坐火車”讓孩子動起來,邊走邊欣賞,邊走邊講述,初步感知詞語:紅彤彤、金黃色等等;再次“坐火車”幼兒很自然地完整地跟隨老師講述散文;因爲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所以讓幼兒在“流動”的狀態下觀察“靜止”的秋景,這樣比坐在位置上單幅欣賞效果更好。而通過“山洞”的鑽爬遊戲,孩子能親身感受到“什麼也看不見”的效果。而且這樣的反覆遊戲,不但滿足幼兒“玩”的需求,孩子們學習的興致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在創編過程中,由於小班幼兒記憶力比較淺顯,所以利用車廂圖片牆幫助幼兒拓展思路,找尋記憶;“山洞”變成“圖片牆”會讓孩子們眼前一亮,也激發孩子“說”的樂趣。並在走走看看的過程中大膽地講述;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在一個安靜且寬鬆的氛圍裏,通過去聽、去看、去說等方法,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